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金色笔记》其实来源于作者莱辛的亲身生活经历,因为小说主人公安娜的工作经历,感情生活及心理发展与莱辛都有着异曲同工之处。本文从结构主义二元对立的理论基础上,结合小说的二元对立项:叙事结构与象征意义;女主角安娜的“自由女性”和“精神崩溃”及男女两性关系,表明了作者对两性关系和谐发展的观点。
关键词: 《金色笔记》 莱辛 结构主义 二元对立项 叙事结构
英国文坛声名远播的女性作家多丽丝·莱辛是一位孜孜不倦的写手。评论家哈罗德·布鲁姆曾这样评价莱辛:“她是极具代表性的,她具有一种时代精神。”(Harold Bloom,1986)。她的小说当中出现了很多新兴的社会思潮,记录了时代的转变(Jean Pickering,1990)。她一直寻求一种与传统小说不同的创作模式,并包含她感兴趣的内容,这是一种新的艺术形式,是符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精神需求的(Dorothy Brewster,1965)。
小说开篇的第一句话便是“一切都在崩溃”(莱辛,2000),这似乎暗示着读者,小说会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展开。小说围绕各种矛盾的冲突对峙、此消彼长中向前发展。一部《自由女性》加上黑黄红蓝四种笔记和一本金色笔记,这样的结构首先给人的印象是“乱”(chaos)。这种艺术表达形式上的“乱”暗喻着外在世界的乱,以及它所带来的人的内在精神的乱。这种挖掘人与世界、人的精神,以及男女两性关系的“混乱”,其实是寻求人与世界,人的精神及两性关系的“和谐”。本文将对《金色笔记》中的二元对立项进行结构主义探析,得出其二元对立的意义,即从混乱中寻找和谐。
一、结构主义文论与二元对立
西方文艺理论离不开结构主义文论,它在20世纪60年代达到鼎盛时期。它对西方文艺理论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它不仅继承了形式主义对文学作品进行科学分析的优良传统,而且开创了解构主义和阅读理论的新思路。结构主义认为,结构主义的认识前提是,如果人的行为或结果具有某种特定的意义,那么必然存在使这意义成为可能的特征和程式系统(乔纳森·卡勒,1991)。结构主义是要通过建立一个科学系统的结构模式认识客观事物,从系统的角度分析外在世界、人类社会和文化。结构主义文论则是结构主义在文学领域运用的延展。结构主义文论认为,文学是一个系统的整体,文学中存在着一种深层模式,通过对这种深层结构的认识,实现对文学作品科学深刻的认识。总而言之,结构主义文论就是试图穿透文学的神秘面纱,寻找其内在的文学规律或者符号系统,发现文学的本质和意义。结构主义最基本的概念是二元对立。结构主义认为结构分为表层或深层两种。事物的内在联系即深层结构是他们探讨的主要对象,而深层结构往往需要借助成对的概念。索绪尔提出了四个二元对立:历时与共时;语言与言语;能指与所指;系统差异决定语义(Saussure, 1960)。他曾经强调,要想真正了解语言性质,二元对立原则是必要方法。结构主义认为二元对立是其中最简单最重要的关系,它鼓励了结构主义者在二项思维的指导下,在研究的文学作品中寻找二元对立形式。结构主义文论一个重要的前提是作品是有意义的。结构主义文论者们把二元对立视为意义的来源。他们经常在文学作品当中,在多元项目里寻找基本的二元对立。他们习惯于把作品分解为一个一个的对立又关联的二元对立项,而后又把对立项整合为一个有机的系统,从中获取作品的意义。霍克斯指出,二元对立概念是结构概念的基础(霍克斯,1987)。
二、《金色笔记》的二元对立项
《金色笔记》是具有时代特征的,其中心词便是一个“乱”(chaos)。所表征的不仅是这一特定时期外部世界的混乱(包括东西方的扩军备战及冷战和热战、斯大林主义的遭清算与英国左翼政党的解体等),还有由此而导致的西方精神与心灵世界的混乱。本文将注重以下三对二元对立项,即叙事结构与象征意义及女主角安娜的“自由女性”和“精神崩溃”和男女两性关系,并从中诠释在混乱中寻求和谐的意义。
(一)叙事结构与象征意义。对《金色笔记》的结构,莱辛的确是颇具用心的。在该书第二版序言中,她指出,她的初衷就是要让小说的结构为自己做评,通过小说的结构为自己说话。其实小说本身的结构真是作者的精妙之处。莱辛曾说过,《金色笔记》是她对写作进行的一种突破传统意识观念并予以超越性的尝试(Doris Lessing,1974)。
这种结构的尝试本身就是对传统写作模式的一种反叛。这种复式多重的结构突破了传统的时间顺序叙事和单一视角的写作模式,给读者提供了一种开放性的叙述角度,使小说在阅读中充满了不稳定性和超强的语言张力。(陆建德,1997)小说的形式也存心作“乱”,把一个自嘲为“自由女性”的女主人公安娜·沃尔夫的故事拆分成五个部分,再和她平时书写与整理材料的五个黑、红、黄、蓝、金不同颜色封皮的笔记本穿插在一起。这样拼盘式的结构布局,以结构上的“乱”象征着外部世界的乱,使主题结构完美地体现了“混乱与和谐”创作意图。
(二)女主角安娜的“自由女性”和“精神崩溃”
莱辛曾在《金色笔记》的序言里说,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关于“崩溃”这个主题的意义所在,即人的精神崩溃其实也是一个自我释放、消除分裂、自我医治的过程。与其说金色笔记探讨的女性的情感问题,不如说其探讨的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如何在“混乱”不堪的社会中保持个人的精神和人格的“和谐”,如何在社会中寻求生存的意义。具体而谈,探讨的是一个女作家安娜怎样在生活中逐渐克服写作障碍,在情感上战胜精神崩溃,最后从心理混乱走向心理和谐的故事。
作为一个作家,身为职业女性的安娜,可以摆脱传统观念对女性的束缚,独立思考而不附庸于任何男性。但是正是由于她这种自由选择职业、信仰,不用依附于男人,并可以自由选择爱人的状态,使得安娜受到了来自社会各方面的恶意围攻。社会认为她所做的事情超出了生活的常规,她被视作所谓的“自由女性”。朋友们认为她是藐视传统道德的人而与之疏远,其他女性对她既妒忌又仇视,与之交近的男性则只不过把她当成妻子外出或者生产时可供玩弄的对象而已。经历了这种自由之后,面对过去的痛苦和现在的困惑,她出现了更严重的精神危机,已接近崩溃的边缘。但是这种“混乱”是一个自我宣泄和医治的过程,正如蝴蝶蜕变之前的蚕茧,是重生的必要条件,是从混乱走向人格和谐的必经之路。正是这种经历,让安娜意识到,人必须接受疯狂,才能在疯狂中获得心灵的治愈。因此,安娜第一次勇于承认了自己的“写作心理障碍”,并且进一步意识到,人生根本就不是人人争先去做的英雄壮举,而是面对不公正待遇时候的小小坚韧和小小勇气。人生并不需要人人去做伟人,而是要甘愿做脚踏实地推动社会进步的人,对抗“人类愚昧的巨大黑山”(多丽丝·莱辛,2000)。女性要拥有自主经验和思维的主体性,换句话说,女人只有通过自我意识,认识到自己是自由的,才真正占有自己(刘颖,2004)。女性的真正自由,不仅指的是经济上的独立和社会对其价值的认可,更关键的是心理层面的自我承担。 (三)男女两性关系
主人公安娜的个人感情经历是非常坎坷的。在与迈克尔相爱的日子里,安娜是迷惑的,盲目地依附于男性。她不仅仅是迈克尔的爱人,还是一个母亲,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职业作家。但是迈克尔并不喜欢她作为一个母亲的角色,也无法欣赏这位才华横溢的职业作家。因此,爱人、母亲,职业作家这三重身份使得安娜苦苦煎熬、痛苦不堪。最后,为了爱情,她妥协了,逐渐放弃了个人意志,放弃了作为职业作家的敏锐思考。由于她放弃了独立思想,完全丧失了个人独立性。最终迈克尔弃她而去,把与安娜的相爱经历当成逢场作戏,回归妻子的怀抱。安娜极受打击,变得精神恍惚,接近崩溃。其实自由女性向往的最终目标并不是经济独立和自由性爱,这反而为她们日后悲剧的情感生活埋下了种子。因为她们心里清楚,两性根本不可能独立生存,需要互相支持爱护。男女之间最珍贵的结晶是爱情,失去了它,女性们只拥有形式上的独立和自由,在情感和生活上确是苍白无力的。虽然安娜的情感经历是坎坷的,令人安慰的是,这种混乱的局面并不是最终的结果。在小说的最后一部分,安娜似乎听到了来自所爱男人带来的一丝“和谐”的呼声:“你我这一辈子,你和我,我们将竭尽全力、耗尽才智,将这块巨石往上推进一寸。”(多丽丝·莱辛,2000)这段对话似乎给了小说主人公安娜混乱无依的生活点亮了一盏“和谐”的灯。
其实主人公安娜的职业写作过程是安娜进行自我反省、自我蜕变的过程。经历了这么多年的感情挫折,她深刻地意识到两性的和谐关系,既不是五年前她对迈克尔的放弃自我式过度依赖,又不是选择性伴侣时自由式的过度自我,而是与索尔相爱时,互相理解,互相爱护的平等和谐的状态。由此,一本象征着两性和谐关系新希望的金色笔记取代了原先象征着安娜混乱无序生活的各种颜色的笔记,意味着安娜混乱无序的生活终于驶向“和谐”的方向。在旧传统和新思潮的双重影响和反思下,在通往两性和谐发展道路上,安娜从困惑逐渐走向清醒。她认为,女人和自己所爱的男人站在一起时,就应该勇敢地说出自己的所思所想,并开始游出性别意识的漩涡。由此可以得知,莱辛的理想女性并不是自由女性,而是女性在自由、平等的意识下,和男性构建平等和谐的两性新关系。
结构上,安娜心理世界的“乱”是以作者使用各种颜色的笔记进行象征的;到了小说结尾,所有“乱”的小说却又和谐地合四为一成为一本“金色笔记”,象征着安娜精神世界的生活驶向“和谐”的彼岸。因此,在内容与形式的二元对立上,小说达到了高度的和谐统一,更进一步说明了,分裂无序,混乱不堪就是生活的本来面目,能够从这“混乱”的生活中探索追寻着和“和谐”也许就是生存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Harold Bloom. Introduction[A] .Harold Bloom ed. Doris Lessing [C]. New York: Chelsea House Publishers, 1986:7.
[2]Jean Pickering. Understanding Doris Lessing.[M].Columbia : 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Press , 1990:6.
[3]Dorothy Brewster. Doris Lessing. New York: Twayne Publishers , Inc,1965:161.
[4]Saussure, F. de. 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 [M].London: Fontana/Collins,1960.
[5]Doris Lessing -Critcal studies ,P20,ed Ami Pratt and L·S·Dembo: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1974.
[6]多丽丝·莱辛,著.陈才宇,刘新民,译.金色笔记[M].译林出版社,2000.(P3)(序言P3):654,P272,P627.
[7]乔纳森·卡勒,著.盛宁,译.结构主义诗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25.
[8]陆建德.现代主义之后:写实与实验[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9]刘颖.建构女性的主体性话语——评多丽丝·莱辛的《金色笔记》[J].邵阳学院学报,2004.2:88.
关键词: 《金色笔记》 莱辛 结构主义 二元对立项 叙事结构
英国文坛声名远播的女性作家多丽丝·莱辛是一位孜孜不倦的写手。评论家哈罗德·布鲁姆曾这样评价莱辛:“她是极具代表性的,她具有一种时代精神。”(Harold Bloom,1986)。她的小说当中出现了很多新兴的社会思潮,记录了时代的转变(Jean Pickering,1990)。她一直寻求一种与传统小说不同的创作模式,并包含她感兴趣的内容,这是一种新的艺术形式,是符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精神需求的(Dorothy Brewster,1965)。
小说开篇的第一句话便是“一切都在崩溃”(莱辛,2000),这似乎暗示着读者,小说会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展开。小说围绕各种矛盾的冲突对峙、此消彼长中向前发展。一部《自由女性》加上黑黄红蓝四种笔记和一本金色笔记,这样的结构首先给人的印象是“乱”(chaos)。这种艺术表达形式上的“乱”暗喻着外在世界的乱,以及它所带来的人的内在精神的乱。这种挖掘人与世界、人的精神,以及男女两性关系的“混乱”,其实是寻求人与世界,人的精神及两性关系的“和谐”。本文将对《金色笔记》中的二元对立项进行结构主义探析,得出其二元对立的意义,即从混乱中寻找和谐。
一、结构主义文论与二元对立
西方文艺理论离不开结构主义文论,它在20世纪60年代达到鼎盛时期。它对西方文艺理论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它不仅继承了形式主义对文学作品进行科学分析的优良传统,而且开创了解构主义和阅读理论的新思路。结构主义认为,结构主义的认识前提是,如果人的行为或结果具有某种特定的意义,那么必然存在使这意义成为可能的特征和程式系统(乔纳森·卡勒,1991)。结构主义是要通过建立一个科学系统的结构模式认识客观事物,从系统的角度分析外在世界、人类社会和文化。结构主义文论则是结构主义在文学领域运用的延展。结构主义文论认为,文学是一个系统的整体,文学中存在着一种深层模式,通过对这种深层结构的认识,实现对文学作品科学深刻的认识。总而言之,结构主义文论就是试图穿透文学的神秘面纱,寻找其内在的文学规律或者符号系统,发现文学的本质和意义。结构主义最基本的概念是二元对立。结构主义认为结构分为表层或深层两种。事物的内在联系即深层结构是他们探讨的主要对象,而深层结构往往需要借助成对的概念。索绪尔提出了四个二元对立:历时与共时;语言与言语;能指与所指;系统差异决定语义(Saussure, 1960)。他曾经强调,要想真正了解语言性质,二元对立原则是必要方法。结构主义认为二元对立是其中最简单最重要的关系,它鼓励了结构主义者在二项思维的指导下,在研究的文学作品中寻找二元对立形式。结构主义文论一个重要的前提是作品是有意义的。结构主义文论者们把二元对立视为意义的来源。他们经常在文学作品当中,在多元项目里寻找基本的二元对立。他们习惯于把作品分解为一个一个的对立又关联的二元对立项,而后又把对立项整合为一个有机的系统,从中获取作品的意义。霍克斯指出,二元对立概念是结构概念的基础(霍克斯,1987)。
二、《金色笔记》的二元对立项
《金色笔记》是具有时代特征的,其中心词便是一个“乱”(chaos)。所表征的不仅是这一特定时期外部世界的混乱(包括东西方的扩军备战及冷战和热战、斯大林主义的遭清算与英国左翼政党的解体等),还有由此而导致的西方精神与心灵世界的混乱。本文将注重以下三对二元对立项,即叙事结构与象征意义及女主角安娜的“自由女性”和“精神崩溃”和男女两性关系,并从中诠释在混乱中寻求和谐的意义。
(一)叙事结构与象征意义。对《金色笔记》的结构,莱辛的确是颇具用心的。在该书第二版序言中,她指出,她的初衷就是要让小说的结构为自己做评,通过小说的结构为自己说话。其实小说本身的结构真是作者的精妙之处。莱辛曾说过,《金色笔记》是她对写作进行的一种突破传统意识观念并予以超越性的尝试(Doris Lessing,1974)。
这种结构的尝试本身就是对传统写作模式的一种反叛。这种复式多重的结构突破了传统的时间顺序叙事和单一视角的写作模式,给读者提供了一种开放性的叙述角度,使小说在阅读中充满了不稳定性和超强的语言张力。(陆建德,1997)小说的形式也存心作“乱”,把一个自嘲为“自由女性”的女主人公安娜·沃尔夫的故事拆分成五个部分,再和她平时书写与整理材料的五个黑、红、黄、蓝、金不同颜色封皮的笔记本穿插在一起。这样拼盘式的结构布局,以结构上的“乱”象征着外部世界的乱,使主题结构完美地体现了“混乱与和谐”创作意图。
(二)女主角安娜的“自由女性”和“精神崩溃”
莱辛曾在《金色笔记》的序言里说,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关于“崩溃”这个主题的意义所在,即人的精神崩溃其实也是一个自我释放、消除分裂、自我医治的过程。与其说金色笔记探讨的女性的情感问题,不如说其探讨的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如何在“混乱”不堪的社会中保持个人的精神和人格的“和谐”,如何在社会中寻求生存的意义。具体而谈,探讨的是一个女作家安娜怎样在生活中逐渐克服写作障碍,在情感上战胜精神崩溃,最后从心理混乱走向心理和谐的故事。
作为一个作家,身为职业女性的安娜,可以摆脱传统观念对女性的束缚,独立思考而不附庸于任何男性。但是正是由于她这种自由选择职业、信仰,不用依附于男人,并可以自由选择爱人的状态,使得安娜受到了来自社会各方面的恶意围攻。社会认为她所做的事情超出了生活的常规,她被视作所谓的“自由女性”。朋友们认为她是藐视传统道德的人而与之疏远,其他女性对她既妒忌又仇视,与之交近的男性则只不过把她当成妻子外出或者生产时可供玩弄的对象而已。经历了这种自由之后,面对过去的痛苦和现在的困惑,她出现了更严重的精神危机,已接近崩溃的边缘。但是这种“混乱”是一个自我宣泄和医治的过程,正如蝴蝶蜕变之前的蚕茧,是重生的必要条件,是从混乱走向人格和谐的必经之路。正是这种经历,让安娜意识到,人必须接受疯狂,才能在疯狂中获得心灵的治愈。因此,安娜第一次勇于承认了自己的“写作心理障碍”,并且进一步意识到,人生根本就不是人人争先去做的英雄壮举,而是面对不公正待遇时候的小小坚韧和小小勇气。人生并不需要人人去做伟人,而是要甘愿做脚踏实地推动社会进步的人,对抗“人类愚昧的巨大黑山”(多丽丝·莱辛,2000)。女性要拥有自主经验和思维的主体性,换句话说,女人只有通过自我意识,认识到自己是自由的,才真正占有自己(刘颖,2004)。女性的真正自由,不仅指的是经济上的独立和社会对其价值的认可,更关键的是心理层面的自我承担。 (三)男女两性关系
主人公安娜的个人感情经历是非常坎坷的。在与迈克尔相爱的日子里,安娜是迷惑的,盲目地依附于男性。她不仅仅是迈克尔的爱人,还是一个母亲,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职业作家。但是迈克尔并不喜欢她作为一个母亲的角色,也无法欣赏这位才华横溢的职业作家。因此,爱人、母亲,职业作家这三重身份使得安娜苦苦煎熬、痛苦不堪。最后,为了爱情,她妥协了,逐渐放弃了个人意志,放弃了作为职业作家的敏锐思考。由于她放弃了独立思想,完全丧失了个人独立性。最终迈克尔弃她而去,把与安娜的相爱经历当成逢场作戏,回归妻子的怀抱。安娜极受打击,变得精神恍惚,接近崩溃。其实自由女性向往的最终目标并不是经济独立和自由性爱,这反而为她们日后悲剧的情感生活埋下了种子。因为她们心里清楚,两性根本不可能独立生存,需要互相支持爱护。男女之间最珍贵的结晶是爱情,失去了它,女性们只拥有形式上的独立和自由,在情感和生活上确是苍白无力的。虽然安娜的情感经历是坎坷的,令人安慰的是,这种混乱的局面并不是最终的结果。在小说的最后一部分,安娜似乎听到了来自所爱男人带来的一丝“和谐”的呼声:“你我这一辈子,你和我,我们将竭尽全力、耗尽才智,将这块巨石往上推进一寸。”(多丽丝·莱辛,2000)这段对话似乎给了小说主人公安娜混乱无依的生活点亮了一盏“和谐”的灯。
其实主人公安娜的职业写作过程是安娜进行自我反省、自我蜕变的过程。经历了这么多年的感情挫折,她深刻地意识到两性的和谐关系,既不是五年前她对迈克尔的放弃自我式过度依赖,又不是选择性伴侣时自由式的过度自我,而是与索尔相爱时,互相理解,互相爱护的平等和谐的状态。由此,一本象征着两性和谐关系新希望的金色笔记取代了原先象征着安娜混乱无序生活的各种颜色的笔记,意味着安娜混乱无序的生活终于驶向“和谐”的方向。在旧传统和新思潮的双重影响和反思下,在通往两性和谐发展道路上,安娜从困惑逐渐走向清醒。她认为,女人和自己所爱的男人站在一起时,就应该勇敢地说出自己的所思所想,并开始游出性别意识的漩涡。由此可以得知,莱辛的理想女性并不是自由女性,而是女性在自由、平等的意识下,和男性构建平等和谐的两性新关系。
结构上,安娜心理世界的“乱”是以作者使用各种颜色的笔记进行象征的;到了小说结尾,所有“乱”的小说却又和谐地合四为一成为一本“金色笔记”,象征着安娜精神世界的生活驶向“和谐”的彼岸。因此,在内容与形式的二元对立上,小说达到了高度的和谐统一,更进一步说明了,分裂无序,混乱不堪就是生活的本来面目,能够从这“混乱”的生活中探索追寻着和“和谐”也许就是生存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Harold Bloom. Introduction[A] .Harold Bloom ed. Doris Lessing [C]. New York: Chelsea House Publishers, 1986:7.
[2]Jean Pickering. Understanding Doris Lessing.[M].Columbia : 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Press , 1990:6.
[3]Dorothy Brewster. Doris Lessing. New York: Twayne Publishers , Inc,1965:161.
[4]Saussure, F. de. 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 [M].London: Fontana/Collins,1960.
[5]Doris Lessing -Critcal studies ,P20,ed Ami Pratt and L·S·Dembo: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1974.
[6]多丽丝·莱辛,著.陈才宇,刘新民,译.金色笔记[M].译林出版社,2000.(P3)(序言P3):654,P272,P627.
[7]乔纳森·卡勒,著.盛宁,译.结构主义诗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25.
[8]陆建德.现代主义之后:写实与实验[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9]刘颖.建构女性的主体性话语——评多丽丝·莱辛的《金色笔记》[J].邵阳学院学报,2004.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