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母亲即将临产的时候,外婆就陪着她住进了舅舅找好的医院。那个春天的早晨,天刚蒙蒙亮,我来到了这个世界,毛茸茸、瘦精精的。
外婆还未来得及抱一抱,我就被送进了特护病房。外婆日夜守在门口,用耳朵听,隔着紧闭的房门打探我的动静。医生打开房门进出的时候,她先是踮起包裹过的小脚,眯起眼睛向房内瞅一下,然后向医生探听我的情况。医生说我感冒了,正在输液。外婆瑟瑟发抖,急着双手合十,求天告地,乞求医生无论如何要保住我的小命。
从我下地起,不是感冒,就是拉肚子,牛病不来马病来。虽然我打小身体不好,但是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成绩一直拔尖儿,外婆似乎看到了希望,她对我说:“好好上学,考小城的中学,考省城的大学,将来住到城里去,把你爹娘接进城里享享清福。”
小城最好的中学,建在小城东边的东华山上。这是一所诞生于抗战初期的学校,由贵州实业家伍效高先生出资创办,那时,学校会集了从华北南迁的许多著名教育家、学者,人文底蕴深厚。经过两个六月,我终于考上了。
从外婆家到学校,那是一条石坎子铺就的上坡路,小时候,我们把这条有坎子的上坡路当作跑道。在一声预备起后,我们同場竞技,有时不慎摔倒,依然跑出各自的加速度。在石阶上,我们把石头的轮角锤圆,把大石头锤打成小石子,然后做成五颗均匀的小圆石,围在石坎子上,高的高,低的低,我们做着一种抓“五指”的游戏。但是三年的中学时光,我的身体却小病不断,脆弱不堪,特别是冬天,耳朵上、手臂上、脚趾上,长满明晃晃红通通的冻疮。外婆找来茄子秆,熬水给我热敷。有时,外婆担心学校里的伙食差,缺少营养。她会时不时地做一些好吃的,送到学校,站在校门口等着我放学……
在外婆的呵护下,我考上了师范,住进了小城。
外婆还未来得及抱一抱,我就被送进了特护病房。外婆日夜守在门口,用耳朵听,隔着紧闭的房门打探我的动静。医生打开房门进出的时候,她先是踮起包裹过的小脚,眯起眼睛向房内瞅一下,然后向医生探听我的情况。医生说我感冒了,正在输液。外婆瑟瑟发抖,急着双手合十,求天告地,乞求医生无论如何要保住我的小命。
从我下地起,不是感冒,就是拉肚子,牛病不来马病来。虽然我打小身体不好,但是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成绩一直拔尖儿,外婆似乎看到了希望,她对我说:“好好上学,考小城的中学,考省城的大学,将来住到城里去,把你爹娘接进城里享享清福。”
小城最好的中学,建在小城东边的东华山上。这是一所诞生于抗战初期的学校,由贵州实业家伍效高先生出资创办,那时,学校会集了从华北南迁的许多著名教育家、学者,人文底蕴深厚。经过两个六月,我终于考上了。
从外婆家到学校,那是一条石坎子铺就的上坡路,小时候,我们把这条有坎子的上坡路当作跑道。在一声预备起后,我们同場竞技,有时不慎摔倒,依然跑出各自的加速度。在石阶上,我们把石头的轮角锤圆,把大石头锤打成小石子,然后做成五颗均匀的小圆石,围在石坎子上,高的高,低的低,我们做着一种抓“五指”的游戏。但是三年的中学时光,我的身体却小病不断,脆弱不堪,特别是冬天,耳朵上、手臂上、脚趾上,长满明晃晃红通通的冻疮。外婆找来茄子秆,熬水给我热敷。有时,外婆担心学校里的伙食差,缺少营养。她会时不时地做一些好吃的,送到学校,站在校门口等着我放学……
在外婆的呵护下,我考上了师范,住进了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