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做学问要在不疑处有疑。”
……
回望滔滔历史长河,穿透道道岁月壁垒,这些关于读书之法的精辟通透之论述,依然在广袤的时空中闪烁着经久不息的智慧之光。但是这些当年被每一个求知者不自觉奉守的金玉良言,而今却成了曲高和寡的阳春白雪。我们习惯了视教材为白玉宝马,奉教参为圣旨神灵而不敢越雷池半步。于是我们认为《谈骨气》是议论文的典范,《六国论》的结构严谨至极,《人生寓言》之哲理真就如教参所说……于是,在心怀敬畏的同时,自我意识正在一点点地消逝。慢慢地,我们失去了自我。
我们该找回“疑”的家了。
疑能化呆板为灵动
面对课本里的“随君直到夜郎西”,学生怀疑课文是错误的。不只因为之前他读过“随风直到夜郎西”,更因为他认为李白是一个彻骨的浪漫者。他认为一个“君”字让诗句的境界大跌,而“风”字则更见李白的浪漫情怀。这“风”会因了思念的温情而直扑王昌龄的胸怀,让他不再那么寂寞,不再那么惆怅。这解读是多么富有诗意与温情!面对教材“双袖龙钟泪不干”之“龙钟”为“形容流泪的样子,这里是沾湿的意思”的注解,学生发出了疑的声音——为什么“龙钟”定要解释为“沾湿”?双袖都因为“我”的思亲之切而被感动得流泪,难道不比双袖因为“我”的泪水而沾湿更具动人心魄的张力吗?更能将“我”的情思拉长吗?感天动地窦娥冤,催袖落泪岑参思,“龙钟”为什么就不能理解为“流泪”呢?这声音是多么的掷地有声!这样的疑,有理有据。这样的疑,何止一二。
疑,能不落窠臼;疑,能别具一格;疑,能推陈出新。疑,无疑是一个人学习成长之必备条件。
疑能变“教”为“用”
一个聪慧的教师会成为教材的主人。他能凭借敏锐的触觉,发掘出教材里常人难以发现的缺憾,并以之为佐料,变教教材为用教材,精心烹制,使之成为学生的精神大餐。聪慧睿智的王君,敬畏教材但绝不盲从教材。她凭借着深厚的学养,常替教材挑挑刺儿,并将这些刺儿在课堂上消化,变废为宝。她能借用教材之错,助力于学生的诵读,激发学生的语言敏感,训练掌控全篇的能力,突破课文难点,检验学生的人文情怀。她的《教材用错策略例谈》一文就给所有教师上了一堂如何用教材的课。
疑,能让人自信;疑,能让人聪慧;疑,能让人拥有独立之思想;疑,能让人化无能为有才。疑,无疑是一个教师走向独立之思的基本。
疑能陈力就列
我曾目睹过这样的事,一个新教师拿沈复《童趣》中“捉虾蟆”之“虾”的读音请教一位老教师。老教师不假思索,振振有词地说:“我觉得这个肯定是教材打错了字,哪有蛤蟆这样写的!”我听后不禁心头一震。“我觉得这个肯定……”这算哪门子的理论。稍有良知者在面对疑惑时定会查阅相关资料或询问长者,以求得水落石出,比如这位年轻教师。教材已经改版三次,如果有错,普天下的语文教师不会发现并反映这个错?编委难道不会纠正这个错?人教版这一轮教材已使用多年,也就是说这位老教师想当然地将“虾蟆”当作教材打错了字多年,再进一步是他把这个错误的信息向他的学生传递了多年,再往前一步是他还将这错误的信息传递给新的教师从而让这个错误延伸更广。用鲁迅的“谬种流传”一点也不为过。如果普天下的教师都如这个老教师,后果不堪设想。我不是说教师不能犯错。教师乃人,焉能不错?我是说教师能否尽力不犯错。如果这个老教师当初能怀疑一下自己的“我觉得肯定……”,去查一查字典,或者读一读沈复的《浮生六记》原文,抑或放下架子去请教一下学养高深者,那么,我目睹的这种情况就不会出现。
疑,能促进人多读书;疑,能让人不齿于问;疑,能减少“谬种流传”。疑,无疑是衡量一个教师称职与否的重要标准。
(作者单位:浙江省台州市临海杜桥西洋中学)
“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做学问要在不疑处有疑。”
……
回望滔滔历史长河,穿透道道岁月壁垒,这些关于读书之法的精辟通透之论述,依然在广袤的时空中闪烁着经久不息的智慧之光。但是这些当年被每一个求知者不自觉奉守的金玉良言,而今却成了曲高和寡的阳春白雪。我们习惯了视教材为白玉宝马,奉教参为圣旨神灵而不敢越雷池半步。于是我们认为《谈骨气》是议论文的典范,《六国论》的结构严谨至极,《人生寓言》之哲理真就如教参所说……于是,在心怀敬畏的同时,自我意识正在一点点地消逝。慢慢地,我们失去了自我。
我们该找回“疑”的家了。
疑能化呆板为灵动
面对课本里的“随君直到夜郎西”,学生怀疑课文是错误的。不只因为之前他读过“随风直到夜郎西”,更因为他认为李白是一个彻骨的浪漫者。他认为一个“君”字让诗句的境界大跌,而“风”字则更见李白的浪漫情怀。这“风”会因了思念的温情而直扑王昌龄的胸怀,让他不再那么寂寞,不再那么惆怅。这解读是多么富有诗意与温情!面对教材“双袖龙钟泪不干”之“龙钟”为“形容流泪的样子,这里是沾湿的意思”的注解,学生发出了疑的声音——为什么“龙钟”定要解释为“沾湿”?双袖都因为“我”的思亲之切而被感动得流泪,难道不比双袖因为“我”的泪水而沾湿更具动人心魄的张力吗?更能将“我”的情思拉长吗?感天动地窦娥冤,催袖落泪岑参思,“龙钟”为什么就不能理解为“流泪”呢?这声音是多么的掷地有声!这样的疑,有理有据。这样的疑,何止一二。
疑,能不落窠臼;疑,能别具一格;疑,能推陈出新。疑,无疑是一个人学习成长之必备条件。
疑能变“教”为“用”
一个聪慧的教师会成为教材的主人。他能凭借敏锐的触觉,发掘出教材里常人难以发现的缺憾,并以之为佐料,变教教材为用教材,精心烹制,使之成为学生的精神大餐。聪慧睿智的王君,敬畏教材但绝不盲从教材。她凭借着深厚的学养,常替教材挑挑刺儿,并将这些刺儿在课堂上消化,变废为宝。她能借用教材之错,助力于学生的诵读,激发学生的语言敏感,训练掌控全篇的能力,突破课文难点,检验学生的人文情怀。她的《教材用错策略例谈》一文就给所有教师上了一堂如何用教材的课。
疑,能让人自信;疑,能让人聪慧;疑,能让人拥有独立之思想;疑,能让人化无能为有才。疑,无疑是一个教师走向独立之思的基本。
疑能陈力就列
我曾目睹过这样的事,一个新教师拿沈复《童趣》中“捉虾蟆”之“虾”的读音请教一位老教师。老教师不假思索,振振有词地说:“我觉得这个肯定是教材打错了字,哪有蛤蟆这样写的!”我听后不禁心头一震。“我觉得这个肯定……”这算哪门子的理论。稍有良知者在面对疑惑时定会查阅相关资料或询问长者,以求得水落石出,比如这位年轻教师。教材已经改版三次,如果有错,普天下的语文教师不会发现并反映这个错?编委难道不会纠正这个错?人教版这一轮教材已使用多年,也就是说这位老教师想当然地将“虾蟆”当作教材打错了字多年,再进一步是他把这个错误的信息向他的学生传递了多年,再往前一步是他还将这错误的信息传递给新的教师从而让这个错误延伸更广。用鲁迅的“谬种流传”一点也不为过。如果普天下的教师都如这个老教师,后果不堪设想。我不是说教师不能犯错。教师乃人,焉能不错?我是说教师能否尽力不犯错。如果这个老教师当初能怀疑一下自己的“我觉得肯定……”,去查一查字典,或者读一读沈复的《浮生六记》原文,抑或放下架子去请教一下学养高深者,那么,我目睹的这种情况就不会出现。
疑,能促进人多读书;疑,能让人不齿于问;疑,能减少“谬种流传”。疑,无疑是衡量一个教师称职与否的重要标准。
(作者单位:浙江省台州市临海杜桥西洋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