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从社会资本的视角出发,从规范、信任、网络三个维度,通过调查和研究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基层社区管理体制中的治安管理现状,希望能够在新时期、新背景下寻找到基层政治体制改革的合理方式和对策建议。
关键词 少数民族 农村社区 治安管理 社会资本
作者简介:黄倩雯,贵州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2012级社会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D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4)05-202-02
和谐社区的建设和完善需要政府、市场和公民的三方合作,更加需要的是来自社区中公民自身和相互之间的合作完成。在民族地区的社区治安管理中存在着诸多不同于国内其它地区的特征,可以说民族地区的社区,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广大农村社区中的村民之间的互利互惠、关系网络和互相信任,以及政府的政策指引、道德规范等等在社区治安管理中都起着巨大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些影响因素就构成了民族地区社区的社会资本。
一、 社会资本与社区治安管理的关系
社会资本起源的主导解释观点认为,社会资本产生于志愿社团内部个体之间的互动,这些社团被认为是推动公民之间合作的关键机制,并且提供了培养信任的框架。由此从网络出发逐渐产生了信任、规范等社会资本的构成要素。一般认为社会资本的构成以及其考量的维度应该从规范、信任、网络等方面着手和出发。???笔者认为,网络、规范、信任这些社会资本并非是有目的地为获取经济效益而创造,而且它们不可否认确实构成了资本的所有利益特征。于此,我们可以看出社会资本具有不同于普通资本形式的特征,但是亦可以看出其与经济具有不可磨灭的关系,也发挥着与其它形式资本相同的功能 。
社区治理在中国引起了学者的普遍讨论。我国著名学者费孝通就曾指出:社区是具体的,是一个社区上形成的群体,以此,社区的研究对象就是生活在这个地区的一群人的社会关系。 本文所探讨的社区是广大民族地区的农村社区中的社区治理问题。本文结合了在对贵阳市花溪区扰绕村社区治安管理实证调查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三个假设,同时也是社会资本的三个维度出发来考量当前中国少数民族广大农村社区治安治理中的相关问题:一是社区村民对于社区规范认知在认识上越是全面,社区治安状况就会越好;二是社区村民之间的信任度越高,社区治安状况就会越好;三是社区村民参与社区网络的力度越大,社区治安状况就会越好。从这一视角出发探讨社会资本与社区治安管理的相关性问题。
二、 社会资本视角下的少数民族农村社区治安管理现状调查研究—以贵阳市花溪区高坡乡扰绕村社区为例
(一)调查对象基本情况概述
扰绕村位于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高坡苗族乡西北部,距乡政府3公里,辖4个村民组,全村共81户333人,其中劳动力234人。该村为典型的少数民族村,100%的都是少数民族,布依族是该村的主体民族,约占92%,其余为苗族。平均海拔1500米,气候冷凉多雾、风大年均气温13-14℃,交通便利,实现了卫星电视、电话进村入户,总体上基础设施较为完善。
(二)对扰绕村社区治安管理现状所作的调查问卷和访谈的分析
本次调查采用抽样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问卷共分为四个部分:基本信息、规范制度认知、信任、公共参与网络。共发放调查问卷100份,采取随机偶遇的方式进行调查。回收有效调查问卷88份,有效问卷率为88%。
1.扰绕村社区村民规范制度认知情况
在该部分第一题:“你对村里的道德规范(如不赡养老人)了解吗?”第二题:“你认为,村里有人做了好事会不会被大家肯定和认可?”第三题:“你认为,村里有人做了错事会不会受到大家的谴责?”在“你对村里的道德规范(如不赡养老人)了解吗?”问题的回答中选择基本了解的人数达到86.4%,而不了解的只有3.4%。这说明在少数民族的农村社区中普遍存在着中国最原始的道德信仰,即对于赡养老人的认识上是和汉族地区基本相同的。在问题“村民在违背道德规范的时候,一般是如何解决的?”的回答中有59.1%的村民回答了“双方调解”,同时也有很大一部分(35.2%)的村民回答了“找村委会介入教导”。可见在以往的邻里矛盾中,一般采取双方调解的模式已经开始转变,村民对于村委会的信任在逐渐增加。在“你认为,村里有人做了好事会不会被大家肯定和认可?”和“你认为,村里有人做了错事会不会受到大家的谴责?”两个问题中,回答“做好事一定会被认可的”达到68.2%,回答“做坏事不被认可的”达到39.8%。这种对比充分显示出在农村社区,村民的道德意识比较偏向于好的道德规范,而不希望去判断坏的道德规范,道德的信仰比较偏向于好的约束。
在制度规范认知情况中我们设计了两个问题,一是你对村委会选举制度了解吗?二是你了解村委会选举制度的途径是什么?在第一个问题的回答中有59.1%的村民选择了“了解”,38.6%的村民选择了“基本了解”,“不了解”的只有2.3%。而他们对于制度规范的了解集中于政府和村委会的宣传,可见当前农村发展中政府和村委会的职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村民规范认知中作用也是很重要的。
最后,我们设计了问题:“你认为本社区的治安情况如何?”来考查当地村民对于社区治安状况的直观反映,回答“很好”的村民达到92%而回答“很混乱”的为0%。这说明在该社区中村民社区治安状况在民众的主观反映中是比較好的。
2.扰绕村社区公共参与网络情况
调查问卷的第三部分为公共参与网络部分,共有四个问题。在第一个问题:“平常你对村里的公共事务(比如修路)是否关心?”的回答中,有80.7%的人选择了十分关心,19.3%的人选择了比较关心,没有人选不关心。这说明在村民的心目中他们对于参加村内的公共活动积极性很强,这有利于村内治安的稳定,因为在参加村内公共活动是可以提高村民的集体意识,特别是在少数民族聚集的村落,大家由于受传统节日的影响,经常在一起参加节日庆典的人的熟悉度远远高于不经常参加此类活动的人,而那些往往构成社区不稳定因素的人基本多数来自与对社区、村落节日,活动不关心的人群中。 在第二的问题:“村委会或者寨老组织的公共活动的次数多不多?”的回答中63.6%的人认可了村子里的公共活动数量,反映出该社区之所以治安很好的原因其实可以归结为在村子里有数量不少的公共活动,使大家在参与的同时也增加了村民之间的认识程度,在一定程度上维系了公共组织的参与性。
第三个问题和第四个问题是关于参与公共活动的次数和愿意充当何种角色。其中55.7%的人经常参与公共活动,其余回答一般和经常的人数基本相同,充分反映了少数民族社区中居民参与公共组织的活动还是比较热情的,而且在愿意充当的角色中大部分人还是只愿意充当辅助工作,说明了在该社区中有很好的管理模式,即角色分工较为明确,也深得居民的认可和支持。
3.扰绕村社区信任情况
调查问卷第四部分为社区信任情况。其中共设计四个问题:“你是否愿意借农具给村里人?”“如果经济条件允许,你觉得在村中生活为了防盗,应该做哪些措施?”“如果你与他人发生经济纠纷,你最愿意求助于谁?”“假如你有事不在家,会请邻居帮忙照看自己的孩子吗?”其中,回答愿意借农具给村里人的有96.6%,不需要防盗装置的86.4%,愿意将孩子给村里人照顾的63.7%。可以看出在该社区中互惠关系、互助关系发展的比较好,邻里关系融洽和睦,这些社会关系状态对良好社区治安管理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正是如此,该社区的治安现状在信任网络中得到了很好的反映。
(三)扰绕村社区治安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在前述基本情况中我们可以看出扰绕村是以纯少数民族构成的行政村,地处花溪区市中心较偏远地区。社会治安在社区治理中所起的作用虽然不是很大,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我们的访谈和调查中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该地区由于社区村民的组成大部分以罗姓为主,只有四户人家是陈姓,特别是在对规范认知上比起以前落后的环境下的村民意识已经取得了大幅的提升,其变化原因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一是从社会规范上来看,现代法治秩序逐渐替代传统的礼治秩序进;二是从社会关系网络来看,社会分工的细化使得农民流动性增加,由原来的封闭性社会转变为开放型社会;三是从社会信任结构来看,随着社会的市场化,传统的信任已不再是建立在血缘、地缘的基础上,少数民族农民的关系网络范围不断扩大。
三、 社会资本视角下构建和谐少数民族农村社区的对策建议
第一,完善少数民族社区的法治建设力度。笔者认为,应当对现有的少数民族乡村选举制度进行改革和创新,改革的目标是遏制民族家族势力对村权力的制约,改革的方式是“组合加竞选”。
第二,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社会基层组织。传统的少数民族农村社会资本固化于地缘与血缘基础上,缺乏自由自主价值取向和公共精神。可以通过组织活动使村民感受到法治精神,努力培养、提升这些村民的法治参与能力。 使个体组织积极参与到治安管理的实踐中来。
第三,努力培育少数民族农村社会的普遍信任。农民的流动性不断增加,外出务工人员快速增长,少数民族农村社会的信任危机日趋明显。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人们之间还没有形成相互的信任关系,社会本身将会瓦解? 。笔者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鼓励农民多与人交往,慢慢扩大原有的人际圈,这样才能在少数民族农村社会中逐渐建立村民的普遍信任,从而实现现代和谐的社区治安环境。
注释:
关于社会资本的考查维度,我国经济学家汪丁丁将其归纳为三个维度:物的维度、社会关系的维度、精神生活的维度。
汪大海,孙德宏编.世界范围内的社区发展.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年版.《序言》第1页.
刘立明.论后乡土中国的法治启蒙.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第58-62页.
[美]林南著.张磊译.社会资本:一个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50页.
参考文献:
[1] 张克中.社会资本转型与发展的新视角.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2] 鲁先锋,张成林.和谐社会与社会资本:非政府组织的目标与功能.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2(6).
关键词 少数民族 农村社区 治安管理 社会资本
作者简介:黄倩雯,贵州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2012级社会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D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4)05-202-02
和谐社区的建设和完善需要政府、市场和公民的三方合作,更加需要的是来自社区中公民自身和相互之间的合作完成。在民族地区的社区治安管理中存在着诸多不同于国内其它地区的特征,可以说民族地区的社区,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广大农村社区中的村民之间的互利互惠、关系网络和互相信任,以及政府的政策指引、道德规范等等在社区治安管理中都起着巨大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些影响因素就构成了民族地区社区的社会资本。
一、 社会资本与社区治安管理的关系
社会资本起源的主导解释观点认为,社会资本产生于志愿社团内部个体之间的互动,这些社团被认为是推动公民之间合作的关键机制,并且提供了培养信任的框架。由此从网络出发逐渐产生了信任、规范等社会资本的构成要素。一般认为社会资本的构成以及其考量的维度应该从规范、信任、网络等方面着手和出发。???笔者认为,网络、规范、信任这些社会资本并非是有目的地为获取经济效益而创造,而且它们不可否认确实构成了资本的所有利益特征。于此,我们可以看出社会资本具有不同于普通资本形式的特征,但是亦可以看出其与经济具有不可磨灭的关系,也发挥着与其它形式资本相同的功能 。
社区治理在中国引起了学者的普遍讨论。我国著名学者费孝通就曾指出:社区是具体的,是一个社区上形成的群体,以此,社区的研究对象就是生活在这个地区的一群人的社会关系。 本文所探讨的社区是广大民族地区的农村社区中的社区治理问题。本文结合了在对贵阳市花溪区扰绕村社区治安管理实证调查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三个假设,同时也是社会资本的三个维度出发来考量当前中国少数民族广大农村社区治安治理中的相关问题:一是社区村民对于社区规范认知在认识上越是全面,社区治安状况就会越好;二是社区村民之间的信任度越高,社区治安状况就会越好;三是社区村民参与社区网络的力度越大,社区治安状况就会越好。从这一视角出发探讨社会资本与社区治安管理的相关性问题。
二、 社会资本视角下的少数民族农村社区治安管理现状调查研究—以贵阳市花溪区高坡乡扰绕村社区为例
(一)调查对象基本情况概述
扰绕村位于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高坡苗族乡西北部,距乡政府3公里,辖4个村民组,全村共81户333人,其中劳动力234人。该村为典型的少数民族村,100%的都是少数民族,布依族是该村的主体民族,约占92%,其余为苗族。平均海拔1500米,气候冷凉多雾、风大年均气温13-14℃,交通便利,实现了卫星电视、电话进村入户,总体上基础设施较为完善。
(二)对扰绕村社区治安管理现状所作的调查问卷和访谈的分析
本次调查采用抽样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问卷共分为四个部分:基本信息、规范制度认知、信任、公共参与网络。共发放调查问卷100份,采取随机偶遇的方式进行调查。回收有效调查问卷88份,有效问卷率为88%。
1.扰绕村社区村民规范制度认知情况
在该部分第一题:“你对村里的道德规范(如不赡养老人)了解吗?”第二题:“你认为,村里有人做了好事会不会被大家肯定和认可?”第三题:“你认为,村里有人做了错事会不会受到大家的谴责?”在“你对村里的道德规范(如不赡养老人)了解吗?”问题的回答中选择基本了解的人数达到86.4%,而不了解的只有3.4%。这说明在少数民族的农村社区中普遍存在着中国最原始的道德信仰,即对于赡养老人的认识上是和汉族地区基本相同的。在问题“村民在违背道德规范的时候,一般是如何解决的?”的回答中有59.1%的村民回答了“双方调解”,同时也有很大一部分(35.2%)的村民回答了“找村委会介入教导”。可见在以往的邻里矛盾中,一般采取双方调解的模式已经开始转变,村民对于村委会的信任在逐渐增加。在“你认为,村里有人做了好事会不会被大家肯定和认可?”和“你认为,村里有人做了错事会不会受到大家的谴责?”两个问题中,回答“做好事一定会被认可的”达到68.2%,回答“做坏事不被认可的”达到39.8%。这种对比充分显示出在农村社区,村民的道德意识比较偏向于好的道德规范,而不希望去判断坏的道德规范,道德的信仰比较偏向于好的约束。
在制度规范认知情况中我们设计了两个问题,一是你对村委会选举制度了解吗?二是你了解村委会选举制度的途径是什么?在第一个问题的回答中有59.1%的村民选择了“了解”,38.6%的村民选择了“基本了解”,“不了解”的只有2.3%。而他们对于制度规范的了解集中于政府和村委会的宣传,可见当前农村发展中政府和村委会的职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村民规范认知中作用也是很重要的。
最后,我们设计了问题:“你认为本社区的治安情况如何?”来考查当地村民对于社区治安状况的直观反映,回答“很好”的村民达到92%而回答“很混乱”的为0%。这说明在该社区中村民社区治安状况在民众的主观反映中是比較好的。
2.扰绕村社区公共参与网络情况
调查问卷的第三部分为公共参与网络部分,共有四个问题。在第一个问题:“平常你对村里的公共事务(比如修路)是否关心?”的回答中,有80.7%的人选择了十分关心,19.3%的人选择了比较关心,没有人选不关心。这说明在村民的心目中他们对于参加村内的公共活动积极性很强,这有利于村内治安的稳定,因为在参加村内公共活动是可以提高村民的集体意识,特别是在少数民族聚集的村落,大家由于受传统节日的影响,经常在一起参加节日庆典的人的熟悉度远远高于不经常参加此类活动的人,而那些往往构成社区不稳定因素的人基本多数来自与对社区、村落节日,活动不关心的人群中。 在第二的问题:“村委会或者寨老组织的公共活动的次数多不多?”的回答中63.6%的人认可了村子里的公共活动数量,反映出该社区之所以治安很好的原因其实可以归结为在村子里有数量不少的公共活动,使大家在参与的同时也增加了村民之间的认识程度,在一定程度上维系了公共组织的参与性。
第三个问题和第四个问题是关于参与公共活动的次数和愿意充当何种角色。其中55.7%的人经常参与公共活动,其余回答一般和经常的人数基本相同,充分反映了少数民族社区中居民参与公共组织的活动还是比较热情的,而且在愿意充当的角色中大部分人还是只愿意充当辅助工作,说明了在该社区中有很好的管理模式,即角色分工较为明确,也深得居民的认可和支持。
3.扰绕村社区信任情况
调查问卷第四部分为社区信任情况。其中共设计四个问题:“你是否愿意借农具给村里人?”“如果经济条件允许,你觉得在村中生活为了防盗,应该做哪些措施?”“如果你与他人发生经济纠纷,你最愿意求助于谁?”“假如你有事不在家,会请邻居帮忙照看自己的孩子吗?”其中,回答愿意借农具给村里人的有96.6%,不需要防盗装置的86.4%,愿意将孩子给村里人照顾的63.7%。可以看出在该社区中互惠关系、互助关系发展的比较好,邻里关系融洽和睦,这些社会关系状态对良好社区治安管理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正是如此,该社区的治安现状在信任网络中得到了很好的反映。
(三)扰绕村社区治安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在前述基本情况中我们可以看出扰绕村是以纯少数民族构成的行政村,地处花溪区市中心较偏远地区。社会治安在社区治理中所起的作用虽然不是很大,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我们的访谈和调查中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该地区由于社区村民的组成大部分以罗姓为主,只有四户人家是陈姓,特别是在对规范认知上比起以前落后的环境下的村民意识已经取得了大幅的提升,其变化原因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一是从社会规范上来看,现代法治秩序逐渐替代传统的礼治秩序进;二是从社会关系网络来看,社会分工的细化使得农民流动性增加,由原来的封闭性社会转变为开放型社会;三是从社会信任结构来看,随着社会的市场化,传统的信任已不再是建立在血缘、地缘的基础上,少数民族农民的关系网络范围不断扩大。
三、 社会资本视角下构建和谐少数民族农村社区的对策建议
第一,完善少数民族社区的法治建设力度。笔者认为,应当对现有的少数民族乡村选举制度进行改革和创新,改革的目标是遏制民族家族势力对村权力的制约,改革的方式是“组合加竞选”。
第二,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社会基层组织。传统的少数民族农村社会资本固化于地缘与血缘基础上,缺乏自由自主价值取向和公共精神。可以通过组织活动使村民感受到法治精神,努力培养、提升这些村民的法治参与能力。 使个体组织积极参与到治安管理的实踐中来。
第三,努力培育少数民族农村社会的普遍信任。农民的流动性不断增加,外出务工人员快速增长,少数民族农村社会的信任危机日趋明显。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人们之间还没有形成相互的信任关系,社会本身将会瓦解? 。笔者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鼓励农民多与人交往,慢慢扩大原有的人际圈,这样才能在少数民族农村社会中逐渐建立村民的普遍信任,从而实现现代和谐的社区治安环境。
注释:
关于社会资本的考查维度,我国经济学家汪丁丁将其归纳为三个维度:物的维度、社会关系的维度、精神生活的维度。
汪大海,孙德宏编.世界范围内的社区发展.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年版.《序言》第1页.
刘立明.论后乡土中国的法治启蒙.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第58-62页.
[美]林南著.张磊译.社会资本:一个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50页.
参考文献:
[1] 张克中.社会资本转型与发展的新视角.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2] 鲁先锋,张成林.和谐社会与社会资本:非政府组织的目标与功能.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