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建构主义视角下,通过本土文化的学习,我们可以实现社会历史知识的辐射式整合。通过“近在眼前”的地域历史文化,激发学生学习历史与社会的内心激情,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找到他们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本土文化 历史与社会 联姻 实践
社会学科知识覆盖范围广,尽管目前的社会学科实行开卷考,重点突出能力的考核,但也没有忽视基本知识的考核,有些属于识记层面的知识点学生如果没有记住,考试时再去查找教材,无疑会影響整个考试的速度,所以平时教师也要教学生学会梳理并识记基础知识。对照新课程对社会与思品学科的要求,笔者认为将地域历史文化有机纳入学科教学中,将大大促进学科教学,实现新课程所倡导的三维目标的实现,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一、以本土文化贯通学科内的知识的隐性关联
任何社会学科的知识都是某一特定时间与空间的事物与事件的定格,要教好社会学科,师生都要在前脑中建立一个系统,通过对知识的分门别类、化繁为简,努力达到牵一发以动全身的效果。今年绍兴市中考试题所折射出的知识的隐性关联让我们打开了一扇新的思维之窗。
比如第六题中,“绍兴古城”可以贯穿起古希腊、罗马与春秋时期两个知识点联系在一起,这种做法既非常正确,也非常新颖,非常适合中这生对个性化学习的需求,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同样,我们还可以做一些大胆的尝试,比如绍兴是书法之乡,教材中与绍兴相关书法名人就有王羲之、王献之、李斯、陆游、蔡元培、鲁迅、周恩来等,而教材中没有出现的还有李邕、贺知章、徐渭等。
王羲之《兰亭序》的传说故事非常悠久,从东晋到隋唐,很多人物都与兰亭序有种种关联。隋朝时云门寺僧人智永以书法名世,是王羲之的第七代孙。唐代书法名家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中,开篇就出现了“贞观”二字,“贞观”正是唐太宗的年号,而唐太宗又是实足的兰亭序的忠实追随者,传说他不但在在位时到山阴云门寺从辩才和尚手中“骗”走了《兰亭序》,还在全国大规模推广王羲之书法,为我们绍兴成为名副其实的书法之乡做“广告代言”,甚至死后还将《兰亭序》陪葬于陵寝之中。唐代的书法家中,有一位到绍兴做太守的叫李邕(字北海),至今绍兴城内还留有北海桥这一遗迹来纪念这位历史名人。这些实实在在的知识由于“近在眼前”,将大大激发学生增进学生将祖国历史与家乡历史联系起来学习的兴趣。
二、以本土文化促进学科间知识的辐射式整合
在建构主义视角下,学生学习初中社会与思品,其学习基础既有来自生活的实践经难也有来自语文、科学等学科的间接经验,通过课程整合,能更为有效地让所学知识达到触类旁通。通过本土文化的学习,我们可以实现社会历史知识的辐射式整合。古代诗歌往往描写古代特定历史时期的人们的心态,所以我们在学习南宋历史中岳飞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补充陆游的爱国诗,通过朗读,让学生领会当时秦桧等人的丑恶行径,强化对岳飞爱国热情的理解。
三、以本土文化打通学生探究过程中的能力瓶颈
社会思品学科实行开卷考,有助摈弃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也对学生理解、整合材料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认为,将“远在天边”的陌生知识化为“近在眼前”的熟悉知识,本土历史与文化正好要以起到有效的媒介作用。
比如对于九年级《直面我国环境问题》的学习时,有学生对于水资源的知识理解不透,于是我出示了历年来台风过后各地受灾的一些报道,并让学生思考,我们绍兴地处水乡,而且也在台风活动比较猖獗的地方,为何很少有洪水发生呢?通过探究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但也大多有一定道理:我国第一个有记载的朝代是夏朝,是大禹建立的,而大禹是著名的治水英雄,他的陵墓都在绍兴,肯定会特别重视绍兴的治水;绍兴历史上有汤绍恩、马臻等著名的治水英雄,所以开挖了鉴湖、犭央犭茶湖、三江闸等重要水利设施。近年来,绍兴特别重视水环境治理,河长制就是我们的做法,可见责任到人后管理起了效果……这些思考无形中让学生学会了从比较接地气的现实环境中寻找例证的思考方法,也有助于学生增进对知识的理解。
四、以本土文化激励心性促进情感升华
现在的大多数孩子不太接地气,为什么这么说呢?他们可能“上课在四楼,回家在八楼”,更新教学观念,把学生放到自然与人文环境下,很多知识的理解会变得轻松,很多能力的培养会水到渠成,而最主要的是能实现爱家乡、爱学习等情感的无形熏陶,使社会与思品学习的核心素养提到培养。
我们让学生参观周恩来祖居,了解周恩来光辉而伟大的一生,激发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高尚学习动机。绍兴平水云门寺在唐代是浙江省内最大的寺庙,既是书法圣地也是浙东唐诗之路的一个重要节点,但现在由于年久失修,留下的仅为一座看不起眼的小庙。通过参观,让学生在教师的讲解下探究相关的历史知识,能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总而言之,社会与思品学科的知识体系太多,太杂,而且象云朵一样“远在天边”。如何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培养情感的道路上走出创新,是我们一线教师的普遍心病。今后我们将通过“近在眼前”的地域历史文化,激发学生学习历史与社会的内心激情,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找到他们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谢卫月. 体验式教学在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5(04)
[2]诸小华. 在《历史与社会》课中进行情感教育的尝试[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9(05)
【关键词】本土文化 历史与社会 联姻 实践
社会学科知识覆盖范围广,尽管目前的社会学科实行开卷考,重点突出能力的考核,但也没有忽视基本知识的考核,有些属于识记层面的知识点学生如果没有记住,考试时再去查找教材,无疑会影響整个考试的速度,所以平时教师也要教学生学会梳理并识记基础知识。对照新课程对社会与思品学科的要求,笔者认为将地域历史文化有机纳入学科教学中,将大大促进学科教学,实现新课程所倡导的三维目标的实现,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一、以本土文化贯通学科内的知识的隐性关联
任何社会学科的知识都是某一特定时间与空间的事物与事件的定格,要教好社会学科,师生都要在前脑中建立一个系统,通过对知识的分门别类、化繁为简,努力达到牵一发以动全身的效果。今年绍兴市中考试题所折射出的知识的隐性关联让我们打开了一扇新的思维之窗。
比如第六题中,“绍兴古城”可以贯穿起古希腊、罗马与春秋时期两个知识点联系在一起,这种做法既非常正确,也非常新颖,非常适合中这生对个性化学习的需求,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同样,我们还可以做一些大胆的尝试,比如绍兴是书法之乡,教材中与绍兴相关书法名人就有王羲之、王献之、李斯、陆游、蔡元培、鲁迅、周恩来等,而教材中没有出现的还有李邕、贺知章、徐渭等。
王羲之《兰亭序》的传说故事非常悠久,从东晋到隋唐,很多人物都与兰亭序有种种关联。隋朝时云门寺僧人智永以书法名世,是王羲之的第七代孙。唐代书法名家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中,开篇就出现了“贞观”二字,“贞观”正是唐太宗的年号,而唐太宗又是实足的兰亭序的忠实追随者,传说他不但在在位时到山阴云门寺从辩才和尚手中“骗”走了《兰亭序》,还在全国大规模推广王羲之书法,为我们绍兴成为名副其实的书法之乡做“广告代言”,甚至死后还将《兰亭序》陪葬于陵寝之中。唐代的书法家中,有一位到绍兴做太守的叫李邕(字北海),至今绍兴城内还留有北海桥这一遗迹来纪念这位历史名人。这些实实在在的知识由于“近在眼前”,将大大激发学生增进学生将祖国历史与家乡历史联系起来学习的兴趣。
二、以本土文化促进学科间知识的辐射式整合
在建构主义视角下,学生学习初中社会与思品,其学习基础既有来自生活的实践经难也有来自语文、科学等学科的间接经验,通过课程整合,能更为有效地让所学知识达到触类旁通。通过本土文化的学习,我们可以实现社会历史知识的辐射式整合。古代诗歌往往描写古代特定历史时期的人们的心态,所以我们在学习南宋历史中岳飞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补充陆游的爱国诗,通过朗读,让学生领会当时秦桧等人的丑恶行径,强化对岳飞爱国热情的理解。
三、以本土文化打通学生探究过程中的能力瓶颈
社会思品学科实行开卷考,有助摈弃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也对学生理解、整合材料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认为,将“远在天边”的陌生知识化为“近在眼前”的熟悉知识,本土历史与文化正好要以起到有效的媒介作用。
比如对于九年级《直面我国环境问题》的学习时,有学生对于水资源的知识理解不透,于是我出示了历年来台风过后各地受灾的一些报道,并让学生思考,我们绍兴地处水乡,而且也在台风活动比较猖獗的地方,为何很少有洪水发生呢?通过探究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但也大多有一定道理:我国第一个有记载的朝代是夏朝,是大禹建立的,而大禹是著名的治水英雄,他的陵墓都在绍兴,肯定会特别重视绍兴的治水;绍兴历史上有汤绍恩、马臻等著名的治水英雄,所以开挖了鉴湖、犭央犭茶湖、三江闸等重要水利设施。近年来,绍兴特别重视水环境治理,河长制就是我们的做法,可见责任到人后管理起了效果……这些思考无形中让学生学会了从比较接地气的现实环境中寻找例证的思考方法,也有助于学生增进对知识的理解。
四、以本土文化激励心性促进情感升华
现在的大多数孩子不太接地气,为什么这么说呢?他们可能“上课在四楼,回家在八楼”,更新教学观念,把学生放到自然与人文环境下,很多知识的理解会变得轻松,很多能力的培养会水到渠成,而最主要的是能实现爱家乡、爱学习等情感的无形熏陶,使社会与思品学习的核心素养提到培养。
我们让学生参观周恩来祖居,了解周恩来光辉而伟大的一生,激发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高尚学习动机。绍兴平水云门寺在唐代是浙江省内最大的寺庙,既是书法圣地也是浙东唐诗之路的一个重要节点,但现在由于年久失修,留下的仅为一座看不起眼的小庙。通过参观,让学生在教师的讲解下探究相关的历史知识,能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总而言之,社会与思品学科的知识体系太多,太杂,而且象云朵一样“远在天边”。如何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培养情感的道路上走出创新,是我们一线教师的普遍心病。今后我们将通过“近在眼前”的地域历史文化,激发学生学习历史与社会的内心激情,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找到他们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谢卫月. 体验式教学在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5(04)
[2]诸小华. 在《历史与社会》课中进行情感教育的尝试[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