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07.053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即年龄5岁,尤其是3岁以内患者发病率最高。以发热和手、足、口腔、臀部(四部曲)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其临床表现有四个特点,即不像蚊虫叮咬、不像药物疹,不像口唇,牙龈炎,不像水痘(“四不像”);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四不”特征)。由于在临床中常出现误诊,能导致暴发流行,重者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呼吸道感染或心肌炎等。个别患儿病情进展快而致死亡。现对我院2008年5~8月收治的48例手足口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48例患儿中男29例,女18例。年龄1岁零3个月至9岁不等,其中1~3岁37例(77.1%)。1~5岁8例(93.7%),6~9岁3例(6.3%)。农村群集发病35例(72.9%),托幼机构发病7例(14.6%),散居儿童6例(12.5%)。发病季节,5月41例(85.4%),6月3例(6.3%),7月2例(4.2%),8月2例(4.2%)。37例(77.1%)为出疹第1~2天入院,出疹第3天入院10例(20.8%),出疹第4天入院1例(2.1%)。合并支气管肺炎1例(2.1%)。
临床表现:发热42例(87.5%),其中<38.5℃ 37例(77.1%),38.5~39℃ 4例(8.3%),>39℃ 1例(2.1%)。发热持续时间1~4天,热型不规划,多数患儿有流涎、食欲不振,咽部疼痛,疲乏无力。所有病例均有手、足、口腔黏膜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部分病例臀部出现散在斑丘疹,疱疹18例(37.5%)。咳嗽气促、喉部痰鸣1例(2.1%)。所有病例均行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正常31例(64.6%),偏高3例(6.3%),偏低14例(29.2%)。心肌酶学检查48例,肌酸激酶增高4例(8.3%)。大小便化验均正常。心电图检查20例,窦性心动过速11例,ST-T段改变2例,正常7例。所有病例均作肝肾功能检查均正常。胸片检查10例,1例出现双肺纹理增粗、紊乱,点片状阴影。22例送血清至省疾控中心,最后确诊为EV-71病毒感染。
治疗及转归:严密病房隔离,清淡饮食,做好口腔和皮肤护理,可用1:3000高錳酸钾溶液清洗皮疹、疱疹处,做好分泌物及排泄物管理,适当静脉滴注病毒唑,按每千克体重10~15mg,适当补液,发热给肌注复方氨基比林0.1ml/kg,肌酸肌酶偏高者加用果糖二磷酸钠,2ml/kg,肺炎加用抗生素如头孢曲松钠50~100mg/kg静滴,吸氧以及超声雾化吸入等治疗。所有病例痊愈出院。
出院指导:出院后1周内在家休息,避免外出传染他人,居住周围环境用生石灰消毒,加强衣物清洗,阳光下暴晒。
讨 论
手足口病是一种肠道传染病,常年发病,以夏、秋季为主,该病流行期间,可发生幼儿园和托儿所集体感染和家庭聚集发病现像。患儿在发病前数天即有传染性,通常为发病后1周内传染性最强。患者在发病急性期间可自咽部排出病毒,疱疹液中含量最大,传播途径为密切接触传播,包括粪-口、呼吸道分泌物传播,亦可接触病人皮肤,黏膜疱疹液而感染。
总之,预防本病传播流行主要是及时发现并隔离患儿,对被污染的日用品、食具、玩具等进行彻底消毒,并做好食品、环境和个人卫生,同时加强疫情上报。
参考文献
1 王晓华,李文林.小儿手足口病1602例报告.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1,22(4):272.
2 王鸿飞,陈瑞凤.小儿手足口病58例临床分析.中国乡村医药,2008,15(11):40.
3 吴疆.手足口病的预防与控制.好医生继续医学教育学习中心.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即年龄5岁,尤其是3岁以内患者发病率最高。以发热和手、足、口腔、臀部(四部曲)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其临床表现有四个特点,即不像蚊虫叮咬、不像药物疹,不像口唇,牙龈炎,不像水痘(“四不像”);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四不”特征)。由于在临床中常出现误诊,能导致暴发流行,重者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呼吸道感染或心肌炎等。个别患儿病情进展快而致死亡。现对我院2008年5~8月收治的48例手足口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48例患儿中男29例,女18例。年龄1岁零3个月至9岁不等,其中1~3岁37例(77.1%)。1~5岁8例(93.7%),6~9岁3例(6.3%)。农村群集发病35例(72.9%),托幼机构发病7例(14.6%),散居儿童6例(12.5%)。发病季节,5月41例(85.4%),6月3例(6.3%),7月2例(4.2%),8月2例(4.2%)。37例(77.1%)为出疹第1~2天入院,出疹第3天入院10例(20.8%),出疹第4天入院1例(2.1%)。合并支气管肺炎1例(2.1%)。
临床表现:发热42例(87.5%),其中<38.5℃ 37例(77.1%),38.5~39℃ 4例(8.3%),>39℃ 1例(2.1%)。发热持续时间1~4天,热型不规划,多数患儿有流涎、食欲不振,咽部疼痛,疲乏无力。所有病例均有手、足、口腔黏膜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部分病例臀部出现散在斑丘疹,疱疹18例(37.5%)。咳嗽气促、喉部痰鸣1例(2.1%)。所有病例均行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正常31例(64.6%),偏高3例(6.3%),偏低14例(29.2%)。心肌酶学检查48例,肌酸激酶增高4例(8.3%)。大小便化验均正常。心电图检查20例,窦性心动过速11例,ST-T段改变2例,正常7例。所有病例均作肝肾功能检查均正常。胸片检查10例,1例出现双肺纹理增粗、紊乱,点片状阴影。22例送血清至省疾控中心,最后确诊为EV-71病毒感染。
治疗及转归:严密病房隔离,清淡饮食,做好口腔和皮肤护理,可用1:3000高錳酸钾溶液清洗皮疹、疱疹处,做好分泌物及排泄物管理,适当静脉滴注病毒唑,按每千克体重10~15mg,适当补液,发热给肌注复方氨基比林0.1ml/kg,肌酸肌酶偏高者加用果糖二磷酸钠,2ml/kg,肺炎加用抗生素如头孢曲松钠50~100mg/kg静滴,吸氧以及超声雾化吸入等治疗。所有病例痊愈出院。
出院指导:出院后1周内在家休息,避免外出传染他人,居住周围环境用生石灰消毒,加强衣物清洗,阳光下暴晒。
讨 论
手足口病是一种肠道传染病,常年发病,以夏、秋季为主,该病流行期间,可发生幼儿园和托儿所集体感染和家庭聚集发病现像。患儿在发病前数天即有传染性,通常为发病后1周内传染性最强。患者在发病急性期间可自咽部排出病毒,疱疹液中含量最大,传播途径为密切接触传播,包括粪-口、呼吸道分泌物传播,亦可接触病人皮肤,黏膜疱疹液而感染。
总之,预防本病传播流行主要是及时发现并隔离患儿,对被污染的日用品、食具、玩具等进行彻底消毒,并做好食品、环境和个人卫生,同时加强疫情上报。
参考文献
1 王晓华,李文林.小儿手足口病1602例报告.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1,22(4):272.
2 王鸿飞,陈瑞凤.小儿手足口病58例临床分析.中国乡村医药,2008,15(11):40.
3 吴疆.手足口病的预防与控制.好医生继续医学教育学习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