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二寨侗女绣衣中的密语

来源 :看历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rqui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隆冬,对于辛苦劳作的侗族人来说,正是一年中最平静安详时光,农田里的稻谷已经收割,稻田中放养的鱼也在“干塘”后做成了腌鱼,用来修建重整吊脚楼的杉木、竹木,早已从山林中砍好拖至楼下,等着来年开春使用,而村中红白喜事婚丧嫁娶的事宜也已大多完毕,在贵州省黔东南自治州榕江县的乐里镇归基寨,剩下的事,似乎就是靠在温暖的火塘边,男人们聚在一起抽抽烟,弹弹牛腿琴,话话古;而女人则聚在一起,为自己准备来年所需的全部新衣。
  七十二寨侗女的独特刺绣工艺:“diuluo”
  侗乡七十二寨,指的是榕江县北部的“六里”(即乐里、往里、仁里、瑞里、保里和本里)中的大小侗寨。在这区域生活的侗族女性所着衣服,外观上非常相似。日常衣物的面料大多是自种、自织、自染的家织土布,只有蓝色或者白色两种颜色,素雅大方。由于织法较为稀松,因此具有很好的垂坠感。外衣是典型的大襟右衽款式,圆领宽袖,颈部非常贴合脖子,但胸以下就逐渐撒开,变得宽松适意。衣服没有纽扣,在领口和衣服一侧以三粒盘扣系合。日常的衣服仅过腰,下着长裤,而盛装则从质地、款式到颜色都复杂精致许多,除了穿长裤,还要系绑腿和过膝的围裙。这种服装款式世代流传,千百年来没有大的改变。仅有的与时俱进的变化来自于袖口以及领口至衣襟处宽博的手工刺绣装饰,运用了平绣、编带、绞绣、打尾绣、堆绣等多种刺绣技艺,既端庄大气,又清丽雅致,流淌着浓郁的古韵和诗意。
  对七十二寨的女人来说,她们几乎所有的服饰,便只有这种全手工缝制的衣裳,一年四季,不同场合,穿的都是这样的侗衣。似乎是一种自觉的承续,让她们完全远离了外面世界中那些让人眼花缭乱的时尚选择,而是回归到最质朴的侗布,完全一样的衣型款式,以及用自己一双手一针一线绣出来的繁复又古老的花纹。
  这种刺绣名字叫“diuluo”,至今没有准确的汉语翻译。这种刺绣也仅仅流传于七十二寨,而与其他地区的服饰截然区分开来。千百年来,它早已深深融入了七十二寨女人的日常生活中,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锤炼和承继里,侗女们发展出了精湛高超的刺绣手艺。刺绣,甚至成为判断她们是否是一位合格的侗族女性的标准。而这种手艺,不仅源于她们的生活环境,她们的文化习俗,还来自于她们对美的体验,对自身生活的认同,以及对装饰和技术的融会贯通。技艺之间,所有的选择看似偶然,却似乎再也找不到更合理、更美好的替代方式。
  侗女绣衣中特有的抽象图案
  当你有幸被邀请走进七十二寨任何一户家庭的火塘中,会发现他们火塘上挂着的除了腊肉之类的食物,就是一条一条的棕色底布,布上描绘的是犹如文字或者画符般的抽象图案。这些图案描绘的,多是植物和动物:梨花、杏花、竹叶、鸳鸯、蜻蜓、鸟、金鱼……几乎侗女生活中一切美丽的事物都包含在这些图案之中。但和其他地区侗家衣饰完全不同的是,它并非是一般的平绣,也并不是具体象形化地对实物的临摹,甚至不是写意手法,而是用高度凝练、简洁而抽象的花纹盘曲旋绕,每一种花纹都有着相对固定的画法,按照不同的方式组合起来,便成为了不同主题,表达不同心境的语言——而这,是唯有七十二寨侗女们自己能看懂的语言。
  如果你要问她们是如何构思布局这些图案的,她们会吃惊地望着你,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但若你向她们请教这些图案代表的意思,她们就会笑着告诉你,这个是蝴蝶,蝴蝶周围绕着的是桃花,桃花外还有竹叶溪流,而包围着蝴蝶桃花溪水的外层图案,则是云朵的纹饰。听上去,仿佛是绝美的侗寨春天景色。
  当然,一件衣服的图案也会随着穿它的场合和穿它的人而有所变化。若是一件嫁衣,衣服上主要的主题则是龙凤呈祥、鸳鸯戏水;年轻女孩喜欢烂漫的花卉,而年纪稍长的女性,衣服上便多是金鱼虫鸟之类。衣服的大小,穿衣服的人的胖瘦,都会微妙的影响到纹饰的选择。每一件衣服正是用这些刺绣图案,展示了所穿女性的情趣和个性。
  制作侗族绣衣
  寨子上能将这种底布画得很好的人,大多是老人,她们从10岁左右就开始学画这些纹饰,对于所有的纹饰表达,都了然于心,绝不会画错蝴蝶的一只翅膀,也不会把抽象的桃花画成梨花(即使在外人看来几乎没有分别),虽然岁数大了眼睛不好,还是能提笔就画,画出来的线条流畅细腻,所有的布局既合理又富有美感。所以每逢婚嫁、新年盛装之类的重要场合,这些寨子上富有声望的“美术家”就会被请去为衣服绘制底布,还有不少侗女不仅能画,还能飞快地剪出一整幅完整的刺绣花样——当然,这种好与不好的判断,也只能来自于侗女之间,因为若是不了解她们的生活,大约一点也看不懂这些图案表达的意思。
  在底布画好以后,首先要制作好能够盘出纹样轮廓的绕线。将棉制的卷线多次加捻后,再选用棉线、麻线或是尼龙线用针穿好,拿在手中,作为芯线,而将加捻的棉线作为绕线。绕线和芯线收尾相连,在绕线和芯线的下端坠上重物,只需要捻动针,旋转芯线,绕线就会自然而然地绕在芯线上。这种绕线的制作手法也为周边地区的水族和苗族所共同使用,水族的马尾绣(以马尾做芯线)更是入选了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区别于苗族或是水族相对光滑的绕线,七十二寨侗女的绕线捻度更高,线的效果并不平滑,却更具凹凸质感,亦可呈现更多别具一格的曲度变化。
  在绕线盘出图案前,侗女们会先在她们早已设计好的,认为需要重点强调的部分,用堆绣或者圆圈式辫绣的手法加以突出。无论哪种,其流程都非常复杂——若是堆绣,需要将布剪成长条状,再涂上糯米淘洗后的水上浆,晾干后,再次上浆,再晾干,再上浆——反复十余次,才能得到挺括又能折叠出极富立体感的褶皱的长条布料。将长条布料多次揉皱,加捻,再用绕线固定,看上去,便如羽毛一般细腻华丽,又如落下的花瓣般浪漫诗意。若是用辫绣,则需要用12股线反复编织,编织出来的辫线以绕线为中心线,按圆圈式固定。无论是哪种方法,都可以使形成的纹样堆叠满实,具有浮雕般的独特立体感。
  在绕线盘出图案的轮廓后,再用拉尾打籽绣(一种以线打结,可以呈现图案立体感的手法)来填充图案之间的色彩。但即使是填充,也完全不能马虎,一件越用心的刺绣作品,便会在这填充之间呈现愈多的变化,以不同色彩的丝线,进行不同层次的叠加……一幅刺绣,至少会使用十几种不同颜色的丝线,而其他侗家女人的绣衣,往往只会使用到几种颜色。于是这些图案便越加绚烂鲜艳,犹如盛开的花朵。   一件刺绣作品大致完成后,细节的处理更需要侗女的想象力。她们往往用金线、银线加以黑色的亮线锁边,这种锁绣能够绣出细小、整齐而灵动的纹样,亦能提亮整幅刺绣构图的光泽。她们也会用辫线以及一些布带装饰留白处,使图案层次更加饱满丰富。散落拈绣在纹样上的珠片,过去的传统是将铜片打制成很小的圆薄片,但近年来,这些铜片被买来的五彩塑料珠片所替代,整幅刺绣便由端正古朴而显得跳脱又斑斓。
  用这种刺绣方式,若是制作一幅盛装上的围裙,往往需要花上大半年的时间,而即使只用于日常衣物上的普通袖口,也需要一个星期到大半月的时间——七十二寨的侗女们在自己衣服上所花费的心思,绝不输于任何一件来自世界顶级品牌的高级定制的礼服,或许对她们来说,日常所穿着的这些衣物,本身就是为自己和家人定制的独一无二的礼物。
  侗女的绣衣VS流水线成衣
  实际上,这些用刺绣精心装饰的衣物本身也和高级定制礼服一样,美丽却脆弱。因为丝线会褪色,绕线会变形,浆洗过的堆绣经不起水的浸泡,而更不用说那些珠片会掉落——这些衣物,几乎是不能清洗的,再珍爱、花费再多心思做的衣服,洗过两次后便会全部走形。于是,侗女们便不断制作新的衣服替代。每个人,至少都会拥有两到三件必须花费一年以上时间制作的盛装(踩歌堂、吹芦笙、走寨吃相思时穿着),以及至少十几件日常穿着的普通衣物;当然,若是一些重要的如婚丧嫁娶的场合,虽不会穿盛装,也比平日隆重,那也要新的衣饰。在这个只有五六百人的寨子里,女人们对于美丽的追求,也绝不会输于国际大都市中争奇斗艳的模特和明星。相反,她们更用心地用自己的手维护自己的美丽。每逢听到有什么人做了或穿了一件花样更新鲜更别致的衣服,或是在哪个隆重的场合遇到一件刺绣手艺卓绝的衣服,她们就会立刻兴奋地聚在一起,甚至议论上大半月,然后相约向制作者请教探讨。
  今天作为女性的我们,也许能拥有一件接一件来自流水线上的漂亮成衣,若是有足够的经济实力,也可以买到来自设计师为自己精心打造的服饰。但我们却体验不到七十二寨的侗女们那种参与这份美丽形成全部过程的兴奋和珍惜。一件衣服,是她们所有生活的体现,生活和衣服,都由她们自己一手创造。
  侗族人一针一线间的生活
  思怡、乃思怡、萨思怡——这是一户侗乡七十二寨人家中三代女性的名字。侗人的称呼,都来自于她们家庭中最小辈分的孩子,所以这三个名字的意思,就是思怡、思怡妈妈、思怡奶奶。她们的年龄,分别是两岁、二十七岁以及五十三岁。
  虽然年龄经历都不相同,打开侗女们的衣箱,都是一样的蓝布底有着繁复刺绣装饰的侗衣。她们自出生后就穿着这样的衣服,也将穿着这样的衣服无忧无虑地玩耍,直到到寨子外面的镇上上学。而一旦她们离开学校,预备像她们的母亲、奶奶那样做一个传统的侗族女性度过自己的人生时,她们就又开始穿着这样的衣服劳作、歌唱、休息、玩耍,然后慢慢变老,直到死亡来临,在她们的女儿或媳妇为她们穿上这样的衣服后,她们便归于终生亲近的大地。
  当她们还小的时候,是母亲、姑姑、阿姨、奶奶、外婆还有家族中其他的女性长辈为她们准备好所穿的衣服;但当她们几岁时,母亲就会要求她们学会绕线,学会编辫线,学会搓揉堆绣所用的绣片,学会用绕线绞出各种图案;而当她们十几岁时,学习之余,她们也要拿着笔,跟在母亲和奶奶旁边,开始一笔一画地临摹那些一辈辈传下来的程式化的抽象图案——当然,若要理解这些图案,并能自如地将这些纹饰排布组合,来表达某个确定的意思,需要花费一生的时间。等到她们快要出嫁,不仅长辈们要替她准备,她自己也得开始走家串户地学习,那些精致的线脚怎么处理,那些绕线怎么才能贴服,那些锁边怎么才能整齐,用什么样的颜色互相搭配才好看。手艺和生活的心得,会随着这些手艺,从长辈向这些待嫁的少女们传递。当她们走出去做客、参加社交活动或是节日的踩歌堂,她们身上所穿衣服的好坏,将会和她的仪态一样,成为年轻男子和他的家庭关注的焦点。他们将会通过这些衣物,判断女孩是否心灵手巧,是否知情识趣,家庭中是否有得力的女性长辈,然后,才会是成就婚姻的开始。待到她们出嫁,妯娌婆媳之间,每逢闲余,最大的活动就是彼此之间的绣艺讨论,就连家长里短的交流,都伴随着手在布上的不断动作。
  这样的生活,和“diuluo”这种手艺一样,世世代代,平静安详的传承着。就连村里最年长的老人,也说不出这种技艺来自何处、从何起源。只知道从自己的太奶奶那时开始,她们就穿着一样的衣服,在这片满是山林溪水的大地上繁衍生息。
  在思怡的家里,两岁的思怡正躺在火塘边的椅子上一个人玩着自己衣角上坠着的小铃铛。乃思怡则趴在廊前,捻着将要绣在衣服上的绕线,而萨思怡,则聚精会神地在火炉旁绣着一幅不知道给家中哪个小辈做的绣片。此刻,门外蹭蹭蹭地传来一阵脚步声,乃思怡十二岁的侄女跑了进来,拿过一支铅笔,在纸上开始描绘起纹样来。萨思怡问她:“下学啦?”她点点头。萨思怡再问她:“想穿新衣服不?”她仍是点点头,眼中似乎能看到一些亮光。而我插问了一句:“为什么想穿?”她几乎是想也不想地就回答道:“漂亮!”
  谁说她们拥有的,不是这个世界上最美丽的衣服呢?
  在美国作家邝丽莎《雪花与秘扇》中,曾记录了一种秘密文字“女书”:只流传于女性之间,用来记录她们一生的喜怒哀乐,痛苦欢愉。
  湖南的边远之地是否真的存在“女书”这样的文字,我们仍不得而知。但对于七十二寨的侗女来说,从出生到死,她们把生命很大一部分的时间,都花在这一针一线上。刺绣,凝聚着她们对美,对自己生活的地方,对自己生活的很大一部分的理解。
  侗族人没有文字。在过去,侗女甚至难得走出自己生活的寨子。但她们似乎已经约定,用绣衣和其他纺织品来传递信息,来记录自己、家庭、乃至整个寨子、整个民族的信仰和历史。在这些凹凸立体、繁复美丽,犹如青铜器上所篆刻的图案那样高度抽象凝练的纹案上,过去和现在展开对话,日常生活的一切与世界不断发生着交织和互动,而刺绣技艺,就是她们记录的纸笔。
  一针一线间的生活中,凝聚着女性们的图画史诗。人类对美的不断追求,演绎出的正是另一种体例的历史。
其他文献
扑克牌是一种十分普及的游戏工具,几乎人人都会玩。作为纸牌的一种,扑克牌的便携性让它可以出现在任何地方,而且只要有两个人以上,即成牌局。  由于纸是一种脆弱的介质,古代的纸牌难以保存至今,这也让纸牌的发源地存在多种争议。在印度、波斯和埃及都可以追溯到早期纸牌的样本,但大多数专家学者认为,纸牌最早发源于中国。英国近代科学技术史专家、汉学家李约瑟在其专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认为,纸是中国人发明的,因此中
期刊
历朝历代,兴衰存亡,皆与浩劫相伴,平民百姓自不必言,纵使呼风唤雨之人,也难以凭一己之力收拾山河。所有秩序和制度,或分崩离析,或形同虚设。1644,大明危在旦夕,其灾之烈,其祸之广,无人能够逃脱。
期刊
距离印度“12月16日强奸案”已经有一年多了。那是2012年末震惊印度的大事件,一次极其暴力的集体强奸案发生在新德里一辆行驶中的公车上,一名23岁的年轻女性在事件中死亡。事件发生后,印度及国外的媒体、民间组织以及各级行政权力部门都予以极大关注,而生活在印度的妇女已经饱受这类暴力事件的折磨。2013年3月,对性暴力案件更严厉的新法案在印度获得投票通过。然而,此类针对女性的暴力案件似乎并未得到抑制,原
期刊
在书架上,  在一位唐朝音乐家  和一个瓦哈卡陶罐之间,  糖制的小小骷髅  热烈而活跃地  用银纸闪光的眼睛  看着我们来去往返。  ……  在帕斯这首短诗中不难读出历史的意味,让人思索历史与未来的交叉点。  精神故乡、久别重逢、认祖归宗、革故鼎新,都可以是“历史”的近义词。加缪曾说,萨特和他的追随者把自己的扶手沙发椅顺着历史的方向来放。这个历史的方向,便是未来与趋势。然而,通向未来的梯子,正是
期刊
西安有份杂志,问了我“拼爹”的问题。  这问题,三言两语很难说得清。毕竟,好的家世给了后世子孙,究竟是庞大资产呢?抑或是沉重的包袱呢?还真是千差万别、因人而异。我有一些出身世家的朋友,每回见到他们的学问深厚、见识广博,尤其那种自幼在家庭教育中所熏陶出来的进退有据、从容不迫,我都不禁要自叹弗如、心生羡慕。但话说回来,能有这样的家学渊源,当然极好;可是,这毕竟不可能是人人能有。倘使无有,其实,也未必打
期刊
在中国古代宫廷史上,皇帝的女儿们是一道引人注目的风景线。每个朝代的“金枝玉叶”都有各自特征,最具个性的是唐代公主,尤其是盛唐时期的公主们相当“任性”。  唐代那些跋扈骄奢的公主们  唐朝武则天时代,“宗室诸女皆以骄奢相尚”,她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所贵于富贵者,得适志也。”所谓“志”可不是志气的志,而是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为所欲为。  因是金枝玉叶,公主们有丰厚的收入过着奢靡生活。《资治通鉴》卷
期刊
中国艰难的8年抗战史上,川军作为一个特别的“另类”,扮演着十分有趣而重要的角色。在整个战史上看似无关轻重,但恰恰是几场重要的战役,在中国抗战的历史长河中,又显得格外引人注目。让人们对这支有血有肉的部队又爱又恨,多了几分了解。  近年来,抗日题材的影视剧此起彼伏,成为屏幕上的重要内容。而引人注目的川军抗日素材,也频频搬上荧屏形成热播,比如《抓壮丁》《壮士出川》《正者无敌》《川军团血战到底》《雾都》《
期刊
自1863至1898年,山东的烟台、青岛两地相继开埠,使这两座原以渔业为主的村镇迅速崛起,发展成为通商口岸城市。这也深深地影响着相距不过几百公里的省城济南。  1875年,山东巡抚丁宝桢在济南城北泺口以东的新城创建了山东机器局,购买外国机器造起了洋枪洋炮。1898年,济南设立了洋务局,专办教案和洋务事宜。1901年,袁世凯在城内创办山东大学堂,1904年又在西关圩子城外新建校舍。早已觊觎山东腹地的
期刊
今天存留的明建文帝时期的文字与文物,少之又少。南京中山门外的明孝陵,立着一块神功圣德碑,是永乐十一年(1413年)九月朱棣以“孝子嗣皇帝”的名义,给他父亲立的一块神道碑。全碑2746字,一言以括之,就是“歌功颂德”四个字。该碑名为御制,其实并非朱棣亲笔,碑文应出自某位翰林学士之手。  碑文最后,开列着太祖诸子及孙的名讳,倒没有将朱允炆一笔抹杀,在“孙”一辈题名里,头一位就是:“建文君允炆”,其次为
期刊
吃肉的人是可耻的  最早的人多是素食的。钻木取火这一高科技普及之前,吃肉对人体的伤害极大。根据《韩非子·五蠹》上记载,“伤害腹胃,民多疾病”的罪魁祸首就是“果蓏蚌蛤”。这其中,素果蓏还好说,荤蚌蛤最容易生事,主要问题是寄生虫多,且容易变质。这还是河鲜,要是兽肉,就更不让人放心。当时捕猎工具有限,像是App store里免费游戏的武器配置,不升级根本没法使,野味只能吃二手,一步一个脚印尾随着大型猛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