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现状入手,分析了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 社会实践 问题 对策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概述
马克思认为:“一切历史活动,归根结底都必须通过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实践活动才能实现,也只有通过人的认知和创新实践活动才得以推动社会的前进和发展。”《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提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成才的重要途径,是大学生实践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既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保持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长远需要,也是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适应能力、创业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迫切需要。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按照学校培养目标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参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的一系列教育活动的总称。是高校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快大学生社会化进程的重要形式,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社会实践活动在我国上世纪80年代开始,已经开展了近四十年,每年约有数十万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更加受到人们的重视,取得了显著成效,已经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但是,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情况、新变化,大学生社会实践还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现状分析
1、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重视不够
目前,部分院校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和深远的现实意义认识不足,将其简单化,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缺乏整体规划和系统的过程设计。部分学校认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形式,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形式,大学生群体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只是开开眼界,增长点知识。二是高等教育投资机制的变革使得学校用于社会实践的经费投入趋于收缩状态,难以满足更广泛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实际需要。三是部分高校师生的科研水平和现有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很难产生直接经济效益,引不起社会实践单位的兴趣和积极性,这也从某种程度上制约了社会实践话动的广泛开展。
2、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流于形式的倾向
据统计,相当一部分学校把社会实践当作搞“运动”一样,每年6—9月抓一抓,然后就放下;实践活动的主题每年随上级主管部门发文而定;实践的组织管理,除了团委和各院系外,其它部门只是流于形式,尚未形式规范化管理。由于投人少,经费短缺,许多学校难以组织大规模的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学生的社会实践大多数以分散返乡调查实践为主。
3、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环节薄弱
多数高校没有自己的社会实践基地,这造成了高校在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时常常处于被动地位,不利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经验总结和推广,也不利于实践活动的不断创新。缺乏相对固定的社会实践基地,大学生需花大量精力四处奔波寻找社会实践场所,直接影响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形式和内容缺乏针对性
很多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往往局限于社会调查、政策宣传、参观访问、文艺演出、生产劳动、支教扫盲等形式,仍停留在初级发展阶段,而缺乏向纵深方向发展的改革与创新。内容方面则是空泛不丰富,缺乏多样性和针对性,与大学生的专业特点结合不紧密,不能学以致用,没有针对社会实际,与社会热点结合不紧密。很对院校的大学生社会实践仍然存在宣传得多,实际做得少,假期响应号召临时做得多,平时坚持经常主动做得少的现象。
三、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对策
1、提高认识,加强研究和宣传力度
要充分认识大学生社会实践是高等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要把社会实践纳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并作为一项常抓不懈、常抓常新的工作,在人員、经费上予以充分的保证,确保学校的社会实践活动能够顺利开展。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加大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宣传的深度和广度。 通过宣传这项活动对大学生、对社会的贡献,提高社会各方面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重要性的认识,从而保证这项活动能健康、顺利、持久地开展下去。
2、建立科学的社会实践管理制度
首先要加强对社会实践活动的统一领导,设立对内组织和对外联络的专门机构,统筹规划,全面安排。其次要逐步建立完善的社会实践教学培养体系,制定与大学生各学习阶段和各专业特点相适应、系统的社会实践教学计划、大纲,并编写教程,规定实践课时数、学分,规定实践目的、任务、内容、形式和要求,配备专门指导教师,使之成为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并与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各种评优评奖挂钩。对指导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教师,应制定鼓励政策,把社会实践工作与教师的教学、科研活动同等看待,并与教师职称评定、评优挂起钩来。最后要建立科学的考核激励机制,并给予适当的奖惩。
3、重视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建设
建立社会实践基地应坚持三个原则:一是要与专业相结合。通过在基地的实践,既检验学生所学知识又提高实践能力。二是要与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相结合。如为了使大学生深刻地接受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可以选择有历史纪念意义的地方作为实践基地。三是要把社会实践活动与振兴地方经济结合起来。一方面,基地不仅为大学生提供了锻炼的场所,另一方面,基地为地方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大学生在社会实践的同时,利用基地的便利条件,帮助地方解决了科技难题,体现为经济建设和人民群众服务的宗旨。只有这样,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才能既利于学生思想和能力的提高,又有利于地方经济与社会建设,最后达到实践活动的可持续发展。
4、建立社会实践的长效机制
社会实践本身就是高校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关于社会实践环节的管理各级各类的学校一般都有专门的制度或具体的规定,高等教育法规,中央的文件也明确了社会实践的重要性,作为我们基层组织部门,更应该从更加详细的方面开展工作,比如建立完善的社会实践领导实施机构,按照课题研究的方式设立社会实践项目的申报制度,社团组织制度,导师指导制度,经费扶持制度,实践成果考核制度等,特别是激励机制,对于富有创新,而且卓有成效的社会实践项目给予综合测评加分,提高大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参考文献:
[1]陈靓,顾伟.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问题及其改进措施[J].才智 2011年第27期
[2]陈家荣.试论大学生社会实践问题与对策[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33卷第3期,2010年6月
关键词:大学生 社会实践 问题 对策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概述
马克思认为:“一切历史活动,归根结底都必须通过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实践活动才能实现,也只有通过人的认知和创新实践活动才得以推动社会的前进和发展。”《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提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成才的重要途径,是大学生实践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既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保持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长远需要,也是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适应能力、创业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迫切需要。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按照学校培养目标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参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的一系列教育活动的总称。是高校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快大学生社会化进程的重要形式,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社会实践活动在我国上世纪80年代开始,已经开展了近四十年,每年约有数十万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更加受到人们的重视,取得了显著成效,已经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但是,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情况、新变化,大学生社会实践还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现状分析
1、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重视不够
目前,部分院校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和深远的现实意义认识不足,将其简单化,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缺乏整体规划和系统的过程设计。部分学校认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形式,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形式,大学生群体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只是开开眼界,增长点知识。二是高等教育投资机制的变革使得学校用于社会实践的经费投入趋于收缩状态,难以满足更广泛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实际需要。三是部分高校师生的科研水平和现有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很难产生直接经济效益,引不起社会实践单位的兴趣和积极性,这也从某种程度上制约了社会实践话动的广泛开展。
2、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流于形式的倾向
据统计,相当一部分学校把社会实践当作搞“运动”一样,每年6—9月抓一抓,然后就放下;实践活动的主题每年随上级主管部门发文而定;实践的组织管理,除了团委和各院系外,其它部门只是流于形式,尚未形式规范化管理。由于投人少,经费短缺,许多学校难以组织大规模的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学生的社会实践大多数以分散返乡调查实践为主。
3、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环节薄弱
多数高校没有自己的社会实践基地,这造成了高校在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时常常处于被动地位,不利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经验总结和推广,也不利于实践活动的不断创新。缺乏相对固定的社会实践基地,大学生需花大量精力四处奔波寻找社会实践场所,直接影响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形式和内容缺乏针对性
很多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往往局限于社会调查、政策宣传、参观访问、文艺演出、生产劳动、支教扫盲等形式,仍停留在初级发展阶段,而缺乏向纵深方向发展的改革与创新。内容方面则是空泛不丰富,缺乏多样性和针对性,与大学生的专业特点结合不紧密,不能学以致用,没有针对社会实际,与社会热点结合不紧密。很对院校的大学生社会实践仍然存在宣传得多,实际做得少,假期响应号召临时做得多,平时坚持经常主动做得少的现象。
三、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对策
1、提高认识,加强研究和宣传力度
要充分认识大学生社会实践是高等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要把社会实践纳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并作为一项常抓不懈、常抓常新的工作,在人員、经费上予以充分的保证,确保学校的社会实践活动能够顺利开展。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加大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宣传的深度和广度。 通过宣传这项活动对大学生、对社会的贡献,提高社会各方面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重要性的认识,从而保证这项活动能健康、顺利、持久地开展下去。
2、建立科学的社会实践管理制度
首先要加强对社会实践活动的统一领导,设立对内组织和对外联络的专门机构,统筹规划,全面安排。其次要逐步建立完善的社会实践教学培养体系,制定与大学生各学习阶段和各专业特点相适应、系统的社会实践教学计划、大纲,并编写教程,规定实践课时数、学分,规定实践目的、任务、内容、形式和要求,配备专门指导教师,使之成为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并与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各种评优评奖挂钩。对指导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教师,应制定鼓励政策,把社会实践工作与教师的教学、科研活动同等看待,并与教师职称评定、评优挂起钩来。最后要建立科学的考核激励机制,并给予适当的奖惩。
3、重视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建设
建立社会实践基地应坚持三个原则:一是要与专业相结合。通过在基地的实践,既检验学生所学知识又提高实践能力。二是要与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相结合。如为了使大学生深刻地接受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可以选择有历史纪念意义的地方作为实践基地。三是要把社会实践活动与振兴地方经济结合起来。一方面,基地不仅为大学生提供了锻炼的场所,另一方面,基地为地方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大学生在社会实践的同时,利用基地的便利条件,帮助地方解决了科技难题,体现为经济建设和人民群众服务的宗旨。只有这样,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才能既利于学生思想和能力的提高,又有利于地方经济与社会建设,最后达到实践活动的可持续发展。
4、建立社会实践的长效机制
社会实践本身就是高校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关于社会实践环节的管理各级各类的学校一般都有专门的制度或具体的规定,高等教育法规,中央的文件也明确了社会实践的重要性,作为我们基层组织部门,更应该从更加详细的方面开展工作,比如建立完善的社会实践领导实施机构,按照课题研究的方式设立社会实践项目的申报制度,社团组织制度,导师指导制度,经费扶持制度,实践成果考核制度等,特别是激励机制,对于富有创新,而且卓有成效的社会实践项目给予综合测评加分,提高大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参考文献:
[1]陈靓,顾伟.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问题及其改进措施[J].才智 2011年第27期
[2]陈家荣.试论大学生社会实践问题与对策[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33卷第3期,2010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