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是教学的权威,是知识的“贩卖者”,学生愿意不愿意都被强制接受,使学生对教师和知识都无法认同,甚至还有畏惧和恐惧感。另外,学生机械地听讲,很少动手、动口,没有猜想、反思等思考的过程,也没有操作、活动、实验等互动交流。还有,所学的知识都是游离于生活之外的,与学生的生活没有丝毫的联系,从来没有亲身经历的陌生感使学生感到学习知识是无趣的;学到的知识无法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不了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到学习知识是无用的。以上这些都严重地制约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致使教学活动在高耗和低效中徘徊。
新的课程标准在知识与技能部分的目标阐述中反复用了这样的句式:“经历……过程,掌握……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在我国这是首次把“经历”这一过程性动词纳入了教学目标,这对于我们长期以来已经习惯了的知识技能目标定位在“知道”“理解”“掌握”和“运用”的认识产生了震撼性的冲击:新课程必须重视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经历过程”。
现代教育理念告诉我们,让学生学会学习比学会知识重要得多。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也告诉我们,学会学习必须以学生的原有经验为基础。“经验对儿童的价值,如同对成人的价值一样”。经验的获得,必须由学生通过实践,自己感悟内化。只有多让学生经历知识产生、形成、发展和应用的过程,让他们尝试成功与失败,才会使他们逐步积累自己的经验,并能运用这些经验有效地去自主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教学中,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不仅可以使学生亲自参与知识、结论形成的过程,帮助理解和掌握相应的知识,而且可以给学生带来探索的体验、创新的尝试,体会科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不仅可以使他们获得发现的机会、实践的条件和思辨的氛围,而且有利于培养他们独特的思维个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不仅可以暴露他们在学习中所产生的各种疑问、困难和矛盾,而且有利于养成他们克服困难的意志,获得成功的体验,敢于迎接挑战,树立学好科学知识的信心。因此,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也是实现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目标的一个重要途径。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把教学过程变成在教师指导下亲身经历的参与学习过程,让学生充分经历成功,经历参与,经历思维,经历创新。只有这样的教学才是最有魅力和最有效的。
案例一:人教版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统计”一课教学片段。
教师首先出示了这样一个实际问题:同学们放学出校门后可能走向三个不同的方向(如图),我作为你们的老师,更关心你们的安全,我想了解咱们班同学放学后,走向各个方向的人数情况,做到心中有数。面对这样一个关系到学生自己又非常实际的问题,学生很有兴趣,七嘴八舌地议论开来,经过讨论,大家想出几种不同的方案。有的说:我们可以一个一个地告诉老师,老师写下来;有的说:我们可以分成三类举手,数一数;有的说:我们可以分成三堆站一站,一数就知道了;还有的说:干脆我们就像做操那样排成三排,不就一眼看出来了吗?经过讨论,多数学生选择了二、四两种方案。通过分类举手点数,很自然地呈现出了统计表;他们所排成的三路纵队就是一个十分直观的象形统计图,再让他们照三路纵队的样子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填在统计图上(教师做一定的示范),一个简单的统计图就这样产生了。学生不仅能从统计图、统计表中很方便地找到课前提出的问题的答案,对全班同学放学后的分流情况有了大致的了解,而且从中发现需要过大街的同学也有不少,针对这一情况,他们还提出了几条安全建议。
点评: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用统计来解决现实问题的必要性和优越性有了初步的体会,对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也有所感受,对数据的获得、分类、不同的记载方式,以及简单的分析有了亲身的体验,初步培养了学生的统计观念、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同时还被同学间的关爱之情所感染。
案例二:人教课标版二上数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段。
在“乘法的初步认识”新授课中,为了让学生真实体会“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的计算规律,在课始我设计了老师和学生进行计算比赛的游戏活动。
环节一:宣布比赛要求一一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比一比谁算得又快又对。
2个3相加,3个4相加,5个2相加,8个7相加,40个9相加。
比赛结果自然是我获胜,学生感到十分惊讶和佩服我计算的速度,这时我故设悬念,先请学生回答:你们是用什么方法计算的,板书如下:
2个3相加:3 3=6
3个4相加:4 4 4=12
5个2相加:2 2 2 2 2=10
8个7相加:7 7 7 7 7 7 7 7=56
40个9相加:9 9 9 9……=360
环节二:呈现新知——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当学生产生了迫切的学习愿望后,教师:你们想知道老师是用什么方法计算的吗?是用一种新的运算方法“乘法”来计算的。接着,在原来的板书旁边写出乘法算式:
2个3相加: 3 3=63×2=6
3个4相加: 4 4 4=12 4×2=12
5个2相加: 2 2 2 2 2=10 2×5=10
8个7相加: 7 7 7 7 7 7 7 7=567×8=56
40个9相加: 9 9 9 9……=360 9×40=360
点评:
在本例中教师通过以上两个环节的设计,让学生真正体验到了“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尤其是“40个9相加是多少”,学生在经历了连加计算的繁琐后,接着看到了老师用乘法计算的简便和快捷,体会到了乘法运算的优越性,感悟了乘法和加法之间的内在联系。
新的课程标准在知识与技能部分的目标阐述中反复用了这样的句式:“经历……过程,掌握……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在我国这是首次把“经历”这一过程性动词纳入了教学目标,这对于我们长期以来已经习惯了的知识技能目标定位在“知道”“理解”“掌握”和“运用”的认识产生了震撼性的冲击:新课程必须重视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经历过程”。
现代教育理念告诉我们,让学生学会学习比学会知识重要得多。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也告诉我们,学会学习必须以学生的原有经验为基础。“经验对儿童的价值,如同对成人的价值一样”。经验的获得,必须由学生通过实践,自己感悟内化。只有多让学生经历知识产生、形成、发展和应用的过程,让他们尝试成功与失败,才会使他们逐步积累自己的经验,并能运用这些经验有效地去自主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教学中,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不仅可以使学生亲自参与知识、结论形成的过程,帮助理解和掌握相应的知识,而且可以给学生带来探索的体验、创新的尝试,体会科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不仅可以使他们获得发现的机会、实践的条件和思辨的氛围,而且有利于培养他们独特的思维个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不仅可以暴露他们在学习中所产生的各种疑问、困难和矛盾,而且有利于养成他们克服困难的意志,获得成功的体验,敢于迎接挑战,树立学好科学知识的信心。因此,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也是实现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目标的一个重要途径。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把教学过程变成在教师指导下亲身经历的参与学习过程,让学生充分经历成功,经历参与,经历思维,经历创新。只有这样的教学才是最有魅力和最有效的。
案例一:人教版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统计”一课教学片段。
教师首先出示了这样一个实际问题:同学们放学出校门后可能走向三个不同的方向(如图),我作为你们的老师,更关心你们的安全,我想了解咱们班同学放学后,走向各个方向的人数情况,做到心中有数。面对这样一个关系到学生自己又非常实际的问题,学生很有兴趣,七嘴八舌地议论开来,经过讨论,大家想出几种不同的方案。有的说:我们可以一个一个地告诉老师,老师写下来;有的说:我们可以分成三类举手,数一数;有的说:我们可以分成三堆站一站,一数就知道了;还有的说:干脆我们就像做操那样排成三排,不就一眼看出来了吗?经过讨论,多数学生选择了二、四两种方案。通过分类举手点数,很自然地呈现出了统计表;他们所排成的三路纵队就是一个十分直观的象形统计图,再让他们照三路纵队的样子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填在统计图上(教师做一定的示范),一个简单的统计图就这样产生了。学生不仅能从统计图、统计表中很方便地找到课前提出的问题的答案,对全班同学放学后的分流情况有了大致的了解,而且从中发现需要过大街的同学也有不少,针对这一情况,他们还提出了几条安全建议。
点评: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用统计来解决现实问题的必要性和优越性有了初步的体会,对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也有所感受,对数据的获得、分类、不同的记载方式,以及简单的分析有了亲身的体验,初步培养了学生的统计观念、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同时还被同学间的关爱之情所感染。
案例二:人教课标版二上数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段。
在“乘法的初步认识”新授课中,为了让学生真实体会“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的计算规律,在课始我设计了老师和学生进行计算比赛的游戏活动。
环节一:宣布比赛要求一一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比一比谁算得又快又对。
2个3相加,3个4相加,5个2相加,8个7相加,40个9相加。
比赛结果自然是我获胜,学生感到十分惊讶和佩服我计算的速度,这时我故设悬念,先请学生回答:你们是用什么方法计算的,板书如下:
2个3相加:3 3=6
3个4相加:4 4 4=12
5个2相加:2 2 2 2 2=10
8个7相加:7 7 7 7 7 7 7 7=56
40个9相加:9 9 9 9……=360
环节二:呈现新知——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当学生产生了迫切的学习愿望后,教师:你们想知道老师是用什么方法计算的吗?是用一种新的运算方法“乘法”来计算的。接着,在原来的板书旁边写出乘法算式:
2个3相加: 3 3=63×2=6
3个4相加: 4 4 4=12 4×2=12
5个2相加: 2 2 2 2 2=10 2×5=10
8个7相加: 7 7 7 7 7 7 7 7=567×8=56
40个9相加: 9 9 9 9……=360 9×40=360
点评:
在本例中教师通过以上两个环节的设计,让学生真正体验到了“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尤其是“40个9相加是多少”,学生在经历了连加计算的繁琐后,接着看到了老师用乘法计算的简便和快捷,体会到了乘法运算的优越性,感悟了乘法和加法之间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