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及时掌握当前经济形势下本市民营企业劳动用工的实际情况和变化趋势,深入了解企业在稳定就业、促进就业上面临的具体困难和问题,市工商联通过区县工商联、社会机构发放问卷360份,回收352份(回收率97.8%),调查问卷以2012年数据为基础,最终形成《关于本市民营企业劳动用工情况抽样调查的分析报告》,现将有关信息发布如下:
一、总体判断
半数企业利润同比增长;本市民营企业劳动用工面临新形势、新情况,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发展模式对劳动力供求影响明显,结构性缺工呈现出常态化、扩大化的趋势,八成以上企业用工成本增加,薪酬和社保支出增长是主因。
二、问卷调查企业劳动用工基本情况分析
1.企业减员幅度大于增员幅度
企业平均用工规模在300人左右,用工增加和用工减少的企业比例基本持平,但企业减员的平均幅度大于增员的幅度。
控制成本和劳动者技能不足是减员的最主要原因;收入低于预期,生活成本高,社保、子女入学等问题的制约成为员工自动离职的主因;企业为留住员工采取多种措施,其中加薪是最主要的办法。
2.八成以上企业用工成本增加,薪酬和社保支出增长是主因
近半数企业人均用工成本(含四金)在3000-5000元/月人区间,八成以上企业用工成本增加,平均增幅在13%左右。
76.8%的企业认为用工成本的上涨已成为总成本增加的最主要因素。分别有77.5%和66.9%的企业认为社保政策调整和市场薪酬水平的增长是导致企业用工成本增加的两个最主要原因。帮助企业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向企业提供稳定或新增用工补贴是企业最亟需的帮助。
3.超过七成企业预计2013年将扩大或维持用工水平
超过七成企业预计2013年将扩大或维持用工水平。市场回暖、需求增加,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是促使企业预计新增用工的主要动力。超过四成的企业认为用工成本的继续上升将是导致企业未来缩减用工的主要因素。在岗位需求方面,一线熟练技术工人的缺口最大,企业平均需求40人。
4.从业人员来源地广,获得工作岗位的渠道多样化
企业员工中超过半数以上的为非本市户籍人员,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仅占三成,网络、报刊招聘和劳动力市场招聘仍然是企业录用员工的主要渠道,通过员工从家乡带人和从上一雇主企业带人正成为一种十分重要的员工来源渠道。
三、本市民营企业劳动用工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
1.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发展模式对劳动力供求影响明显
从产业结构升级来看,大量民营企业正尝试从大规模投资推动和资源性、资本性要素推动向由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和人力资本提升共同驱动转变,调查中分别有超过三分之一的企业因技术升级生产效率提高、劳动者技能与岗位需求不相适应,从而减少用工,企业原有用工需求的数量和结构都发生了较大变化。中西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本省市劳动力回流呈上升趋势,有30%的企业员工因选择回乡创业、就业而主动离职,劳动者就近就业趋势明显。
从行业类别来看,为城市发展提供必要配套的传统制造业和传统服务业,由于附加值低、利润少,工作环境“脏、累、苦、险”,一线员工的收入分配还没有充分体现其应有的补偿水平,越来越难以吸引“80后”、“90后”的求职者,调查中有四分之一的企业员工因对工作环境、工作强度不满意自动离职。
2.结构性缺工呈现出常态化、扩大化的趋势
与就业难长期存在相对应的,大量劳动密集型企业由于产业结构性矛盾、劳动力年龄结构矛盾、技术性短缺矛盾等引起的招工难、用工荒问题日益严重。这一现象主要发生在以青壮年农民工为主要劳动力、利润较薄的中小企业群体,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吸引新生代劳动力流动的因素已从早期的纯“工业化”因素逐步转向“工业化”与“城镇化”因素并存,新生代务工人员择业期望值普遍提高,除了劳动报酬,更加看重就业质量、生活体验和人生价值的实现。
3.不断提高的社保支出成为人力资源成本逐年上升的主因
上海的社保支付比例位居全国前列。目前上海城镇职工综合保险中单位所缴纳的比例是44%,个人是18%,北京与此相对应的比例是33%和10%,南京为33%和11%,杭州为31~33%和18%。以一个工人3000元工资为例,企业需实际支出4320元,其中有1320元(3000*44%)用于企业支付社保费用。
最低工资标准、社保缴费基数逐年增长。自2011年7月起上海社保新政的实行,以及每年4月1日最低工资标准、社保缴费基数常态化的提高,使企业用工的人均社保成本每年要增长15%左右。
劳动者就业收入期望普遍提高,政策性用工成本增加。由于CPI高位运行,城市生活刚性成本上升,劳动者就业收入期望普遍提高,企业薪资水平的年均增幅要达到5-10%左右。同时,在劳动者权益保护政策不断完善的情况下,企业需按相关规定向员工提供经济补偿金、带薪年休假、工会经费、职工福利经费、劳动保护费、高温补贴费、中夜班津贴等。调查中,企业为留住员工除了加薪以外,同时采取了多项措施,51.2%的企业积极改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近六成的企业加大对员工技能培训的投入,从而使得企业的人力成本进一步增加。
4.企业对相关扶持补贴政策知晓度低,政策执行的成效有待加强
企业积极开展转型提升的过程中,在技改、设备、研发、人员培训等方面一次性投入巨大,所需资金全部由企业自行承担,大部分企业不能通过有效渠道知晓市区两级政府在高新技术产业化、节能技改、重大技术装备研制、自主品牌建设、高师带徒补贴、员工技能培训等方面向企业提供的专项扶持资金。造成一面是企业承担巨大的资金支出压力,一面是政府专项扶持资金匹配不到合适的企业和项目,政策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依然比较严重。 政策执行的连续性需进一步加强。调研中,有企业反映因机构调整,按政策规定可以申请享受的2012年培训费用补贴返还尚未落实,随着企业培训力度不断增强,相关培训费用持续增长,企业人力资源成本压力进一步增加。由政府购买服务、第三方培训机构提供的企业员工培训,由于是面向辖区内所有企业,培训内容的针对性有待加强,培训成效缺乏必要的考核,与企业需求的员工培训还有一定的差距。
四、鼓励本市民营企业稳定用工、扩大用工的意见建议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本前提,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反映经济运行状况的“晴雨表”。要积极适应经济增长适度减缓和企业转型升级调整影响的双重挑战,坚持以提升经济发展质量,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企业效益、员工收益为立足点,完善促进就业的工作体系,创新工作思路,丰富工作方法。
1.统筹把握势与度,为民营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统筹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加强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营造良好的中小企业用工环境。制定与上海产业政策导向相配套的财政扶持政策。加大对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加快推进技术改造和设备升级、提高机械自动化水平的扶持力度,促进企业减少低层次低附加值劳动用工的使用量。引导企业创新经营模式和人力资源管理方式,加大对企业员工职业技能培训的补贴力度,推动企业在满足一般用工需求的同时,重点建设一支适应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和加快发展新兴产业集群所需的人才队伍。对中小企业实施差异化社保缴费政策,适度降低企业社保支出压力,鼓励企业并使企业有能力提高员工工资水平。探索建立社会保险缓缴、补缴实施办法,对认定经营困难的企业,允许其在一定期限内缓缴社会保险费,阶段性降低社会保险费费率。向聘用本市户籍“4050”就业困难群体、远郊失地农民就业的企业提供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鼓励企业稳定和扩大用工。将就业工作纳入区域发展规划进行统筹安排,强化社保、财税、工商、民政、公安、教育等政府职能部门间的协作,联手推进各项就业政策的衔接与落实,聚焦人才安居、人才就医、子女教育、创新创业人才扶持等政策,统筹解决困难就业群体、本市农村富余劳动力、城镇新生劳动力、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整合各种就业服务资源,提高经济发展和用工需求的匹配度。
2.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提升企业人力资本利用效率
根据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提供的资料,2012年,本市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累计招工登记备案37.6万人,同比下降4.6%,降幅较全市平均水平高0.4个百分点。累计退工登记备案33万人,同比增长9.1%,增幅较全市平均水平高1.6个百分点。累计实际增加就业4.5万人,同比减少50.2%,降幅较全市平均水平高7.2个百分点,本市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提供就业岗位的能力略弱于全市平均水平。
建议依托企业建立产学研一体的高端人才培训中心,通过政府支持、产业引导、企业运作等方法,形成符合产业集群发展需要的企业高端人才教育培训基地。推广企业“冠名班”等校企合作模式,完善企业与各类职业高中和技工学校的对接合作机制,为企业储备稳定的优质生源,探索开辟高素质生产管理员工来源的新渠道。鼓励引导企业建设“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增强人文关怀,做到以待遇留人、以情感留人、以事业留人,树立企业与员工共成长、共进步、共发展的理念。充分发挥工会组织参与企业管理的作用,通过工会加强对员工责任感、归属感的教育和影响,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依法推动企业普遍建立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进而形成劳资双方共商、共决、共享、共赢的利益协调机制。
3.加大政策信息的宣讲力度,加强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企业主动获取政策信息的积极性,努力提高政策执行的便捷性和可操作性,使企业更愿意通过政府部门、各级工商联组织、中介服务机构及其网站获知政策信息,并通过申请适用政策真正获得实惠,从而进一步提高企业关注、响应政府政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对政府相关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通过市区两级人大开展专项督查、政协专题视察、政府全面自查,认真梳理各项政策的执行情况,及时响应企业反馈的信息、意见和建议,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进行修正和完善,切实提高政策的执行力。
(上海市工商联调研部供稿)
一、总体判断
半数企业利润同比增长;本市民营企业劳动用工面临新形势、新情况,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发展模式对劳动力供求影响明显,结构性缺工呈现出常态化、扩大化的趋势,八成以上企业用工成本增加,薪酬和社保支出增长是主因。
二、问卷调查企业劳动用工基本情况分析
1.企业减员幅度大于增员幅度
企业平均用工规模在300人左右,用工增加和用工减少的企业比例基本持平,但企业减员的平均幅度大于增员的幅度。
控制成本和劳动者技能不足是减员的最主要原因;收入低于预期,生活成本高,社保、子女入学等问题的制约成为员工自动离职的主因;企业为留住员工采取多种措施,其中加薪是最主要的办法。
2.八成以上企业用工成本增加,薪酬和社保支出增长是主因
近半数企业人均用工成本(含四金)在3000-5000元/月人区间,八成以上企业用工成本增加,平均增幅在13%左右。
76.8%的企业认为用工成本的上涨已成为总成本增加的最主要因素。分别有77.5%和66.9%的企业认为社保政策调整和市场薪酬水平的增长是导致企业用工成本增加的两个最主要原因。帮助企业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向企业提供稳定或新增用工补贴是企业最亟需的帮助。
3.超过七成企业预计2013年将扩大或维持用工水平
超过七成企业预计2013年将扩大或维持用工水平。市场回暖、需求增加,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是促使企业预计新增用工的主要动力。超过四成的企业认为用工成本的继续上升将是导致企业未来缩减用工的主要因素。在岗位需求方面,一线熟练技术工人的缺口最大,企业平均需求40人。
4.从业人员来源地广,获得工作岗位的渠道多样化
企业员工中超过半数以上的为非本市户籍人员,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仅占三成,网络、报刊招聘和劳动力市场招聘仍然是企业录用员工的主要渠道,通过员工从家乡带人和从上一雇主企业带人正成为一种十分重要的员工来源渠道。
三、本市民营企业劳动用工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
1.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发展模式对劳动力供求影响明显
从产业结构升级来看,大量民营企业正尝试从大规模投资推动和资源性、资本性要素推动向由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和人力资本提升共同驱动转变,调查中分别有超过三分之一的企业因技术升级生产效率提高、劳动者技能与岗位需求不相适应,从而减少用工,企业原有用工需求的数量和结构都发生了较大变化。中西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本省市劳动力回流呈上升趋势,有30%的企业员工因选择回乡创业、就业而主动离职,劳动者就近就业趋势明显。
从行业类别来看,为城市发展提供必要配套的传统制造业和传统服务业,由于附加值低、利润少,工作环境“脏、累、苦、险”,一线员工的收入分配还没有充分体现其应有的补偿水平,越来越难以吸引“80后”、“90后”的求职者,调查中有四分之一的企业员工因对工作环境、工作强度不满意自动离职。
2.结构性缺工呈现出常态化、扩大化的趋势
与就业难长期存在相对应的,大量劳动密集型企业由于产业结构性矛盾、劳动力年龄结构矛盾、技术性短缺矛盾等引起的招工难、用工荒问题日益严重。这一现象主要发生在以青壮年农民工为主要劳动力、利润较薄的中小企业群体,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吸引新生代劳动力流动的因素已从早期的纯“工业化”因素逐步转向“工业化”与“城镇化”因素并存,新生代务工人员择业期望值普遍提高,除了劳动报酬,更加看重就业质量、生活体验和人生价值的实现。
3.不断提高的社保支出成为人力资源成本逐年上升的主因
上海的社保支付比例位居全国前列。目前上海城镇职工综合保险中单位所缴纳的比例是44%,个人是18%,北京与此相对应的比例是33%和10%,南京为33%和11%,杭州为31~33%和18%。以一个工人3000元工资为例,企业需实际支出4320元,其中有1320元(3000*44%)用于企业支付社保费用。
最低工资标准、社保缴费基数逐年增长。自2011年7月起上海社保新政的实行,以及每年4月1日最低工资标准、社保缴费基数常态化的提高,使企业用工的人均社保成本每年要增长15%左右。
劳动者就业收入期望普遍提高,政策性用工成本增加。由于CPI高位运行,城市生活刚性成本上升,劳动者就业收入期望普遍提高,企业薪资水平的年均增幅要达到5-10%左右。同时,在劳动者权益保护政策不断完善的情况下,企业需按相关规定向员工提供经济补偿金、带薪年休假、工会经费、职工福利经费、劳动保护费、高温补贴费、中夜班津贴等。调查中,企业为留住员工除了加薪以外,同时采取了多项措施,51.2%的企业积极改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近六成的企业加大对员工技能培训的投入,从而使得企业的人力成本进一步增加。
4.企业对相关扶持补贴政策知晓度低,政策执行的成效有待加强
企业积极开展转型提升的过程中,在技改、设备、研发、人员培训等方面一次性投入巨大,所需资金全部由企业自行承担,大部分企业不能通过有效渠道知晓市区两级政府在高新技术产业化、节能技改、重大技术装备研制、自主品牌建设、高师带徒补贴、员工技能培训等方面向企业提供的专项扶持资金。造成一面是企业承担巨大的资金支出压力,一面是政府专项扶持资金匹配不到合适的企业和项目,政策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依然比较严重。 政策执行的连续性需进一步加强。调研中,有企业反映因机构调整,按政策规定可以申请享受的2012年培训费用补贴返还尚未落实,随着企业培训力度不断增强,相关培训费用持续增长,企业人力资源成本压力进一步增加。由政府购买服务、第三方培训机构提供的企业员工培训,由于是面向辖区内所有企业,培训内容的针对性有待加强,培训成效缺乏必要的考核,与企业需求的员工培训还有一定的差距。
四、鼓励本市民营企业稳定用工、扩大用工的意见建议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本前提,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反映经济运行状况的“晴雨表”。要积极适应经济增长适度减缓和企业转型升级调整影响的双重挑战,坚持以提升经济发展质量,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企业效益、员工收益为立足点,完善促进就业的工作体系,创新工作思路,丰富工作方法。
1.统筹把握势与度,为民营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统筹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加强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营造良好的中小企业用工环境。制定与上海产业政策导向相配套的财政扶持政策。加大对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加快推进技术改造和设备升级、提高机械自动化水平的扶持力度,促进企业减少低层次低附加值劳动用工的使用量。引导企业创新经营模式和人力资源管理方式,加大对企业员工职业技能培训的补贴力度,推动企业在满足一般用工需求的同时,重点建设一支适应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和加快发展新兴产业集群所需的人才队伍。对中小企业实施差异化社保缴费政策,适度降低企业社保支出压力,鼓励企业并使企业有能力提高员工工资水平。探索建立社会保险缓缴、补缴实施办法,对认定经营困难的企业,允许其在一定期限内缓缴社会保险费,阶段性降低社会保险费费率。向聘用本市户籍“4050”就业困难群体、远郊失地农民就业的企业提供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鼓励企业稳定和扩大用工。将就业工作纳入区域发展规划进行统筹安排,强化社保、财税、工商、民政、公安、教育等政府职能部门间的协作,联手推进各项就业政策的衔接与落实,聚焦人才安居、人才就医、子女教育、创新创业人才扶持等政策,统筹解决困难就业群体、本市农村富余劳动力、城镇新生劳动力、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整合各种就业服务资源,提高经济发展和用工需求的匹配度。
2.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提升企业人力资本利用效率
根据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提供的资料,2012年,本市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累计招工登记备案37.6万人,同比下降4.6%,降幅较全市平均水平高0.4个百分点。累计退工登记备案33万人,同比增长9.1%,增幅较全市平均水平高1.6个百分点。累计实际增加就业4.5万人,同比减少50.2%,降幅较全市平均水平高7.2个百分点,本市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提供就业岗位的能力略弱于全市平均水平。
建议依托企业建立产学研一体的高端人才培训中心,通过政府支持、产业引导、企业运作等方法,形成符合产业集群发展需要的企业高端人才教育培训基地。推广企业“冠名班”等校企合作模式,完善企业与各类职业高中和技工学校的对接合作机制,为企业储备稳定的优质生源,探索开辟高素质生产管理员工来源的新渠道。鼓励引导企业建设“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增强人文关怀,做到以待遇留人、以情感留人、以事业留人,树立企业与员工共成长、共进步、共发展的理念。充分发挥工会组织参与企业管理的作用,通过工会加强对员工责任感、归属感的教育和影响,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依法推动企业普遍建立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进而形成劳资双方共商、共决、共享、共赢的利益协调机制。
3.加大政策信息的宣讲力度,加强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企业主动获取政策信息的积极性,努力提高政策执行的便捷性和可操作性,使企业更愿意通过政府部门、各级工商联组织、中介服务机构及其网站获知政策信息,并通过申请适用政策真正获得实惠,从而进一步提高企业关注、响应政府政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对政府相关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通过市区两级人大开展专项督查、政协专题视察、政府全面自查,认真梳理各项政策的执行情况,及时响应企业反馈的信息、意见和建议,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进行修正和完善,切实提高政策的执行力。
(上海市工商联调研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