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八次重游话楼观》一文,重现了建国后不同历史时期楼观台及周边地区的自然风光和世风民俗,发出了切中世风与流弊的警世之语。陕西要振兴文化产业,既需要文化名人作为产业家投入到文化资源开发和建设中,也需要文章中有真神的学者,将不应忘却的自然原生态和文物原貌用史诗一般的文字记载下来,使读者能在联想和想象中复原古迹和奇观。
关键词:八次重游话楼观;陕西;文化产业
《八次重游话楼观》的作者是韦苇教授,经济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第九、十、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中央委员,民盟陕西省委副主委,2001-2012年陕西省人民政府参事。曾任西北大学经管学院副院长、西大中国西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西安翻译学院副院长兼经管学院院长等职,现任西安外事创业学院院长、中国经济思想史学会副会长、陕西省经济学会副会长。
一、八次游楼观的总体感觉
韦文中说:第一次游楼观是1963年深秋;第二次是1968年夏天;第三次是1980年“五·一”假期;第四次是1996年夏天;第五次是2006年春;第六次是2010年初冬;第七次是2012年10月;第八次游楼观是2015年10月18日的事。韦教授第八次游楼观之后大有不快之感:一是“假作真来真亦假,新景掩盖旧古迹”,连上真说经台、老子祠的路都难以寻觅了;二是国家森林公园的霸王门票——门票套门票;三是老子祠新开的山门从原陈列四龟八头石碑的走廊中间穿过,移走了一座石碑,破坏了“四龟八头”原景,竟然还有的道士不知有这个奇观景点。
《八次重游话楼观》一文中,发出了切中世风与流弊的警世之语:“追忆楼观台半个世纪以来的沧桑之变:在建设中破坏,在建设中变味,从生态到文化内涵,皆令人感叹今不如昔”。
二、从文化角度来看
道家和道教,信仰者视之文化,处在形而上的精神层次,只要还有信仰者就不会是“遗产”;韦文中所写不像老子的老子塑像,以假乱真的仿古建筑,都不能算是合格的文化载体,确实是糟蹋文化。问题是,大多数游客不是冲着文化来的,“人有三教九流,来此各取所需”。
笔者曾陪家人去西部影视城,那是著名作家张贤亮在原始古堡基础上兴建的娱乐型旅游区,不难想象,要是没有多样化娱乐性服务,单凭原汁原味的荒凉古堡很难达到揽客目的。张贤亮能在类乎废墟的荒漠上建起银川市首家5A级旅游景区,且被评为“中国最佳旅游景区”、“中国最受欢迎旅游目的地”等,让人由衷敬佩优秀作家的深谙人性。有的游客“没文化”是一种客观存在,很需要有文化者加以引导,像《八次重游话楼观》这样的妙文,若能充分发挥其神力,则是无数后生之幸,同时也是传统文化之幸。
韦教授笔下楼观台的沧桑之变发人深省:“千亩橡树林,黄叶野花铺就的林荫道,如珍珠般又麻又甜的剪子榾”等,已消失殆尽;奇观“四龟八头已残缺不全,变成三龟六头”等。韦教授在独善其身之外,虽不能改变世界,却能写下妙文如实追述一方水土之“原景”,试图以此呼唤历史文化向其本质归位,令人感佩不已。
三、从产业角度来看
近年来国家和各地政府大兴文化产业,开发商在政府支持下发展文化旅游、包括发展宗教旅游,果真能造福一方百姓,便是一种善行。社会现实告诉我们,最大的获利者必须是开发者,否则一切都是纸上谈兵。当文化被认为是一种产业,从开发者角度而言,实力、办法实际上要比信仰和文化更容易争取到话语权,也更容易得到各级政府的支持。
张贤亮几乎是“无中生有”地建造了西部影视城,他何以能成功?关键在于:他作为投资人、开发者和建设者,本身是有信仰、有文化、有一定粉丝群的,尤其重要的是有实力、有办法。各级政府特别需要的就是张贤亮那样既是大作家又是产业家的人,这恰恰是陕西所缺少的。
开发宗教旅游、文化旅游资源,对于景区附近居民而言应是分享致富机会,包括韦文中“卖廉价的野山栗、野山枣和小猕猴桃”之类。假如附近居民认为对其自身来说弊大于利,居民就会成为一股可怕的阻碍力量。就文化产业发展而言,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者和消费者都是多元的,这比文化的多元化现实得多,同时也是真正难以调和的。因为旅游产品和服务提供者的多元化,于是“有道士接待游客进行占卜、算命之类的活动”,包括“引种异地花品为香客储备香料,发展制香产业”,都还算是有情可原。然而历史上涸泽而渔、焚林而猎,无数次深刻教训历历在目,警示人们在振兴文化产业的同时,必须切实保护、修复生态和文物,否则建设本身就是破坏,政府和社会所倡导的文物和生态保护,其结果将是南辕北辙。
正如韦教授所说,在切实“保护”、“修复”生态和文物前提下,怎样走出一条“中庸之道”,吸引天下游客到此各取所需,是各处旅游景区开发管理者、乃至各地政府都应认真研究的。怎样避免与外地景区的趋同化发展同时又能赢得越来越多的游客?如何“兼收并蓄”同时又不失景区文化原本的特色?这些确实都是“两难”问题。
综上,当代文化是多元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者、消费者更是多元的。面对着空虚、浮躁、焦虑、急功近利的世风流弊,怎样开发文化资源,确实很值得研究。陕西要振兴文化产业,离不开优秀人才引领,现实中既需要更多像张贤亮那样有信仰、有文化、有一定粉丝群,尤其是有实力、有办法的人投入到文化产业开发和建设中来,也需要韦教授这样文中有真神的人,将不应忘却的自然原生态和文物原貌用史诗一般的文字记载下来,使读者能在联想和想象中复原古迹和奇观。
关键词:八次重游话楼观;陕西;文化产业
《八次重游话楼观》的作者是韦苇教授,经济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第九、十、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中央委员,民盟陕西省委副主委,2001-2012年陕西省人民政府参事。曾任西北大学经管学院副院长、西大中国西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西安翻译学院副院长兼经管学院院长等职,现任西安外事创业学院院长、中国经济思想史学会副会长、陕西省经济学会副会长。
一、八次游楼观的总体感觉
韦文中说:第一次游楼观是1963年深秋;第二次是1968年夏天;第三次是1980年“五·一”假期;第四次是1996年夏天;第五次是2006年春;第六次是2010年初冬;第七次是2012年10月;第八次游楼观是2015年10月18日的事。韦教授第八次游楼观之后大有不快之感:一是“假作真来真亦假,新景掩盖旧古迹”,连上真说经台、老子祠的路都难以寻觅了;二是国家森林公园的霸王门票——门票套门票;三是老子祠新开的山门从原陈列四龟八头石碑的走廊中间穿过,移走了一座石碑,破坏了“四龟八头”原景,竟然还有的道士不知有这个奇观景点。
《八次重游话楼观》一文中,发出了切中世风与流弊的警世之语:“追忆楼观台半个世纪以来的沧桑之变:在建设中破坏,在建设中变味,从生态到文化内涵,皆令人感叹今不如昔”。
二、从文化角度来看
道家和道教,信仰者视之文化,处在形而上的精神层次,只要还有信仰者就不会是“遗产”;韦文中所写不像老子的老子塑像,以假乱真的仿古建筑,都不能算是合格的文化载体,确实是糟蹋文化。问题是,大多数游客不是冲着文化来的,“人有三教九流,来此各取所需”。
笔者曾陪家人去西部影视城,那是著名作家张贤亮在原始古堡基础上兴建的娱乐型旅游区,不难想象,要是没有多样化娱乐性服务,单凭原汁原味的荒凉古堡很难达到揽客目的。张贤亮能在类乎废墟的荒漠上建起银川市首家5A级旅游景区,且被评为“中国最佳旅游景区”、“中国最受欢迎旅游目的地”等,让人由衷敬佩优秀作家的深谙人性。有的游客“没文化”是一种客观存在,很需要有文化者加以引导,像《八次重游话楼观》这样的妙文,若能充分发挥其神力,则是无数后生之幸,同时也是传统文化之幸。
韦教授笔下楼观台的沧桑之变发人深省:“千亩橡树林,黄叶野花铺就的林荫道,如珍珠般又麻又甜的剪子榾”等,已消失殆尽;奇观“四龟八头已残缺不全,变成三龟六头”等。韦教授在独善其身之外,虽不能改变世界,却能写下妙文如实追述一方水土之“原景”,试图以此呼唤历史文化向其本质归位,令人感佩不已。
三、从产业角度来看
近年来国家和各地政府大兴文化产业,开发商在政府支持下发展文化旅游、包括发展宗教旅游,果真能造福一方百姓,便是一种善行。社会现实告诉我们,最大的获利者必须是开发者,否则一切都是纸上谈兵。当文化被认为是一种产业,从开发者角度而言,实力、办法实际上要比信仰和文化更容易争取到话语权,也更容易得到各级政府的支持。
张贤亮几乎是“无中生有”地建造了西部影视城,他何以能成功?关键在于:他作为投资人、开发者和建设者,本身是有信仰、有文化、有一定粉丝群的,尤其重要的是有实力、有办法。各级政府特别需要的就是张贤亮那样既是大作家又是产业家的人,这恰恰是陕西所缺少的。
开发宗教旅游、文化旅游资源,对于景区附近居民而言应是分享致富机会,包括韦文中“卖廉价的野山栗、野山枣和小猕猴桃”之类。假如附近居民认为对其自身来说弊大于利,居民就会成为一股可怕的阻碍力量。就文化产业发展而言,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者和消费者都是多元的,这比文化的多元化现实得多,同时也是真正难以调和的。因为旅游产品和服务提供者的多元化,于是“有道士接待游客进行占卜、算命之类的活动”,包括“引种异地花品为香客储备香料,发展制香产业”,都还算是有情可原。然而历史上涸泽而渔、焚林而猎,无数次深刻教训历历在目,警示人们在振兴文化产业的同时,必须切实保护、修复生态和文物,否则建设本身就是破坏,政府和社会所倡导的文物和生态保护,其结果将是南辕北辙。
正如韦教授所说,在切实“保护”、“修复”生态和文物前提下,怎样走出一条“中庸之道”,吸引天下游客到此各取所需,是各处旅游景区开发管理者、乃至各地政府都应认真研究的。怎样避免与外地景区的趋同化发展同时又能赢得越来越多的游客?如何“兼收并蓄”同时又不失景区文化原本的特色?这些确实都是“两难”问题。
综上,当代文化是多元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者、消费者更是多元的。面对着空虚、浮躁、焦虑、急功近利的世风流弊,怎样开发文化资源,确实很值得研究。陕西要振兴文化产业,离不开优秀人才引领,现实中既需要更多像张贤亮那样有信仰、有文化、有一定粉丝群,尤其是有实力、有办法的人投入到文化产业开发和建设中来,也需要韦教授这样文中有真神的人,将不应忘却的自然原生态和文物原貌用史诗一般的文字记载下来,使读者能在联想和想象中复原古迹和奇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