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在对城市化与城镇化概念辨析的基础上,分析了工业镇在新型城镇化语境下的城市化问题。文章认为工业镇因其产生、定位的特殊性,在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存在诸如建设混乱、创新有限、功能单一等问题,在此基础上笔者对照新型城镇化内涵总结了几点可能的对策。
关键词:工业镇城市化新型城镇化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2013年两会期间,李克强在谈到有关城镇化的问题时表示: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要有就业支撑,有服务保障,不能靠摊大饼,要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东、中、西部地区因地制宜地推进。 世界各国的城市发展经验表明,工业化和城市化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推动的发展过程。对中国而言,在发展模式、城乡差距、收入水平的悬殊、形成城乡分离、“城乡二元化”结构。加之城乡发展在完成产业结构转变时,却未完成就业结构、空间结构和生存方式的转变。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小城镇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80年代小城镇数量增加,规模扩大,有的地区形成比较合理的小城镇体系,一批明星城镇脱颖而出,为小城镇的发展开拓了一条崭新的道路。但是,中国现有的小城镇绝大多数都是历史上自发形成的,虽有某种自然的合理性,同时也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不平衡性。加之,长期以来我国以“经济第一位”为指导思想,小城镇建设在发展理念上呈现出诸多片面的理解。工业镇作为城市化进程中一种特殊的模式,集中了现代工业、大规模的工人,从人口学意义上看完成了农业人口向工业人口的转变,是为城镇化,但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分析,诸如工业镇等专业镇的城市化问题还有许多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地方。
二、城市化与城镇化
在我国学术界里,关于城市化、城镇化问题的讨论由来已久,城镇化与城市化的概念时常出现。关于城市化和城镇化概念的辨析,已有诸多研究成果。归纳起来大致有两种观点,一种观點将城镇化等同于城市化。李树琮认为,镇是城市的初始形态,包含于广义的城市之中,人口无论转移到城镇或者是城市,都体现了社会的进步和生活方式的改善。因此城市化和城镇化两者并无实质性差别,只是后一术语更强调镇的作用而已。[李树琮.中国城市化与小城镇发展[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1】另外一种观点则认为城市化和城镇化有极大差异,两者应区别对待。洪银兴、陈雯认为城镇只是一个地域概念,城镇化只是强调农业人口进入城镇。单凭城镇人口比重衡量城市化水平是不完整的。因为城市不只是地域概念,市场是其基本功能。根据城市化内涵,城市化要由突出人口流动转向突出功能提升,不仅包含城镇化的内容,更要突出其成为市场中心、信息中心、服务中心、文化教育中心的内涵,特别要关注其经济能量的聚集度和对整个区域的辐射力。[【2】洪银兴,陈雯.城市化模式的新发展[J].经济研究,2000(12):66-71.]【2】许成安,戴枫认为我国的小城镇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缺乏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有城无市”的现象是我国大多数小城镇存在的共同问题。因此小城镇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城市,而是城乡的过渡带。[【3】许成安,戴枫.城市化本质及路径选择[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444-449.]【3】赵燕菁认为小城镇不等于城市化,甚至并不是城市化的主流。小城镇发展是城乡经济要素不能一体化和资本短缺条件下被迫的选择,而不是最佳的选择。[【4】赵燕菁.制度变迁·小城镇发展·中国城市化[J].城市规划,2001(8):47-57.]【4】冯兰瑞、冯子标、焦斌龙、赵春音等更多的学者认同这种观点。事实上笔者认为,在我国来说,城市化与城镇化代表的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两个不同阶段。城镇化的发展程度较低,主要指的是农村人口聚集到集镇、专业聚集区等主要以非农工作为生的地区的过程,强调的是“农”转“非”。而城市化是指城镇自身不断完善、扩张,人口从农村、小城镇转移到大城市的过程,在规模上城市要大于城镇。但城市及城市生活的的要素都贯穿于小城镇和城市。因此,广义的城市化包含城镇化,城镇化是城市化的起点和初期阶段,是城市化的一种发展模式。因此,本文并不打算对城市化与城镇化的概念作过于精细的区分,而只认为城镇化是城市化的初期阶段。
三、工业镇的城镇化困境
几十年来,在政府主导下,我国形成了一大批工业聚集区——工业镇。这些小镇因其发展工业的需要,吸引转移了大量农村劳动人口。不管从人口城市化还是从经济城市化乃至生活城市化等角度分析,这一聚集过程在提高居民生活水平、改变居民生活方式等方面都起到重要作用。工业镇既面临着其他专业镇在城镇化过程中遇到的共同问题,也面临着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粗放发展模式主导发展起来的专业镇所具有的特殊问题。
第一,缺乏规划,城镇建设混乱。专业镇经济以民营经济为主,企业自发粗放式经营,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混乱。工业镇的建设主要以“经济利益”为驱动力,因此在兴建之始,考虑得更多的是怎么节减成本,怎么提高效益,并无太多考虑其他因素。因此就普遍存在怎么“最有利”怎么来的状况,最终导致整个工业聚集区建设混乱。[【5】陶晓敏,葛幼松.新型城镇化的专业镇发展路径探析[J].山西农业科学,2013(3)193-194.]【5】
第二,创新有限,产业可持续发展困难。工业镇得益于基础要素“红利”而持续,但中国的今天,这种“红利期”即将过去,随着劳动力成本上升、资源价格的上涨以及环境污染的加剧,都将严重制约工业镇中小企业的持续发展。同时,中小企业的家族式管理也限制了创业精神的持续发展。
第三,功能单一,社会管理缺位。工业镇产业普遍存在功能结构单一、抗御市场风险能力低下等问题。因工业镇兴起的初衷便是追求经济效益,在企业员工的社会生活方面考虑得极其有限,甚至忽视了在“单位人”转化为“社会人”之后的社会管理问题。在社会成员已经“原子化”的今天,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特别是加强工业镇这样特殊区域的居民服务与管理,是为当下重任。
第四,观念未转,环境污染严重。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地“杀鸡取卵”式的资源掠夺开发到今天已慢慢显现其巨大危害。企业追逐利润是天性,工业镇极易重视经济发展,忽略生态建设,粗放式经营的结果是周边生态环境不可避免地遭受破坏。
四、工业镇新型城镇化何以可能
城镇化不是一个简单的城镇人口比重的变化,它本质上是人类现代化的过程和结果。社会生活的民主、就业的相对充分、社会保障的公平、人生价值的多样化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法制的契约关系以及市场取向等等,都是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内涵和目标。[【6】张鸿雁.中国新型城镇化理论与实践创新[J].社会学研究,2013(3):1.]【6】鉴于此,笔者认为工业镇的新型城镇化可以尝试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去完善:
第一,增强企业活力,引导企业健康发展。可以说,工业镇的城镇化,工业企业是载体,是“皮毛”关系中的皮。只有镇内的企业都保持活力永驻,才能保证区域内的充分就业,基本的民生才得以保障。
第二,加强环境治理,实现可持续发展。城镇的环境污染始终是困扰发展的社会问题之一,工业镇的环境问题更是值得我们关注。工业镇因工业企业聚集而成,工业排污特别是一些老工业城镇中的老企业可能因为意识或技术等方面的原因而使污染成为普遍性的问题。因此,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下大力气治理小镇环境。增强政府、企业和公众的环保意识、消除环境保护中的行政体制障碍等都是值得我们在环境治理中去探讨和尝试的办法。
第三,科学规划构建现代城市社会管理的框架。长久以来形成的工业镇都以“经济利益”为导向,经济利益也是工业企业集中区得以形成的根源,因此,工业镇中的社会管理體系不完善乃至缺失也不足为怪。然而在单位制早已解体,社会转型期的今天,加强社会管理和服务是保证社会顺利运行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把城镇基层组织建设好,把新进来的居民组织好、安排好、服务好,并和老居民融合好,使新老居民都能安居乐业,和谐相处,共建美好家园。[【7】陆学艺. 求解城市化的两难问题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城市化[J].中国报道,2012(2)]【7】
第四,改革现行的农民工体制,破解城市内部二元结构的难题。所谓城市内部二元结构问题,主要是农民工体制问题。 在我国现行户籍制度下,民营企业职工大多还保留着农民的身份。他们被称为“农民工”,与城镇居民即使在同一企业就业,却因身份原因而无法享受城市社保等基本权益,依然过着与城市职工“同工不同酬”,“同工不同权”的生活。这种不合理、不公平、不正义的状况,必然产生诸多矛盾和问题。这是目前劳资纠纷、群体事件、社会治安、刑事犯罪多发频发的最主要的根源。[【8】 同上
因此,要把农民工分期分批地逐步转化为正式工人,统一身份,统一市民待遇,实现城市内部的一体化。
第五,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公共产品供给短缺是当前阻碍扩大内需,制约城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严重制约着我国公共服务事业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突出的社会矛盾。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首先是要提高政府履行基本公共服务职能的意识,推进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其次要完善公共投入机制,提高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第三是要建立公共服务为取向的政府绩效评价体系和科学的行政问责机制。要把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公共教育、医疗卫生、住房、交通等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各项事业办好,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这种广义的社会保障惠及每一个居民。
参考文献:
【1】李树琮.中国城市化与小城镇发展[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2】洪银兴,陈雯.城市化模式的新发展[J].经济研究,2000(12):66-71.
【3】许成安,戴枫.城市化本质及路径选择[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444-449.
【4】赵燕菁.制度变迁·小城镇发展·中国城市化[J].城市规划,2001(8):47-57.
【5】陶晓敏,葛幼松.新型城镇化的专业镇发展路径探析[J].山西农业科学,2013(3)193-194.
【6】张鸿雁.中国新型城镇化理论与实践创新[J].社会学研究,2013(3):1.
【7】陆学艺. 求解城市化的两难问题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城市化[J].中国报道,2012(2)
【8】同上
关键词:工业镇城市化新型城镇化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2013年两会期间,李克强在谈到有关城镇化的问题时表示: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要有就业支撑,有服务保障,不能靠摊大饼,要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东、中、西部地区因地制宜地推进。 世界各国的城市发展经验表明,工业化和城市化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推动的发展过程。对中国而言,在发展模式、城乡差距、收入水平的悬殊、形成城乡分离、“城乡二元化”结构。加之城乡发展在完成产业结构转变时,却未完成就业结构、空间结构和生存方式的转变。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小城镇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80年代小城镇数量增加,规模扩大,有的地区形成比较合理的小城镇体系,一批明星城镇脱颖而出,为小城镇的发展开拓了一条崭新的道路。但是,中国现有的小城镇绝大多数都是历史上自发形成的,虽有某种自然的合理性,同时也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不平衡性。加之,长期以来我国以“经济第一位”为指导思想,小城镇建设在发展理念上呈现出诸多片面的理解。工业镇作为城市化进程中一种特殊的模式,集中了现代工业、大规模的工人,从人口学意义上看完成了农业人口向工业人口的转变,是为城镇化,但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分析,诸如工业镇等专业镇的城市化问题还有许多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地方。
二、城市化与城镇化
在我国学术界里,关于城市化、城镇化问题的讨论由来已久,城镇化与城市化的概念时常出现。关于城市化和城镇化概念的辨析,已有诸多研究成果。归纳起来大致有两种观点,一种观點将城镇化等同于城市化。李树琮认为,镇是城市的初始形态,包含于广义的城市之中,人口无论转移到城镇或者是城市,都体现了社会的进步和生活方式的改善。因此城市化和城镇化两者并无实质性差别,只是后一术语更强调镇的作用而已。[李树琮.中国城市化与小城镇发展[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1】另外一种观点则认为城市化和城镇化有极大差异,两者应区别对待。洪银兴、陈雯认为城镇只是一个地域概念,城镇化只是强调农业人口进入城镇。单凭城镇人口比重衡量城市化水平是不完整的。因为城市不只是地域概念,市场是其基本功能。根据城市化内涵,城市化要由突出人口流动转向突出功能提升,不仅包含城镇化的内容,更要突出其成为市场中心、信息中心、服务中心、文化教育中心的内涵,特别要关注其经济能量的聚集度和对整个区域的辐射力。[【2】洪银兴,陈雯.城市化模式的新发展[J].经济研究,2000(12):66-71.]【2】许成安,戴枫认为我国的小城镇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缺乏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有城无市”的现象是我国大多数小城镇存在的共同问题。因此小城镇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城市,而是城乡的过渡带。[【3】许成安,戴枫.城市化本质及路径选择[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444-449.]【3】赵燕菁认为小城镇不等于城市化,甚至并不是城市化的主流。小城镇发展是城乡经济要素不能一体化和资本短缺条件下被迫的选择,而不是最佳的选择。[【4】赵燕菁.制度变迁·小城镇发展·中国城市化[J].城市规划,2001(8):47-57.]【4】冯兰瑞、冯子标、焦斌龙、赵春音等更多的学者认同这种观点。事实上笔者认为,在我国来说,城市化与城镇化代表的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两个不同阶段。城镇化的发展程度较低,主要指的是农村人口聚集到集镇、专业聚集区等主要以非农工作为生的地区的过程,强调的是“农”转“非”。而城市化是指城镇自身不断完善、扩张,人口从农村、小城镇转移到大城市的过程,在规模上城市要大于城镇。但城市及城市生活的的要素都贯穿于小城镇和城市。因此,广义的城市化包含城镇化,城镇化是城市化的起点和初期阶段,是城市化的一种发展模式。因此,本文并不打算对城市化与城镇化的概念作过于精细的区分,而只认为城镇化是城市化的初期阶段。
三、工业镇的城镇化困境
几十年来,在政府主导下,我国形成了一大批工业聚集区——工业镇。这些小镇因其发展工业的需要,吸引转移了大量农村劳动人口。不管从人口城市化还是从经济城市化乃至生活城市化等角度分析,这一聚集过程在提高居民生活水平、改变居民生活方式等方面都起到重要作用。工业镇既面临着其他专业镇在城镇化过程中遇到的共同问题,也面临着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粗放发展模式主导发展起来的专业镇所具有的特殊问题。
第一,缺乏规划,城镇建设混乱。专业镇经济以民营经济为主,企业自发粗放式经营,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混乱。工业镇的建设主要以“经济利益”为驱动力,因此在兴建之始,考虑得更多的是怎么节减成本,怎么提高效益,并无太多考虑其他因素。因此就普遍存在怎么“最有利”怎么来的状况,最终导致整个工业聚集区建设混乱。[【5】陶晓敏,葛幼松.新型城镇化的专业镇发展路径探析[J].山西农业科学,2013(3)193-194.]【5】
第二,创新有限,产业可持续发展困难。工业镇得益于基础要素“红利”而持续,但中国的今天,这种“红利期”即将过去,随着劳动力成本上升、资源价格的上涨以及环境污染的加剧,都将严重制约工业镇中小企业的持续发展。同时,中小企业的家族式管理也限制了创业精神的持续发展。
第三,功能单一,社会管理缺位。工业镇产业普遍存在功能结构单一、抗御市场风险能力低下等问题。因工业镇兴起的初衷便是追求经济效益,在企业员工的社会生活方面考虑得极其有限,甚至忽视了在“单位人”转化为“社会人”之后的社会管理问题。在社会成员已经“原子化”的今天,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特别是加强工业镇这样特殊区域的居民服务与管理,是为当下重任。
第四,观念未转,环境污染严重。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地“杀鸡取卵”式的资源掠夺开发到今天已慢慢显现其巨大危害。企业追逐利润是天性,工业镇极易重视经济发展,忽略生态建设,粗放式经营的结果是周边生态环境不可避免地遭受破坏。
四、工业镇新型城镇化何以可能
城镇化不是一个简单的城镇人口比重的变化,它本质上是人类现代化的过程和结果。社会生活的民主、就业的相对充分、社会保障的公平、人生价值的多样化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法制的契约关系以及市场取向等等,都是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内涵和目标。[【6】张鸿雁.中国新型城镇化理论与实践创新[J].社会学研究,2013(3):1.]【6】鉴于此,笔者认为工业镇的新型城镇化可以尝试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去完善:
第一,增强企业活力,引导企业健康发展。可以说,工业镇的城镇化,工业企业是载体,是“皮毛”关系中的皮。只有镇内的企业都保持活力永驻,才能保证区域内的充分就业,基本的民生才得以保障。
第二,加强环境治理,实现可持续发展。城镇的环境污染始终是困扰发展的社会问题之一,工业镇的环境问题更是值得我们关注。工业镇因工业企业聚集而成,工业排污特别是一些老工业城镇中的老企业可能因为意识或技术等方面的原因而使污染成为普遍性的问题。因此,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下大力气治理小镇环境。增强政府、企业和公众的环保意识、消除环境保护中的行政体制障碍等都是值得我们在环境治理中去探讨和尝试的办法。
第三,科学规划构建现代城市社会管理的框架。长久以来形成的工业镇都以“经济利益”为导向,经济利益也是工业企业集中区得以形成的根源,因此,工业镇中的社会管理體系不完善乃至缺失也不足为怪。然而在单位制早已解体,社会转型期的今天,加强社会管理和服务是保证社会顺利运行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把城镇基层组织建设好,把新进来的居民组织好、安排好、服务好,并和老居民融合好,使新老居民都能安居乐业,和谐相处,共建美好家园。[【7】陆学艺. 求解城市化的两难问题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城市化[J].中国报道,2012(2)]【7】
第四,改革现行的农民工体制,破解城市内部二元结构的难题。所谓城市内部二元结构问题,主要是农民工体制问题。 在我国现行户籍制度下,民营企业职工大多还保留着农民的身份。他们被称为“农民工”,与城镇居民即使在同一企业就业,却因身份原因而无法享受城市社保等基本权益,依然过着与城市职工“同工不同酬”,“同工不同权”的生活。这种不合理、不公平、不正义的状况,必然产生诸多矛盾和问题。这是目前劳资纠纷、群体事件、社会治安、刑事犯罪多发频发的最主要的根源。[【8】 同上
因此,要把农民工分期分批地逐步转化为正式工人,统一身份,统一市民待遇,实现城市内部的一体化。
第五,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公共产品供给短缺是当前阻碍扩大内需,制约城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严重制约着我国公共服务事业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突出的社会矛盾。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首先是要提高政府履行基本公共服务职能的意识,推进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其次要完善公共投入机制,提高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第三是要建立公共服务为取向的政府绩效评价体系和科学的行政问责机制。要把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公共教育、医疗卫生、住房、交通等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各项事业办好,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这种广义的社会保障惠及每一个居民。
参考文献:
【1】李树琮.中国城市化与小城镇发展[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2】洪银兴,陈雯.城市化模式的新发展[J].经济研究,2000(12):66-71.
【3】许成安,戴枫.城市化本质及路径选择[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444-449.
【4】赵燕菁.制度变迁·小城镇发展·中国城市化[J].城市规划,2001(8):47-57.
【5】陶晓敏,葛幼松.新型城镇化的专业镇发展路径探析[J].山西农业科学,2013(3)193-194.
【6】张鸿雁.中国新型城镇化理论与实践创新[J].社会学研究,2013(3):1.
【7】陆学艺. 求解城市化的两难问题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城市化[J].中国报道,2012(2)
【8】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