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国以来,我国的除害工作从无到有,屡经曲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进展.其标志之一是,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卫生城市和卫生城镇不断涌现,这些地区病媒生物的密度通过专业鉴定,达到了国家标准,数据是准确可信的.但是,近年来的发展速度与质量低于预期,难以适应社会发展与群众需要,这个问题应该引起大家的重视并加以改进,使之适应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的实现.而扭转除害工作进展迟缓的局面,需要考虑的问题很多。笔者认为,其中重要的,体现在:国家卫生市、区虽已成批产生,数以百计,但情况很不乐观,无论是卫生城市还是卫生区、县,已达标者都只占总数的三分之一甚至十分之一以下,既不适应发展的需要,又不能满足群众的要求。进一步分析还可发现,早达标者往往基础较好,“创卫”活动一旦启动即可达标;基础、条件差者达标则困难重重,举步维艰,这正是“创卫”活动推进迟缓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经常性的除害活动虽然能够列人政府工作日程,安排宣传动员,但不可能再像过去那样轰轰烈烈搞突击,也不可能政府直接组织。目前,还不能将成片地块的四害彻底消灭,残存的个体将会不断繁殖,密度逐渐回升。实际上,除害工作完全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近年来,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室内外环境均有明显的改变。其中,有的改变对四害不利,有的则不利于除害,无论何种情况变化,都要求及时调整治理措施,甚至改变密度考核办法。为此提出,政府及群众应改变观念,进行合理规划,而除害企业适当转向,以及研发新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