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课前反思,具有前瞻性
精彩的课堂离不开事先的精心准备。教学前的反思具有前瞻性,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并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预测和分析能力。在以往的教学经验中,教师大多关注教学后的反思,忽视或不重视教学前的反思。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过:“如果我不得不把所有的教育心理学还原成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会说,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知道什么。”这说明了了解学生已有认知水平,有的放矢地组织教学尤其重要。而且新课程标准同样非常关注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经验上去探求新知。因此,教师在教学前必须充分地了解关注学牛已有知识经验,对自己的教案及设计思路进行反思。这不仅仅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审视,再次查漏补缺,吸收和内化,更是教师关注学生,体现教学“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二、课中反思,具有监控性
课中反思,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这种反思具有监控性,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调控和应变能力。语文课堂少不了品读,感悟,玩味,思考,涵泳。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动态的过程,尤其是进入新课程后,教学中所出现的情况越来越有挑战性、常常出入意外。这就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能及时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為,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善于捕捉教学中的灵感,及时调整教学策略,顺应学生发展的需要,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课后反思,具有批判性
课后反思具有批判性,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总结能力和评价能力。课前精心备课、撰写教案,固然重要。教然后知困,知不足。因此,课后趁记忆犹新,回顾,分析、反思,写下自己执教的切身体会或疏漏失误,记下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或困惑,是十分重要的。经常性地课后反思是教师责任心的具体表现,是教师课堂教学自我反馈的一种好形式,更重要的是它还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备课质量,促进教学内容更全面、教学设计更合理;有利于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及时发现问题,查漏补缺;有利于教师积累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水平。那么课后反思“思”什么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反思:
1教材的创造性使用。在新课程理念下,教科书的首要功能是作为教与学的工具,它不再是完成教学活动的纲领性权威文件,而是以一种参考揭示的性质出现,给学生展示多样的学习方法和丰富多彩的学习参考资料。同时,教师是课程的使用者、建发者、开发者。闲此,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时候,可以把这些内容在课后反思中加以记录,既积累经验,又为教材的使用提供合理的建议,使教师、教材和学生成为课程中和谐的统一体。
2教学片段赏析。记录自己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将教学过程中预先设计的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和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做法(如巧妙的导入新课,留有悬念的结束语,创设课堂教学情景及激活学生思维、学生自主评价等),详细地记录下来,并应用到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去,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
3教学的“败笔”之处。成功的课堂教育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在课后,教师必须审视自己处理不当的环节,安排不妥的教学内容等,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并对其作出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以后再教时应吸取的教训。同时,对自己所提出的问题,动脑筋、想办法,寻找最佳结合点,提出整改措施及教学策略,形成新的教学环节。
4教学中学生的见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到的见解。一节课下来,老师们常常交流课堂教学中学生所表现出来值得赞赏的东西,共同分享其中的喜悦,这种源于学生对文本的独特理解,源于学生精神世界的独特感受,是一种无比丰富的课程资源。教师对这些独到的见解加以赞赏和激励,帮助学生悦纳自己,感受自尊和成功的喜悦,同时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完善。
因此,把它记录下来,为今后的教学补充新鲜血液。
精彩的课堂离不开事先的精心准备。教学前的反思具有前瞻性,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并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预测和分析能力。在以往的教学经验中,教师大多关注教学后的反思,忽视或不重视教学前的反思。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过:“如果我不得不把所有的教育心理学还原成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会说,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知道什么。”这说明了了解学生已有认知水平,有的放矢地组织教学尤其重要。而且新课程标准同样非常关注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经验上去探求新知。因此,教师在教学前必须充分地了解关注学牛已有知识经验,对自己的教案及设计思路进行反思。这不仅仅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审视,再次查漏补缺,吸收和内化,更是教师关注学生,体现教学“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二、课中反思,具有监控性
课中反思,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这种反思具有监控性,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调控和应变能力。语文课堂少不了品读,感悟,玩味,思考,涵泳。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动态的过程,尤其是进入新课程后,教学中所出现的情况越来越有挑战性、常常出入意外。这就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能及时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為,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善于捕捉教学中的灵感,及时调整教学策略,顺应学生发展的需要,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课后反思,具有批判性
课后反思具有批判性,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总结能力和评价能力。课前精心备课、撰写教案,固然重要。教然后知困,知不足。因此,课后趁记忆犹新,回顾,分析、反思,写下自己执教的切身体会或疏漏失误,记下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或困惑,是十分重要的。经常性地课后反思是教师责任心的具体表现,是教师课堂教学自我反馈的一种好形式,更重要的是它还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备课质量,促进教学内容更全面、教学设计更合理;有利于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及时发现问题,查漏补缺;有利于教师积累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水平。那么课后反思“思”什么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反思:
1教材的创造性使用。在新课程理念下,教科书的首要功能是作为教与学的工具,它不再是完成教学活动的纲领性权威文件,而是以一种参考揭示的性质出现,给学生展示多样的学习方法和丰富多彩的学习参考资料。同时,教师是课程的使用者、建发者、开发者。闲此,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时候,可以把这些内容在课后反思中加以记录,既积累经验,又为教材的使用提供合理的建议,使教师、教材和学生成为课程中和谐的统一体。
2教学片段赏析。记录自己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将教学过程中预先设计的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和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做法(如巧妙的导入新课,留有悬念的结束语,创设课堂教学情景及激活学生思维、学生自主评价等),详细地记录下来,并应用到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去,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
3教学的“败笔”之处。成功的课堂教育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在课后,教师必须审视自己处理不当的环节,安排不妥的教学内容等,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并对其作出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以后再教时应吸取的教训。同时,对自己所提出的问题,动脑筋、想办法,寻找最佳结合点,提出整改措施及教学策略,形成新的教学环节。
4教学中学生的见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到的见解。一节课下来,老师们常常交流课堂教学中学生所表现出来值得赞赏的东西,共同分享其中的喜悦,这种源于学生对文本的独特理解,源于学生精神世界的独特感受,是一种无比丰富的课程资源。教师对这些独到的见解加以赞赏和激励,帮助学生悦纳自己,感受自尊和成功的喜悦,同时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完善。
因此,把它记录下来,为今后的教学补充新鲜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