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问题的提出
问题:日常教学中,大部分集体讨论的参与率一般低于10%,大部分学生只处在观众的地位,即使是讨论热烈的小组中也往往只有一半的学生能比较充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这束缚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思考: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有效教学实际上是通过一定的教育活动,使学生的学习达到预期的最佳效果。新课程理念认为:“有效的科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笔者认为讨论学习的价值在于:
1.教师讲授和个人探索相比,课堂讨论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调动学生的创新思维。
2.人的心理是在活动中,尤其是人和人之间相互交往的进程中发展起来的。
3.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科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课堂上的讨论和争辩,可以形成师生、生生之间多渠道的广泛信息交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实施课堂讨论的策略
1.制定原则
(1)目的性原则
在科学课堂中开展讨论,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时间性原则
讨论不应该走过场。要为全体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
(3)互动性原则
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与独立性。
2.灵活的形式
根据教材内容需定出不同讨论形式:
(1)双人讨论学习
同桌同学两人一组讨论学习是其他合作方式的基础,每个人都是这个小组的“主角”。这种学习活动简便易行。
(2)四人小组讨论学习
在教室安排的固定位置中,前排同学向后转,与后排同学形成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这种方式进一步培养了学习的合作精神,也是课堂中常采用的一种方法。
(3)班级小组讨论学习
根据特定的学习任务,志趣爱好或学习成绩,安排6~8人形成互助小组,这种学习方式可以引进竞争机制,以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培养学生互相合作的精神。
3.操作过程
(1)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想讨论
讨论学习的倡导者认为学习是满足个体内部需要的过程。
(2)指导讨论技巧——让学生会讨论
实施发展性评价,促进全员进步。例如在学习物体的浮力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教学时,进行小组讨论学习评价。可以根据学生的需要、兴趣和潜能提供适当的学习机会。只有充分挖掘组内成员的个体优势,扬长避短,才能够最大效率地完成教学任务。有效的讨论学习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学生如果缺乏必要的讨论技巧,就无法有效地讨论学习,甚至无法讨论学习。教师“不能只是把学生放到一起,然后告诉他们要讨论”,应当“在适当的人际交往及小组讨论技巧方面指导学生”。
(3)学生体验成功——让学生乐讨论
讨论学习小组刚组建时,学生往往具有很强的讨论愿望,而经过一段时间则变得兴趣全无,应付了事。当然,其中原因很多,但最主要的恐怕在于学生没有体验到讨论成功的喜悦,没有看到讨论是学习获得成功的基本途径。教师用激励体制去感化学生,如小组代表演讲、竞赛、有奖竞答等形式,使人人乐于参与课堂讨论。
4.实施途径
“课堂讨论”既是一种教学方式,又是一种教学艺术。因此,教师要根据自身的素质、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最佳时机,促进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
(1)在新知识的生长点展开讨论
在教学中要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结点,知识产生的关键处设置问题,组织学生讨论,以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学生经过观察、猜测、实验、操作、运用以后,已经初步感知有关概念、定义、定理、公式、法则等。讨论不仅可以激发他们理解问题的热情和兴趣,并且通过探索,在原有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在学习燃烧这个概念时,学生了解氧气是助燃的。那是否一定要有氧气才能燃烧呢?让学生猜想、讨论,接着进行“镁在二氧化碳中的燃烧”、“铜在氯气中燃烧”的实验。
(2)在教学的重点处开展课堂讨论
围绕教学重点组织讨论,往往能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思维步步深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促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
《影响导体电阻的因素》一课中的重点就是如何探究可能影响导体电阻的因素。这里有很多的演示实验,教学中教师也可以突破教材的樊篱——让学生自己来动手,效果会更好:将学生2人一组,给每一组一节电池,一只小灯泡,不同粗细、长短、材料的导线,让学生连接电路,使小灯泡发亮。学生发现,用不同的导线连接时,小灯泡的亮度并不相同。为什么将不同的导线接入时,灯泡的亮暗会有不同?导体的电阻跟哪些因素有关?让学生一一解答。
(3)在问题的疑难处展开讨论
学生在学习科学过程中,对抽象的科学知识,会产生理解上的困难,在知识的处理与转换时易发生障碍,教师应及时给与启迪引导,帮助学生调整自己的思维活动,排除障碍进而攻克疑难问题。例如,为了加深学生对液体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及物体燃烧的条件的理解,笔者在新课后给同学们介绍了“纸锅烧豆腐”实验。准备一个放固体酒精的炉子,上面放了一个有网眼的铁丝盆,盆上放了一张较厚的纸,里面盛有豆腐、水、调料等。纸锅在火焰上却不会燃烧呢?酒精炉烧了一段时间后纸里的豆腐却熟了,但奇怪的是纸却没有烧掉。如何让课本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应该有一个跨度,我留给了学生思索的空间,去讨论、交流。
(4)在故意出错处展开讨论
有针对性地设计错误问题,引导学生去讨论,让学生来纠正,有利于保护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探索能力,学生通过讨论,经过跟老师进行一番“智力搏斗”,学生得到的不仅是知识,更多的是自信和科学的探索精神。
在学习“质量守恒定律”之后,提出疑问:“木炭燃烧后质量减轻了,铁燃烧后质量增加了,是否不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呢?”其实学生仅凭以前的经验会作出错误的结论,但是在刚刚建构概念之后,提出恰是疑惑的问题,通过应用概念原理,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既是对概念的及时同化和顺应,又进一步促进了概念的建构。
(5)在解题策略的运用上展开讨论
解题策略的运用,可以反映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水平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解题过程中,思考的起点、思考的方法,不一定有统一的模式。如果在策略的运用上展开讨论,呈现出不同解题过程的策略水平,既可以为教师提供反馈的信息,又有助于学生间相互启迪,拓宽解题思路,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
例如在浮力的概念教学时,先提出问题:“铁球在液体里浮沉情况怎样?”并设计了两个实验:铁球沉入杯底(图1)和铁球浮出液面(图2)。先让学生观察图1实验,结果铁球沉入杯底。当笔者用水银作为液体时,实验前学生认为铁球会下沉,结果铁球浮在液体表面。有趣的是笔者还用钳子将铁球沿杯壁压入杯底,松开钳子时铁球竟跳出液面。此时学生感到非常新奇、惊讶,于是启发学生思考:
①铁球在水中为什么会下沉?
②铁球在水银中为什么会上浮?
③同样重的铁球在不同的液体中沉浮为什么不同?
④为什么有的同学认为铁球在水银液体中会下沉呢?想法错在什么地方?
经过分析讨论、设疑、演示、点拨和学生观察、分析从而释疑。
三、几点思考
1.注意倾听学生的心声
新课堂教学要求教师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的首席”,珍视学生思维的独立性,“蹲下身”走进学生,以虚心的态度倾听学生的声音。面带微笑、和蔼可亲、认真地听学生们“讲”。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突现出来。
2.形成师生互动的探究形式
有目的、有意识地把课堂教学的重点定位在师生共同学习的过程探究上。这种“双向互动”,缩小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知识差距,促成了两者间的交融与整合。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探究性较之以往有很大提高。思维“活”了,那么是否会偏离教学目标?应慎重考虑。
3.丰富课堂教学交往的类型
单调的交往不利于师生之间达成相互理解,因此教师有必要对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进行改革。在班级上课制难以变革的情况下,教师可以适当地引入交流互助、小组讨论、大组辩论、合作竞赛、合作探究,甚至还可以让学生执教或是情景表演。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能够从时间和空间上保证学生的自主性,打破集体教学的单一性,扩大单位时间内学生自主活动的空间,增加师生及学生之间交往的多维性。
问题:日常教学中,大部分集体讨论的参与率一般低于10%,大部分学生只处在观众的地位,即使是讨论热烈的小组中也往往只有一半的学生能比较充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这束缚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思考: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有效教学实际上是通过一定的教育活动,使学生的学习达到预期的最佳效果。新课程理念认为:“有效的科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笔者认为讨论学习的价值在于:
1.教师讲授和个人探索相比,课堂讨论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调动学生的创新思维。
2.人的心理是在活动中,尤其是人和人之间相互交往的进程中发展起来的。
3.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科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课堂上的讨论和争辩,可以形成师生、生生之间多渠道的广泛信息交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实施课堂讨论的策略
1.制定原则
(1)目的性原则
在科学课堂中开展讨论,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时间性原则
讨论不应该走过场。要为全体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
(3)互动性原则
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与独立性。
2.灵活的形式
根据教材内容需定出不同讨论形式:
(1)双人讨论学习
同桌同学两人一组讨论学习是其他合作方式的基础,每个人都是这个小组的“主角”。这种学习活动简便易行。
(2)四人小组讨论学习
在教室安排的固定位置中,前排同学向后转,与后排同学形成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这种方式进一步培养了学习的合作精神,也是课堂中常采用的一种方法。
(3)班级小组讨论学习
根据特定的学习任务,志趣爱好或学习成绩,安排6~8人形成互助小组,这种学习方式可以引进竞争机制,以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培养学生互相合作的精神。
3.操作过程
(1)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想讨论
讨论学习的倡导者认为学习是满足个体内部需要的过程。
(2)指导讨论技巧——让学生会讨论
实施发展性评价,促进全员进步。例如在学习物体的浮力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教学时,进行小组讨论学习评价。可以根据学生的需要、兴趣和潜能提供适当的学习机会。只有充分挖掘组内成员的个体优势,扬长避短,才能够最大效率地完成教学任务。有效的讨论学习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学生如果缺乏必要的讨论技巧,就无法有效地讨论学习,甚至无法讨论学习。教师“不能只是把学生放到一起,然后告诉他们要讨论”,应当“在适当的人际交往及小组讨论技巧方面指导学生”。
(3)学生体验成功——让学生乐讨论
讨论学习小组刚组建时,学生往往具有很强的讨论愿望,而经过一段时间则变得兴趣全无,应付了事。当然,其中原因很多,但最主要的恐怕在于学生没有体验到讨论成功的喜悦,没有看到讨论是学习获得成功的基本途径。教师用激励体制去感化学生,如小组代表演讲、竞赛、有奖竞答等形式,使人人乐于参与课堂讨论。
4.实施途径
“课堂讨论”既是一种教学方式,又是一种教学艺术。因此,教师要根据自身的素质、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最佳时机,促进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
(1)在新知识的生长点展开讨论
在教学中要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结点,知识产生的关键处设置问题,组织学生讨论,以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学生经过观察、猜测、实验、操作、运用以后,已经初步感知有关概念、定义、定理、公式、法则等。讨论不仅可以激发他们理解问题的热情和兴趣,并且通过探索,在原有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在学习燃烧这个概念时,学生了解氧气是助燃的。那是否一定要有氧气才能燃烧呢?让学生猜想、讨论,接着进行“镁在二氧化碳中的燃烧”、“铜在氯气中燃烧”的实验。
(2)在教学的重点处开展课堂讨论
围绕教学重点组织讨论,往往能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思维步步深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促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
《影响导体电阻的因素》一课中的重点就是如何探究可能影响导体电阻的因素。这里有很多的演示实验,教学中教师也可以突破教材的樊篱——让学生自己来动手,效果会更好:将学生2人一组,给每一组一节电池,一只小灯泡,不同粗细、长短、材料的导线,让学生连接电路,使小灯泡发亮。学生发现,用不同的导线连接时,小灯泡的亮度并不相同。为什么将不同的导线接入时,灯泡的亮暗会有不同?导体的电阻跟哪些因素有关?让学生一一解答。
(3)在问题的疑难处展开讨论
学生在学习科学过程中,对抽象的科学知识,会产生理解上的困难,在知识的处理与转换时易发生障碍,教师应及时给与启迪引导,帮助学生调整自己的思维活动,排除障碍进而攻克疑难问题。例如,为了加深学生对液体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及物体燃烧的条件的理解,笔者在新课后给同学们介绍了“纸锅烧豆腐”实验。准备一个放固体酒精的炉子,上面放了一个有网眼的铁丝盆,盆上放了一张较厚的纸,里面盛有豆腐、水、调料等。纸锅在火焰上却不会燃烧呢?酒精炉烧了一段时间后纸里的豆腐却熟了,但奇怪的是纸却没有烧掉。如何让课本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应该有一个跨度,我留给了学生思索的空间,去讨论、交流。
(4)在故意出错处展开讨论
有针对性地设计错误问题,引导学生去讨论,让学生来纠正,有利于保护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探索能力,学生通过讨论,经过跟老师进行一番“智力搏斗”,学生得到的不仅是知识,更多的是自信和科学的探索精神。
在学习“质量守恒定律”之后,提出疑问:“木炭燃烧后质量减轻了,铁燃烧后质量增加了,是否不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呢?”其实学生仅凭以前的经验会作出错误的结论,但是在刚刚建构概念之后,提出恰是疑惑的问题,通过应用概念原理,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既是对概念的及时同化和顺应,又进一步促进了概念的建构。
(5)在解题策略的运用上展开讨论
解题策略的运用,可以反映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水平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解题过程中,思考的起点、思考的方法,不一定有统一的模式。如果在策略的运用上展开讨论,呈现出不同解题过程的策略水平,既可以为教师提供反馈的信息,又有助于学生间相互启迪,拓宽解题思路,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
例如在浮力的概念教学时,先提出问题:“铁球在液体里浮沉情况怎样?”并设计了两个实验:铁球沉入杯底(图1)和铁球浮出液面(图2)。先让学生观察图1实验,结果铁球沉入杯底。当笔者用水银作为液体时,实验前学生认为铁球会下沉,结果铁球浮在液体表面。有趣的是笔者还用钳子将铁球沿杯壁压入杯底,松开钳子时铁球竟跳出液面。此时学生感到非常新奇、惊讶,于是启发学生思考:
①铁球在水中为什么会下沉?
②铁球在水银中为什么会上浮?
③同样重的铁球在不同的液体中沉浮为什么不同?
④为什么有的同学认为铁球在水银液体中会下沉呢?想法错在什么地方?
经过分析讨论、设疑、演示、点拨和学生观察、分析从而释疑。
三、几点思考
1.注意倾听学生的心声
新课堂教学要求教师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的首席”,珍视学生思维的独立性,“蹲下身”走进学生,以虚心的态度倾听学生的声音。面带微笑、和蔼可亲、认真地听学生们“讲”。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突现出来。
2.形成师生互动的探究形式
有目的、有意识地把课堂教学的重点定位在师生共同学习的过程探究上。这种“双向互动”,缩小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知识差距,促成了两者间的交融与整合。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探究性较之以往有很大提高。思维“活”了,那么是否会偏离教学目标?应慎重考虑。
3.丰富课堂教学交往的类型
单调的交往不利于师生之间达成相互理解,因此教师有必要对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进行改革。在班级上课制难以变革的情况下,教师可以适当地引入交流互助、小组讨论、大组辩论、合作竞赛、合作探究,甚至还可以让学生执教或是情景表演。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能够从时间和空间上保证学生的自主性,打破集体教学的单一性,扩大单位时间内学生自主活动的空间,增加师生及学生之间交往的多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