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语文教材中的文章语言优美凝练,文情并茂,蕴涵着大量的情感因素。因此,语文教学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是进一步实施素质教育、完善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 语文情感教学
语文教材中的文章语言优美凝练,文情并茂,蕴涵着大量的情感因素。因此,语文教学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是进一步实施素质教育、完善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环节。那么,在新课改的实施过程中,如何进行语文的情感教学以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呢?
一、语文情感教学的意义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情感是作者写作的本源,也是我们在学习文章时必须进入的境界。语文教师饱含情感的教学,学生就意兴盎然地学习,就能确切地把握作者撰文时的情感,那么对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品位就会是深刻的而非肤浅的,是具体的而非抽象的。这样就会大大增强学习语文的热情。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学科的学习尤其如此,学生只有走进语文,接受感染,才能悟出人生的哲理和真谛。这正和许多语文教师公认的“语文成绩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学生学出来的”观点相一致。正因如此,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必须转变观念,牢固树立师生互动、共同发展、以情导情的情感教学理念,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挖掘学生自身的潜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文教学中来,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有助于强化语文学习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看到学生在心境良好、情感亢奋的状态下,往往思路开阔,思维敏捷,解决问题迅速;而心境低沉、情感沮丧时,则思路狭窄,思维闭塞。从这个意义上说,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具有信号功能和强化功能。学生可能不能流畅地背诵一篇课文,却能几十首、成百首地唱出他们喜爱的歌曲。所以,我们要重视情感在认知过程中的强化调节作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去揭示出课文的趣味性,展现教材中一切美好的情感。因此,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采用朗读引发、研读体味、情景再现、情景体验、背景穿插、烘托渲染等教学方法,以情导情,激起学生内心的感情波澜,引发学生的情感,使之作者產生共鸣,进而理解课文、发展情感。相反,如果教师的神情冷漠,只是把作品、作者、时代背景、段落大意等内容进行讲述,就会加大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激发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就会影响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更谈不上理解作品,领悟知识了。可见情感教育有利于加深对作品的理解,领悟课本知识,强化的语文学习。
(三)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
人的情绪与生物性需要有关,它以心境或激情的状态表现一个人的喜怒哀乐;人的情感与基本社会需要相关,它既带有人类的某种天性,又在社会环境中发展,具有较含蓄、较稳定的特点;人的情操与高级社会需要相关,它更多的是在教学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具有更深沉、更坚定的特点,如道德感、美感、理智感。情感体验既是一种接受,也是一种感染,所有这些都有益于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培养,有益于健康个性的发展,有益于健全人格的形成。
二、语文的情感教学策略
1、注重提高教师自身的情感素质
(1)凭借教师自身的情感唤起学生的情感。情感具有极大的感染性,在一定的条件下,一个人的情感可以感染别人,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情感的这一特点,以情育情。有一句话说得很有哲理:要想把阳光洒向别人,自己心中首先要充满阳光。
(2)用良好的情绪感染学生。
我们知道,情感具有情境性和感染性,一个人的情感可以感染别人,教学中师生之间的情绪活动是互相影响、感染的。教师应从实际出发,及时捕捉良机,把鼓励的目光、会心的微笑、由衷的赞叹、殷切的期望毫无保留地奉献给所有学生,尤其要关爱后进生。让我们牢记苏霍姆林斯基的话:“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脑袋装进另一个脑袋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
(3)语文教师要加强语言功底,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充分发挥语言的激情作用。
语言的交流也就是情感的交流,教学语言起到一个不可忽视的作用,语文教师更应该把自己的语言功底打扎实,要讲究语言节奏的轻重缓急,语调的抑扬顿挫,语气的丰富变化,并配合适当的体态语言,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能加深学生对课文情感的理解,更好的将教师的情感传染给学生,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学生的感情共鸣,使学生与作者的感情相沟通。
2、注重情感教育的外延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拉近课文和生活的距离,真正树立大语文教学观。生活即教育,社会即课堂,渗透于生活中的情感教育才能真正的熏陶学生的性情。如何开展课堂以外的教育活动呢?笔者曾从以下几方面作过尝试:
(1)广泛阅读、接触,增加信息量,加强情感体验
语文课本传递的信息量相当有限,情感教育的空间必须拓展到我们所能接触到的一切,所谓生活中“技枝叶叶总关情。"鼓励学生收听广播,收看相关电视片,广泛阅读文史类、科普类书籍,积极关注生活中的事件,接触身边的人、物。培养对生活的感情认识,并对学生的这类认知作密切关注,及时做出指导,使其以此作为基础.产生的情感活动能够适应学生的健康、正常的成长。
(2)参加实践,积极表达,强化情感体验
生活不止于耳闻目睹、广泛接收,不止于产生情感体验于内心,还需要在生活中积极地表达情感;笔者认为情感教育中重要的一环还在于帮助学生正确地表达情感。因此,笔者常就课本及课本以外的信息——情感的载体——给学生的影响,及时地创造机会,寻找合适的渠道,帮助学生去表达。具体的手段很多。其一,行之于笔。以读书笔记、观后感、心得体会、曰记等形式作表达。其二,言之于口。借助日常口头作文的机会表达,或不定期的组织座谈.讨论、辩论,在交流中使学生接受更为生动的情感熏陶。笔者曾在班中多次组织辩论,如关于学生服饰的辩论,场面热烈而有序;辩论产生的影响是立竿见影的:班上少了奇装异服,更多了洁净的光彩。
关键词 语文情感教学
语文教材中的文章语言优美凝练,文情并茂,蕴涵着大量的情感因素。因此,语文教学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是进一步实施素质教育、完善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环节。那么,在新课改的实施过程中,如何进行语文的情感教学以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呢?
一、语文情感教学的意义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情感是作者写作的本源,也是我们在学习文章时必须进入的境界。语文教师饱含情感的教学,学生就意兴盎然地学习,就能确切地把握作者撰文时的情感,那么对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品位就会是深刻的而非肤浅的,是具体的而非抽象的。这样就会大大增强学习语文的热情。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学科的学习尤其如此,学生只有走进语文,接受感染,才能悟出人生的哲理和真谛。这正和许多语文教师公认的“语文成绩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学生学出来的”观点相一致。正因如此,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必须转变观念,牢固树立师生互动、共同发展、以情导情的情感教学理念,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挖掘学生自身的潜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文教学中来,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有助于强化语文学习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看到学生在心境良好、情感亢奋的状态下,往往思路开阔,思维敏捷,解决问题迅速;而心境低沉、情感沮丧时,则思路狭窄,思维闭塞。从这个意义上说,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具有信号功能和强化功能。学生可能不能流畅地背诵一篇课文,却能几十首、成百首地唱出他们喜爱的歌曲。所以,我们要重视情感在认知过程中的强化调节作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去揭示出课文的趣味性,展现教材中一切美好的情感。因此,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采用朗读引发、研读体味、情景再现、情景体验、背景穿插、烘托渲染等教学方法,以情导情,激起学生内心的感情波澜,引发学生的情感,使之作者產生共鸣,进而理解课文、发展情感。相反,如果教师的神情冷漠,只是把作品、作者、时代背景、段落大意等内容进行讲述,就会加大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激发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就会影响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更谈不上理解作品,领悟知识了。可见情感教育有利于加深对作品的理解,领悟课本知识,强化的语文学习。
(三)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
人的情绪与生物性需要有关,它以心境或激情的状态表现一个人的喜怒哀乐;人的情感与基本社会需要相关,它既带有人类的某种天性,又在社会环境中发展,具有较含蓄、较稳定的特点;人的情操与高级社会需要相关,它更多的是在教学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具有更深沉、更坚定的特点,如道德感、美感、理智感。情感体验既是一种接受,也是一种感染,所有这些都有益于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培养,有益于健康个性的发展,有益于健全人格的形成。
二、语文的情感教学策略
1、注重提高教师自身的情感素质
(1)凭借教师自身的情感唤起学生的情感。情感具有极大的感染性,在一定的条件下,一个人的情感可以感染别人,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情感的这一特点,以情育情。有一句话说得很有哲理:要想把阳光洒向别人,自己心中首先要充满阳光。
(2)用良好的情绪感染学生。
我们知道,情感具有情境性和感染性,一个人的情感可以感染别人,教学中师生之间的情绪活动是互相影响、感染的。教师应从实际出发,及时捕捉良机,把鼓励的目光、会心的微笑、由衷的赞叹、殷切的期望毫无保留地奉献给所有学生,尤其要关爱后进生。让我们牢记苏霍姆林斯基的话:“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脑袋装进另一个脑袋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
(3)语文教师要加强语言功底,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充分发挥语言的激情作用。
语言的交流也就是情感的交流,教学语言起到一个不可忽视的作用,语文教师更应该把自己的语言功底打扎实,要讲究语言节奏的轻重缓急,语调的抑扬顿挫,语气的丰富变化,并配合适当的体态语言,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能加深学生对课文情感的理解,更好的将教师的情感传染给学生,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学生的感情共鸣,使学生与作者的感情相沟通。
2、注重情感教育的外延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拉近课文和生活的距离,真正树立大语文教学观。生活即教育,社会即课堂,渗透于生活中的情感教育才能真正的熏陶学生的性情。如何开展课堂以外的教育活动呢?笔者曾从以下几方面作过尝试:
(1)广泛阅读、接触,增加信息量,加强情感体验
语文课本传递的信息量相当有限,情感教育的空间必须拓展到我们所能接触到的一切,所谓生活中“技枝叶叶总关情。"鼓励学生收听广播,收看相关电视片,广泛阅读文史类、科普类书籍,积极关注生活中的事件,接触身边的人、物。培养对生活的感情认识,并对学生的这类认知作密切关注,及时做出指导,使其以此作为基础.产生的情感活动能够适应学生的健康、正常的成长。
(2)参加实践,积极表达,强化情感体验
生活不止于耳闻目睹、广泛接收,不止于产生情感体验于内心,还需要在生活中积极地表达情感;笔者认为情感教育中重要的一环还在于帮助学生正确地表达情感。因此,笔者常就课本及课本以外的信息——情感的载体——给学生的影响,及时地创造机会,寻找合适的渠道,帮助学生去表达。具体的手段很多。其一,行之于笔。以读书笔记、观后感、心得体会、曰记等形式作表达。其二,言之于口。借助日常口头作文的机会表达,或不定期的组织座谈.讨论、辩论,在交流中使学生接受更为生动的情感熏陶。笔者曾在班中多次组织辩论,如关于学生服饰的辩论,场面热烈而有序;辩论产生的影响是立竿见影的:班上少了奇装异服,更多了洁净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