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爸爸的花儿落了》的叙事结构,具有因果式、双线式、逆向式、回环式的特征。这种多样性统一的结构,给作品带来了独特的艺术美感、充分的艺术空间和足够的艺术张力,使作品呈现出一种哀而不伤、低回婉转的情感特质。这种综合性的审美形式,在渲染情感、扩充容量、营造思想、增添美感等方面,为学生的阅读和写作带来重要的价值指向。
关键词:多样性统一叙事结构艺术美感价值指向
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是一篇凄美的散文。以主人公“英子”的视角,将现实情境和回忆情境交互穿插,并在行文过程中自然地融入暗示性的伏笔,形成一种链条式的交互结构。备课时,我对作品的叙事特征进行深入挖掘,探寻其间的结构。
一、因果式结构
因果式结构的作品往往把故事放在因果关系中以时间顺序展开,其总体框架由一个基本序列构成,可以分为开端、发展和结局三幕画面。这三幕画面,以时间为序列,形成因果式的逻辑关系。而在第二幕,往往有一两处紧要关头,形成作品情节的紧张点,推动情节的发展。反复阅读《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们不难发现,作品描述了这样一则童年往事——
【开端】毕业典礼即将开始,“我”将代表全体毕业生领毕业证书,并且致辞。
【发展】钟声响起,毕业典礼就要开始,阴天引发“我”的联想和回忆。后来,学校韩主任上台致辞,同学们唱骊歌送别。毕业典礼结束后,“我”拿着毕业文凭匆匆忙忙赶回家,看到夹竹桃花儿散落。
【结局】老高告诉“我”,爸爸的生命之花已经凋谢。
在这种因果式结构中,有着十分清晰的情节点,紧要关头的情节推进,促成了因果关系。如,毕业典礼即将开始,爸爸却病倒了,住在医院不能来,而“我”却总是以一个孩子的心思牵挂着爸爸——
“我忽然想,爸爸会不会忽然从床上起来,给我送来花夹袄?”
因为“我”是多么想让爸爸知道“我”几年的努力没有白费,终于获得了成功,没有辜负他对“我”的严格教育。这是紧要关头之一。紧要关头之二是,“我”总是想着这些的时候,韩主任已上台讲话,打断了“我”的思绪,同学们唱骊歌,渲染了浓浓的同学情、师生情。这种真挚的情怀洋溢在作品之中,感人至深。紧要关头之三是,一种不祥的预感,催促着我赶快回去,却从缺了一根手指头的厨子老高的口中得知了坏消息——爸爸的生命之花已凋谢。这些紧要关头环环相扣,紧紧地扣住了读者的心弦,推动事件走向最终结局。
这种对于情节紧要关头的处理,是学生在阅读和写作中都需要重视的细节问题。阅读中,学生大多不理解这种情节紧要关头对于情节推进的重要价值。写作中,学生则因不会设置与处理情节的紧要关头,使得构思“卡壳”。
二、双线式结构
作品中的两条线索非常客观地贯穿作品始终。
第一条线索,是作品的明线。这是以“我”参加毕业典礼的开端、发展和结束为特征的一条线索。
第二条线索,是隐藏在明线之下的暗线,也就是作品中的爸爸教育“我”日渐长大的历程。如果按照时间顺序来叙述爸爸对于“我”的教育往事,应该是这样的一个过程——
【开端】六年前的一个早晨,因为下雨,“我”赖床不起,被严厉的爸爸狠狠揍了一顿。后来,“我”每天早晨都很早就到校读书,直到六年后的这个毕业典礼,“我”成了优秀学生代表。
【发展】细节一:爸爸爱花,每天下班回来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浇花。细节二:为了“我”的叔叔给日本人害死的事情,“爸爸急得吐了血”,生病了。细节三:爸爸要求“我”到东交民巷的正金银行去寄七十元钱给在日本读书的陈叔叔。叮嘱胆怯的“我”,要学会闯练。细节四:爸爸病倒住院。喉咙肿胀,声音低哑。他将不能参加“我”的毕业典礼(伏笔与暗示:妈妈今早的眼睛红肿着)。
【结局】毕业典礼后,“我”从厨子老高那里得到了坏消息——爸爸的花儿落了。
阅读作品,我们不难发现,这一条暗线叙述的故事顺序是散乱的,穿插在第一条线索故事的叙述过程之中,但是和第一条明线的故事水乳交融,让整部作品形成一个现实和回忆相互交织而又不断向前发展的完整的链条状的双线式结构。
双线式结构,有助于学生串连起的故事中许多相关的生活内容,扩大作品的叙事容量,把散乱的生活内容加以沟通,让散落的“生活的珍珠”形成水乳交融的整体。
忽视作品的线索,往往会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理不清作品的思路,不会欣赏作品的组材艺术,导致阅读欣赏能力贫弱。忽视作品的线索,还会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不懂得用线索有机地组织材料,抒发思想情感。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引导学生在作品中找出与“花儿”有关的具体内容,让学生明白题目和情节的关系,进而明確作品的“花儿落了”既有写实的内容,也有象征的成分,是一种虚实结合的语言艺术。在写作训练时,要让学生拟出含有事、人或景物名称的题目,围绕某个特定的线索列提纲、选材料。
三、逆向式结构
对往事的回忆,即逆向式。整部作品采取倒叙的开头,在时间轴上反复进行现实和回忆之间的情节切换,并通过引发回忆的触发事件(下文称之为“触发点”)展开作品。
作品由眼前的毕业典礼即将开始,“我”看到别在衣襟上的粉红色夹竹桃,触发了对于妈妈叮嘱语的回忆,引出了爸爸生病住院不能来参加“我”的毕业典礼,不能目睹“我”的成功的事件。“夹竹桃”是作品引发回忆的第一个触发点。
这段回忆中,由爸爸叮嘱我的“明天是在小学的最后一天要早起,不能迟到!”的郑重告诫为起点,“我”的思绪溯源而上,想起六年前因为赖床可能迟到而挨爸爸打的童年往事。“不能迟到”这个严厉的谆谆告诫,是引发回忆的第二个触发点。
然后,作品顺势而下,“我”后来再也没有迟到,即便是冬天的早晨也是“拿着热乎乎的烤白薯”,“戴着露出五个手指头的那种手套”站在校园“大铁栅栏校门”外,“一年年都过去了”。于是,作品把回忆的思绪拉回现实的毕业典礼。时光“一年年都过去了”的心理感受,是把回忆拉回现实的第三个触发点。这个触发点使得作品对回忆与现实的切换十分自然。但是作者不肯罢休,由毕业典礼就要开始,看到天阴而引发“爸爸会不会忽然从床上起来,给我送来花夹袄?”“爸爸的病几时才能好?”的联想入手,又展开一层回忆—— 妈妈今早的眼睛为什么红肿着?院里大盆的石榴和夹竹桃今年爸爸都没有给上麻渣……五月节,石榴花开得没有那么红,那么大。如果秋天来了,爸爸还要买那样多的菊花,摆满在我们的院子里……
这段生活化、抒情化的回忆,用孩子的视角,把一个爱花、爱生命、爱生活、有正义感的老一代传统知识分子的命运和这种命运的最终消失相比照,让读者为之扼腕,从而加剧了作品的感伤情调。因此,第四个触发点就是关于爸爸和花的细节往事。
回忆完爸爸爱花儿和陈家的伯伯关于花和孩子的打趣,再次被拉回现实,这个触发点仅仅是一个很自然、很细微的心理感受:“我为什么总想到这些呢?”这是第五个触发点。然后,作品深情地描写了毕业典礼上,低年级学生给毕业生们唱骊歌的感人片段和“我”要求“做大人”的愿望,再次引发了作者对于往事的回忆,即爸爸如何教育“我”学会闯练和去银行寄钱的经典片段。这是引发对于往事回忆的第六个触发点。
毕业典礼结束后的“快回家去”的强烈的不祥的预感,让“我”再次回到了现实。这是作品从回忆的云端跌落到现实的大地的最后一个触发点。
正确地理解触发点对于作品情节的推动,是本篇作品的教学价值之一。教学中,教师除了要让学生理解这些触发点的意义之外,还要在写作训练中,提醒学生有意识地在叙述过程中设置一两个能推动作品情境的触发点,丰富写作内容。
四、回环式结构
该结构的主要特征就是以多层叙述为叙事动力,以时间方向上的回环往复为主导。从叙述系列的时间向度而言,这种结构不是按照一个事件的自然逻辑循序渐进地如实推进,而是人为地重新安排。作品就“花儿”这一物象,进行了反复“回环”。
回环之一:夹竹桃花,印象凄美。
作品开篇写看到衣襟上的夹竹桃;后来是回忆家里的石榴花、夹竹桃和菊花等没人照应,回忆陈家伯伯有关爸爸爱花的打趣话语;最后是夹竹桃“垂下了好几枝子,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样”“石榴树大盆底下也几粒没有长成的小石榴”,等等。甚至为了表达对韩老师的深情,也不忘送新鲜的“玉簪花”。在这部作品中,“花儿”既是题目的构成元素,更是爸爸热爱生活的象征,是爱的象征,也是爸爸生命的象征。既如此,花落之时,情何以堪!这种哪怕是单一视角的反复回环,也感人至深。
回环之二:毕业典礼,情谊深重。
毕业典礼是作品的核心事件之一,这表明“我”在爸爸的教导之下获得了人生的初步成就,是“我”生命体验的一部分。毕业典礼的活动场面在整部作品中多次出现,该典礼是“我”的情感寄托所在,也是爸爸的一部分希望所在。另外,毕业典礼上弥漫的浓浓的同学情、师生情,更是影响着一代人的心灵。正因此,这种场面的意义已经超出了它作为线索的价值,被赋予更深刻的情感价值。
回环之三:今昔交织,多而不乱。
现实和往事的多次交织,让作品内容在现实和往事之间反复穿梭,却多而不乱。作品内容在今昔交织之中、昔昔交织之中互相映照,呈现出一种独特的节奏律动之美。
作品中的这种回环手法暗承了自《诗经》以来的“重章叠句”手法,对于作品的情感做了进一步渲染。如“夹竹桃”的物象、“毕业典礼”的事象、今夕交织的时象,均赋予作品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
为了欣赏作品回环式结构的美感,教学中,我们有意识地让学生进行信息的整合,找出那些回环出现的信息,让学生品读这些片段,理解作品在信息回环中所蕴含的情感张力。与此同时,根据学生写作的个性特点,让学生在个人习作中,适当安排两三处与题目、情节、主题等有关的情境描写或者有内涵的抒情性语言,从而达到扩展习作情感张力的目的。
文学艺术作品能够通过特定的形式串起“有意味的細节”,从而激发具有较高欣赏水平或者不同层次欣赏水平的读者对于文本的独特情感,是作品的魅力所在。《爸爸的花儿落了》正是通过这样“有意味的形式”,带领读者体悟到字里行间蕴含的感伤之情。就“有意味的形式”这一点,现代语言学之父、结构主义的鼻祖、瑞士语言学家费尔迪南·德·索绪尔从语言角度进行了阐述:“语言作为一个符号的表达,有两种必要的作用,一种是语序轴的作用,一种是联想轴的作用……而在你选择以后,每一个不同的符号,引起人们不同的联想。”实际上,作品的形式表达还要借助于语言。所以,作品形式恰如其分地运用,也就起到了“语序轴”“联想轴”的作用。《爸爸的花儿落了》中多样性审美统一的结构,与作品的内容、情感水乳交融,使得作品叙事容量的扩大成为可能,也给作品带来了独特的艺术美感、充分的艺术空间和足够的艺术张力。总之,这种综合性的审美形式,在渲染情感、扩充容量、营造思想、增添美感等方面,为学生的阅读和写作带来重要的价值指向。
参考文献:
[1] 〔英〕克莱夫·贝尔.艺术[M].薛华,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2]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关键词:多样性统一叙事结构艺术美感价值指向
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是一篇凄美的散文。以主人公“英子”的视角,将现实情境和回忆情境交互穿插,并在行文过程中自然地融入暗示性的伏笔,形成一种链条式的交互结构。备课时,我对作品的叙事特征进行深入挖掘,探寻其间的结构。
一、因果式结构
因果式结构的作品往往把故事放在因果关系中以时间顺序展开,其总体框架由一个基本序列构成,可以分为开端、发展和结局三幕画面。这三幕画面,以时间为序列,形成因果式的逻辑关系。而在第二幕,往往有一两处紧要关头,形成作品情节的紧张点,推动情节的发展。反复阅读《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们不难发现,作品描述了这样一则童年往事——
【开端】毕业典礼即将开始,“我”将代表全体毕业生领毕业证书,并且致辞。
【发展】钟声响起,毕业典礼就要开始,阴天引发“我”的联想和回忆。后来,学校韩主任上台致辞,同学们唱骊歌送别。毕业典礼结束后,“我”拿着毕业文凭匆匆忙忙赶回家,看到夹竹桃花儿散落。
【结局】老高告诉“我”,爸爸的生命之花已经凋谢。
在这种因果式结构中,有着十分清晰的情节点,紧要关头的情节推进,促成了因果关系。如,毕业典礼即将开始,爸爸却病倒了,住在医院不能来,而“我”却总是以一个孩子的心思牵挂着爸爸——
“我忽然想,爸爸会不会忽然从床上起来,给我送来花夹袄?”
因为“我”是多么想让爸爸知道“我”几年的努力没有白费,终于获得了成功,没有辜负他对“我”的严格教育。这是紧要关头之一。紧要关头之二是,“我”总是想着这些的时候,韩主任已上台讲话,打断了“我”的思绪,同学们唱骊歌,渲染了浓浓的同学情、师生情。这种真挚的情怀洋溢在作品之中,感人至深。紧要关头之三是,一种不祥的预感,催促着我赶快回去,却从缺了一根手指头的厨子老高的口中得知了坏消息——爸爸的生命之花已凋谢。这些紧要关头环环相扣,紧紧地扣住了读者的心弦,推动事件走向最终结局。
这种对于情节紧要关头的处理,是学生在阅读和写作中都需要重视的细节问题。阅读中,学生大多不理解这种情节紧要关头对于情节推进的重要价值。写作中,学生则因不会设置与处理情节的紧要关头,使得构思“卡壳”。
二、双线式结构
作品中的两条线索非常客观地贯穿作品始终。
第一条线索,是作品的明线。这是以“我”参加毕业典礼的开端、发展和结束为特征的一条线索。
第二条线索,是隐藏在明线之下的暗线,也就是作品中的爸爸教育“我”日渐长大的历程。如果按照时间顺序来叙述爸爸对于“我”的教育往事,应该是这样的一个过程——
【开端】六年前的一个早晨,因为下雨,“我”赖床不起,被严厉的爸爸狠狠揍了一顿。后来,“我”每天早晨都很早就到校读书,直到六年后的这个毕业典礼,“我”成了优秀学生代表。
【发展】细节一:爸爸爱花,每天下班回来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浇花。细节二:为了“我”的叔叔给日本人害死的事情,“爸爸急得吐了血”,生病了。细节三:爸爸要求“我”到东交民巷的正金银行去寄七十元钱给在日本读书的陈叔叔。叮嘱胆怯的“我”,要学会闯练。细节四:爸爸病倒住院。喉咙肿胀,声音低哑。他将不能参加“我”的毕业典礼(伏笔与暗示:妈妈今早的眼睛红肿着)。
【结局】毕业典礼后,“我”从厨子老高那里得到了坏消息——爸爸的花儿落了。
阅读作品,我们不难发现,这一条暗线叙述的故事顺序是散乱的,穿插在第一条线索故事的叙述过程之中,但是和第一条明线的故事水乳交融,让整部作品形成一个现实和回忆相互交织而又不断向前发展的完整的链条状的双线式结构。
双线式结构,有助于学生串连起的故事中许多相关的生活内容,扩大作品的叙事容量,把散乱的生活内容加以沟通,让散落的“生活的珍珠”形成水乳交融的整体。
忽视作品的线索,往往会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理不清作品的思路,不会欣赏作品的组材艺术,导致阅读欣赏能力贫弱。忽视作品的线索,还会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不懂得用线索有机地组织材料,抒发思想情感。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引导学生在作品中找出与“花儿”有关的具体内容,让学生明白题目和情节的关系,进而明確作品的“花儿落了”既有写实的内容,也有象征的成分,是一种虚实结合的语言艺术。在写作训练时,要让学生拟出含有事、人或景物名称的题目,围绕某个特定的线索列提纲、选材料。
三、逆向式结构
对往事的回忆,即逆向式。整部作品采取倒叙的开头,在时间轴上反复进行现实和回忆之间的情节切换,并通过引发回忆的触发事件(下文称之为“触发点”)展开作品。
作品由眼前的毕业典礼即将开始,“我”看到别在衣襟上的粉红色夹竹桃,触发了对于妈妈叮嘱语的回忆,引出了爸爸生病住院不能来参加“我”的毕业典礼,不能目睹“我”的成功的事件。“夹竹桃”是作品引发回忆的第一个触发点。
这段回忆中,由爸爸叮嘱我的“明天是在小学的最后一天要早起,不能迟到!”的郑重告诫为起点,“我”的思绪溯源而上,想起六年前因为赖床可能迟到而挨爸爸打的童年往事。“不能迟到”这个严厉的谆谆告诫,是引发回忆的第二个触发点。
然后,作品顺势而下,“我”后来再也没有迟到,即便是冬天的早晨也是“拿着热乎乎的烤白薯”,“戴着露出五个手指头的那种手套”站在校园“大铁栅栏校门”外,“一年年都过去了”。于是,作品把回忆的思绪拉回现实的毕业典礼。时光“一年年都过去了”的心理感受,是把回忆拉回现实的第三个触发点。这个触发点使得作品对回忆与现实的切换十分自然。但是作者不肯罢休,由毕业典礼就要开始,看到天阴而引发“爸爸会不会忽然从床上起来,给我送来花夹袄?”“爸爸的病几时才能好?”的联想入手,又展开一层回忆—— 妈妈今早的眼睛为什么红肿着?院里大盆的石榴和夹竹桃今年爸爸都没有给上麻渣……五月节,石榴花开得没有那么红,那么大。如果秋天来了,爸爸还要买那样多的菊花,摆满在我们的院子里……
这段生活化、抒情化的回忆,用孩子的视角,把一个爱花、爱生命、爱生活、有正义感的老一代传统知识分子的命运和这种命运的最终消失相比照,让读者为之扼腕,从而加剧了作品的感伤情调。因此,第四个触发点就是关于爸爸和花的细节往事。
回忆完爸爸爱花儿和陈家的伯伯关于花和孩子的打趣,再次被拉回现实,这个触发点仅仅是一个很自然、很细微的心理感受:“我为什么总想到这些呢?”这是第五个触发点。然后,作品深情地描写了毕业典礼上,低年级学生给毕业生们唱骊歌的感人片段和“我”要求“做大人”的愿望,再次引发了作者对于往事的回忆,即爸爸如何教育“我”学会闯练和去银行寄钱的经典片段。这是引发对于往事回忆的第六个触发点。
毕业典礼结束后的“快回家去”的强烈的不祥的预感,让“我”再次回到了现实。这是作品从回忆的云端跌落到现实的大地的最后一个触发点。
正确地理解触发点对于作品情节的推动,是本篇作品的教学价值之一。教学中,教师除了要让学生理解这些触发点的意义之外,还要在写作训练中,提醒学生有意识地在叙述过程中设置一两个能推动作品情境的触发点,丰富写作内容。
四、回环式结构
该结构的主要特征就是以多层叙述为叙事动力,以时间方向上的回环往复为主导。从叙述系列的时间向度而言,这种结构不是按照一个事件的自然逻辑循序渐进地如实推进,而是人为地重新安排。作品就“花儿”这一物象,进行了反复“回环”。
回环之一:夹竹桃花,印象凄美。
作品开篇写看到衣襟上的夹竹桃;后来是回忆家里的石榴花、夹竹桃和菊花等没人照应,回忆陈家伯伯有关爸爸爱花的打趣话语;最后是夹竹桃“垂下了好几枝子,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样”“石榴树大盆底下也几粒没有长成的小石榴”,等等。甚至为了表达对韩老师的深情,也不忘送新鲜的“玉簪花”。在这部作品中,“花儿”既是题目的构成元素,更是爸爸热爱生活的象征,是爱的象征,也是爸爸生命的象征。既如此,花落之时,情何以堪!这种哪怕是单一视角的反复回环,也感人至深。
回环之二:毕业典礼,情谊深重。
毕业典礼是作品的核心事件之一,这表明“我”在爸爸的教导之下获得了人生的初步成就,是“我”生命体验的一部分。毕业典礼的活动场面在整部作品中多次出现,该典礼是“我”的情感寄托所在,也是爸爸的一部分希望所在。另外,毕业典礼上弥漫的浓浓的同学情、师生情,更是影响着一代人的心灵。正因此,这种场面的意义已经超出了它作为线索的价值,被赋予更深刻的情感价值。
回环之三:今昔交织,多而不乱。
现实和往事的多次交织,让作品内容在现实和往事之间反复穿梭,却多而不乱。作品内容在今昔交织之中、昔昔交织之中互相映照,呈现出一种独特的节奏律动之美。
作品中的这种回环手法暗承了自《诗经》以来的“重章叠句”手法,对于作品的情感做了进一步渲染。如“夹竹桃”的物象、“毕业典礼”的事象、今夕交织的时象,均赋予作品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
为了欣赏作品回环式结构的美感,教学中,我们有意识地让学生进行信息的整合,找出那些回环出现的信息,让学生品读这些片段,理解作品在信息回环中所蕴含的情感张力。与此同时,根据学生写作的个性特点,让学生在个人习作中,适当安排两三处与题目、情节、主题等有关的情境描写或者有内涵的抒情性语言,从而达到扩展习作情感张力的目的。
文学艺术作品能够通过特定的形式串起“有意味的細节”,从而激发具有较高欣赏水平或者不同层次欣赏水平的读者对于文本的独特情感,是作品的魅力所在。《爸爸的花儿落了》正是通过这样“有意味的形式”,带领读者体悟到字里行间蕴含的感伤之情。就“有意味的形式”这一点,现代语言学之父、结构主义的鼻祖、瑞士语言学家费尔迪南·德·索绪尔从语言角度进行了阐述:“语言作为一个符号的表达,有两种必要的作用,一种是语序轴的作用,一种是联想轴的作用……而在你选择以后,每一个不同的符号,引起人们不同的联想。”实际上,作品的形式表达还要借助于语言。所以,作品形式恰如其分地运用,也就起到了“语序轴”“联想轴”的作用。《爸爸的花儿落了》中多样性审美统一的结构,与作品的内容、情感水乳交融,使得作品叙事容量的扩大成为可能,也给作品带来了独特的艺术美感、充分的艺术空间和足够的艺术张力。总之,这种综合性的审美形式,在渲染情感、扩充容量、营造思想、增添美感等方面,为学生的阅读和写作带来重要的价值指向。
参考文献:
[1] 〔英〕克莱夫·贝尔.艺术[M].薛华,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2]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