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习语文的过程是不断积累语言的过程。重视积累是我国语文学习的优秀传统。所谓“厚积而薄发”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组织好课外阅读是落实语言积累的重要条件。《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小学阶段(1-6)学生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阅读数量之大,前所未有。 这些规定为加强课外阅读奠定了基础。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让学生利用学到的知识、方法去大量地阅读课文以外的文章和书籍,使他们“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
一、激发课外阅读兴趣,读书给学生听
美国著名教育家吉姆·特利里斯说过:“我们过去重视孩子如何阅读,而忘记了教他们如何自愿地想去阅读。”为了使孩子们“自觉自愿地想去阅读”,他还提出了一个十分高明的办法——读书给学生听。
这学期,我们在课堂上就进行了这样的尝试:从每节课里挤出五分钟时间,声情并茂地读文章给学生听。短的文章,一口气读完;长的作品,选读精彩片断。每次上课的铃声尚未敲响,学生就一个个正襟危坐,用渴求的目光期待着教师的到来。读书给学生听,他们听得津津有味,显得兴趣盎然。正是这一次又一次“读书给学生听”的活动,创设了浓厚的“书香”氛围和激动人心的“书林”境界,让学生产生一种置身于精神文明宝库的神圣感。学生读书的兴趣上来了,热情高涨了,产生了“我要读”的强烈冲动;班级的图书角也“热”了起来,每天借书的学生越来越多,班级书库的书更换得是越来越勤。读书成了各班的时尚。
二、手脑并用,指导学生摘抄
在中年级语文教学中,在所阅读的读物里摘录精彩的语句、语段是教师指导学生常用的阅读积累方法之一。在我们中年级,每个学生都有这样的摘抄本,美其名曰《艺海拾贝》《绿叶》《采蜜集》……要求学生在摘抄中进行分类:写人、记事、写景、状物、活动等,便于以后查找。每周同班学生交流一次,并评选出有创意、有特色的十名“摘抄大王”,以不同形式表扬、鼓励。学生在摘抄中,吸取了丰富的养料。
三、实行多种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
1.推荐与自选相结合。 居里说:“书,就是社会,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的社会,它能陶冶人的感情和气质,使人高尚。”教育学生读好书,能使学生从好书中受到美的感染和陶冶,这样才能认识真善美。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选择读物时往往具有盲目性、随意性,教师要向学生推荐好书,引导学生从好书中吸取营养,获得生动的人生观教育,避免放任自流,克服“偏食”现象。因此,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阅读有益于身心发展的读物、有益于巩固课堂教学效果的读物、与自身生活紧密相关的读物。教师要尊重学生的阅读兴趣,留有空间让学生自己选书,使他们真正体会到“我要读”的乐趣。
2.阅读和写作相结合。积累的语言材料一定要运用,要通过各种语言实践活动把它变成自己的能力。写作本身就是语文教育的一种综合实践活动,每次习作应鼓励学生把阅读中学到的有关知识,把积累的好词好句直接用于习作之中。长此下去,学生作文必然会出现喜人现象,他们将在运用中提高自己的能力。学生已有了“积蓄”,在写作时就会有活水源头,就能变被动应付为主动猎取,变苦恼为兴趣。学生在运用中尝到积累的乐趣,就会进一步促进他们的课外阅读。这样就使读与写有机地、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3.与活动竞赛相结合。 为了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取直接经验,从而扩大视野,拓宽知识,训练技能和发展各种能力,使语言积累在活动中有声有色,教师应为学生创设表现自我的舞台。
(1)晨读午说 。语文实践活动需要长时间的坚持,才能有效积累。平时,我们充分利用早读组织学生练读,引导学生读与悟相结合,对每篇文章都能烂熟于胸;坚持练说,说成语,说谚语,说生话百味,说新闻趣事。学生在快乐的交流中语言变得丰富多彩,流畅自然,表达欲望也与日俱增。
(2)“我爱阅读周”。 为进一步掀起读书热潮,我们将每月的第二个星期定为“阅读周”,在这一周里,每天四十分钟的阅读时间是孩子们一天中最愉快的时刻,学生们可以邀请他们的家长到学校教室里共同参与。家长、老师、学生三位一体,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课外阅读,保证了学生语言积累的时间,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积累语言的能力。
(3)三赛 。“三赛”就是速读赛、朗诵赛、读书知识竞赛。为了检验课外阅读效果,我们一直把促进课外阅读的这些竞赛纳入整个课外活动的计划之中。速读赛,即选用同一篇文章,让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进行阅读,看谁能说准文章的主要人物、线索及主要内容,并判断出文章的优劣。朗诵赛,主要是对所选的诗歌、散文作出表情朗诵。读书知识竞赛,即设计若干读写方面的基础知识题,让学生竞答或书面回答。
综上所述,在这以中高年级学生为对象的研究实验中,我们力求让学生利用了解的知识、方法去广泛阅读课文以外的文章和书籍,坚持以课内带课外,以课外促课内,使课内外齐头并举,拧成一股绳,形成合力,共同达到丰富小学生语言积累的目的。长期的训练中,我们惊喜地发现学生读书兴趣高涨,他们在乐中读,在读中乐,在读中学,在讲中练,健康的审美情趣得到培养,阅读能力、作文能力、文学鉴赏力得到了提高。丰富的语言积累使学生徜徉在其乐也融融的学习氛围中,丰富的语言积累使学生的个体文化底蕴日渐厚实与丰满。
(责编 钟 岚)
一、激发课外阅读兴趣,读书给学生听
美国著名教育家吉姆·特利里斯说过:“我们过去重视孩子如何阅读,而忘记了教他们如何自愿地想去阅读。”为了使孩子们“自觉自愿地想去阅读”,他还提出了一个十分高明的办法——读书给学生听。
这学期,我们在课堂上就进行了这样的尝试:从每节课里挤出五分钟时间,声情并茂地读文章给学生听。短的文章,一口气读完;长的作品,选读精彩片断。每次上课的铃声尚未敲响,学生就一个个正襟危坐,用渴求的目光期待着教师的到来。读书给学生听,他们听得津津有味,显得兴趣盎然。正是这一次又一次“读书给学生听”的活动,创设了浓厚的“书香”氛围和激动人心的“书林”境界,让学生产生一种置身于精神文明宝库的神圣感。学生读书的兴趣上来了,热情高涨了,产生了“我要读”的强烈冲动;班级的图书角也“热”了起来,每天借书的学生越来越多,班级书库的书更换得是越来越勤。读书成了各班的时尚。
二、手脑并用,指导学生摘抄
在中年级语文教学中,在所阅读的读物里摘录精彩的语句、语段是教师指导学生常用的阅读积累方法之一。在我们中年级,每个学生都有这样的摘抄本,美其名曰《艺海拾贝》《绿叶》《采蜜集》……要求学生在摘抄中进行分类:写人、记事、写景、状物、活动等,便于以后查找。每周同班学生交流一次,并评选出有创意、有特色的十名“摘抄大王”,以不同形式表扬、鼓励。学生在摘抄中,吸取了丰富的养料。
三、实行多种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
1.推荐与自选相结合。 居里说:“书,就是社会,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的社会,它能陶冶人的感情和气质,使人高尚。”教育学生读好书,能使学生从好书中受到美的感染和陶冶,这样才能认识真善美。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选择读物时往往具有盲目性、随意性,教师要向学生推荐好书,引导学生从好书中吸取营养,获得生动的人生观教育,避免放任自流,克服“偏食”现象。因此,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阅读有益于身心发展的读物、有益于巩固课堂教学效果的读物、与自身生活紧密相关的读物。教师要尊重学生的阅读兴趣,留有空间让学生自己选书,使他们真正体会到“我要读”的乐趣。
2.阅读和写作相结合。积累的语言材料一定要运用,要通过各种语言实践活动把它变成自己的能力。写作本身就是语文教育的一种综合实践活动,每次习作应鼓励学生把阅读中学到的有关知识,把积累的好词好句直接用于习作之中。长此下去,学生作文必然会出现喜人现象,他们将在运用中提高自己的能力。学生已有了“积蓄”,在写作时就会有活水源头,就能变被动应付为主动猎取,变苦恼为兴趣。学生在运用中尝到积累的乐趣,就会进一步促进他们的课外阅读。这样就使读与写有机地、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3.与活动竞赛相结合。 为了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取直接经验,从而扩大视野,拓宽知识,训练技能和发展各种能力,使语言积累在活动中有声有色,教师应为学生创设表现自我的舞台。
(1)晨读午说 。语文实践活动需要长时间的坚持,才能有效积累。平时,我们充分利用早读组织学生练读,引导学生读与悟相结合,对每篇文章都能烂熟于胸;坚持练说,说成语,说谚语,说生话百味,说新闻趣事。学生在快乐的交流中语言变得丰富多彩,流畅自然,表达欲望也与日俱增。
(2)“我爱阅读周”。 为进一步掀起读书热潮,我们将每月的第二个星期定为“阅读周”,在这一周里,每天四十分钟的阅读时间是孩子们一天中最愉快的时刻,学生们可以邀请他们的家长到学校教室里共同参与。家长、老师、学生三位一体,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课外阅读,保证了学生语言积累的时间,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积累语言的能力。
(3)三赛 。“三赛”就是速读赛、朗诵赛、读书知识竞赛。为了检验课外阅读效果,我们一直把促进课外阅读的这些竞赛纳入整个课外活动的计划之中。速读赛,即选用同一篇文章,让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进行阅读,看谁能说准文章的主要人物、线索及主要内容,并判断出文章的优劣。朗诵赛,主要是对所选的诗歌、散文作出表情朗诵。读书知识竞赛,即设计若干读写方面的基础知识题,让学生竞答或书面回答。
综上所述,在这以中高年级学生为对象的研究实验中,我们力求让学生利用了解的知识、方法去广泛阅读课文以外的文章和书籍,坚持以课内带课外,以课外促课内,使课内外齐头并举,拧成一股绳,形成合力,共同达到丰富小学生语言积累的目的。长期的训练中,我们惊喜地发现学生读书兴趣高涨,他们在乐中读,在读中乐,在读中学,在讲中练,健康的审美情趣得到培养,阅读能力、作文能力、文学鉴赏力得到了提高。丰富的语言积累使学生徜徉在其乐也融融的学习氛围中,丰富的语言积累使学生的个体文化底蕴日渐厚实与丰满。
(责编 钟 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