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单纯支付网关为业务特色的支付企业正在丧失生命力,以多元化平台和按需支付为业务特征的支付公司正在兴起。可以说,电子支付正在从1.0时代进入2.0时代。2007年电子支付的关键词是“按需支付”。
有人说,2005年是电子支付元年,而2006年则是支付市场充满悬念的一年,同时也是充满生机和“厮杀”的一年。2004年以前,中国市场上的第三方支付公司大约是10家,如今已经达到50多家,包括Yeepay、中国银联Chinapay、首信“易支付”、支付宝等。
可以说,这是相关政策尚不十分明朗的情况下,市场处于自发上升期时不可避免的“混乱”局面,这也验证了市场需求正在觉醒并逐渐变得多元化。
在政策法规和市场趋势的双重作用下,如果说以前电子支付处于1.0时代——以单纯支付网关为业务特色的话,2006年则是支付2.0时代的发端,以多元化平台和按需支付为业务的主要特征。2007年,电子支付逐渐走向成熟。
电子支付迎来两大拐点
从1998年招商银行开通网上银行算起,纯网关型支付业务经过近7年的发展,已经成为目前市场份额最大的支付方式。然而,这种定位为“中间件”或“插线板”的业务模式,技术门槛很低,显示出同质化竞争的倾向。
艾瑞市场咨询最新发布的调查数据预测,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电子商务的发展,我国的电子支付行业将快速增长。2005年,中国电子支付的市场规模为164亿元,年增长率高达122%; 2006年这一市场规模将达330亿元; 到2008年市场将会突破1000亿元。
电子支付市场的迅速扩大,随即带来了人们支付需求的日渐丰富,而纯网关型支付——一种缺乏增值服务的业务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从2006年开始,电子支付进入了2.0时代。
所谓的支付2.0时代,首先在市场角色上有了明确的界定,即非银行的金融增值服务商。2.0时代的支付摆脱了纯技术平台的形象,上升为一个提供完整的支付解决方案乃至电子商务解决方案的市场主体。
一方面,支付平台日趋多元化,互联网、手机、固话、小灵通等都成为支付终端,电话支付、手机支付、会员钱包支付、短信支付等全新的电子支付概念和应用层出不穷。另一方面,出现了将支付本身嵌入行业发展的例子,提供具有行业特性的支付模式。在这一方面,除了能为企业解决支付问题之外,也为企业提供了优化业务流程、提升服务品质的契机。
与电子支付1.0时代相比,2.0时代在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双重作用下呈现出了6个显著趋势:政策规范化、市场良性化、手段多元化、服务增值化、应用行业化和需求定制化。与这6大特征相互呼应的就是两大拐点的到来。
一是政策拐点。2005年10月30日,中国人民银行向社会公布了《电子支付指引(第一号)》,对银行从事电子支付活动提出了指导性要求。如今,全国几十家电子支付公司紧盯央行,期待着《电子支付二号指引》的发布。二号文件尤为引人关注,因为它将包括对电子支付公司资质、服务以及风险控制方式等一系列方面的规定,并很可能因此决定电子支付企业的命运。
中国人民银行酝酿许久的《支付清算组织管理办法》以及相应的牌照发放问题也将于不久后揭晓。从这个角度看,一直处于灰色地带的电子支付将被正式纳入金融监管体系,并由此将支付市场的发展引入理性和规范的轨道。
二是市场机遇的拐点。这其中包括传统行业走向电子商务、行业应用大规模爆发以及终端市场觉醒三大内容。
进入按需支付的新时期
目前,能否帮助客户实现按需支付成为衡量支付企业是否具有核心价值的重要依据。
首先,支付需求不再局限于互联网,而是广泛地向传统行业渗透。随着经济发展和收入的提高,现金的使用频率呈现出降低的趋势。越来越多的传统行业向电子商务迈进,比如教育、出版、旅游行业,它们都需要电子支付的支撑,以便构建一个完整的电子商务循环链条。
其次,2006年支付行业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应用日益以行业需求为导向。大规模的电子机票全面取代纸制机票,为电子支付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并带动了固定电话等离线式电子支付的蓬勃发展。这也是行业变革首次引发的电子支付的大规模需求,这就要求各家支付企业根据行业特征来规划相应的支付产品,而不是简单地提供一个接口。
第三,电子支付正逐步走向个人。在美国等电子支付发展得比较成熟的国家,2/3的电子支付交易额是由个人用户带来的,中国也正显示出相同的趋势。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水费、电费、煤气费、手机费的缴纳,都开始与电子支付挂钩。
这些变化都给电子支付带来了市场机遇,支付企业必须做到“按需支付”。一方面,支付企业要提供一个多元化的支付平台,整合线上、线下多种支付方式,让消费者通过不同的支付终端与商家联通。另一方面,向用户提供围绕支付的增值服务,比如如何帮助商家甚至是整个行业走向电子化,如何优化商家的业务流程,如何帮助商家进行市场推广等。
目前,中国的商家和消费者对电子支付还比较被动,主导需求的仍然是电子支付服务商。电子支付服务商因此承担着诸多重任,包括发掘行业、企业需求,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带动相关行业和企业商业模式的改变。
在安全与需求间取舍
艾瑞咨询对1290位网民进行的网络调研显示,导致网民不使用网上支付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担心交易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占到66.1%。其次才是办理过程麻烦、商家不支持网上支付等因素。
安全问题,一直伴随在电子支付的左右。从另一个角度看,人们关于电子支付安全问题展开的异常火热的讨论,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或者正在使用电子支付,或者正在关注电子支付,希望能够享受到电子支付带来的快捷生活体验。
我们可以大胆地预测,到2007年,有了明确的行业方向的指引和应用方向的拉动,有实力的支付公司将进一步扩大自己的业务优势,远远地超越同质化的网关型支付企业; 政府机构、银行、行业协会、支付企业将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而针对中国国情和行业特征来提供多元化的按需支付服务,将成为支付企业发展的目标。
支付2.0时代目前展现的丰富的行业应用,以及在成熟期时将广泛延伸至个人日常生活的前景,不但是支付行业本身的突破,对推进互联网发展和创新经济都有着重要意义。
有人说,2005年是电子支付元年,而2006年则是支付市场充满悬念的一年,同时也是充满生机和“厮杀”的一年。2004年以前,中国市场上的第三方支付公司大约是10家,如今已经达到50多家,包括Yeepay、中国银联Chinapay、首信“易支付”、支付宝等。
可以说,这是相关政策尚不十分明朗的情况下,市场处于自发上升期时不可避免的“混乱”局面,这也验证了市场需求正在觉醒并逐渐变得多元化。
在政策法规和市场趋势的双重作用下,如果说以前电子支付处于1.0时代——以单纯支付网关为业务特色的话,2006年则是支付2.0时代的发端,以多元化平台和按需支付为业务的主要特征。2007年,电子支付逐渐走向成熟。
电子支付迎来两大拐点
从1998年招商银行开通网上银行算起,纯网关型支付业务经过近7年的发展,已经成为目前市场份额最大的支付方式。然而,这种定位为“中间件”或“插线板”的业务模式,技术门槛很低,显示出同质化竞争的倾向。
艾瑞市场咨询最新发布的调查数据预测,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电子商务的发展,我国的电子支付行业将快速增长。2005年,中国电子支付的市场规模为164亿元,年增长率高达122%; 2006年这一市场规模将达330亿元; 到2008年市场将会突破1000亿元。
电子支付市场的迅速扩大,随即带来了人们支付需求的日渐丰富,而纯网关型支付——一种缺乏增值服务的业务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从2006年开始,电子支付进入了2.0时代。
所谓的支付2.0时代,首先在市场角色上有了明确的界定,即非银行的金融增值服务商。2.0时代的支付摆脱了纯技术平台的形象,上升为一个提供完整的支付解决方案乃至电子商务解决方案的市场主体。
一方面,支付平台日趋多元化,互联网、手机、固话、小灵通等都成为支付终端,电话支付、手机支付、会员钱包支付、短信支付等全新的电子支付概念和应用层出不穷。另一方面,出现了将支付本身嵌入行业发展的例子,提供具有行业特性的支付模式。在这一方面,除了能为企业解决支付问题之外,也为企业提供了优化业务流程、提升服务品质的契机。
与电子支付1.0时代相比,2.0时代在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双重作用下呈现出了6个显著趋势:政策规范化、市场良性化、手段多元化、服务增值化、应用行业化和需求定制化。与这6大特征相互呼应的就是两大拐点的到来。
一是政策拐点。2005年10月30日,中国人民银行向社会公布了《电子支付指引(第一号)》,对银行从事电子支付活动提出了指导性要求。如今,全国几十家电子支付公司紧盯央行,期待着《电子支付二号指引》的发布。二号文件尤为引人关注,因为它将包括对电子支付公司资质、服务以及风险控制方式等一系列方面的规定,并很可能因此决定电子支付企业的命运。
中国人民银行酝酿许久的《支付清算组织管理办法》以及相应的牌照发放问题也将于不久后揭晓。从这个角度看,一直处于灰色地带的电子支付将被正式纳入金融监管体系,并由此将支付市场的发展引入理性和规范的轨道。
二是市场机遇的拐点。这其中包括传统行业走向电子商务、行业应用大规模爆发以及终端市场觉醒三大内容。
进入按需支付的新时期
目前,能否帮助客户实现按需支付成为衡量支付企业是否具有核心价值的重要依据。
首先,支付需求不再局限于互联网,而是广泛地向传统行业渗透。随着经济发展和收入的提高,现金的使用频率呈现出降低的趋势。越来越多的传统行业向电子商务迈进,比如教育、出版、旅游行业,它们都需要电子支付的支撑,以便构建一个完整的电子商务循环链条。
其次,2006年支付行业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应用日益以行业需求为导向。大规模的电子机票全面取代纸制机票,为电子支付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并带动了固定电话等离线式电子支付的蓬勃发展。这也是行业变革首次引发的电子支付的大规模需求,这就要求各家支付企业根据行业特征来规划相应的支付产品,而不是简单地提供一个接口。
第三,电子支付正逐步走向个人。在美国等电子支付发展得比较成熟的国家,2/3的电子支付交易额是由个人用户带来的,中国也正显示出相同的趋势。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水费、电费、煤气费、手机费的缴纳,都开始与电子支付挂钩。
这些变化都给电子支付带来了市场机遇,支付企业必须做到“按需支付”。一方面,支付企业要提供一个多元化的支付平台,整合线上、线下多种支付方式,让消费者通过不同的支付终端与商家联通。另一方面,向用户提供围绕支付的增值服务,比如如何帮助商家甚至是整个行业走向电子化,如何优化商家的业务流程,如何帮助商家进行市场推广等。
目前,中国的商家和消费者对电子支付还比较被动,主导需求的仍然是电子支付服务商。电子支付服务商因此承担着诸多重任,包括发掘行业、企业需求,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带动相关行业和企业商业模式的改变。
在安全与需求间取舍
艾瑞咨询对1290位网民进行的网络调研显示,导致网民不使用网上支付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担心交易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占到66.1%。其次才是办理过程麻烦、商家不支持网上支付等因素。
安全问题,一直伴随在电子支付的左右。从另一个角度看,人们关于电子支付安全问题展开的异常火热的讨论,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或者正在使用电子支付,或者正在关注电子支付,希望能够享受到电子支付带来的快捷生活体验。
我们可以大胆地预测,到2007年,有了明确的行业方向的指引和应用方向的拉动,有实力的支付公司将进一步扩大自己的业务优势,远远地超越同质化的网关型支付企业; 政府机构、银行、行业协会、支付企业将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而针对中国国情和行业特征来提供多元化的按需支付服务,将成为支付企业发展的目标。
支付2.0时代目前展现的丰富的行业应用,以及在成熟期时将广泛延伸至个人日常生活的前景,不但是支付行业本身的突破,对推进互联网发展和创新经济都有着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