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不可缺少的工具. 同时教育学和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的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习才是有兴趣的. 现实生活是孕育数学的沃土,可见数学即是生活.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着力研究儿童的生活背景,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创设生活情境,致力于捕捉生活背景与学习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构造生活化的数学课堂,同时利用课余生活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感受数学的情趣,从而使他们爱数学、会学数学、会应用数学. 那么教学中如何让数学走进孩子的生活呢?
首先,要挖掘数学教材的生活资源,唤起学生的学习情趣. 好的数学教学内容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 让学生初步了解生活中有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使数学更贴进学生生活,变得更加有情趣、生动,容易感受.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 ”可见学生对你所任教的学科有了兴趣,才会不遗余力地去积极思考探究问题,如果教师能够挖掘教材中的生活资源,定会唤起学生的学习情趣,坚定他们从小学好数学的决心.
新教材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上,把新知学习建立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之上,安排了“生活中的数”、“数学乐园”、“节约用水”等联系实际生活的内容,都是孩子身边的事. 教师应在充分认识、理解教材,而且又不拘于教材中所呈现的具体素材的前提下,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开发学生身边数学资源,切实发挥教材的作用,并将数学知识同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 举自己生活中常见的数,讲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情趣油然而生.
再如,教学认识图形时,先让学生收集整理一下身边的物体,哪些物体上有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及圆. 并让学生亲身尝试,摆一摆,摸一摸,画一画,量一量,感受生活中物体的形状,再抽象成直观图形. 这种生活化的数学素材,缩短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留给学生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就会使他们学得主动、积极,富有生活情趣.
其次,要创设生活情境,构造生活化的数学课堂.
学生学习数学是学生生活常识的系统化,离不开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 利用学生所熟悉的生活,创设生动、活泼的生活情境,可以使数学由抽象变得具体,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让学生当学习的小主人,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感到数学就是生活. 如:我在教学“最小公倍数”时,先给学生创设生活情境:有两位老同学在外工作,他们从今年的1月1日有个约定,其中一人每隔4天去看一次老师,另外一人每隔6天去看一次老师,那么他们两人哪些天可以在老师那里相聚?你们能帮他们把这些日子找出来吗?知道他们第一次见面在哪一天吗?学生尝试着寻找答案,有的一边想一边在纸上写,有的直接在日历上画圈,还有的同桌扮演两人各找各的,然后组合……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分工合作,把数学问题当成自己生活中的问题,纷纷找到了问题的答案,从而很自然地解决了最小公倍数的问题.
再如,我在教学“统计知识”时,在深刻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的基础上,从不机械使用书本上的有关资料,可以先让学生收集、整理与他们生活相关的有趣数据资料,如身高、体重、喜欢看的电视节目,家庭住址分布情况以及各单元测试成绩和参加二课活动情况等等,制成统计表,再根据需要反映的侧重点,绘制成不同的统计图. 这样,从学生亲身经历的生活实际挖掘素材,设计教学方案,使数学知识富有生活情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数学切实走进孩子的生活.
可见,创设生活情境,构造生活化的数学课堂就是要让学生在“生活”和“数学”的交替中体验数学,先将数学知识“退回生活”,为数学学习提供现实素材,再将生活常识,活动经验上升为数学知识,再“进入数学”,让学生在“退”和“进”的互动中理解数学. 这才是真正的数学生活化的含义,在这一退一进之间,我们才能真正把握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真谛!
再次,还要利用课余生活,让学生真正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关系.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学生的生活大多时间都在课余中度过的,可见只在课堂上学习数学,时间必然有限. 因此,需要补充一些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去亲身体验、动手操作,会比多布置些作业,单纯地训练效果要好得多. 这就需要老师要做一个有心人,加大力度引导他们,多给学生体验生活,体验数学实践过程的机会.
比如,学习“圆的认识”后,问:如果老师让你们在学校的大操场上画一个半径为10米的圆,该怎么办?课后让学生去体验一下. 学习“圆的面积”时,学生理解了面积的计算方法后,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想办法算一算教学楼前柏树的横截面的面积是多少. 孩子们踊跃发言. 有的说:“求面积必须知道半径,只能把树砍下量了. ”有的说:“不行,树一砍下就会死的. ”最后大家统一意见:先量出树干的周长,算出半径,再求大树横截面积. 课后很多同学都去亲身体验,第二天问题得到圆满解决.
再如,在学习“比例尺”后让学生回家找一张地图,看清图上的比例尺是多少,并将数值比例尺与线段比例尺互相改写,算一算北京到上海,以及你所在的省市与北京、上海各相距多少. 从而让学生在课余真正理解比例尺的含义,并将它应用到生活之中解决问题.
可见,课余结合教学内容,给学生提供可亲身实践的数学问题,比枯燥无味的家庭作业要好得多. 学生不但有兴趣,愿意做,而且又达到巩固新知,加强理解、应用的效果.
总之,数学源于生活,且又高于生活. 我们指导学生学习时应创设一定的情境,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真正让数学与生活有机融为一体,让数学切实走进孩子的生活.
首先,要挖掘数学教材的生活资源,唤起学生的学习情趣. 好的数学教学内容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 让学生初步了解生活中有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使数学更贴进学生生活,变得更加有情趣、生动,容易感受.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 ”可见学生对你所任教的学科有了兴趣,才会不遗余力地去积极思考探究问题,如果教师能够挖掘教材中的生活资源,定会唤起学生的学习情趣,坚定他们从小学好数学的决心.
新教材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上,把新知学习建立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之上,安排了“生活中的数”、“数学乐园”、“节约用水”等联系实际生活的内容,都是孩子身边的事. 教师应在充分认识、理解教材,而且又不拘于教材中所呈现的具体素材的前提下,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开发学生身边数学资源,切实发挥教材的作用,并将数学知识同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 举自己生活中常见的数,讲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情趣油然而生.
再如,教学认识图形时,先让学生收集整理一下身边的物体,哪些物体上有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及圆. 并让学生亲身尝试,摆一摆,摸一摸,画一画,量一量,感受生活中物体的形状,再抽象成直观图形. 这种生活化的数学素材,缩短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留给学生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就会使他们学得主动、积极,富有生活情趣.
其次,要创设生活情境,构造生活化的数学课堂.
学生学习数学是学生生活常识的系统化,离不开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 利用学生所熟悉的生活,创设生动、活泼的生活情境,可以使数学由抽象变得具体,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让学生当学习的小主人,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感到数学就是生活. 如:我在教学“最小公倍数”时,先给学生创设生活情境:有两位老同学在外工作,他们从今年的1月1日有个约定,其中一人每隔4天去看一次老师,另外一人每隔6天去看一次老师,那么他们两人哪些天可以在老师那里相聚?你们能帮他们把这些日子找出来吗?知道他们第一次见面在哪一天吗?学生尝试着寻找答案,有的一边想一边在纸上写,有的直接在日历上画圈,还有的同桌扮演两人各找各的,然后组合……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分工合作,把数学问题当成自己生活中的问题,纷纷找到了问题的答案,从而很自然地解决了最小公倍数的问题.
再如,我在教学“统计知识”时,在深刻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的基础上,从不机械使用书本上的有关资料,可以先让学生收集、整理与他们生活相关的有趣数据资料,如身高、体重、喜欢看的电视节目,家庭住址分布情况以及各单元测试成绩和参加二课活动情况等等,制成统计表,再根据需要反映的侧重点,绘制成不同的统计图. 这样,从学生亲身经历的生活实际挖掘素材,设计教学方案,使数学知识富有生活情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数学切实走进孩子的生活.
可见,创设生活情境,构造生活化的数学课堂就是要让学生在“生活”和“数学”的交替中体验数学,先将数学知识“退回生活”,为数学学习提供现实素材,再将生活常识,活动经验上升为数学知识,再“进入数学”,让学生在“退”和“进”的互动中理解数学. 这才是真正的数学生活化的含义,在这一退一进之间,我们才能真正把握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真谛!
再次,还要利用课余生活,让学生真正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关系.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学生的生活大多时间都在课余中度过的,可见只在课堂上学习数学,时间必然有限. 因此,需要补充一些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去亲身体验、动手操作,会比多布置些作业,单纯地训练效果要好得多. 这就需要老师要做一个有心人,加大力度引导他们,多给学生体验生活,体验数学实践过程的机会.
比如,学习“圆的认识”后,问:如果老师让你们在学校的大操场上画一个半径为10米的圆,该怎么办?课后让学生去体验一下. 学习“圆的面积”时,学生理解了面积的计算方法后,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想办法算一算教学楼前柏树的横截面的面积是多少. 孩子们踊跃发言. 有的说:“求面积必须知道半径,只能把树砍下量了. ”有的说:“不行,树一砍下就会死的. ”最后大家统一意见:先量出树干的周长,算出半径,再求大树横截面积. 课后很多同学都去亲身体验,第二天问题得到圆满解决.
再如,在学习“比例尺”后让学生回家找一张地图,看清图上的比例尺是多少,并将数值比例尺与线段比例尺互相改写,算一算北京到上海,以及你所在的省市与北京、上海各相距多少. 从而让学生在课余真正理解比例尺的含义,并将它应用到生活之中解决问题.
可见,课余结合教学内容,给学生提供可亲身实践的数学问题,比枯燥无味的家庭作业要好得多. 学生不但有兴趣,愿意做,而且又达到巩固新知,加强理解、应用的效果.
总之,数学源于生活,且又高于生活. 我们指导学生学习时应创设一定的情境,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真正让数学与生活有机融为一体,让数学切实走进孩子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