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试验的推行,高中生物课程也做出了调整和改变,适应新形势下的教学发展,课程文化作为焦点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结合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并以课程文化作为切入点,探究了新生物课程标准背景下生物课程文化构建的方向,分析如何在新课程标准下进行高中生物的课程文化的重建。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高中生物;课程文化
中国分类号:G633.91
0.引言
在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生物是高中阶段的重要学科同时在现代科学领域的发展过程中生物技术也是重点研究对象之一。生物学科作为基础自然学科之一是农业科学、药物科学以及环境科学的重要基础,其主体研究对象是生命活动规律以及生命现象,学生在生物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不仅仅需要对知识进行掌握,同时还要领悟到生物学科中所涵盖的文化,这对于学生成长是大有裨益的。
1.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下对课程文化的理解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是学校教师对各门学科进行的有计划,有意义的教学活动,是以培养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一切的活动的总和。没有课程设置,就无所谓学校教育,由此可见课程设置对学校教育的重要性,因此新课程改革在课程上下了功夫,力求推动课程向更好的方向发展。课程文化作为一種精神产物,是一个学校文化特色的集中体现。在传统的课程文化中,重视课程的工具性更甚于人文性,文化的传承迫切需要将学校课程作为手段,对诸如思想道德,价值观念,科学成果等进行传播和学习。但是在现代教育影响下,学校课程的设置不应仅仅局限于对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更应正视课程本身的文化内涵,注重将人文性和工具性进行统一[1]。并注意保留民族自身的特点,当然还必须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从而有所创造和生成。
2.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下课程文化重建的必要性
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实施促进了课程文化重建,而传统课程重视工具性,忽视人文性的特点使得课程改革的难度加大,加之教师和学生角色问题,更加确定了课程改革的必要性。从当前教学环境来看课程文化重建主要受到以下问题制约。
2.1 重工具性,轻人文性
在当下,重视课程的工具性的固然重要,但是对人文性的要求也不可松懈。工具性强调的是理性地对知识的认知学习过程,对文化的复制和传递,而人文性则更多地注重非理性的情感的认知过程,注重对文化的创新和再理解。在高中生物课程中追求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就是要将理性和情感相联系。在课程教学中,不论是重视工具性,忽视人文性还是重视人文性,忽视工具性都将造成生物课程的畸形发展,两者不可偏废其一,重视两者的结合才能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如在对高二生物《细胞生活的环境》这个教学内容进行讲授时,除了引导学生通过自学,讨论等方式对细胞的相关知识进行理解时,还应该将其上升到人高度,把微小的细胞与人的成长相结合。
2.2 教师、学生的角色尚未转变
教育是对人的教育,这其中应该体现出人的价值和人的观点。在传统文化影响下,往往忽视对人的价值肯定,教师只是知识文化传播的工具,学生是接受的工具,两者都缺乏对文化的理性思考。但是在新课程改革浪潮下,教师从知识传授者这一重要角色中解放出来,逐渐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在课堂的教学中,也不能再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学习实践[2]。学生不再是纯粹知识接受者,作为学习的主体,他们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法来进行学习。如在对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教学中,采用学生自主进行概念对比的学习方式,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3.结合高中生物课程标准重建新的生物课程文化
要实现对课程文化的重新建构,就必须对原有的课程文化有所改变和创新,努力探索出一条新的课程文化发展道路。在新课程标准的影响下,积极开发和研究校本课程,强化研究队伍的建设,实现课程文化重建的意义。
3.1 积极研发校本课程,实现专业化特色
校本课程是与国家、地方课程相对应的课程,它弥补了国家和地方课程的缺陷,立足于学校的自身问题,通过校长、教师的合作探讨,对学校实践进行改进,对学校所面临的问题进行解决[3]。校本课程的研究,使学校设置的课程更加适合学生发展的需要,也使教师在研究过程中得到了培养和发展。因此,在高中生物课程安排上,不应局限于国家和地方课程,学校还应该以自身的特点为基础,研究出适应于本学校发展的生物课程,让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3.2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促进课程文化的重建
教育改革的施行最终都是通过教育者来实现的。要实现课程文化的重建离不开强大的师资建设,课程文化的重建为教师的发展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机遇和平台。要在课程文化重建中有所建树,就应该在综合能力和专业精神上都有所加强,分享在教学中的成功和不足,引起其他教师的借鉴和学习。通过积极的合作讨论,摸索课程文化重建的方向和道路。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应组织教师积极开展研究小组,为促进课程文化的重建打下坚实的基础。
4.结语
高中生物课程文化的重建是长期的一个过程,在新课改影响下进行课程文化的重建应该值得学者和学校教师的重视和研究。以高中新课程标准为导向对课程文化进行重建,以此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培养取得成效,这将大大促进生物教学水平提升从而让学生得以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会学.更新教育理念,适应课改要求——问题教学法在高中生物课上的尝试[J].新课程(中学).2013(03)
[2]王小梅.探析生物新课程的课改之路——生物课程如何实现向探究式教学方式转变[J].教师.2011(21)
[3]安小红.新课改下如何提高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效率[J].考试周刊.2011(28)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高中生物;课程文化
中国分类号:G633.91
0.引言
在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生物是高中阶段的重要学科同时在现代科学领域的发展过程中生物技术也是重点研究对象之一。生物学科作为基础自然学科之一是农业科学、药物科学以及环境科学的重要基础,其主体研究对象是生命活动规律以及生命现象,学生在生物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不仅仅需要对知识进行掌握,同时还要领悟到生物学科中所涵盖的文化,这对于学生成长是大有裨益的。
1.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下对课程文化的理解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是学校教师对各门学科进行的有计划,有意义的教学活动,是以培养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一切的活动的总和。没有课程设置,就无所谓学校教育,由此可见课程设置对学校教育的重要性,因此新课程改革在课程上下了功夫,力求推动课程向更好的方向发展。课程文化作为一種精神产物,是一个学校文化特色的集中体现。在传统的课程文化中,重视课程的工具性更甚于人文性,文化的传承迫切需要将学校课程作为手段,对诸如思想道德,价值观念,科学成果等进行传播和学习。但是在现代教育影响下,学校课程的设置不应仅仅局限于对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更应正视课程本身的文化内涵,注重将人文性和工具性进行统一[1]。并注意保留民族自身的特点,当然还必须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从而有所创造和生成。
2.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下课程文化重建的必要性
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实施促进了课程文化重建,而传统课程重视工具性,忽视人文性的特点使得课程改革的难度加大,加之教师和学生角色问题,更加确定了课程改革的必要性。从当前教学环境来看课程文化重建主要受到以下问题制约。
2.1 重工具性,轻人文性
在当下,重视课程的工具性的固然重要,但是对人文性的要求也不可松懈。工具性强调的是理性地对知识的认知学习过程,对文化的复制和传递,而人文性则更多地注重非理性的情感的认知过程,注重对文化的创新和再理解。在高中生物课程中追求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就是要将理性和情感相联系。在课程教学中,不论是重视工具性,忽视人文性还是重视人文性,忽视工具性都将造成生物课程的畸形发展,两者不可偏废其一,重视两者的结合才能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如在对高二生物《细胞生活的环境》这个教学内容进行讲授时,除了引导学生通过自学,讨论等方式对细胞的相关知识进行理解时,还应该将其上升到人高度,把微小的细胞与人的成长相结合。
2.2 教师、学生的角色尚未转变
教育是对人的教育,这其中应该体现出人的价值和人的观点。在传统文化影响下,往往忽视对人的价值肯定,教师只是知识文化传播的工具,学生是接受的工具,两者都缺乏对文化的理性思考。但是在新课程改革浪潮下,教师从知识传授者这一重要角色中解放出来,逐渐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在课堂的教学中,也不能再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学习实践[2]。学生不再是纯粹知识接受者,作为学习的主体,他们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法来进行学习。如在对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教学中,采用学生自主进行概念对比的学习方式,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3.结合高中生物课程标准重建新的生物课程文化
要实现对课程文化的重新建构,就必须对原有的课程文化有所改变和创新,努力探索出一条新的课程文化发展道路。在新课程标准的影响下,积极开发和研究校本课程,强化研究队伍的建设,实现课程文化重建的意义。
3.1 积极研发校本课程,实现专业化特色
校本课程是与国家、地方课程相对应的课程,它弥补了国家和地方课程的缺陷,立足于学校的自身问题,通过校长、教师的合作探讨,对学校实践进行改进,对学校所面临的问题进行解决[3]。校本课程的研究,使学校设置的课程更加适合学生发展的需要,也使教师在研究过程中得到了培养和发展。因此,在高中生物课程安排上,不应局限于国家和地方课程,学校还应该以自身的特点为基础,研究出适应于本学校发展的生物课程,让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3.2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促进课程文化的重建
教育改革的施行最终都是通过教育者来实现的。要实现课程文化的重建离不开强大的师资建设,课程文化的重建为教师的发展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机遇和平台。要在课程文化重建中有所建树,就应该在综合能力和专业精神上都有所加强,分享在教学中的成功和不足,引起其他教师的借鉴和学习。通过积极的合作讨论,摸索课程文化重建的方向和道路。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应组织教师积极开展研究小组,为促进课程文化的重建打下坚实的基础。
4.结语
高中生物课程文化的重建是长期的一个过程,在新课改影响下进行课程文化的重建应该值得学者和学校教师的重视和研究。以高中新课程标准为导向对课程文化进行重建,以此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培养取得成效,这将大大促进生物教学水平提升从而让学生得以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会学.更新教育理念,适应课改要求——问题教学法在高中生物课上的尝试[J].新课程(中学).2013(03)
[2]王小梅.探析生物新课程的课改之路——生物课程如何实现向探究式教学方式转变[J].教师.2011(21)
[3]安小红.新课改下如何提高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效率[J].考试周刊.20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