锁住麻糊村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inim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镜中的我,仿佛越来越长成了麻糊村的模样,我在脸上寻到隐约的细纹,找出叫瓜地沟、春楼上和狼浴沟的地名,那是麻糊村人的天然粮仓。
  不知是从哪天起,我对亲情的概念越来越模糊了。然而后来,我却分明是糊里糊涂地心疼开了,对村庄、对土地、对草木、对牛羊,对一孔孔废弃的窑洞,对那土土的乡音。当然,最揪疼我心的还是一个个亲爱的村民。他们不都姓魏,张三李四王二麻子,姓什么叫什么的都有,但我真切地感觉到,他们身上寄附着我的亲情。那种亲,不分男女、不讲辈分;那种亲,是一声训斥,一个搀扶,一句夸赞和鼓励;那种亲,是一颗山桃,一串沙棘或一把红酸枣;那种亲,是根植于血脉里的一种习惯和脾性;那种亲,是远行他乡十几年沿途的星光和路标。然而,我亲爱的这些,他们却浑然不觉。他们在麻糊村的历史里行走四季,并不知道人走得越远,心就越近。
  其实在麻糊村,女孩子家是不兴凑到男人堆里晒洋洋、扯闲话的,但无意中听到他们在聊村里这些年故去的人,我不由驻足。放了一辈子羊的三爷爷,常年坐在对面山坡上,对村里的世事看得清清楚楚,但他从不胡开口乱指点,跟谁家都不远不近。视牲口如命的喂牛大爷,到最后也是对襟袄子、绑腿裤、白羊肚手巾,一身民国时期的庄稼汉打扮。人走后,牛也犯了相思病。为麻糊村做了大半辈子主的老支书,吵过,闹过,动过脾气,洒过汗水,是非得失,过眼云烟,留给后人的尽是恩情。麻糊村的手艺人木匠、铁匠、瓦匠们,家家户户都还在用他们亲手制作的木件、铁器、房舍,创造者却在尘世间定格了。为村里的红白喜事吹了几十年唢呐的“唢呐叔”,到自己头上却静悄悄、冷清清地走了,村里再也没人能拿下他那一手。说书的盲人夫妇,在那些闹哄哄的夏夜,给乡亲们留下多少关于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的想象,他们也先后走进了麻糊村的历史,故事仍将活下去。还有,兢兢业业做了三十年“赤脚医生”的父亲,无名无分,临终,也没穿上一双像样的鞋……我再也无法平静地听下去,像飘一般恍恍惚惚地来到对面山坡上。村庄坐北向南,散在半面山坡上,百余户人家的窑洞密密匝匝地结成一坨“老蜂巢”,这些年,多少亲人在我的世界里陆陆续续地走了,而且走得悄无声息。
  我是从麻糊村的土地上长出来的孩子,体内流淌着从这片大地里携带的汁液,我身体的经络定是与这里的山水一脉相承。十岁的时候,就离开了村子,人走得越远,心离得就越近。尽管总是将骨子里的性情隐藏起来,以不同的方式与五湖四海的人打交道.但我知道,有一个地方,每时每刻都赤裸裸地展现着一个真我,那里冬如荒漠,夏似绿洲。回归此地,我能感受到婴儿般的喜悦和和平。我深爱着这片土地,爱之若母。哪怕它再贫瘠,再荒凉,这份爱永不干涸。我离开的时候,满村都是长辈,因而,在麻糊村面前,我这一生都是以跪拜的姿势存在着。跪拜赋予我生命的土地,跪拜我的祖辈和父母,跪拜守护我长大的乡邻,跪拜哺育我生长的庄稼草木,是这里的一切,赐予我的最初。
  麻糊村,不,是我的麻糊村。离开家乡以后才更觉得,这个偏僻的小山村是我的。总想俯下身亲一亲那荒了的窑院,总想站在窑垴上撂几句原汁原味的方言,叫醒沉睡在院里的往事,盡管已是断壁残垣或废墟一片。
  责任编辑:秀 丽
其他文献
花开了,果熟了,你却谢了。新窝旧巢的,都已归巢。都归巢了,我泪流。  新芽新枝新叶,直到我娘的头上变了白头。昨天你说,我把落叶扫掉,长出的嫩叶好看。前天你还荷锄村口,筹谋桃红绿柳,可今天早晨,我娘啊——梁梅英(那个寒冬的梅、秋日的英),你跪倒在你和爹用心血打造的家园墙边,像门前那两棵黄花梨寒夜的落英,悄悄地走了。  娘,我们变成了没妈的孩子,十字路,横渡野沟该怎走?  你说,点亮心灯。善行的人,处
期刊
母亲即将临产的时候,外婆就陪着她住进了舅舅找好的医院。那个春天的早晨,天刚蒙蒙亮,我来到了这个世界,毛茸茸、瘦精精的。  外婆还未来得及抱一抱,我就被送进了特护病房。外婆日夜守在门口,用耳朵听,隔着紧闭的房门打探我的动静。医生打开房门进出的时候,她先是踮起包裹过的小脚,眯起眼睛向房内瞅一下,然后向医生探听我的情况。医生说我感冒了,正在输液。外婆瑟瑟发抖,急着双手合十,求天告地,乞求医生无论如何要保
期刊
到过很多地方,吃过很多菜,特别是当家后要烧饭做菜,家里来客要置酒备菜,才知道,有的菜适合单做,有的菜可以两三种混合做,也有些菜只有两种搭配起来才有色泽、有香气、有味道,才是色香味俱佳、营养俱全,也就是所谓的“绝配”。  想起小时候,因“三荒春”上餐不接下餐而饥不择食的情景:猪食也会当餐,丢到地上的饭菜会捡起来吃,去山地干活儿时会“偷”吃黄瓜、番薯、板栗等可以现成吃的东西,也会“偷”些春笋、萝卜、玉
期刊
近日.打的过程中遇一的哥,觉得与以往的哥有些不一样。  是日下午,我在洪山賓馆门前打的,遇上这位的哥开的出租车。上车后,的哥满脸笑容问我去哪里,我报了位置,的哥说:“哎呀,您打的的位置是出租车直行线,不能左拐,到您目的地要往前绕个弯子哟!以后您可以往前走几步到对面路边打的,这样车子不绕路,您就能省一点钱。”的哥的声音宽厚柔润带有磁性,这话一说听着顺耳。我回应说没事,的哥一句“好嘞”驱车往我的目的地
期刊
这里是华北平原上的一个小镇:小站。  小站镇位于天津市津南区境内,天津东南方向,东临渤海,地跨马厂减河、月牙河,以盛产优质水稻“小站稻”而著称。  小站原为退海之地。《沧县志》记载,在中塘洼条下有一地为“下污”,属明代盐场管辖的草荡。清同治九年(1870),天津教案发生,英、法、美三国兵舰集结大沽口,同治帝召调李鸿章的淮军驰赴近畿驻扎。李出任直隶总督,其亲军营——周盛传部盛字军9000人,于是由临
期刊
古人是很喜欢红与绿的搭配的。白居易说:“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小诗诱人之处,正在于绿酒、红炉两种色彩的和谐配合,相映成趣。  说来也怪,倍受诗家青睐的红绿组合,却生生变成了生活中的俗物。但凡衣食住行,除了偶见菜盘里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你还见过红绿组合的联袂演出吗?你想得起来吗?没有。然而,生活总是在你不经意间给你惊喜,甚至会创造出比文学作品更精彩的佳作。  那天上班,我正
期刊
我一直推崇随意的人生,所以任何事都是半桶水,会写些文章却没有太好;懂一点英语却停留在皮毛;厨艺还行,变化多过精深;音、画、诵、摄略有涉猎,完全是打酱油;即便繡花,也只是粗线绣,丝线绣就hold不住了。这种玩玩的心态使得我在业余中自我感觉良好。  这几天,我深深觉得细致的重要性,脚踏实地的重要性。  真正明白这个道理,我已年近半百。  责任编辑:黄艳秋
期刊
春天老了,我的眼睛不会老,我要让它明眸善睐,蓄满情意。當薄雾蒙上你的双眼,让我搀扶你,告诉你一朵花开的颜色,像你青春的脸。  天地沧桑,我的双手不会老,我要让它充满力量,始终温暖。当冰雪覆盖大地,我要呵护你,把你的手放在我手里,像春风吻着你。  我的爱不会老,像太阳总升起,哪怕风霜染白了黑发,哪怕岁月蹒跚了步履。  我的爱不会老,像春风年年绿,哪怕鲜花零落成泥,哪怕青春早已远行。  爱永远年轻。 
期刊
那些夜晚,村庄总是在半夜时立起身来。它要用站起的姿势,靠近天上的星星,收取星光。這样一来,即使黑夜再黑。村庄都会用积攒的那些些微的星光,照见从远方归来的路。  我喜欢的那些夜晚,虽然不一定明亮,却总是很暖的样子。就像星光照着谁家低矮的篱笆,和一两声狗吠。还有,那个匆匆归家的人,一星半点的影子。就像星光点点滴滴,打在那株无花果树上,惊起夜宿的鸟儿。  那些夜晚,村庄真的就像一种幻觉,一种遥远的星光的
期刊
你知道沙漠洗澡有多奢侈,有多危险吗?  那年秋天,我带一个独立团280多辆军车在西北阿拉善地区沙漠深处驻训两个月,这60多天最最折磨人的就是缺水。吃的水和用的水都极其金贵。  先说这吃的水。团里专门准备了两辆水车,每天往返百八公里,从阿拉善右旗政府所在地拉水。遇到大风、下雪、沙尘暴,就得停运,每人每天的饮用水十分吃紧,平均只有一搪瓷缸子。如果司机开车迷了路,有时两三天都回不到宿营地,大家的那份干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