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das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语文课堂里,学生漠视语文的现象随处可见。他们认为语文可学可不学,因为学得再认真,在高考中也考不到数理化那样的高分,不认真学,分数也低不到哪儿去,表现出对语文的学习抱无所谓态度,常常是上课想听就听,不想听就不听;课后作业有时间就做,没时间就不做甚或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再加上教师教法不当,在高考指挥棒的指挥下,教师“为考试而教”,学生“为考试而学”,“不考的就不教不学”,语文教学变成了无尽无休的高考习题训练课。
  这样的课堂怎么能有活力呢?因此,改变观念,改变学法,改变教法,才能打造活力课堂。
  一.正确认识语文课
  目前,虽然已经有了新课程改革,但在高中语文课堂上很大一部分教师、学生、家长乃至社会,都非常看重语文的工具性,因为这个工具是一件敲开大学之门的工具。因而在课堂教学中功利思想极其强烈,这与当下社会上的实用主义有关,与高考的导向作用有关。我们的语文教育是培养人的教育,是要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有个性地发展奠定基础”的。如果认识不到这个,只把语文看成是上大学的敲门砖,那么语文教学就会变成支离破碎的各个考点,就达不到语文教学的目的。
  语文课堂教学渗透“语文教学生活化,学生生活语文化”的理念。一是以语文的形式对话生活,给学生提供一个大语文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学习和历练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二是以生活的内容丰富语文,变平淡的生活为丰富的精神世界。节假日让学生自创祝福短信和迎春对联,让学生体会到语文在生活中的作用,这样能达到“从语文回归生活,再从生活升华语文内涵”的目的。
  二.自主学习,收获痛苦与甜蜜
  为了改变传统教学中满堂灌的机械教学,新课程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实际上,就是要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所以,我们理解的自主探究的课堂,是在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基础上,真正站在学生的角度、更重视学生主体进行教学的课堂,既要重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要重视知识、技能的形成过程,发展学生的能力。《登高》一诗,如果按照目前的高中语文教学,课堂会显得枯燥乏味,读读背诵,再默写,特别是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默写,一切围绕高考来进行。因此,可以这样设定教学,先确定课文探究话题:登高。1、读一读,读出秋风萧瑟、悲凉的辽阔的意境,读出杜甫艰难潦倒的身世之悲。2、演一演,加上动作和表情,演出杜甫老病的处境。3、比一比,王维的《登高》:“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辛弃疾的《登郁孤台》:“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向晚正愁余,深山闻鹧鸪。”于右任的《望大陆》:“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4、想一想,自己现在登高会想什么,30年后若取得了很大成就之后,会想什么,若没有什么成就会想什么。5、写一写,登一高处,写一篇诗歌或散文。大容量的课堂,使得学生获得充分的学习和思考,自然就会有过程的痛苦和收获的喜悦甜蜜。
  三.守正出新,教法灵动
  如今的高中语文课堂也很热闹。这应该说是一件好事,可以改变语文课枯燥难上的现象。但这种活跃和热闹的背后却隐藏着空洞和肤浅,形体上的热闹决不等于思维上的活跃。合作学习,就是变化桌椅的位置,让学生围一个圈,讨论几句;自主学习,就规定语文课堂教师只能讲15分钟,剩下半小时让学生讨论和发表意见,学生在讨论中出现错误也不纠正;而对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有些教师就在课堂中脱离知识与技能,机械地注入。曾经听过一堂公开课,没有对文本的深层次阅读分析和学生的语言表达训练,有的只是歌声、美术欣赏,音乐欣赏,电影片段。如今课的内容已经记不起来了,课堂的热闹是有了,而语文却没了,这就导致了语文课堂内容没有深度,知识性、科学性不够,语文教学收效甚微。教法要守正才能出新,所以语文课的基本教法不可或缺。念读法、圈点法、换词法、表演法、复述法、改写法、对话法、讨论法、辩论法,这些才是语文课的基本教法,只有以这些为根基,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综上所述,正确认识语文课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打造活力课堂的基础,自主学习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根本。教法的守正方能出新,才能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其他文献
《阿长与〈山海经〉》(《朝花夕拾》1927年)读后令人深思。鲁迅先生很怀念儿时的保姆阿长(即长妈妈)。他深情地祈祷:“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鲁迅先生写这篇回忆性散文时,已经46岁了,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三十年了吧”,鲁迅还纪念着她,可见阿长是多么值得怀念,鲁迅对长妈妈怀有多么深厚的情感。(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师教学用书》)  阿长跟孔乙己一样,出身社会底层,身份低微到连名
莫言在诺贝尔奖颁奖晚宴上致辞时曾说“文学和科学相比较的确是没有什么用处,但是文学的最大的用处也许就是它没有用处”,人文阅读或许也是一朵“无用”的花,而她最大的用处也许就是它没有用处,能将那花的芬芳会直抵人心且弥久不散。  在这个阅读功利化的时代,我们的学生已丢弃了传统阅读习惯。我,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坚守自己的阅读立场,梦想着我们的学生能亲近文字,用深度阅读滋养自己的心灵。  互联网带来了便捷,也
经营一个优秀班集体,首先要从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_人手,使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相互关心、相互理解,在班集体中形成一股暖流,温暖每一个集体成员的心。老师要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对学生要公平,一视同仁,尤其是对于班集体中的后进生。要摸清他们的思想实际,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准确找出后进生认识上的差距,用爱心、诚心去接近他们、感化他们,并用恒心和耐心来转化他们,不辞劳苦,着眼进步,不
比较与追问是两种极为有效的阅读教学法,可以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理解课文。  《与朱元思书》是一篇经典的文言课文,篇幅短小,语言优美,注释详尽,内容浅显。笔者尝试让学生将其与风格极为相近的《答谢中书书》一文进行比较阅读,在比较中不断追问,引导学生将课文的理解逐步走向深入,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熟悉文本的基础上,教师提出本堂课的核心问题:“这两篇文章有哪些相似之处?”略加比较,浅层次的答案随即涌现
新课改的深入实施,要求语文教师改变传统满堂灌的局面,突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因此,合作学习得以快速走进高中语文課堂,并发挥其特有的功效。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合作学习不仅在激趣生疑、培养合作精神上发挥作用,还能促进实现教学相长。从合作学习特点来看,这个模式具有很强的互助性、自主性和发展性。语文教师通过设计合理活动,促进学生合作学习,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  一.合理分组分工,做好前提工作  合作学习
作为一名高明的语文教师,就应该在课堂中挑起矛盾的冲突,促进孩子的深度思维,达到语文学习的最终目标。下面,笔者将以刘禹锡的《陋室铭》为例,剖析如何从文本的“缝隙”挖掘其弦外之音,激活学生的思维。  一、从词语矛盾处发现文本  文章中作者非常惬意地说“可以调素琴”,又略带些清高地说“无丝竹之乱耳”,这儿就有矛盾了:琴不也是“丝竹”中的“丝”——弦乐器的一种吗?如果按照江苏教育出版社书下的注释,素琴是指
一篇成功的文章,就是一个整体,无论是记叙文还是说明文,文章的题目、开头、结尾都是构成这个整体的有机部分,正是有了这些“骨架”,再加上血肉(内容)的充实,文章方能饶有余味。但从笔者的教学来看,很多学生在记叙文的写作过程中,虽然能将事件的人物、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按一定的顺序进行描写,但总写得平淡无奇,很多都如“流水账”一般,读来平平。为此,笔者就记叙文写作作以下指导。  一.拟题  题目是文
这个世界有许多未知。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无法发现。因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按预定的轨道生活,该关注什么,该留心什么,都是既定的。比如说我每天去学校上课,在公交车上,我不会去观察他人,我会看看手机、打个瞌睡,休息一下。我记得小时候坐船从武汉到南京的时候,曾经对着岸边闪烁着灯光的窗户遐想过,那窗户里是怎样的一家人呢?他们的喜怒哀乐是什么呢?此刻他们正在吃晚饭吗?饭桌上又在谈论些啥呢?但是仅限于遐想,而且
自从实施“语文课外快乐有效阅读策略探究”课题以来,我们每周开设了两节课外阅读指导课。但是,在课外阅读实践活动中,我们发现学生喜欢课外阅读,但不喜欢课外阅读指导课。课外阅读指导课开设的时间、地点过于具体、目标定位功利性太强、指导方法不科学,忽视了学生的阅读感受,挫伤了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没有使学生的课外阅读变成快乐阅读。如何使学生快乐有效的进行课外阅读,我们构建了“六步”课外阅读实践活动的基本模式
在课堂教学有效性逐渐成为教学主流之际,广大教师亦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关注度形成了前所未有的炽热之潮。为适应教学需要,我校语文科组亦立下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的相关课题,开展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探索与研究,在课题实践中探索和反思,深入研究新课程的实质和课堂教学的基本规律,并与以前课堂教学相比较的基础上,认真探索提高当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将初中语文新课程所体现出来的新理念内化为教师的优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