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了满足青岛港发展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并服务于区域经济,青岛黄海学院从2009年开始与青岛港合作,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为大学生建立实习实训基地。青岛黄海学院进出口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前提是对进出口物流人才知识、素质、能力的了解,在此基础和前提下重构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与实训平台建设才能随之得以加强。
关键词:进出口物流;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实训平台
一、基于青岛港的进出口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背景
(一)与青岛蓝色经济关联度强。物流业是重要的生产性服务业,是制造业、初始供应商与需求者的联接桥梁,直接影响社会产品的综合效益。据统计,2013年制造业物流总额占全社会物流总额的88.8%;与第三产业中的其他行业密切相关,它的影响力要超过一般服务型行业。城市现代化离不开现代物流与配送,与机关团体、千家万户紧密相关。与发展蓝色经济与港口物流密切相关。从本质上讲港口就是一个物流基地、物流枢纽、物流节点,是物流企业的集群。港口物流行业的发展支撑港口产业的发展,同时物流行业也是蓝色经济中各个企业与国内外市场相连的重要载体。
(二)区域经济对物流专业人才需求量大。仅就目前青岛港年吞吐量4亿吨,从业人员按24000人估算,董家口达到3亿吨的吞吐量时物流从业人员将达到1.8万人。青岛市董家口港临港产业区规划85平方公里,需要物流从业人员至少4.5万人,共需6.3万人。
(三)对青岛区域经济支撑度高。物流业是公认的第三利润源,物流业的发展是建设青岛现代化港口城市的基础,是蓝色经济发展的加速器,是衡量青岛港口经济现代化、国际化、高端化的重要标志;对港区一体化建设,发展临港产业、港政、港航、港陆联盟有着重大的支撑度。基于进出口的物流学科建设可为青岛物流企业培养高素质物流管理人才。 适应青岛蓝色经济发展与国际化大都市建设需要,为青岛港口经济发展的信息化、智能化、环保化、企业全球化与国际化、服务优质化、产业协同化提供有力的支撑。为青岛产业调整与升级提供基础保障。
(四)高校培养复合型进出口物流人才能力不足。青岛港的发展和壮大带动了青岛高校物流专业的迅猛发展,不少高校也正在或已经加大了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力度,但是高校培养复合型物流人才的能力依然不高,大部分高校的英语专业、国际贸易专业与物流专业自成体系,并没有从集中整合的角度出发为学生提供培养技能与专业的课程,这些高校毕业的学生都存在外贸技能缺乏、英语基础差、物流专业技能不足等问题。
二、基于青岛港的进出口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策略
(一)构建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进出口物流人才培养模式,需要高校打破目前各专业自成体系、分散建设的现状并对其进行重新整合。以青岛黄海学院为例,学院于2014年从青岛港及区域经济特色和企业的岗位需求出发,将国际贸易、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以及物流服务与管理这三个专业集中整合起来成立进出口物流专业,此外还成立了青岛港的实习实训基地,引进青岛港有经验的骨干人才走进课堂。
(二)建设课程体系。高校培养人才的专业特色是需要以课程作为支撑的,尤其是高校的核心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起着基础作用。学校在构建忠于专业目标的课程体系时,一定要对青岛港企业调研和本校人才目标等内容加以确定。青岛黄海学院的核心课程主要有进出口英语、进出口单证实务、国际货运代理、物流技术与实务、外贸函电写作能力等,学生可以通过课程的学习培养自身核心能力与实践操作能力。
(三)建设师资队伍。以复合型为特征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对高校培养进出口物流人才很重要,要求教师不仅具备实际的企业进出口单证操作经验,还要具备上文反复提到的多项专业技能。例如,我们根据专业课程所需知识和技能的不同类型,有针对性地选择了来自多个不同的著名物流企业一线的优秀专家,例如青岛港许振超经理、金宇物流孙汇丰副总经理等作为我们的兼职教师。由于这些兼职教师所在物流企业及其他许多物流企业分布在学校周边,距离较近,为课程的工学交替式教学、学生的实习实训、专兼职教师的相互交流、校内专任教师到企业的实践进修等提供了地理位置上的方便以及实训实习条件和环境的保证。
(四)打造实训平台。进出口物流人才除了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之外,还需有完整强大的实践操作能力与岗位业务能力。基于此,青岛黄海学院依托企业构建与物流专业群发展相适应、技术上具有前瞻性与社会共享的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为物流人才培养、“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校企合作项目、课程改革和企业员工培训创造良好的培训环境。在现有“物流仓储实验室”、“物流软件实验室”、“国际物流实验室”的基础上,学院将进一步加强与青岛港、青岛金宇物流、山东邮政速递物流等公司合作,采用校企合作、互惠互利共建方式,共同建设有港口物流特色、信息化、智能化的集装箱货运技术实训基地、物流信息技术实训室、物流运输与配送调度实训室3个校内实训室,拓展2个校外实训基地。这样的校企合作模式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专业知识与参与实践,也能够为港口企业提供更多的高质量人才。
三、结束语
本文对进出口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背景及策略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探讨,最终得出高校一定要通过构建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打造校政企合作的实训平台这些手段来为进出口物流企业提供更多高质量的复合型人才这一理论,希望能给相关高校提供参考意见。
参考文献:
[1]戴勇.基于双边市场理论的第四方物流平台运营策略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0(2).
[2]郭向阳.我国物流配送产业发展模式及对策研究[J].中国物资流通,2013,6.
关键词:进出口物流;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实训平台
一、基于青岛港的进出口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背景
(一)与青岛蓝色经济关联度强。物流业是重要的生产性服务业,是制造业、初始供应商与需求者的联接桥梁,直接影响社会产品的综合效益。据统计,2013年制造业物流总额占全社会物流总额的88.8%;与第三产业中的其他行业密切相关,它的影响力要超过一般服务型行业。城市现代化离不开现代物流与配送,与机关团体、千家万户紧密相关。与发展蓝色经济与港口物流密切相关。从本质上讲港口就是一个物流基地、物流枢纽、物流节点,是物流企业的集群。港口物流行业的发展支撑港口产业的发展,同时物流行业也是蓝色经济中各个企业与国内外市场相连的重要载体。
(二)区域经济对物流专业人才需求量大。仅就目前青岛港年吞吐量4亿吨,从业人员按24000人估算,董家口达到3亿吨的吞吐量时物流从业人员将达到1.8万人。青岛市董家口港临港产业区规划85平方公里,需要物流从业人员至少4.5万人,共需6.3万人。
(三)对青岛区域经济支撑度高。物流业是公认的第三利润源,物流业的发展是建设青岛现代化港口城市的基础,是蓝色经济发展的加速器,是衡量青岛港口经济现代化、国际化、高端化的重要标志;对港区一体化建设,发展临港产业、港政、港航、港陆联盟有着重大的支撑度。基于进出口的物流学科建设可为青岛物流企业培养高素质物流管理人才。 适应青岛蓝色经济发展与国际化大都市建设需要,为青岛港口经济发展的信息化、智能化、环保化、企业全球化与国际化、服务优质化、产业协同化提供有力的支撑。为青岛产业调整与升级提供基础保障。
(四)高校培养复合型进出口物流人才能力不足。青岛港的发展和壮大带动了青岛高校物流专业的迅猛发展,不少高校也正在或已经加大了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力度,但是高校培养复合型物流人才的能力依然不高,大部分高校的英语专业、国际贸易专业与物流专业自成体系,并没有从集中整合的角度出发为学生提供培养技能与专业的课程,这些高校毕业的学生都存在外贸技能缺乏、英语基础差、物流专业技能不足等问题。
二、基于青岛港的进出口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策略
(一)构建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进出口物流人才培养模式,需要高校打破目前各专业自成体系、分散建设的现状并对其进行重新整合。以青岛黄海学院为例,学院于2014年从青岛港及区域经济特色和企业的岗位需求出发,将国际贸易、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以及物流服务与管理这三个专业集中整合起来成立进出口物流专业,此外还成立了青岛港的实习实训基地,引进青岛港有经验的骨干人才走进课堂。
(二)建设课程体系。高校培养人才的专业特色是需要以课程作为支撑的,尤其是高校的核心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起着基础作用。学校在构建忠于专业目标的课程体系时,一定要对青岛港企业调研和本校人才目标等内容加以确定。青岛黄海学院的核心课程主要有进出口英语、进出口单证实务、国际货运代理、物流技术与实务、外贸函电写作能力等,学生可以通过课程的学习培养自身核心能力与实践操作能力。
(三)建设师资队伍。以复合型为特征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对高校培养进出口物流人才很重要,要求教师不仅具备实际的企业进出口单证操作经验,还要具备上文反复提到的多项专业技能。例如,我们根据专业课程所需知识和技能的不同类型,有针对性地选择了来自多个不同的著名物流企业一线的优秀专家,例如青岛港许振超经理、金宇物流孙汇丰副总经理等作为我们的兼职教师。由于这些兼职教师所在物流企业及其他许多物流企业分布在学校周边,距离较近,为课程的工学交替式教学、学生的实习实训、专兼职教师的相互交流、校内专任教师到企业的实践进修等提供了地理位置上的方便以及实训实习条件和环境的保证。
(四)打造实训平台。进出口物流人才除了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之外,还需有完整强大的实践操作能力与岗位业务能力。基于此,青岛黄海学院依托企业构建与物流专业群发展相适应、技术上具有前瞻性与社会共享的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为物流人才培养、“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校企合作项目、课程改革和企业员工培训创造良好的培训环境。在现有“物流仓储实验室”、“物流软件实验室”、“国际物流实验室”的基础上,学院将进一步加强与青岛港、青岛金宇物流、山东邮政速递物流等公司合作,采用校企合作、互惠互利共建方式,共同建设有港口物流特色、信息化、智能化的集装箱货运技术实训基地、物流信息技术实训室、物流运输与配送调度实训室3个校内实训室,拓展2个校外实训基地。这样的校企合作模式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专业知识与参与实践,也能够为港口企业提供更多的高质量人才。
三、结束语
本文对进出口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背景及策略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探讨,最终得出高校一定要通过构建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打造校政企合作的实训平台这些手段来为进出口物流企业提供更多高质量的复合型人才这一理论,希望能给相关高校提供参考意见。
参考文献:
[1]戴勇.基于双边市场理论的第四方物流平台运营策略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0(2).
[2]郭向阳.我国物流配送产业发展模式及对策研究[J].中国物资流通,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