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本培元”:优质特色发展的二重向度

来源 :文化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liu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优质特色发展,是一种以优质和特色为追求的发展方式、发展原则、发展策略和发展状态。优质特色发展是一种过程、一种能力、一种文化,而不只是一种静态的结果。实现优质特色发展,是普通高中提高办学品位、克服“同质化”倾向的必由之路。研究优质特色教育的内涵与特征,总结优质特色发展的路径与经验,“固本培元”,促进基础教育走向优质与特色,已成为时代的诉求。
  一、关于“优质特色发展”的内涵
  (一)优质发展的内涵与特征
  对于“优质发展”,学界有多种界定,代表性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
  1.着眼于“质量优异”的优质发展观
  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陶西平先生在《论优质教育与优质学校》一文中指出:优质学校的形成,一般得到政府直接的或政策的扶持,加上历史的积淀和教育的创新,以较高的教育质量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形成了知名品牌。优质学校是一个相对、动态、发展的概念,它的内涵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变化和丰富。
  2.着眼于“持续变革”的优质发展观
  东北师范大学马云鹏教授认为,优质学校一般应具备以下特征: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共同的教育价值观;能包容各种个体差异;把“促进每一位真实的学生个体的发展”作为学校的办学追求;具有追求卓越的理想;充满创新精神。归根到底,优质学校是一种理想,一种文化。[1]
  3.着眼于“系统优化”的优质发展观
  台湾师范大学教育政策与行政研究所所长张明辉教授认为,优质教育是一种扎根的教育,主要是让学生都能就其资质,尽其潜能发展,把学生的“潜能性”化成“实在性”。为此,优质学校的发展与建立,应该被看作一个系统优化的过程,并应该以“输入-过程-输出”的系统模式作全盘思考。[2]
  4.着眼于“学生发展”的优质发展观
  华东师范大学胡东芳教授认为,好学校有四个关键词:支持,即对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以及师生间形成良好的人际交流关系等予以充分支持;氛围,即创设团体认同感、集体责任感以及鼓励独创性的氛围;标准,即制订明确而可行的标准,相信学生能够达标而且达标的方式可以各不相同;环境,即提供师生员工在精神及身体上都能感到安全而愉悦的场所。由此,评价一所学校是否优质时,关键要看这所学校能否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更好的发展。[3]
  5.着眼于“基本素养”的优质发展观
  美国马萨诸塞州塔夫茨大学艺术与科学学院院长罗伯特·斯腾伯格教授认为,学校教育在使学生掌握传统基本素养的基础上(阅读、计算和写作,即所谓的老3R),更要帮助学生形成现代文明的基本素养(善于推理、韧性和责任感,即所谓的新3R);优质学校应致力于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中成为积极主动和有创造力的公民所需获得的知识与能力。优质学校应能使学生形成传统的读、写、算能力的同时,使学生善于推理、具有韧性和责任感。[4]
  基于对优质发展概念的分析,结合对中小学优质发展案例的探讨,华中科技大学周峰教授将优质学校的基本特征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优质学校是以“先进理念”引领的现代学校;优质学校是注重学生“和谐发展”的高质量学校;优质学校是“勇于创新”的个性化学校;优质学校是不断“自我超越”的“善优化”学校;优质学校是高效能的学校。
  华南师范大学梁永丰副研究员等指出,在确定基础教育学校优质发展标志的时候,不能光注重学校优质发展的结果,同时要把与结果相关的主要过程因素都予以考虑。根据这种思路,基础教育学校优质发展的标志有以下八大方面:确立明确的办学目标定位和个性化办学思想;提出特色鲜明、反映办学思想要求的培养目标;建立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科研兴校”动力机制;形成与办学目标、办学思想和培养目标相一致的校本教育教学体系;拥有一支素质高、数量足的教师和管理人员队伍;构建高效协调的学校管理模式;建设不断满足学校办学需要的设施设备和环境;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服务和产出高水平的办学成果。[5]
  (二)特色发展的内涵与类型
  关于“特色发展”概念的学术研究发端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颁布。《綱要》明确要求中小学要“办出各自的特色”。为此,许多学者对其展开了激烈的论争,产生了各种不同的理解。大致形成了以下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
  1.特色发展即独特说
  坚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从“特色”的“独特”和“出色”两层含义入手,将特色理解为优质事物所具有的内在规定性,主张从“独特”和“出色”两个方面来理解学校特色的概念。其中,“独特”强调学校在办学风格、办学风貌方面与同类学校相比所表现出来的显著差异性,而“出色”强调的是学校在办学效益方面与同类学校相比所表现出来的优质性。如王宗敏在《对办学特色几个问题的理论思考》一文中强调,学校特色就是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而优质的办学风貌或教育风格。[6]钱志亮在《解读办学特色》中指出“办学特色表现为一所学校与众不同的校风、学风、师资水平、学科专业、制度规范、教学与研究方式,培养出与众不同的学生。”
  2.特色发展即文化模式说
  由于学校特色的精神实质在于学校独特的文化模式,因而郑金洲在《办学特色之文化阐释》一文中从文化的角度,将学校特色理解为学校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个性化学校文化模式。[7]更有学者指出“学校特色的内涵和核心就是一种特有的校园文化和校园精神。任何学校在特色创建过程中,都必须毫无例外地围绕特色创建主题精心打造校园文化,凝炼校园精神所彰显出来的激励功能反作用于特色建设。”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彭钢学者就学校文化建设和学校特色形成进行了论述,指出“学校特色是学校文化的整体表现”。[8]
  3.特色发展即整体风格说
  由于学校特色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最终需要形成具有学校独特个性化的办学风格,而风格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整体性和全局性,因而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学校特色确实具有独特的个性化风格,但这种风格应是整体的、综合性的而非个别化的,因而主张学校特色是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所形成的独特的、稳定的、优质的且带有整体性的个性风格。马翠微在《中小学特色学校概念探析》一文中谈到了此观点,同时还指出“独特的整体办学风格和出众的办学成果是学校特色最本质的内核。”[9]   关于学校特色的类型有很多学者进行了划分,其中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孙孔懿在《学校特色的类型与品位》中将学校特色的类型细化为五个方面,如体现于办学上的特色如办学方向、办学模式特色等;体现于教育上的特色如创立崭新的教育模式;体现于教学上的特色如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创造先进的教学方法、形成强有力的“拳头”学科;体现于课外活动上的特色;体现于管理上的特色如管理观念上的特色、管理制度上的特色、管理行为上的特色等等。[10]
  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陶西平认为,从目前我国的情况看,高中学校办学特色主要体现在:办学模式特色,其大多是在办学体制改革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特色,如基于地域特色形成的文化特色,基于历史特点形成的文化特色,给予特殊价值取向形成的特色,基于特殊的教育对象特点形成的文化特色等;学科特色,从国内的情况看,有基于学校课程体系的学科特色,有基于优势学科的学科特色,也有基于优势课外教育形成的学科特色。[11]
  (三)优质与特色发展的关系
  优质和特色是什么关系?是包容关系,特色包含在优质之内?还是并列关系,优质和特色是两条平行线?抑或是递进关系,以优质带动特色,或者以特色带动优质?这是较为多见的三个疑惑。如何正确认识优质与特色的关系?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徐士强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进行考虑。
  一是反面观,重心不同
  优质的反面是低质乃至劣质,而特色的反面是同质化,学校发展目标、发展思路和发展模式趋同。前者属于质量范畴,讲的是发展水平问题;后者属于方法和策略范畴,指的是发展途径问题。水平和路径是相互促进的,发展水平的提高依赖于正确的发展路径,而发展路径的选择是以一定的发展水平为基础的。所以,优质和特色是内在一致的,但思考的重心不同。
  二是结果观,优质大于特色
  如果从办学结果即质量的角度看,优质统帅特色。从全面质量观出发,办学质量即育人结果,包括学业水平、学习兴趣、学习效率和学生身心健康等核心指标,也包括学生的特长、优势潜能的挖掘和进一步提升,为其将来成为特色人才打好基础,特色路径也是服务于育人目标和育人结果的。因此,优质是大概念,包容特色。从理论上讲,如果一所学校被称作优质学校,那么,其教育不但水平高,而且也是有特色的。
  三是指向观,二者目标一致
  从实践针对性来考虑,优质与特色共同针对的是普通高中的同质化发展,即普通高中的培养目标趋同、办学模式接近、课程设置相似、教学方法相仿,导致学校办学特色不明显。二者一并提出的目的在于引导学校以全面优质取代畸形质量观,以特色克服同质、促进优质。学校要提高质量,但不是要盯着升学率,否则,得到的质量是瘸腿的质量,要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学生的学业水平、学习经历、身心健康、学习兴趣都纳入办学追求之中。但每一所普通高中学校因为其实践的直接性、现场性而呈现出对于学校教育目标更为立体和丰富的理解。所以,不同目标指引下追求“优质”的途径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不应该走入新的“统一模式”,学校要在发展途径上动脑筋,找到自己的独特路径,这就是特色办学和特色发展。[12]
  二、关于“优质特色发展”的路径
  优质特色发展是普通高中的应有之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强调高中阶段教育要注重教育内涵的发展,办出特色,办出水平。《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率先提出推动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的“双轮”驱动战略,明确了实施“普通高中质量提升和特色建设工程”的具体目标和要求,强调“坚持优质发展”、“坚持特色发展”。衡量一所高中是不是做到了优质特色发展呢?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教育局郭志明认为,普通高中的优质特色发展绝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经久浸润,不断积淀。
  首先是主张引领,即有自己鲜明的办学思想和主张,这种主张既要符合教育基本的規律,又要有自己对教育独特的理解。
  其次是制度建设,即形成一系列的现代学校制度,如高效的工作机制、民主的决策机制、开放的管理机制、有效的监督机制等。
  第三是课程建设,即构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有机交融的体系,形成领先于其他学校的优势学科领域。
  第四是系统构建,即形成工作机制,细化工作内容,分工协作,整体推进。日常工作、常规活动,要渗透优质特色发展内容;方方面面、角角落落,要感受到优质特色氛围。
  第五是活动促进,即精心设计并认真组织指向明确、体系完备的丰富多彩的活动,通过活动促进目标的达成。
  第六是文化趋同,即将学校优质特色发展这一目标融入学校精神,成为学校“底色”,化为全体教职工的共同追求,变成支撑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精气神,营造优质特色的集体无意识,形成趋同性态势。
  同时,他还指出,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是高中教育恒久的课题,对许多高中来说又是一个崭新的话题。要积极行动,又要避免“走弯路”。所以,要特别注意这样几个问题:
  一是要考虑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必须基于教育“大视角”,即要更多地从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模式上考虑,从学生的发展这一根本上考虑,从教育的内涵发展上考虑,起点要高,要有一种“大气”。
  二是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要着眼教育“根问题”,即要从如何教书、如何育人这些教育的根本问题上思考,以实现知识建构、素养形成、生命成长三者深度共鸣。
  三是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要符合教育“本规律”,即要有理论的支撑,确立好发展的三个基石,即哲学基石、科学基石、技术基石。同时要建立实践的科学体系。
  四是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要讲究教育“源动力”,即要有自己独立的教育思想,要有自己独特的教育思考,要探究自己学校发展的“个性化”路径。[13]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教科室徐炳嵘先生认为,普通高中的优质特色发展,要看这么三个要素:   首先,应着眼人的现代化:在优质特色学校建设中把教育主体现代化置于突出地位,发展学生的全面素质、现代思维和心理素质。倡导新的学力观,在基础学力、发展性学力与创造性学力的复合发展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倡导“合格+特长”的理念,引导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发展兴趣、特长和个性。
  其次,应在规范办学的基础上,崇尚办学的优质化、特色化与现代化,在与时俱进中不断适应新形势和新要求。借鉴企业策划方式,以校为本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建设优质特色学校;以课题研究为载体,探索优质特色学校建设的内涵、过程与方法;注重长期进取与积淀,优质特色学校建设与时俱进地适应新形势和新要求。
  第三,以现代价值观为核心,强化学校主体成员的价值判断、基本规范以及行为方式,注重学校文化的创新、重建、积淀与弥散。体现学校文化的独特性;体现价值判断的魅力;注重优质文化的弥散。[14]
  【参考文献】
  [1]马云鹏.优质学校的理解与建设[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50~251.
  [2]张明辉.优质学校教育指标——行政管理、领导与学校文化[J].教师天地,2005(134).
  [3]胡东芳.什么样的学校才是真正的好学校[N].中国教育报,2004-04-13.
  [4]斯腾伯格.论优质学校的现代标准[J].教育发展研究,2009(2).
  [5]梁永丰,雷小玲.基础教育学校优质发展的内涵及标志解读[J].现代教育论丛,2005(6).
  [6]王宗敏.对办学特色几个问题的理论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1995(1).
  [7]郑金洲.办学特色之文化阐释[J].中国教育学刊,1995(5).
  [8]彭钢.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形成学校特色[J].教育发展研究,2008(2).
  [9]马翠微.中小学特色学校概念探析[J].教育科学研究,2005(11).
  [10]孙孔懿.学校特色的类型与品位[J].教育导刊,1997(6).
  [11]陶西平.谈高中特色办学[J].中小学管理,2009(8).
  [12]徐士强.普通高中特色、多样、优质发展问析[J].教育理論与实践,2012(7).
  [13]郭志明.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的标志与路径[J].江苏教育,2012(5).
  [14]徐炳嵘.品牌追求:教育现代化视域中的特色学校建设[J].上海教育科研,2012(4).
  (本文是全国教育科学教育部“十二五”规划课题《基于文化承创的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的校本研究》子课题《优质特色发展的理解及其与文化承创关系的理性思考》的研究成果)
其他文献
生态课堂,顾名思义,就是富有生命力的课堂。富有生命力,就是把课堂内的每一个个体作为一个灵动的生命,把课堂中的一切学习内容都作为促进生命成长而选择的肥沃的土壤,把课堂中的每一个学习活动都作为促进生命成长而预设的通道。  小学英语教学只有营造出民主的教学氛围,和谐的师生关系,宽松的环境,开放的活动空间和创新的激情,才能使学生在积极向上的气氛中学习英语。  一、创设愉快环境,营造和谐气氛  丰富多彩的游
期刊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不论教育者怎样地研究理论,如果他没有教育机智,他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实践者。”教学机智就像人的语感一样,是属于个性化的范畴,是一种驾驭课堂(包括教学设计)的随机应变的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开阔的心胸、敏捷的思维、丰富的阅历、迅捷的反应力等,才能有效掌控和生成精彩课堂。  最近,笔者有幸听到苏州两位老师开设的同题异构
期刊
《课标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编者之间多重对话的过程。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把对话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有效对话。如何优化语文课堂教学,使学生能够与文本进行入情入境地对话呢?笔者以教学《二泉映月》一文为例,阐述引导学生探寻文本之心演绎灵动课堂的有效策略。  一、创设情境,引起共鸣  教学《二泉映月》时,为了让学生更多地了解阿炳的身世,了解阿炳创作《二泉映
期刊
[摘要] 本文从全语言(whole language)教学的角度探讨了英语语言学习的新途径。通过全语言教学引导学习者主动体验语言环境和语言自身的意义,从英语教科书教学转移到主题教学,由单纯的语言训练转变为意义教学的教学观点。以期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 全语言 主动体验 有效性 整体性  全语言起源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全语言之父(Ken
期刊
课堂教学中,课堂提问是联系教师、学生和教材的纽带,可以说一堂课是由几个问题串联起来的,课堂提问也是现代课堂常用的教学手段,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所说“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恰当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学生开启知识大门的钥匙,是学生在学习海洋中的灯塔,也是师生双边活动的重要渠道。本文就课堂提问中的误区及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谈谈自己的看法
期刊
[摘要] 从学生看到题目到动笔解题之间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这个过程便是审题。审题能力是一种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它需要以一定的知识水平为基础,更需要有良好的读题习惯、有效的思考方法为保证。从低年级开始,教师就应关注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形成较强的审题能力。鉴于此,我们几个低年级年轻教师决定“将小学低年级数学‘解决问题’中审题能力的培养”作为微型课题来研
期刊
这个学期由于身体的原因,没能赶上学校要求的家访。在我上班的前一天,孙老师最后的家访就落实到了小邵家。我以为,这个上学期由于经常受我特殊照顾而三番五次表示要感激我的孩子,在新的学期里应该会有一定改变的。  可是,我的病假让他比原先更差劲了:老师布置的口头作业完全不做,书面作业胡乱应付;课堂上开小差、玩文具、讲闲话,课间和别人打架……我上班第一天,短短的半天时间就把身体虚弱的我气得够呛。双休日我布置了
期刊
郭元祥教授认为:课程意识是教师的一种基本专业意识,属于教师在教育领域的社会意识范畴。但教育现实中,教师体现出来的课程意识和课程能力并不如意。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教师的课程能力,也到了必须转型的阶段。  一、课程能力转型的原因  (一)课程改革需要教师具备课程能力  课程改革需要教师具备较强的课程能力,因为只有一线的教师才能更清楚地知道学生需要怎样的课程,才能开发出适合于学生需要的课程;只有生
期刊
[摘 要] 如何实现教师专业发展,或者说如何重构教师角色和形象,也许没有固定的模式和套路,没有整齐划一的演进历程,但其中至少存在着一种共同性的特征,尤其是受到优质教师文化辐射的影响,促使教师不断地在反思中提高,在研究中成长,在锤炼中升华,在探索中进步,在“积识”中“成智”,在沟通中共勉。本文旨在论述教师文化的重要性、特征以及优质教师文化辐射下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及成效,明了当今为师之道,知晓教师
期刊
3月7日晚上,趁着学校工会组织开展 “爱心奉献,美丽教师回报社会”家访活动的这股春风,我和班主任石冬霞、英语老师周静珠三人结伴,踏上了家访之路。  我们先来到了位于万红三村的小颖家。一踏进大门,只见一家三口笑脸相迎,桌上的盆子里摆满了各种水果,家长的重视和热情顿时让我们的心里暖洋洋的。在桌子旁坐下后,我们和家长聊起了孩子的学习情况和生活情况。在我的印象中,小颖是个脸色苍白、文静内向、动作比较迟缓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