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O7-0248-01
摘要: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是辨证的,也是有机统一的。将生活与数学课堂有机结合,已成为一种教育理念。在这方面,我进行了有益的尝试。积极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内涵,大胆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生活情节,有机将教学实际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自觉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努力做到学以致用。
关键词:生活观;学课堂教学
数学,就其本身来说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运用性。它来源于生产、生活实践,抽象于生活,又无处不在服务于生活。将生活观引入课堂教学符合小学基础教学的学科特点,也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平时的教学当中,我自觉运用这一理念,让数学课堂富有生活情节,创设轻松的学习氛围,努力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课堂效率。现谈谈自己的粗浅的体会。
一、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教材是众多前人实践经验的结晶。对于学生来说,它仍然是一种间接经验,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处理这种直接和间接的矛盾,莫过于让学生自己去感知和实践,再现“生活”。灵活处理教材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关系,找准理论与实际的衔接点,将生活情节有机地渗透到教材之中,最大限度地挖掘它的生活内涵。让课堂富有浓浓的生活气息。使学生学会透过教材产生对生活的联想,学会观察生活,通过生活的体验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例如:我在教确定位置(一)我是这样设计课堂教学的。
在设计教学时,整个环节密切联系,首先从现实的课堂情境导入,让学生对位置有个立体的认识,进而抽象到平面图中(主题图)的位置,再上升到方格纸中位置,最后回归到生活中的位置,整个环节是一个从直观到抽象的转化过程,正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这样的设计能使学生对概念认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建立一个数学模型,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教学活动生成,效果很好。不过,在引出数对概念时,十分突然,学生比较难接受。在处理这一环节时,我又通过换座位的游戏,来弥补这个不足,从而使学生加深了对“数对”意义的理解。
根据教材的安排,教学的程序是先讲座教材情境图的内容,然后现说一说自己班级的位置,而我的设计是先说一说自己在班级中的位置,再把情境图作为巩固练习。因为讨论的是学生每天都坐的位置,所以这一交换就很容易激发起学生兴趣,使教材内容更加丰富了。我想,现在新课标提倡做反思型的教师,那么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也是课程改革中新理念的一个体现吧。
我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创设真实、具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大胆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体会“数对”在确定位置的作用。在教学时,我让学生从自己十分熟悉的座位入手,用自己唤起探究如何确定位置的欲望。在学生探究确定位置的方法时,我不急于告诉学生答案,而是让学生开动脑筋,尝试用自己的方法去描述,组织学生讨论谁的方法比较好。引入“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时,我没有直接讲授,而是让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此时,本課重要的知识点从学生之口引出,使学生获得极大的满足感,更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同时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中逐步抽象出数学的表示方法,也使学生更易理解和接受。
通过一系列的感知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建立一定的空间观念。又如,在教分和秒的认识这一内容时,我将一块手表通过投影放大,让学生清晰观察秒针的运行过程。在观察的同时,我安排有的学生写粉笔字,有的拍球,有的画画,有的做口算题。一系列的生活场景让学生兴趣浓厚,演一演、看一看、说一说无疑对学生时间观念的建立是大有帮助的。平时的教学当中,我鼓励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尝试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通过生活与学习的互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二、教学过程的模拟化。
从大的生活观来说,教学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和众多的事物一样,教学过程是循序渐进的。学生的思维要经历一段由感知到理解的过程。课堂教学中,教师设计的流程再现这一过程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大有好处的。
例如:在应用题的学习中,学生最头疼的是对题意的理解,通俗易懂的讲解固然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让学生亲身感受体验一下,印象会更加深刻。在教学中,我大胆模拟生活情节,让学生以活动的形式再现生活,使学生更加直接地参与实践。
从而学得轻松,学得实在。我在教第八册教材的三步计算的应用题时,我是这样设计课堂教学的:
1、注重创设情境导入。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从现实生活出发,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04年雅典奥运会刘翔夺得110米栏冠军的成绩排行榜,使学生知道在路程相等和时间相等的时候怎样比快慢,并明确了速度的快慢与路程和时间有关。
2、合作学习。利用教材上的情境图,大卡车2小时行了120千米、公共汽车3小时行了210千米。比一比谁跑得快?在路程与时间都不相等的时候怎样比快慢?对于这个问题,我放手让学生采用计算的方法独立解决,然后小组交流,这不仅可以拓宽他们的思维,可以让每个同学都有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也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接着通过计算和线段图的对比将数形结合,使学生清楚地看到比较两辆车的快慢,实际就是比较两辆车1时行驶的路程,而这1时行驶的路程,正是我们所说的速度。从而使学生明确在路程与时间都不相同的时候比快慢,就是比速度。最后再由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出了路程、时间与速度三者之间的关系。
3、关注评价。好的评价在一定程度上能激励学生的学习,在本节课中我很关注对学生的评价,对发言学生给予一定的激励,这对其他学生也是非常好的鼓励和鞭策。
三、数学知识的游戏化。
单纯的数字和符号是枯燥的。倘若将学生所学的知识以生活中休闲的游戏方式再现出来,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利用学生的无意注意反馈所学知识。既保持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又发展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如在教笔算加减法这个内容时,我认为这样设计比较好:设计一个解密码游戏:用吹塑纸制作漂亮的图案,一面写上计算题的答案,另一面写上鼓励性的字。导入时,采取悬念的方式出示练习,学生迫于揭开谜底都热情高涨,表现出积极的状态,取得积极的教学效果。能力课是新课标的要求,可带了一个小组,内容是扑克牌。扑克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如何找到一个点恰到好处地渗透数学知识呢?第一课时,可出示一付牌问到:有谁会玩牌?举手者踊跃。可以问到:有谁知道这里面的数学知识?无人回答。于是可介绍开了:一付扑克牌有54张,其中大王代表太阳,小王代表月亮;剩下的52张代表一年有52个星期;四种花色代表一年有四个季节;每种花色有13张,表示每个季节有13个星期……学生用眼睛瞪着我问:扑克牌里也有数学知识?根据二年级的教学内容,教学生玩“拼十四”、“二十四点”,学生兴趣很浓。这样玩中有学,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总之,备课不要忽略生活这一具有无限魅力的视点,引导学生在数学中联想生活,又在生活中联想数学,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唯物精神。既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摘要: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是辨证的,也是有机统一的。将生活与数学课堂有机结合,已成为一种教育理念。在这方面,我进行了有益的尝试。积极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内涵,大胆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生活情节,有机将教学实际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自觉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努力做到学以致用。
关键词:生活观;学课堂教学
数学,就其本身来说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运用性。它来源于生产、生活实践,抽象于生活,又无处不在服务于生活。将生活观引入课堂教学符合小学基础教学的学科特点,也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平时的教学当中,我自觉运用这一理念,让数学课堂富有生活情节,创设轻松的学习氛围,努力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课堂效率。现谈谈自己的粗浅的体会。
一、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教材是众多前人实践经验的结晶。对于学生来说,它仍然是一种间接经验,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处理这种直接和间接的矛盾,莫过于让学生自己去感知和实践,再现“生活”。灵活处理教材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关系,找准理论与实际的衔接点,将生活情节有机地渗透到教材之中,最大限度地挖掘它的生活内涵。让课堂富有浓浓的生活气息。使学生学会透过教材产生对生活的联想,学会观察生活,通过生活的体验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例如:我在教确定位置(一)我是这样设计课堂教学的。
在设计教学时,整个环节密切联系,首先从现实的课堂情境导入,让学生对位置有个立体的认识,进而抽象到平面图中(主题图)的位置,再上升到方格纸中位置,最后回归到生活中的位置,整个环节是一个从直观到抽象的转化过程,正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这样的设计能使学生对概念认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建立一个数学模型,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教学活动生成,效果很好。不过,在引出数对概念时,十分突然,学生比较难接受。在处理这一环节时,我又通过换座位的游戏,来弥补这个不足,从而使学生加深了对“数对”意义的理解。
根据教材的安排,教学的程序是先讲座教材情境图的内容,然后现说一说自己班级的位置,而我的设计是先说一说自己在班级中的位置,再把情境图作为巩固练习。因为讨论的是学生每天都坐的位置,所以这一交换就很容易激发起学生兴趣,使教材内容更加丰富了。我想,现在新课标提倡做反思型的教师,那么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也是课程改革中新理念的一个体现吧。
我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创设真实、具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大胆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体会“数对”在确定位置的作用。在教学时,我让学生从自己十分熟悉的座位入手,用自己唤起探究如何确定位置的欲望。在学生探究确定位置的方法时,我不急于告诉学生答案,而是让学生开动脑筋,尝试用自己的方法去描述,组织学生讨论谁的方法比较好。引入“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时,我没有直接讲授,而是让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此时,本課重要的知识点从学生之口引出,使学生获得极大的满足感,更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同时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中逐步抽象出数学的表示方法,也使学生更易理解和接受。
通过一系列的感知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建立一定的空间观念。又如,在教分和秒的认识这一内容时,我将一块手表通过投影放大,让学生清晰观察秒针的运行过程。在观察的同时,我安排有的学生写粉笔字,有的拍球,有的画画,有的做口算题。一系列的生活场景让学生兴趣浓厚,演一演、看一看、说一说无疑对学生时间观念的建立是大有帮助的。平时的教学当中,我鼓励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尝试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通过生活与学习的互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二、教学过程的模拟化。
从大的生活观来说,教学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和众多的事物一样,教学过程是循序渐进的。学生的思维要经历一段由感知到理解的过程。课堂教学中,教师设计的流程再现这一过程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大有好处的。
例如:在应用题的学习中,学生最头疼的是对题意的理解,通俗易懂的讲解固然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让学生亲身感受体验一下,印象会更加深刻。在教学中,我大胆模拟生活情节,让学生以活动的形式再现生活,使学生更加直接地参与实践。
从而学得轻松,学得实在。我在教第八册教材的三步计算的应用题时,我是这样设计课堂教学的:
1、注重创设情境导入。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从现实生活出发,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04年雅典奥运会刘翔夺得110米栏冠军的成绩排行榜,使学生知道在路程相等和时间相等的时候怎样比快慢,并明确了速度的快慢与路程和时间有关。
2、合作学习。利用教材上的情境图,大卡车2小时行了120千米、公共汽车3小时行了210千米。比一比谁跑得快?在路程与时间都不相等的时候怎样比快慢?对于这个问题,我放手让学生采用计算的方法独立解决,然后小组交流,这不仅可以拓宽他们的思维,可以让每个同学都有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也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接着通过计算和线段图的对比将数形结合,使学生清楚地看到比较两辆车的快慢,实际就是比较两辆车1时行驶的路程,而这1时行驶的路程,正是我们所说的速度。从而使学生明确在路程与时间都不相同的时候比快慢,就是比速度。最后再由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出了路程、时间与速度三者之间的关系。
3、关注评价。好的评价在一定程度上能激励学生的学习,在本节课中我很关注对学生的评价,对发言学生给予一定的激励,这对其他学生也是非常好的鼓励和鞭策。
三、数学知识的游戏化。
单纯的数字和符号是枯燥的。倘若将学生所学的知识以生活中休闲的游戏方式再现出来,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利用学生的无意注意反馈所学知识。既保持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又发展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如在教笔算加减法这个内容时,我认为这样设计比较好:设计一个解密码游戏:用吹塑纸制作漂亮的图案,一面写上计算题的答案,另一面写上鼓励性的字。导入时,采取悬念的方式出示练习,学生迫于揭开谜底都热情高涨,表现出积极的状态,取得积极的教学效果。能力课是新课标的要求,可带了一个小组,内容是扑克牌。扑克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如何找到一个点恰到好处地渗透数学知识呢?第一课时,可出示一付牌问到:有谁会玩牌?举手者踊跃。可以问到:有谁知道这里面的数学知识?无人回答。于是可介绍开了:一付扑克牌有54张,其中大王代表太阳,小王代表月亮;剩下的52张代表一年有52个星期;四种花色代表一年有四个季节;每种花色有13张,表示每个季节有13个星期……学生用眼睛瞪着我问:扑克牌里也有数学知识?根据二年级的教学内容,教学生玩“拼十四”、“二十四点”,学生兴趣很浓。这样玩中有学,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总之,备课不要忽略生活这一具有无限魅力的视点,引导学生在数学中联想生活,又在生活中联想数学,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唯物精神。既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