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职教育应突出高等和职业两方面的特色,以“供用电技术”专业为例探讨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构建、教材开发、教学实施等,为高职教学改革与专业建设提供了思路与途径。
关键词:课程体系;教材开发;教学实施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7-0069-02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改革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教育管理者和执行者所认可,并且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正在大力推广实施。以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供用电技术”专业为例,改革后的课程体系由基础素质课程、职业通用能力课程、职业专门能力课程、职业综合能力课程和职业扩展能力课程几个模块构成,其主要特征是以职业能力为导向。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是一个学科体系知识解构与行动体系知识重构的过程,[1]是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所进行的根本改革。本文以“供用电技术”专业为例,探讨了课程体系构建、教材开发、教学实施等内容,以期和同行共勉,达到促进高职教育改革的目的。
一、基于工作过程构建的课程体系特征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遵循人的职业发展过程,需经历初学者、高级初学者、有能力者、熟练者和专家五个等级。具体的一门或几门课程内容是为完成某种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而设计的知识和能力,用于回答“怎么做”和“怎么做更好”的问题,也就是强化了实践,弱化了理论推导。为扩大学生的就业面,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应面向职业岗位群,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高职院校应以岗位群代替专业,学生可自愿选择几个岗位进行学习,这样就业的针对性将更强。[2]
构建基于工作过程课程体系的方法:通过调研和查阅相关文件明确专业所面向的岗位群,依据岗位职责开发出典型工作任务,以完成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作为学习内容来培养企业所需的职业能力。强调技能正是职业教育的特色,而强调知识却是高等教育之所在,基于工作过程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供用电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构建
“供用电技术”专业培养的人才面向变电站值班员、变电检修专责、继电保护专责和电气试验专责岗位群,而这些岗位的任职条件是获取职业技能鉴定的证书,具备变电站值班员、变电检修工、继电保护工和电气试验工的知识和技能。在电力行业《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规范》中将职业(工种)资格划分为初、中、高和技师四个等级,学生经过三年的学习,应具备中级工和高级工的水平。下面就如何根据各工种知识和技能要求确定“供用电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如何开发技能和知识一体化的教材、教学实施三方面内容进行叙述。
1.课程体系构建
电力行业《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规范》对变电站值班员、变电检修工、继电保护工和电气试验工提出了知识要求和技能要求。其中,知识要求包括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技能要求包括基本技能、专门技能和相关技能。分析这四种工种的知识要求可以发现,改革前的课程安排可以满足要求,也涉及到了某些技能的要求,最主要的问题是没有将技能很好地进行提炼融入到知识体系中,另外一个缺陷就是没有将相关规程、技术管理和组织管理等知识融入到课程中。
针对改革前课程体系的不足之处以及高职教育的发展,“供用电技术”专业教学团队提出了“标课相融,做学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依据供用电企业岗位技术标准、管理规范,建立了“职业能力与素质教育并重、工作任务与课程体系贯通、学习流程与工作流程一致”的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由图1可见,“供用电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由基本素质课程和职业能力课程构成,本文主要讨论职业能力课程。职业能力课程中的职业通用能力课程包含变电站值班员等四种工种均要求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职业专门能力课程包含了四种工种所要求的专业知识、相关知识和技能;职业综合能力课程的设置主要是让学生掌握了四种工种的知识和技能后能更深入地进行灵活运用;职业拓展能力课程的设置主要是考虑学生就业不一定就是变电站值班员等四种岗位,是为专业相近岗位而设置的课程。
改革后的课程体系在依然重视知识的基础上加大了技能培养的力度,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经过三年多的实施,“供用电技术”专业培养的学生得到了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2.教材开发
职业能力课程要实现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目的,须将技能和知识很好地结合起来,而教材则是关键。以前的纯理论教材不符合高职教育要求,应开发适合“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教材,编写教材时应将技能、规程规定、技术管理等融入到相关知识点,知识以够用为原则,避免写入过多的理论推导。从教材编写形式上,可采用“做一做”体现技能、“知识链接”体现知识点、“读一读”体现相关规程和管理规定、“练一练”体现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等等;从教材内容安排上,以典型工作任务为挈领,融入相关知识和技能;从教材表现形式上,可适当增加图片数量和实际工程案例,以使得教学内容生动活泼实用。
3.教学实施
职业能力课程的教学实施主要是与电力企业合作,通过体制机制的建立,多途径多渠道地引进企业兼职教师,共同讨论和制订课程教学标准,编写教材,进行实验室的规划和建设,特别是发挥企业兼职教师在安装、检修、运行、调试、试验等方面的现场操作经验,指导学生的实验实训,做到校内专任教师和校外兼职教师之间的深度融合及优势互补。从宏观角度来说,在每一阶段都融入了岗位能力要求和职业能力要求,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第一学年主要培养学生的职业通用能力,通过实施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合一的“教、学、做”一体化培养方式,有效利用校内实训基地,培养学生的职业通用能力,掌握供用电技术专业所需电路、电子、电机及仪器仪表的运行、操作和维护技能。
(2)第二学年和第三学年的第一学期主要培养学生的职业专门能力,根据岗位技能培养的需要,紧密结合企业生产周期,采用校内外实训基地分段交替教学的模式,聘请企业兼职教师对学生进行职业专门能力培养,掌握电力设备制造、安装、调试、运行和维护等相关岗位的基本技能、专门技能和相关技能。
(3)第三学年的第二学期主要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包括变电运行综合实训、供配电综合设计和顶岗实习。依据“双向选择”的原则,供用电技术专业与相关企业共同制订顶岗实习计划,安排学生进入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并在企业中聘请兼职指导教师。通过学习与生产运行环境的有机结合,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团队协作能力、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
从微观角度来说,职业能力课程采用了“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学生通过“动手做”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也加深了对电力安全、工器具使用、工艺标准、运行规程、职业规范等的认识,对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和职业素养起到了推动作用。同时,完善的校内外实训场所为“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实施提供了先决条件。校内实验实训场包括电工技能实训室、电子技能实训室、电机实验实训室、继电保护实验实训室、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实训中心、高压试验实训场等,完全满足职业能力课程的需要;校外实训场主要是输变电工程单位,为学生顶岗实习提供有力保障。
三、结束语
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加入到教育教学改革的队伍中来,而改革的目的是为了给社会培养人才,职业能力高低就是人才的衡量标准之一。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笔者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面向岗位群基于工作过程构建了课程体系,依据岗位职业鉴定所需知识和技能开发出职业能力课程和教材,通过教学实施获得保障。经过三年多的实践证明,基于工作过程构建的课程体系充分发挥了高职学生的优点,培养的学生合乎用人单位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高庆, 沈发治, 秦建华.工作过程导向模式下对高职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考[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8,(4):18-20.
[2]徐涵.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J].教育与职业,2008,
(3):5-8.
(责任编辑:王意琴)
关键词:课程体系;教材开发;教学实施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7-0069-02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改革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教育管理者和执行者所认可,并且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正在大力推广实施。以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供用电技术”专业为例,改革后的课程体系由基础素质课程、职业通用能力课程、职业专门能力课程、职业综合能力课程和职业扩展能力课程几个模块构成,其主要特征是以职业能力为导向。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是一个学科体系知识解构与行动体系知识重构的过程,[1]是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所进行的根本改革。本文以“供用电技术”专业为例,探讨了课程体系构建、教材开发、教学实施等内容,以期和同行共勉,达到促进高职教育改革的目的。
一、基于工作过程构建的课程体系特征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遵循人的职业发展过程,需经历初学者、高级初学者、有能力者、熟练者和专家五个等级。具体的一门或几门课程内容是为完成某种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而设计的知识和能力,用于回答“怎么做”和“怎么做更好”的问题,也就是强化了实践,弱化了理论推导。为扩大学生的就业面,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应面向职业岗位群,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高职院校应以岗位群代替专业,学生可自愿选择几个岗位进行学习,这样就业的针对性将更强。[2]
构建基于工作过程课程体系的方法:通过调研和查阅相关文件明确专业所面向的岗位群,依据岗位职责开发出典型工作任务,以完成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作为学习内容来培养企业所需的职业能力。强调技能正是职业教育的特色,而强调知识却是高等教育之所在,基于工作过程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供用电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构建
“供用电技术”专业培养的人才面向变电站值班员、变电检修专责、继电保护专责和电气试验专责岗位群,而这些岗位的任职条件是获取职业技能鉴定的证书,具备变电站值班员、变电检修工、继电保护工和电气试验工的知识和技能。在电力行业《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规范》中将职业(工种)资格划分为初、中、高和技师四个等级,学生经过三年的学习,应具备中级工和高级工的水平。下面就如何根据各工种知识和技能要求确定“供用电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如何开发技能和知识一体化的教材、教学实施三方面内容进行叙述。
1.课程体系构建
电力行业《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规范》对变电站值班员、变电检修工、继电保护工和电气试验工提出了知识要求和技能要求。其中,知识要求包括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技能要求包括基本技能、专门技能和相关技能。分析这四种工种的知识要求可以发现,改革前的课程安排可以满足要求,也涉及到了某些技能的要求,最主要的问题是没有将技能很好地进行提炼融入到知识体系中,另外一个缺陷就是没有将相关规程、技术管理和组织管理等知识融入到课程中。
针对改革前课程体系的不足之处以及高职教育的发展,“供用电技术”专业教学团队提出了“标课相融,做学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依据供用电企业岗位技术标准、管理规范,建立了“职业能力与素质教育并重、工作任务与课程体系贯通、学习流程与工作流程一致”的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由图1可见,“供用电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由基本素质课程和职业能力课程构成,本文主要讨论职业能力课程。职业能力课程中的职业通用能力课程包含变电站值班员等四种工种均要求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职业专门能力课程包含了四种工种所要求的专业知识、相关知识和技能;职业综合能力课程的设置主要是让学生掌握了四种工种的知识和技能后能更深入地进行灵活运用;职业拓展能力课程的设置主要是考虑学生就业不一定就是变电站值班员等四种岗位,是为专业相近岗位而设置的课程。
改革后的课程体系在依然重视知识的基础上加大了技能培养的力度,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经过三年多的实施,“供用电技术”专业培养的学生得到了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2.教材开发
职业能力课程要实现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目的,须将技能和知识很好地结合起来,而教材则是关键。以前的纯理论教材不符合高职教育要求,应开发适合“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教材,编写教材时应将技能、规程规定、技术管理等融入到相关知识点,知识以够用为原则,避免写入过多的理论推导。从教材编写形式上,可采用“做一做”体现技能、“知识链接”体现知识点、“读一读”体现相关规程和管理规定、“练一练”体现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等等;从教材内容安排上,以典型工作任务为挈领,融入相关知识和技能;从教材表现形式上,可适当增加图片数量和实际工程案例,以使得教学内容生动活泼实用。
3.教学实施
职业能力课程的教学实施主要是与电力企业合作,通过体制机制的建立,多途径多渠道地引进企业兼职教师,共同讨论和制订课程教学标准,编写教材,进行实验室的规划和建设,特别是发挥企业兼职教师在安装、检修、运行、调试、试验等方面的现场操作经验,指导学生的实验实训,做到校内专任教师和校外兼职教师之间的深度融合及优势互补。从宏观角度来说,在每一阶段都融入了岗位能力要求和职业能力要求,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第一学年主要培养学生的职业通用能力,通过实施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合一的“教、学、做”一体化培养方式,有效利用校内实训基地,培养学生的职业通用能力,掌握供用电技术专业所需电路、电子、电机及仪器仪表的运行、操作和维护技能。
(2)第二学年和第三学年的第一学期主要培养学生的职业专门能力,根据岗位技能培养的需要,紧密结合企业生产周期,采用校内外实训基地分段交替教学的模式,聘请企业兼职教师对学生进行职业专门能力培养,掌握电力设备制造、安装、调试、运行和维护等相关岗位的基本技能、专门技能和相关技能。
(3)第三学年的第二学期主要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包括变电运行综合实训、供配电综合设计和顶岗实习。依据“双向选择”的原则,供用电技术专业与相关企业共同制订顶岗实习计划,安排学生进入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并在企业中聘请兼职指导教师。通过学习与生产运行环境的有机结合,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团队协作能力、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
从微观角度来说,职业能力课程采用了“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学生通过“动手做”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也加深了对电力安全、工器具使用、工艺标准、运行规程、职业规范等的认识,对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和职业素养起到了推动作用。同时,完善的校内外实训场所为“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实施提供了先决条件。校内实验实训场包括电工技能实训室、电子技能实训室、电机实验实训室、继电保护实验实训室、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实训中心、高压试验实训场等,完全满足职业能力课程的需要;校外实训场主要是输变电工程单位,为学生顶岗实习提供有力保障。
三、结束语
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加入到教育教学改革的队伍中来,而改革的目的是为了给社会培养人才,职业能力高低就是人才的衡量标准之一。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笔者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面向岗位群基于工作过程构建了课程体系,依据岗位职业鉴定所需知识和技能开发出职业能力课程和教材,通过教学实施获得保障。经过三年多的实践证明,基于工作过程构建的课程体系充分发挥了高职学生的优点,培养的学生合乎用人单位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高庆, 沈发治, 秦建华.工作过程导向模式下对高职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考[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8,(4):18-20.
[2]徐涵.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J].教育与职业,2008,
(3):5-8.
(责任编辑:王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