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南最大孔庙与反孔猛士故居
看到中山中路上古色古香的泮宫门楼,就知道孔庙到了。踱步入内,豁然开朗,广场周边古厝红砖白石,埕中老榕参天蔽日。入夜,民间乐团风雨无阻地演奏南音古曲,节奏缓慢,韵味悠远,丝丝入耳,常常引来回到“唐山”探亲的老华侨循声到访。2009年9月,泉州南音被列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皓月当空,微风吹拂,品一杯“铁观音”功夫茶,听一曲“八骏马”南音,心平气和,怡然自得,仿佛时光倒转。
过大牌楼、跨洙泗桥,入大成门,但见方池内水光涟滟,拜庭中古榕垂荫,殿堂上孔夫子塑像慈祥可亲。以前孔庙前分别建有10余座乡贤祠,如今仅存蔡清祠、庄际昌状元祠等两三座,不知是否为了弥补此项缺憾,孔庙的两庑已辟为泉州历代名人蜡像及事迹的展览馆。
泉州孔庙,又称“府文庙”,现址是北宋太平兴国初年迁建的,历代重修,单明朝重修就达30次之多。那个时期,泉州府产生了516位进士,占明清泉州进士总数的60%,有人因此说是修庙的功劳,客观原因应当是明代嘉靖、万历年间尚是泉州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重文兴教的黄金时代。如果说,孔子是儒家文化的开创者,重视教育、延续礼教的孔庙就是其文化内涵的传播场所。府文庙左学(明伦堂)右庙,规模庞大,规制严整,作为我国东南地区最大的孔庙建筑群,这里也是明清儒家文化在东南沿海和向东南亚地区传播的最重要的基地。
泉州孔庙另一个突出贡献也许是对台湾文化的深刻影响。台湾多座孔庙都以泉州府文庙为样板设计,而且建筑取材多来自泉州的沿海地区。台北孔庙的主事者是泉州民间名匠王益顺,他带去家乡顶尖的惠安石匠,“克隆”了泉州风格,所用材料包括泉州花岗岩和青草石,石雕、砖雕、木雕、堆剪、彩绘工艺样样精湛,一座寺庙如同一座艺术大观园,令人叹为观止。如果你是秋季开学之时来到府文庙,说不定会碰到成群结队的孩子们前来叩拜孔子。礼毕,每人还可在现场领取免费红蛋一份,家长们希望通过这种仪式鼓励孩子好好读书。
中山南路尾德济门遗址旁的李贽故居,距离金碧辉煌的天后宫只有数十步之遥。故居有前后两落,中为天井,门庭狭小,装饰简朴,很不起眼,与李贽的知名度反差极大。纵观李贽的坎坷人生,倒也觉得合于情理。
李贽故居地处万寿路,拐个弯儿就是聚宝街,这里靠近码头,历史上曾是进出口海运货物的集散地,李家可谓身处闹市。李贽26岁之前一直生活于此,没有经商发大财,却满脑子异想天开。他思想的核心就是倡导独立思考,主张解放思想,这一现代人还在不断努力的目标,在宗法制度严格钳制的明代简直振聋发聩。
作为一位先知先觉者,李贽超越于时代的观点学说必然被统治者认定为异端邪说,他的《焚书》《续焚书》《藏书》《续藏书》《童心说》全部被禁、被毁。李贽喊出男女平等和婚姻自由的口号,甚至招收女弟子,坚决反对宋儒道学,认为人人皆可成佛,无须专供孔子。这种与周敦颐、朱熹对着干的惊世骇俗之论,“开古今未开之眼”“寒伪学之心胆”,连他的族人都无法接受。李贽虽思乡心切,却一直云游八方,四海为家,直到76岁时自刎而死,尸骨亡魂也没有再回到老家。倘若李贽地下有灵,知道他的许多观点成为推进今日文化发展的动力,当会含笑于九泉。
慈济精神跨越海峡两岸
有人说,泉州是神垂爱的地方,半城烟火半城仙。
中山中路与中山南路的界线是涂门街和涂山街,在涂门短短的数百米街道中,崇尚儒学的府文庙(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伊斯兰教徒的圣殿清净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道释合一的关岳庙(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比肩而立,相安无事。与关岳庙一墙之隔的,竟是出使、生活、逝世于泉州的锡兰(今斯里兰卡)王子故居。
1997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丝绸之路”综合研究项目协调员迪安博士一行到达泉州时,对当地的“宗教博物馆”现象大为惊叹。迪安表示,联合国的宗旨不外是不同民族、不同宗教可以和平共处和谐发展,而这一点,早在古代的泉州就已经出现了。
历史上的泉州最多时有10余种宗教共存,其中还包括古基督教、摩尼教、婆罗门教、犹太教等,这在中国的诸多城市中绝对是个异数。
中山南路打头的建筑是座叫花桥慈济宫的古庙,门楣上的石刻是明代泉州籍书法大家张瑞图手写的“真人所居”4个大字。寺庙不大,名气不小,这就是今天在台湾同胞和东南亚华人中有着崇高地位的“保生大帝”“大道公”吴夲慈济宫的三大祖庭之一。多次来过泉州的台湾海峡两岸和平促进会会长郭俊次说,他的先祖当年就是手捧保生大帝神位,追随郑成功横渡台湾海峡,到达台南安平港,最终定居于学甲镇,至今已经13代了。
史料记载,吴真人羽化后,其弟子即献药花桥慈济宫,由庙祝转赠患者。至清光绪四年(1878年),泉州缙绅商家倡议创立泉郡施药局,花桥慈济宫历代先后易名花桥公善堂、花桥善举公所、花桥赠药义诊所等。花桥慈济宫赠药之外的“义诊”开始于抗日战争时期;1985年起,采用中西医结合形式,由医师轮流坐堂,许多退休医生主动报名来此服务。慈济善举历经900多个春秋,自泉郡施药局成立的1878年算起,至今也有百余年了,比1896年成立的号称“世界第一”的英国伦敦组织慈善救济抵制行乞协会还早了18年。济世惠民、薪火不断的慈济精神也是海峡两岸人民密切往来的一条重要纽带。
中山南路街区最具代表性的景点或许是供奉妈祖的天后宫。妈祖姓林名默,原籍莆田,聪慧异常,后来为救危境中的父兄不幸落水身亡。广大民众认定林默没有殉难,而是羽化成为海峡女神,日日庇护出海渔民的安全。
泉州天妃宫建于宋庆元二年(1196年),元代诏封妈祖以祈庇佑,元世祖称赞妈祖为“泉州神女”。明朝郑和第二次下西洋时,特遣使者在泉州祭拜妈祖。清代泉州人施琅平定台湾后,认为妈祖护航始有海战硕果,遂上书康熙请封妈祖为“天后”,从此,天妃宫改称天后宫。泉州天后宫作为祖庭分香无数,自然是海内外天后宫中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一座,也是大陆众多妈祖庙宇中唯一的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跨越海峡的天后宫故事一直延续至今。以保平安为目的的“乞龟”民俗源于泉州,传到台湾澎湖等地,本地在历经“破四旧”“文革”等政治运动后早已失传,近年来,再由澎湖回传泉州。自2007年起,泉澎两地每年联手在泉州天后宫举办“乞龟祈福”仪式,用于堆砌龟造型的“平安米”多达数万斤,活动结束时,“平安米”会立即分发给社会弱势群体,从而使宗教活动染上了救助贫困的色彩。
骑楼下逛街 嘴饱眼不饱
中山路长达2500米,逛起来却不觉得太累。原因嘛,一有连片骑楼,二是小吃多多。
如果要说中山路最突出的建筑风格,骑楼当仁不让。骑楼本是东南亚国家极普遍的一种建筑式样。泉州与东南亚隔着南海相望,气候炎热,台风天多,雨水充沛,两地自然条件有几分相似之处。泉州的海外侨亲多达800万人,多数集中在东南亚的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文莱、缅甸、泰国,几乎每个家庭都有点海外关系。菲律宾国父黎刹、新加坡前总理吴作栋、印尼前总统瓦希德的老家也在这里。然而泉州古城的老建筑并没有骑楼风格的传统,中山路建设的主事者是归侨,作为南洋骑楼的受益者,他们大胆借鉴与创新,让红砖白石的泉州底色与骑楼装饰的域外情调来了一次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亲密接触,最终获得了存留在历史深处的热烈掌声。
遮风、挡雨、防晒,真怀疑现在流行的大商超的设计创意有否受到骑楼的启发。当下的商业广场不就是加空调的室内步行街嘛,而数十年前,在中山路逛街可以风雨无阻,可以不打阳伞,若非特别留意,一个商店一个商店串着走,常常不清楚身处何方。中山路并非步行路,但游逛中山路最好的办法还是用脚步去感受。
泉州的元宵灯会始于唐朝,迄今已有千年历史。“泉州闹元宵”“花灯制作工艺”“李尧宝刻纸”均为国家级非物质遗产项目。2013年元宵节期间,随同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视觉效果总设计、泉州籍国际现代艺术家蔡国强前来“见识”的国际现代建筑大师盖里看花了眼,连声说“难以想象”。还有什么比骑楼更理想的挂灯场所?每年元宵节,商家便迫不及待地在自己的店门口挂出花灯,其位置,正是骑楼中央。走马灯、彩扎灯、刻纸灯、绣球灯、无骨灯、纱灯、宫灯、龙灯、绣球灯、子母灯等多得叫不出来的品种,不同主题,各种形态,琳琅满目,应接不暇,一路行走,如入灯海。当人群围绕一盏花灯赞不绝口、不停拍照时,店主人便心花怒放,感觉不亚于做了一单大生意。
当彩车游行的队伍过来时,骑楼又成为天然的看台,行走的灯与头上的灯、手中的灯汇成一股灯的洪流,沿着中山路,浩浩荡荡,奔腾而去。花灯与这座城市脉脉含情地对视了许多年,其中的默契,泉州人知道,中山路知道。
走累了?别怕!歇下脚再走,这里有最地道的风味小吃。中山路小吃也有点门道。奎霞巷的大骨肉燕汤,靠巷内的那家才是最正宗的;中山中路的好再来面线糊,店小到只有一面墙壁,纯属占道经营,想吃的话,那就忍到晚上10点以后罢;金鱼巷口的金凤状元丸,若是正月里购买,时常要失望而归,因为等候的人实在太多;中山南路尾的秉正石花膏,再普通不过的门面,再普通不过的红豆、绿豆、芒果、西瓜、芋头、苹果,与石花膏一组合,怎么就有了一种魔力,让穿戴时髦的青年男女纷至沓来?若是盛夏,三更半夜出来喝一碗香甜清爽的石花膏,还要拿着签牌排队。
中山路的牛肉羹要算庄府巷口的东兴牛肉店生意最好。相传1278年,泉州市舶司提举蒲秀庚降元,避难中的南宋名臣陆秀夫拥立8岁的赵昺为帝。某日,陆秀夫带幼帝潜入法石一带,因饥饿难忍,向一农户讨饭,农户的耕牛刚刚被元军宰杀,于是把残存在牛皮上的肉屑整理出来,加入姜末、海盐,水开下锅,竟然喷香扑鼻。第二年,宋军在决战中失利,陆秀夫背着赵昺于南方某地投海而死,南宋小朝廷烟消云散。牛肉羹则在农户的手中传承了下来。明时,番薯从菲律宾成功引种闽南,用番薯粉沾拌牛肉制作的汤头更加润滑可口。现在“东兴”的做法,便是明代做法延用至今。
钟楼是泉州旧城两大中轴线的交汇处。其周边以钟百新华都商场、泉州影剧院为核心,形成老市区中部商圈,肉粽、面线糊、水丸小肠汤、扁食、肉燕、螺子肉等特色小吃,以此地最为正宗。连顾城、铁凝、叶辛、方方、舒婷、刘醒龙等一干知名文化人士都赞不绝口。
历史建筑和文化遗存是一个城市文化的独特内涵,而城市文化在空间发展上的层次性、多样性和差异性,维系着城市文脉的厚重感和生命力。由于保护措施得力,泉州中山路荣获了联合国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但是,随着商业中心外移,中山路的式微之势与日俱增。如何在风貌保护的基础上复活历史街区往昔的繁华,考验着当代泉州人的智慧。
相关链接
我国的中山路
孙中山是我国拥有纪念性地名最多的人。但国内外纪念孙中山的地名究竟有多少,一时很难说得清。据说国内此类街道有300多条,其中被称为“中山路”者超过180条。如此规模,举世无双。
世界上第一条“中山路”出现在南京,是为迎接孙中山先生灵柩而建,并由此得名。它也是南京第一条柏油马路。
不为人熟知的是,北京也有中山路,不过现已并入长安街。1928年,天安门广场还未建,东长安门至西长安门之间(今国家博物馆西北侧和人民大会堂东北侧附近)东西走向的街道就曾暂名为“中山街”,后来又正式定名为“中山路”。随着城市改造和建设的发展,东长安门和西长安门被拆除,东单牌楼至西单牌楼的街道(包括天安门前的“中山路”)被统称为“长安街”。北京的中山路也就成了长安街的一段。
【责任编辑】赵 菲
看到中山中路上古色古香的泮宫门楼,就知道孔庙到了。踱步入内,豁然开朗,广场周边古厝红砖白石,埕中老榕参天蔽日。入夜,民间乐团风雨无阻地演奏南音古曲,节奏缓慢,韵味悠远,丝丝入耳,常常引来回到“唐山”探亲的老华侨循声到访。2009年9月,泉州南音被列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皓月当空,微风吹拂,品一杯“铁观音”功夫茶,听一曲“八骏马”南音,心平气和,怡然自得,仿佛时光倒转。
过大牌楼、跨洙泗桥,入大成门,但见方池内水光涟滟,拜庭中古榕垂荫,殿堂上孔夫子塑像慈祥可亲。以前孔庙前分别建有10余座乡贤祠,如今仅存蔡清祠、庄际昌状元祠等两三座,不知是否为了弥补此项缺憾,孔庙的两庑已辟为泉州历代名人蜡像及事迹的展览馆。
泉州孔庙,又称“府文庙”,现址是北宋太平兴国初年迁建的,历代重修,单明朝重修就达30次之多。那个时期,泉州府产生了516位进士,占明清泉州进士总数的60%,有人因此说是修庙的功劳,客观原因应当是明代嘉靖、万历年间尚是泉州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重文兴教的黄金时代。如果说,孔子是儒家文化的开创者,重视教育、延续礼教的孔庙就是其文化内涵的传播场所。府文庙左学(明伦堂)右庙,规模庞大,规制严整,作为我国东南地区最大的孔庙建筑群,这里也是明清儒家文化在东南沿海和向东南亚地区传播的最重要的基地。
泉州孔庙另一个突出贡献也许是对台湾文化的深刻影响。台湾多座孔庙都以泉州府文庙为样板设计,而且建筑取材多来自泉州的沿海地区。台北孔庙的主事者是泉州民间名匠王益顺,他带去家乡顶尖的惠安石匠,“克隆”了泉州风格,所用材料包括泉州花岗岩和青草石,石雕、砖雕、木雕、堆剪、彩绘工艺样样精湛,一座寺庙如同一座艺术大观园,令人叹为观止。如果你是秋季开学之时来到府文庙,说不定会碰到成群结队的孩子们前来叩拜孔子。礼毕,每人还可在现场领取免费红蛋一份,家长们希望通过这种仪式鼓励孩子好好读书。
中山南路尾德济门遗址旁的李贽故居,距离金碧辉煌的天后宫只有数十步之遥。故居有前后两落,中为天井,门庭狭小,装饰简朴,很不起眼,与李贽的知名度反差极大。纵观李贽的坎坷人生,倒也觉得合于情理。
李贽故居地处万寿路,拐个弯儿就是聚宝街,这里靠近码头,历史上曾是进出口海运货物的集散地,李家可谓身处闹市。李贽26岁之前一直生活于此,没有经商发大财,却满脑子异想天开。他思想的核心就是倡导独立思考,主张解放思想,这一现代人还在不断努力的目标,在宗法制度严格钳制的明代简直振聋发聩。
作为一位先知先觉者,李贽超越于时代的观点学说必然被统治者认定为异端邪说,他的《焚书》《续焚书》《藏书》《续藏书》《童心说》全部被禁、被毁。李贽喊出男女平等和婚姻自由的口号,甚至招收女弟子,坚决反对宋儒道学,认为人人皆可成佛,无须专供孔子。这种与周敦颐、朱熹对着干的惊世骇俗之论,“开古今未开之眼”“寒伪学之心胆”,连他的族人都无法接受。李贽虽思乡心切,却一直云游八方,四海为家,直到76岁时自刎而死,尸骨亡魂也没有再回到老家。倘若李贽地下有灵,知道他的许多观点成为推进今日文化发展的动力,当会含笑于九泉。
慈济精神跨越海峡两岸
有人说,泉州是神垂爱的地方,半城烟火半城仙。
中山中路与中山南路的界线是涂门街和涂山街,在涂门短短的数百米街道中,崇尚儒学的府文庙(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伊斯兰教徒的圣殿清净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道释合一的关岳庙(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比肩而立,相安无事。与关岳庙一墙之隔的,竟是出使、生活、逝世于泉州的锡兰(今斯里兰卡)王子故居。
1997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丝绸之路”综合研究项目协调员迪安博士一行到达泉州时,对当地的“宗教博物馆”现象大为惊叹。迪安表示,联合国的宗旨不外是不同民族、不同宗教可以和平共处和谐发展,而这一点,早在古代的泉州就已经出现了。
历史上的泉州最多时有10余种宗教共存,其中还包括古基督教、摩尼教、婆罗门教、犹太教等,这在中国的诸多城市中绝对是个异数。
中山南路打头的建筑是座叫花桥慈济宫的古庙,门楣上的石刻是明代泉州籍书法大家张瑞图手写的“真人所居”4个大字。寺庙不大,名气不小,这就是今天在台湾同胞和东南亚华人中有着崇高地位的“保生大帝”“大道公”吴夲慈济宫的三大祖庭之一。多次来过泉州的台湾海峡两岸和平促进会会长郭俊次说,他的先祖当年就是手捧保生大帝神位,追随郑成功横渡台湾海峡,到达台南安平港,最终定居于学甲镇,至今已经13代了。
史料记载,吴真人羽化后,其弟子即献药花桥慈济宫,由庙祝转赠患者。至清光绪四年(1878年),泉州缙绅商家倡议创立泉郡施药局,花桥慈济宫历代先后易名花桥公善堂、花桥善举公所、花桥赠药义诊所等。花桥慈济宫赠药之外的“义诊”开始于抗日战争时期;1985年起,采用中西医结合形式,由医师轮流坐堂,许多退休医生主动报名来此服务。慈济善举历经900多个春秋,自泉郡施药局成立的1878年算起,至今也有百余年了,比1896年成立的号称“世界第一”的英国伦敦组织慈善救济抵制行乞协会还早了18年。济世惠民、薪火不断的慈济精神也是海峡两岸人民密切往来的一条重要纽带。
中山南路街区最具代表性的景点或许是供奉妈祖的天后宫。妈祖姓林名默,原籍莆田,聪慧异常,后来为救危境中的父兄不幸落水身亡。广大民众认定林默没有殉难,而是羽化成为海峡女神,日日庇护出海渔民的安全。
泉州天妃宫建于宋庆元二年(1196年),元代诏封妈祖以祈庇佑,元世祖称赞妈祖为“泉州神女”。明朝郑和第二次下西洋时,特遣使者在泉州祭拜妈祖。清代泉州人施琅平定台湾后,认为妈祖护航始有海战硕果,遂上书康熙请封妈祖为“天后”,从此,天妃宫改称天后宫。泉州天后宫作为祖庭分香无数,自然是海内外天后宫中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一座,也是大陆众多妈祖庙宇中唯一的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跨越海峡的天后宫故事一直延续至今。以保平安为目的的“乞龟”民俗源于泉州,传到台湾澎湖等地,本地在历经“破四旧”“文革”等政治运动后早已失传,近年来,再由澎湖回传泉州。自2007年起,泉澎两地每年联手在泉州天后宫举办“乞龟祈福”仪式,用于堆砌龟造型的“平安米”多达数万斤,活动结束时,“平安米”会立即分发给社会弱势群体,从而使宗教活动染上了救助贫困的色彩。
骑楼下逛街 嘴饱眼不饱
中山路长达2500米,逛起来却不觉得太累。原因嘛,一有连片骑楼,二是小吃多多。
如果要说中山路最突出的建筑风格,骑楼当仁不让。骑楼本是东南亚国家极普遍的一种建筑式样。泉州与东南亚隔着南海相望,气候炎热,台风天多,雨水充沛,两地自然条件有几分相似之处。泉州的海外侨亲多达800万人,多数集中在东南亚的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文莱、缅甸、泰国,几乎每个家庭都有点海外关系。菲律宾国父黎刹、新加坡前总理吴作栋、印尼前总统瓦希德的老家也在这里。然而泉州古城的老建筑并没有骑楼风格的传统,中山路建设的主事者是归侨,作为南洋骑楼的受益者,他们大胆借鉴与创新,让红砖白石的泉州底色与骑楼装饰的域外情调来了一次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亲密接触,最终获得了存留在历史深处的热烈掌声。
遮风、挡雨、防晒,真怀疑现在流行的大商超的设计创意有否受到骑楼的启发。当下的商业广场不就是加空调的室内步行街嘛,而数十年前,在中山路逛街可以风雨无阻,可以不打阳伞,若非特别留意,一个商店一个商店串着走,常常不清楚身处何方。中山路并非步行路,但游逛中山路最好的办法还是用脚步去感受。
泉州的元宵灯会始于唐朝,迄今已有千年历史。“泉州闹元宵”“花灯制作工艺”“李尧宝刻纸”均为国家级非物质遗产项目。2013年元宵节期间,随同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视觉效果总设计、泉州籍国际现代艺术家蔡国强前来“见识”的国际现代建筑大师盖里看花了眼,连声说“难以想象”。还有什么比骑楼更理想的挂灯场所?每年元宵节,商家便迫不及待地在自己的店门口挂出花灯,其位置,正是骑楼中央。走马灯、彩扎灯、刻纸灯、绣球灯、无骨灯、纱灯、宫灯、龙灯、绣球灯、子母灯等多得叫不出来的品种,不同主题,各种形态,琳琅满目,应接不暇,一路行走,如入灯海。当人群围绕一盏花灯赞不绝口、不停拍照时,店主人便心花怒放,感觉不亚于做了一单大生意。
当彩车游行的队伍过来时,骑楼又成为天然的看台,行走的灯与头上的灯、手中的灯汇成一股灯的洪流,沿着中山路,浩浩荡荡,奔腾而去。花灯与这座城市脉脉含情地对视了许多年,其中的默契,泉州人知道,中山路知道。
走累了?别怕!歇下脚再走,这里有最地道的风味小吃。中山路小吃也有点门道。奎霞巷的大骨肉燕汤,靠巷内的那家才是最正宗的;中山中路的好再来面线糊,店小到只有一面墙壁,纯属占道经营,想吃的话,那就忍到晚上10点以后罢;金鱼巷口的金凤状元丸,若是正月里购买,时常要失望而归,因为等候的人实在太多;中山南路尾的秉正石花膏,再普通不过的门面,再普通不过的红豆、绿豆、芒果、西瓜、芋头、苹果,与石花膏一组合,怎么就有了一种魔力,让穿戴时髦的青年男女纷至沓来?若是盛夏,三更半夜出来喝一碗香甜清爽的石花膏,还要拿着签牌排队。
中山路的牛肉羹要算庄府巷口的东兴牛肉店生意最好。相传1278年,泉州市舶司提举蒲秀庚降元,避难中的南宋名臣陆秀夫拥立8岁的赵昺为帝。某日,陆秀夫带幼帝潜入法石一带,因饥饿难忍,向一农户讨饭,农户的耕牛刚刚被元军宰杀,于是把残存在牛皮上的肉屑整理出来,加入姜末、海盐,水开下锅,竟然喷香扑鼻。第二年,宋军在决战中失利,陆秀夫背着赵昺于南方某地投海而死,南宋小朝廷烟消云散。牛肉羹则在农户的手中传承了下来。明时,番薯从菲律宾成功引种闽南,用番薯粉沾拌牛肉制作的汤头更加润滑可口。现在“东兴”的做法,便是明代做法延用至今。
钟楼是泉州旧城两大中轴线的交汇处。其周边以钟百新华都商场、泉州影剧院为核心,形成老市区中部商圈,肉粽、面线糊、水丸小肠汤、扁食、肉燕、螺子肉等特色小吃,以此地最为正宗。连顾城、铁凝、叶辛、方方、舒婷、刘醒龙等一干知名文化人士都赞不绝口。
历史建筑和文化遗存是一个城市文化的独特内涵,而城市文化在空间发展上的层次性、多样性和差异性,维系着城市文脉的厚重感和生命力。由于保护措施得力,泉州中山路荣获了联合国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但是,随着商业中心外移,中山路的式微之势与日俱增。如何在风貌保护的基础上复活历史街区往昔的繁华,考验着当代泉州人的智慧。
相关链接
我国的中山路
孙中山是我国拥有纪念性地名最多的人。但国内外纪念孙中山的地名究竟有多少,一时很难说得清。据说国内此类街道有300多条,其中被称为“中山路”者超过180条。如此规模,举世无双。
世界上第一条“中山路”出现在南京,是为迎接孙中山先生灵柩而建,并由此得名。它也是南京第一条柏油马路。
不为人熟知的是,北京也有中山路,不过现已并入长安街。1928年,天安门广场还未建,东长安门至西长安门之间(今国家博物馆西北侧和人民大会堂东北侧附近)东西走向的街道就曾暂名为“中山街”,后来又正式定名为“中山路”。随着城市改造和建设的发展,东长安门和西长安门被拆除,东单牌楼至西单牌楼的街道(包括天安门前的“中山路”)被统称为“长安街”。北京的中山路也就成了长安街的一段。
【责任编辑】赵 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