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面埋伏:半包围
琵琶弦断,马蹄声疾。十面埋伏的大军压境下,只有这一个缺口了,像一个口袋,那口越收越小,就要被扎上。突围,从这唯一的通道逃脱。你伫立在半包围中,不知道前途如何,这条路,是不是敌军故意留下一个洞让你钻?
每当看到那些半包围的字,我就忍不住脑部活跃,各种各样的阴谋和战争场面跳跃而来。有时候觉得自己就像一头小兽,在围猎的圈子内奔跑,寻找一个尚未封上的口,那是一条通往自由的通道。
半包围结构的字很多,就像世间事物,要达到完全封闭总是难度太大,可总有各种各样的事物在你周遭慢慢合围,直到有一天你感觉到压迫。时间的压力,体力的压力,年龄的压力,功未成、名未就,已是身心濒秋,这不是十面埋伏又是什么。所有不喜欢的事物在慢慢合围,成为你的压力。可是终究还有出口,铜铸铁造的千年古鼎,也有锈迹能穿透它的软肋;千里之堤的宏伟工程,也怕蚁穴洞其中。你以为固若金汤的那些,却抵不上一滴水长年累月不懈的穿凿。水滴石穿啊,半包围中那些事物,曾经被你以为永不消逝的事物,正在慢慢模糊。你忽视,以为不可能的尴尬,却逼近了,威胁着你曾经的拥有。
风吹着,又暖又烂漫,可是水皱了,脸皱了,心慢慢地也皱了。原来风是一把大梳子,梳理了岁月种种,也把你的发越梳越稀。风吹开了花,也吹落了花,风很耐心地把花掩埋,然后掩埋了花树下曾经的看花人。
半包围就是这样一种哲学,万事不求完美,只求尽力而为。即便有天罗地网,也不可能一网打尽。留下一线叫别人看,留下一毫让岁月品,留下一条路让人走,留下一丝阴影让鬼存身。
垓下之战是一个半包围,四面楚歌里,毕竟有一条乌江可渡。只是项羽自绝了舟楫之路,不愿以败将之身回归故里。赤壁之战是一个半包围,宏大周密的战争,最后留了华容道一个口子,极小的口子,却足以放过枭雄。三足鼎立之势是天下必然。赤壁火起时,备与权的手都没有能力安抚中原。若操阵亡,北方势必又入群雄逐鹿、哄起抢夺的纷乱场面。站在民生的角度,操应回到北方,继续在广袤大地上平息民众的骚乱。且他与众秋毫无犯的做派,也足安抚人民。这一个半包围,诸葛亮设得好,用关羽与曹操的恩与义,定下了汉朝末年的鼎力之态。
居家之屋坚固,也要开一扇窗对接外界。爱情爱得死去活来,也不能箍得太紧。
半包围是一场围猎,方正圆润的包围之式,留一个小小的口子让那些身强力壮的可以突围,为自然界留下最精干的种子,让繁衍更优胜劣汰。
喜欢这种半包围的态度:万事不求完美,有一点残缺,反而有更多的希冀和追求。一步走到红极,还有什么盼头呢?也焦虑于这种半包围:为什么不能圆满呢?一颗执着而贪求的心,总想给那个缺口上一道锁。
喜欢“勺”这个半包围的字,空空旷旷的一个亮堂所在,有一个“点”稳住身,那一点是什么呢?是一切的可能。“勺”的含义是舀东西的器皿,而以舀汤汁类居多。那么,那一点就是勺中之物。汤勺,人们这样说勺子。童年的夏夜,院中乘凉,母亲便要讲述星空故事,最亮的便是北斗星。在母亲的语境里,它是“勺子星”,四颗星是勺子口,另外三颗是勺子把儿。母亲说,勺子星勺口朝上就是丰收年景,如果勺口朝下,就啥也舀不到,必是荒年。母亲对勺子星有图腾般的敬畏和尊崇。
“勺”的美还在于“芍药”那妖娆的无以复加的丽人之态。“芍”,草木的本色下,是一个半包围的“勺”,它的名字中带着“药”,竟然让人把对“药”的避讳遗忘得干干净净。“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怎样的美,怎样的动情啊。
喜欢半包围的“匹”字,单枪匹马出入敌阵,那是怎样威武的一员大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是多么慷慨、热血的青春。“匹”与“四”很接近,就差一笔,它就不是自己了,少了这一笔,它没有四平八稳,而是注定了动荡和劳苦。怕什么啊,生活馈赠给生命已经很宝贵。劳碌的是形骸,尊贵的是灵魂,只要心里有花开,走到哪里都是春天。
我最早看见“匹”字时很不舒服,为什么不堵上那堵墙,让家更像个家?岂不知,生于憂患,死于安乐,我们曾经以为天下之大莫过于王土,闭关锁国的把那个敞开一扇门的“口”自己堵上了,结果自吞苦果。只有“匹”字这不稳定的感觉,如警钟一般不断警醒着世人,我们才会不断除旧纳新,完成自我更新。
“勾”这个半包围的字太特殊了,它好像是两个大小不一的半包围字套在一起。此“勾”如同井绳的那个万能保险钩,从外环进入内环里去,双保险永远不怕脱钩。
外钩里面有内钩,真是个万事周全的“勾”。
被“勾”一下,未知是祸是福。犯人处决,要勾掉名字,这个人从此在世间消失。一本烂账也可以“一笔勾销”。真的就干干净净一笔勾销吗?背后有多少委屈、眼泪,甚至尊严的出卖啊!每当看见“勾”,我总想躲一下。我本布衣荆钗人,不值得谁来“勾”一下,“勾”一下总会刮皮带肉,疼啊。也不想“勾”取些什么,朴朴素素,清清白白最好。
“葡萄”是味蕾的最爱,绿的酸,紫的甜,它们也是半包围结构,只是这半包围藏着掖着,就像“葡萄”的晶莹颗粒藏在藤蔓间,它上面有葳蕤的叶子遮挡。“葡萄”如果摘掉草字头,就与“匍匐”字形相似,但是涵义却大相径庭。真的大相径庭吗?葡萄原本是匍匐之物啊,有了架条,它沿势攀援,努力往上,才终于有了甜美的果实。半包围的“匍匐”和“葡萄”,似乎在教我们些朴素的道理:不必安于命运的安排,不要任自身的缺陷成为短板,匍匐在地的你,只要沿着梦想努力爬,总会在藤上开花,结出甜美的果实。
半包围有时是对天开窗,有的是对旁侧留门。半包围的“厕”字在原始时候就是露天的、有障碍物遮挡视线的场所。“厕”与“屋”有分别。普通农户的“厕”是在院落一角,稍有围挡就成。“厕”不必避天。当今的“厕”字仍然是半包围,只是“厕”在屋内,常常开一通风透气的窗,或者排气孔。有些时候,不能“围”,围起来就死了,必须有气。修房建屋定当在合适的地方留有气眼,为人处世也不能自我封闭。 天有缝、地有隙,太阳也有黑子,万事不必求全,这就是半包围。
走之儿
单看“走之”二字,内心就有一股飒飒的潇洒之气。“走之”是颇有境界的文字空间,常常让我想到这样的台词:“洒家走了,不跟你们玩了。”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头脑风暴大戏《三十六计》中,把头脑智慧分了等级,这一个“走”字的计,就是上等的计策。
“走”就是对当前局势有准确判断,不适合继续留下来时,嘎嘣利落脆地起身走人。当别人还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你已经自由自在地飞翔在别处了。何其智慧和潇洒啊。
“走”是不纠结、不恋战,“走”就是“放下”。
在时局不利于自己的时候,“走”是一种识时务;在大红大紫的时候撤身而“走”就是大智慧。
正当胶着着难解难分的时候,谁都想进一步取得最后的胜利。但是,甘蔗没有两头甜,较量的双方,总会有一方败北,与其拼得鱼死网破,不如全身而退,保存实力,以求和平和后续发展。
人正当红火的时候,宣布退出他独霸的舞台,退出他舒适的令万人瞩目的C位,这比前者“见势不妙,溜之大吉”的“走”更难。谁丢得下眼前的繁华盛景呢?这一走,令人瞠目结舌。“走之”的人,换了方向,换了活法。他已经尝尽了成功的各种好,他不贪食;他也知道在高处的寒,他不恋旧。他不被别人的意识绑架,不为“人设”撑面子,他想过别样的生活,他为自己内心寻找去处。于是,他“走之”,在众人的掌声和喧哗里退出,如俗世所说的,来一个华丽转身。
不转身又如何,长江后浪推前浪,总有一天会被后来者赶上和超越,他那时候是厚着一张老脸继续装专家吗?靠业界给的面子,失却尊严地努力撑着假大空的架子吗?是的,他风光过,领先过。但是,此一时彼一时,他的领先已经不再新鲜,甚至有些陈腐,他不能死死抓住那些过往的荣誉,做一个不让位、不让道的人吧。
当“走”做逃跑时,“走之”便是成功地脱险。谁没有过十面埋伏的时候?当你能够四方拼杀,八方应对,虽没有胜出也毕竟全身而退,赢得一个无限的后续期待,也是了不起的。人生不怕有敌军压境的时候,怕的是输不起。那些功名利禄谁想丢?尤其是已身在繁华地、富贵乡的。那些唾手可得的果谁愿意放弃?但是,放手是失去果实,不放手就可能失去尊严。
该退的时候退,该让的时候让。适时“走之”,是人生境界里的“上上策”。
当“走之”演化成一个造字的部首“辶”,就有了活泼的味道。看“走之旁”的相貌,就像一架轻便的马车,这架马车不是豪华的贵族马车,它无棚、无厢,随意而灵动,甚至驾车的马也可能是松挽着缰绳。
“走之旁”像个“走”,又像个“之”。“之”字结构如盘山路一般,由此及彼,迂回到达。而“走之旁”(辶)音【chuò】同“辵(chuò) ”,“辵”字意为乍行乍止,忽走忽停。这样说来,倒是很像“之”字的盘山路。
我初学汉字的时候,乡村老师管它叫做“走之儿”。那时,脑海中突然就是繁花盛开的春天,我看见了杨柳枝儿,折一段可以做柳哨儿的那种。就那样,我把杨柳枝儿与“走之儿”放在一起看待,“走之儿”就绵软而可爱,而且许多年都认为那个逍遥的部首“辶”,叫做“走枝儿”。
“走之旁”构成的字也多变,抵达人生和社会的方方面面。
“迷”如一架轻便马车载着“米”,应该是富足的含义,既然如此就不该“迷”啊!何以迷?是喝了酒而“沉醉不知归路”吗?是太幸福了吧,满满一马车的米,驾车的人是满载而归的农夫,如果腰间有酒,自然会抿两口。即便无酒,他就着沿途旖旎的乡村风光,于是乎,醉于花香与果香,醉于岁月的馈赠和富态的心境。今夕何夕,人生如此,夫复何求?于是乎,他醉得醉意朦胧,“迷”得一塌糊涂,醉得信马由缰,“迷”了路途。
“走之旁”的字里,我很喜欢“逸”,从构字上我认为这是只最潇洒的兔子。“兔”本来就活泼动感,“动若脱兔”,一只田野深处的兔子,与绳索圈套较量之后,逍遥逃脱,多么敏锐的速度和机敏的头脑啊。一只野兔在丛林、园圃、乡野奔跑,那是生命的张力,给了平淡的世间无限活力。每每看见“逸”就羨慕得五体投地,自己也想做天地间一只潇洒的野兔。“潇洒俊逸”这样的词是怎样的超凡脱俗,需要怎样高洁的人品去匹配啊。隐逸的人也洒脱,洞见了人世的种种,没有俗世的藩篱可以约束住他,他不需要隐于山林和市井,只要心是自由的,就是俊逸的。
我曾经盯着“辽”字,羡慕它的遥远。那是很年轻的岁月,一颗不甘于眼前苟且的心,总想去远方,去更辽阔的地方施展并不健硕的拳脚。直到我遇见“迁”,才懂得了远方的艰辛。尺素无寄的岁月,那些跟着季风追着花香行走的养蜂人,那些追着牧草赶着牛羊的放牧者,都拥有着辽阔,也拥有了迁徙。但是,他们也许像我羡慕他们一样,想过安定的生活。教书的先生说,我这叫“见异思迁”。因为我有“走之旁”,我有能走的双脚和走出去的雄心。终究,不仅仅是我走了,众多的伙伴都以各种各样的方式离开了乡村。学会像候鸟一样生活,哪里有矿就去哪里淘金。我们的生活,是被“走之儿”助长的变了样子。我们的“走之儿”是火车是轮船是飞机,是更多便捷的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
“过”这个字我当时只记住了“寸”,只记得“寸土之地,长满树木是村”。老先生告诉我们的是,“村”要有树,树上要有鸟,人与这一切和谐共生。那时候我年岁尚小,不知道“过”载着一寸寸的光阴飞一般地“过去”了。后来我慢慢爱上“过”,让时光一寸一寸过去,让伤心和负累一点点减缓,其实根本不是悲伤在减缓,而是心底的承重量在增高,麻木在增长。这便是“过日子”。“我过他很容易”。不记得在哪里听到的这句台词,喜欢了。“过他”就是以自己的实力胜过他,“我过他很容易”,多么自信的状态,我也有过这样的状态吗?或许有过,是在年轻的时候吧。年轻真好,可以豪气干云,可惜的是,已经“过”去了。
喜欢“道”的时候,与“道阻且长”有关,那浪漫旖旎的爱情以及爱情一样的人生期盼,就只有让现实的粗粝开出花朵才能抵达。我一直在一个“道阻且长”的状态中跋涉。“道”是带着最重要的“首”行走。头脑是首,带着智慧行走江湖就是“道”吧。“道可道,非常道。”道又是那样玄之又玄,谁说得明白。说得明白就不是“道”,且行且悟好了。
曾经评价一位涉猎较多也较有成就的人士,说他“通达”。后来越琢磨越觉得“通达”二字太妙。“通”本身就很畅快淋漓了,“畅通”是多么好,“通话”“通行”“路路通”“万事通”,“通”字的身后再加一个“达”字,就把原本的美好按在宝座上,成了王。“通”是形容词通畅,也可以是动词,去疏通,做功课以让它通畅。朋友们喝酒的时候,酒量大的人就胆子肥,带着酒瓶端着酒杯挨个儿地敬酒。这样的喝法叫“通关”,一圈下来,有多少个人他就会喝多少杯酒,豪迈。
“运”也是“走之旁”的字,让人想到了“迷”,那个赶着马车、满载着谷物从田野回家的人。都是搬运货物,“运”移动的物品似乎更虚。而“命运”的“运”似乎不同,它是一片“云”乘着马车(辶)在游走。“云”是无根的、飘渺的,它所驾的马车必然是一阵风吧。那飘渺的云与看不见的风一起构成了“命运”。民间说,“人的命,天注定,跑东跑西没有用”。既然命是既定的,那么它大致就包括出身、门第、地域等等,这是一个人出生前就已经板上钉钉的事。那么“运”就不同了,“运”就是你遇见了什么,你遇见了祥和的风就是“增风”,你遇见恶劣的风就是“掠风”。云更是飘忽不定不可捉摸。你知道哪块云彩有雨?所谓“运”是不确定的变数。
“我是一片云,天空是我家。”当你自己是一片云的时候,你还在乎“命运”吗?走之带给你的,就是一片云的潇洒。
(张金凤,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作品见于《人民文学》《中国作家》《诗刊》《北京文学》《山东文学》《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曾获《中国作家》鄂尔多斯文学奖、《北京文学》年度奖、孙犁文学奖、叶圣陶教师文学奖、林语堂散文奖等。出版《空碗朝天》《草岁月,花年华》《踏雪归乡》等专著五部。)
特约编辑:刘亚荣
琵琶弦断,马蹄声疾。十面埋伏的大军压境下,只有这一个缺口了,像一个口袋,那口越收越小,就要被扎上。突围,从这唯一的通道逃脱。你伫立在半包围中,不知道前途如何,这条路,是不是敌军故意留下一个洞让你钻?
每当看到那些半包围的字,我就忍不住脑部活跃,各种各样的阴谋和战争场面跳跃而来。有时候觉得自己就像一头小兽,在围猎的圈子内奔跑,寻找一个尚未封上的口,那是一条通往自由的通道。
半包围结构的字很多,就像世间事物,要达到完全封闭总是难度太大,可总有各种各样的事物在你周遭慢慢合围,直到有一天你感觉到压迫。时间的压力,体力的压力,年龄的压力,功未成、名未就,已是身心濒秋,这不是十面埋伏又是什么。所有不喜欢的事物在慢慢合围,成为你的压力。可是终究还有出口,铜铸铁造的千年古鼎,也有锈迹能穿透它的软肋;千里之堤的宏伟工程,也怕蚁穴洞其中。你以为固若金汤的那些,却抵不上一滴水长年累月不懈的穿凿。水滴石穿啊,半包围中那些事物,曾经被你以为永不消逝的事物,正在慢慢模糊。你忽视,以为不可能的尴尬,却逼近了,威胁着你曾经的拥有。
风吹着,又暖又烂漫,可是水皱了,脸皱了,心慢慢地也皱了。原来风是一把大梳子,梳理了岁月种种,也把你的发越梳越稀。风吹开了花,也吹落了花,风很耐心地把花掩埋,然后掩埋了花树下曾经的看花人。
半包围就是这样一种哲学,万事不求完美,只求尽力而为。即便有天罗地网,也不可能一网打尽。留下一线叫别人看,留下一毫让岁月品,留下一条路让人走,留下一丝阴影让鬼存身。
垓下之战是一个半包围,四面楚歌里,毕竟有一条乌江可渡。只是项羽自绝了舟楫之路,不愿以败将之身回归故里。赤壁之战是一个半包围,宏大周密的战争,最后留了华容道一个口子,极小的口子,却足以放过枭雄。三足鼎立之势是天下必然。赤壁火起时,备与权的手都没有能力安抚中原。若操阵亡,北方势必又入群雄逐鹿、哄起抢夺的纷乱场面。站在民生的角度,操应回到北方,继续在广袤大地上平息民众的骚乱。且他与众秋毫无犯的做派,也足安抚人民。这一个半包围,诸葛亮设得好,用关羽与曹操的恩与义,定下了汉朝末年的鼎力之态。
居家之屋坚固,也要开一扇窗对接外界。爱情爱得死去活来,也不能箍得太紧。
半包围是一场围猎,方正圆润的包围之式,留一个小小的口子让那些身强力壮的可以突围,为自然界留下最精干的种子,让繁衍更优胜劣汰。
喜欢这种半包围的态度:万事不求完美,有一点残缺,反而有更多的希冀和追求。一步走到红极,还有什么盼头呢?也焦虑于这种半包围:为什么不能圆满呢?一颗执着而贪求的心,总想给那个缺口上一道锁。
喜欢“勺”这个半包围的字,空空旷旷的一个亮堂所在,有一个“点”稳住身,那一点是什么呢?是一切的可能。“勺”的含义是舀东西的器皿,而以舀汤汁类居多。那么,那一点就是勺中之物。汤勺,人们这样说勺子。童年的夏夜,院中乘凉,母亲便要讲述星空故事,最亮的便是北斗星。在母亲的语境里,它是“勺子星”,四颗星是勺子口,另外三颗是勺子把儿。母亲说,勺子星勺口朝上就是丰收年景,如果勺口朝下,就啥也舀不到,必是荒年。母亲对勺子星有图腾般的敬畏和尊崇。
“勺”的美还在于“芍药”那妖娆的无以复加的丽人之态。“芍”,草木的本色下,是一个半包围的“勺”,它的名字中带着“药”,竟然让人把对“药”的避讳遗忘得干干净净。“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怎样的美,怎样的动情啊。
喜欢半包围的“匹”字,单枪匹马出入敌阵,那是怎样威武的一员大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是多么慷慨、热血的青春。“匹”与“四”很接近,就差一笔,它就不是自己了,少了这一笔,它没有四平八稳,而是注定了动荡和劳苦。怕什么啊,生活馈赠给生命已经很宝贵。劳碌的是形骸,尊贵的是灵魂,只要心里有花开,走到哪里都是春天。
我最早看见“匹”字时很不舒服,为什么不堵上那堵墙,让家更像个家?岂不知,生于憂患,死于安乐,我们曾经以为天下之大莫过于王土,闭关锁国的把那个敞开一扇门的“口”自己堵上了,结果自吞苦果。只有“匹”字这不稳定的感觉,如警钟一般不断警醒着世人,我们才会不断除旧纳新,完成自我更新。
“勾”这个半包围的字太特殊了,它好像是两个大小不一的半包围字套在一起。此“勾”如同井绳的那个万能保险钩,从外环进入内环里去,双保险永远不怕脱钩。
外钩里面有内钩,真是个万事周全的“勾”。
被“勾”一下,未知是祸是福。犯人处决,要勾掉名字,这个人从此在世间消失。一本烂账也可以“一笔勾销”。真的就干干净净一笔勾销吗?背后有多少委屈、眼泪,甚至尊严的出卖啊!每当看见“勾”,我总想躲一下。我本布衣荆钗人,不值得谁来“勾”一下,“勾”一下总会刮皮带肉,疼啊。也不想“勾”取些什么,朴朴素素,清清白白最好。
“葡萄”是味蕾的最爱,绿的酸,紫的甜,它们也是半包围结构,只是这半包围藏着掖着,就像“葡萄”的晶莹颗粒藏在藤蔓间,它上面有葳蕤的叶子遮挡。“葡萄”如果摘掉草字头,就与“匍匐”字形相似,但是涵义却大相径庭。真的大相径庭吗?葡萄原本是匍匐之物啊,有了架条,它沿势攀援,努力往上,才终于有了甜美的果实。半包围的“匍匐”和“葡萄”,似乎在教我们些朴素的道理:不必安于命运的安排,不要任自身的缺陷成为短板,匍匐在地的你,只要沿着梦想努力爬,总会在藤上开花,结出甜美的果实。
半包围有时是对天开窗,有的是对旁侧留门。半包围的“厕”字在原始时候就是露天的、有障碍物遮挡视线的场所。“厕”与“屋”有分别。普通农户的“厕”是在院落一角,稍有围挡就成。“厕”不必避天。当今的“厕”字仍然是半包围,只是“厕”在屋内,常常开一通风透气的窗,或者排气孔。有些时候,不能“围”,围起来就死了,必须有气。修房建屋定当在合适的地方留有气眼,为人处世也不能自我封闭。 天有缝、地有隙,太阳也有黑子,万事不必求全,这就是半包围。
走之儿
单看“走之”二字,内心就有一股飒飒的潇洒之气。“走之”是颇有境界的文字空间,常常让我想到这样的台词:“洒家走了,不跟你们玩了。”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头脑风暴大戏《三十六计》中,把头脑智慧分了等级,这一个“走”字的计,就是上等的计策。
“走”就是对当前局势有准确判断,不适合继续留下来时,嘎嘣利落脆地起身走人。当别人还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你已经自由自在地飞翔在别处了。何其智慧和潇洒啊。
“走”是不纠结、不恋战,“走”就是“放下”。
在时局不利于自己的时候,“走”是一种识时务;在大红大紫的时候撤身而“走”就是大智慧。
正当胶着着难解难分的时候,谁都想进一步取得最后的胜利。但是,甘蔗没有两头甜,较量的双方,总会有一方败北,与其拼得鱼死网破,不如全身而退,保存实力,以求和平和后续发展。
人正当红火的时候,宣布退出他独霸的舞台,退出他舒适的令万人瞩目的C位,这比前者“见势不妙,溜之大吉”的“走”更难。谁丢得下眼前的繁华盛景呢?这一走,令人瞠目结舌。“走之”的人,换了方向,换了活法。他已经尝尽了成功的各种好,他不贪食;他也知道在高处的寒,他不恋旧。他不被别人的意识绑架,不为“人设”撑面子,他想过别样的生活,他为自己内心寻找去处。于是,他“走之”,在众人的掌声和喧哗里退出,如俗世所说的,来一个华丽转身。
不转身又如何,长江后浪推前浪,总有一天会被后来者赶上和超越,他那时候是厚着一张老脸继续装专家吗?靠业界给的面子,失却尊严地努力撑着假大空的架子吗?是的,他风光过,领先过。但是,此一时彼一时,他的领先已经不再新鲜,甚至有些陈腐,他不能死死抓住那些过往的荣誉,做一个不让位、不让道的人吧。
当“走”做逃跑时,“走之”便是成功地脱险。谁没有过十面埋伏的时候?当你能够四方拼杀,八方应对,虽没有胜出也毕竟全身而退,赢得一个无限的后续期待,也是了不起的。人生不怕有敌军压境的时候,怕的是输不起。那些功名利禄谁想丢?尤其是已身在繁华地、富贵乡的。那些唾手可得的果谁愿意放弃?但是,放手是失去果实,不放手就可能失去尊严。
该退的时候退,该让的时候让。适时“走之”,是人生境界里的“上上策”。
当“走之”演化成一个造字的部首“辶”,就有了活泼的味道。看“走之旁”的相貌,就像一架轻便的马车,这架马车不是豪华的贵族马车,它无棚、无厢,随意而灵动,甚至驾车的马也可能是松挽着缰绳。
“走之旁”像个“走”,又像个“之”。“之”字结构如盘山路一般,由此及彼,迂回到达。而“走之旁”(辶)音【chuò】同“辵(chuò) ”,“辵”字意为乍行乍止,忽走忽停。这样说来,倒是很像“之”字的盘山路。
我初学汉字的时候,乡村老师管它叫做“走之儿”。那时,脑海中突然就是繁花盛开的春天,我看见了杨柳枝儿,折一段可以做柳哨儿的那种。就那样,我把杨柳枝儿与“走之儿”放在一起看待,“走之儿”就绵软而可爱,而且许多年都认为那个逍遥的部首“辶”,叫做“走枝儿”。
“走之旁”构成的字也多变,抵达人生和社会的方方面面。
“迷”如一架轻便马车载着“米”,应该是富足的含义,既然如此就不该“迷”啊!何以迷?是喝了酒而“沉醉不知归路”吗?是太幸福了吧,满满一马车的米,驾车的人是满载而归的农夫,如果腰间有酒,自然会抿两口。即便无酒,他就着沿途旖旎的乡村风光,于是乎,醉于花香与果香,醉于岁月的馈赠和富态的心境。今夕何夕,人生如此,夫复何求?于是乎,他醉得醉意朦胧,“迷”得一塌糊涂,醉得信马由缰,“迷”了路途。
“走之旁”的字里,我很喜欢“逸”,从构字上我认为这是只最潇洒的兔子。“兔”本来就活泼动感,“动若脱兔”,一只田野深处的兔子,与绳索圈套较量之后,逍遥逃脱,多么敏锐的速度和机敏的头脑啊。一只野兔在丛林、园圃、乡野奔跑,那是生命的张力,给了平淡的世间无限活力。每每看见“逸”就羨慕得五体投地,自己也想做天地间一只潇洒的野兔。“潇洒俊逸”这样的词是怎样的超凡脱俗,需要怎样高洁的人品去匹配啊。隐逸的人也洒脱,洞见了人世的种种,没有俗世的藩篱可以约束住他,他不需要隐于山林和市井,只要心是自由的,就是俊逸的。
我曾经盯着“辽”字,羡慕它的遥远。那是很年轻的岁月,一颗不甘于眼前苟且的心,总想去远方,去更辽阔的地方施展并不健硕的拳脚。直到我遇见“迁”,才懂得了远方的艰辛。尺素无寄的岁月,那些跟着季风追着花香行走的养蜂人,那些追着牧草赶着牛羊的放牧者,都拥有着辽阔,也拥有了迁徙。但是,他们也许像我羡慕他们一样,想过安定的生活。教书的先生说,我这叫“见异思迁”。因为我有“走之旁”,我有能走的双脚和走出去的雄心。终究,不仅仅是我走了,众多的伙伴都以各种各样的方式离开了乡村。学会像候鸟一样生活,哪里有矿就去哪里淘金。我们的生活,是被“走之儿”助长的变了样子。我们的“走之儿”是火车是轮船是飞机,是更多便捷的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
“过”这个字我当时只记住了“寸”,只记得“寸土之地,长满树木是村”。老先生告诉我们的是,“村”要有树,树上要有鸟,人与这一切和谐共生。那时候我年岁尚小,不知道“过”载着一寸寸的光阴飞一般地“过去”了。后来我慢慢爱上“过”,让时光一寸一寸过去,让伤心和负累一点点减缓,其实根本不是悲伤在减缓,而是心底的承重量在增高,麻木在增长。这便是“过日子”。“我过他很容易”。不记得在哪里听到的这句台词,喜欢了。“过他”就是以自己的实力胜过他,“我过他很容易”,多么自信的状态,我也有过这样的状态吗?或许有过,是在年轻的时候吧。年轻真好,可以豪气干云,可惜的是,已经“过”去了。
喜欢“道”的时候,与“道阻且长”有关,那浪漫旖旎的爱情以及爱情一样的人生期盼,就只有让现实的粗粝开出花朵才能抵达。我一直在一个“道阻且长”的状态中跋涉。“道”是带着最重要的“首”行走。头脑是首,带着智慧行走江湖就是“道”吧。“道可道,非常道。”道又是那样玄之又玄,谁说得明白。说得明白就不是“道”,且行且悟好了。
曾经评价一位涉猎较多也较有成就的人士,说他“通达”。后来越琢磨越觉得“通达”二字太妙。“通”本身就很畅快淋漓了,“畅通”是多么好,“通话”“通行”“路路通”“万事通”,“通”字的身后再加一个“达”字,就把原本的美好按在宝座上,成了王。“通”是形容词通畅,也可以是动词,去疏通,做功课以让它通畅。朋友们喝酒的时候,酒量大的人就胆子肥,带着酒瓶端着酒杯挨个儿地敬酒。这样的喝法叫“通关”,一圈下来,有多少个人他就会喝多少杯酒,豪迈。
“运”也是“走之旁”的字,让人想到了“迷”,那个赶着马车、满载着谷物从田野回家的人。都是搬运货物,“运”移动的物品似乎更虚。而“命运”的“运”似乎不同,它是一片“云”乘着马车(辶)在游走。“云”是无根的、飘渺的,它所驾的马车必然是一阵风吧。那飘渺的云与看不见的风一起构成了“命运”。民间说,“人的命,天注定,跑东跑西没有用”。既然命是既定的,那么它大致就包括出身、门第、地域等等,这是一个人出生前就已经板上钉钉的事。那么“运”就不同了,“运”就是你遇见了什么,你遇见了祥和的风就是“增风”,你遇见恶劣的风就是“掠风”。云更是飘忽不定不可捉摸。你知道哪块云彩有雨?所谓“运”是不确定的变数。
“我是一片云,天空是我家。”当你自己是一片云的时候,你还在乎“命运”吗?走之带给你的,就是一片云的潇洒。
(张金凤,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作品见于《人民文学》《中国作家》《诗刊》《北京文学》《山东文学》《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曾获《中国作家》鄂尔多斯文学奖、《北京文学》年度奖、孙犁文学奖、叶圣陶教师文学奖、林语堂散文奖等。出版《空碗朝天》《草岁月,花年华》《踏雪归乡》等专著五部。)
特约编辑:刘亚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