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65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3783(2008)-9-0063-02
【关键词】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 胆道损伤(bile duct injure)
自2005年4月~2006年6月,笔者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进修期间,参加了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200余例,发生胆道损伤(bile duct injure)4例,印象极为深刻,现根据临床资料就LC中并发BDI的原因及处理结合文献浅作探讨。
1 临床资料
1.1 例1 患者女性,65岁,较肥胖,因“反复右上腹疼痛20余年”拟诊为“慢性胆囊炎、 胆囊结石”经术前准备于入院次日在全麻下行LC术。术中因胆总管与胆囊颈部致密粘连而被当作胆囊管误断。随后因在进一步的分离中发现与胆囊粘连的肝总管,且见术区不断有胆汁溢出,立即中转开腹。探查发现胆囊萎缩,约4×3×2cm,壁厚韧,瓷化,囊内充满结石,胆囊管已闭塞,胆囊颈部与胆总管和肝总管致密粘连。胆总管直径约6mm,已被横断。切除胆囊大部,仅保留颈部并取清结石,处理残留黏膜后造瘘;取出胆总管断端的塑料夹行胆总管端端吻合,其下置T管并使短臂通过吻合口支撑。术后胆囊造瘘一直未引流到液体于两周后拔除引流管,半年后拔除T管,随访半年情况良好。
1.2 例2 患者男性,66岁,右上腹痛一月余,加重一周。B超示胆囊积液,胆囊颈部结石。拟诊为“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胆囊结石”。经术前准备急诊行LC,术毕发现肝总管右侧少量淡黄色液体,确定为胆汁,并在肝总管右侧发现渗漏处。考虑是分离Calot三角时电灼所致。处理方法:胆汁渗漏处作一纵行切口,置入T管,检查无渗漏,冲洗腹腔后置腹腔引流管一根,术后一周未引流及液体,遂予拔除腹腔引流管。两个月后拔除T管。随访三个月无不良反应。
1.3 例3 患者女性,48岁,因“反复右上腹疼痛10年余,再发1天”入院。经B超检查拟诊为“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胆囊结石”经术前准备急诊行LC术。术中因Calot三角解剖不清而将胆总管当作胆囊管误断,在进一步分离胆囊时发现误伤。遂中转开腹,探查发现胆囊管缺如,胆囊直接开口于胆总管。胆总管直径约5mm,已被横断且有缺损。切除胆囊,行胆总管十二指肠吻合:取胆总管和十二指肠纵行切口,长约0.8cm,以6-0可吸收线全层间断缝合;适当打开十二指肠外侧腹膜以确保吻合口无张力。吻合口部置腹腔引流管一根,术后未引流及液体遂于3天后予拔除。术后恢复满意。随访半年情况良好。
1.4 例4 患者女性,51岁,因“反复右上腹隐痛不适2年余”入院。B超示:胆囊积液肿大、胆囊结石;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缓。入院诊断: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 。术中镜下探查:胆囊约10cm×5cm×5cm大小,壁稍水肿,胆总管、肝总管及左右肝管如常;解剖胆囊三角区,距胆总管约1 cm处夹闭并切断“胆囊管”,夹闭并切断胆囊动脉,进一步游离胆囊时发现:“胆囊管”远端分2支:一支短直,汇入胆囊;另一支直径约3mm,向右汇入右肝;考虑副肝管损伤而中转进腹,经探查及胆道造影证实为胆囊管开口于副肝管。术后诊断: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副右肝管变异。行胆囊切除,副肝管胆总管端侧吻合T管留置。术后恢复满意。6个月后拔出T管,随访半年情况良好。
2 讨论
LC具有创伤小,痛苦少,恢复快的优点,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发展,已成为一项成熟的手术方式被广泛应用。但LC与传统手术相比有明显区别:(1)器官组织被放大,视野变小,易损伤视野外组织;(2)手眼分离;(3)显示屏的图像是二维图像,组织间的立体关系需要仔细辨认;(4)远距离操作,触觉与力度感大大降低甚至缺失。因此LC的并发症明显高于开腹胆囊切除术(OC)。BDI是LC术发生最多的并发症之一,也是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据国外统计结果表明,LC中的BDI发生率约是OC的两倍[1]。在近年大宗腹腔镜并发症报道中胆管损伤和胆漏的占1%[2],应引起高度重视。
2.1 LC中BDI的原因
2.1.1 正确把握适应征 LC手术不同于传统的手术模式,在开展LC早期要严格把握手术指征,随着操作技能的提高,再适当放宽手术指征。
2.1.2 缺乏操作经验是发生BDI的一大因素 LC术者除了具有相当的OC经验外,还应当经过严格的腹腔镜操作训练。初学者往往缺乏对图像的判断能力;对电凝钩的使用不够熟练;牵引不当亦可导致胆管撕裂。例2即是由于电钩使用不慎,灼伤肝总管致胆漏。
2.1.3 肝门区或胆囊三角粘连,慢性萎缩性胆囊炎,纤维结缔组织增生,胆囊坏疽,穿孔,颈部结石嵌顿等,致Calot三角解剖不清,操作困难,易发生BDI。
2.1.4 胆道解剖异常,术中对胆囊管或胆总管的变异缺乏警惕。胆囊管汇合位置过高或过低而与胆总管并行,难以辨认;有时存在右侧副肝管,这种变异也较常见。
2.1.5 盲目止血 分离Calot三角时如果没有妥善地处理血管,一旦出血术野模糊,如盲目施夹,易误伤胆管。
2.2 LC中BDI的处理 笔者认为术中发现解剖结构不清、出血、有手术损伤或有其他发现,根据术者操作的熟练程度和经验,适时中转开腹 不失为明智之举。中转开腹的因素多见为局部病变复杂如Calot三角解剖不清、Mirizzi综合症Ⅱ~Ⅲ型、胆肠内瘘等、术中疑发生镜下无法处理的并发症如胆管横断等[3]。LC术中发生BDI对初学者而言一般都要中转开腹,以达到满意的效果和良好的预后。随着经验的积累,术前对手术亦可渐作出充分的评估。应常规在文氏孔置腹腔引流管,以便术后观察有无出血或胆漏。
2.2.1 条件许可的胆总管横断伤可作端端吻合,T管留置6~12个月,短臂通过并支撑吻合口。
2.2.2 高位胆管损伤,胆管部分缺失,胆管较纤细,难以端端吻合者,可采用一期胆管十二指肠吻合或胆管空肠Roux-y吻合,吻合口要尽量大,而且不能有张力。
2.2.3 胆总管壁部分灼伤或较小的撕裂伤可试从胆汁渗漏处作一纵行切口,置入T管,两个月后拔除。例2幸运地在术中发现胆漏,采取了此法,避免了中转开腹,减少了痛苦,效果也很满意。对术中没有胆漏,术后热损伤区域组织坏死脱落引起胆漏患者,先行腹腔引流,待感染控制后数月行胆-肠吻合。
2.2.4 关于胆总管吻合是否需要放置T管,应视十二指肠乳头功能是否完好而定。如果,8号乳胶导尿管通过顺利,胆道镜探查乳头蠕动良好,笔者认为,可以一期吻合胆管而不必留置T管。近年来,胆肠吻合上升的例数逐渐减少,T管引流重新得到重视。对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胆道损伤,是否有更好的处理方法和技巧,尚待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 杨庭燕,陆林兴,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并发胆管损伤及处理.肝胆胰外科杂志,1999,11 (1):49.
[2] 黄志强,金锡御. 外科手术学.第3版.2005,3:1001.
[3] 宋广来,巢志复.腹腔镜手术学.2004,10:3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3783(2008)-9-0063-02
【关键词】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 胆道损伤(bile duct injure)
自2005年4月~2006年6月,笔者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进修期间,参加了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200余例,发生胆道损伤(bile duct injure)4例,印象极为深刻,现根据临床资料就LC中并发BDI的原因及处理结合文献浅作探讨。
1 临床资料
1.1 例1 患者女性,65岁,较肥胖,因“反复右上腹疼痛20余年”拟诊为“慢性胆囊炎、 胆囊结石”经术前准备于入院次日在全麻下行LC术。术中因胆总管与胆囊颈部致密粘连而被当作胆囊管误断。随后因在进一步的分离中发现与胆囊粘连的肝总管,且见术区不断有胆汁溢出,立即中转开腹。探查发现胆囊萎缩,约4×3×2cm,壁厚韧,瓷化,囊内充满结石,胆囊管已闭塞,胆囊颈部与胆总管和肝总管致密粘连。胆总管直径约6mm,已被横断。切除胆囊大部,仅保留颈部并取清结石,处理残留黏膜后造瘘;取出胆总管断端的塑料夹行胆总管端端吻合,其下置T管并使短臂通过吻合口支撑。术后胆囊造瘘一直未引流到液体于两周后拔除引流管,半年后拔除T管,随访半年情况良好。
1.2 例2 患者男性,66岁,右上腹痛一月余,加重一周。B超示胆囊积液,胆囊颈部结石。拟诊为“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胆囊结石”。经术前准备急诊行LC,术毕发现肝总管右侧少量淡黄色液体,确定为胆汁,并在肝总管右侧发现渗漏处。考虑是分离Calot三角时电灼所致。处理方法:胆汁渗漏处作一纵行切口,置入T管,检查无渗漏,冲洗腹腔后置腹腔引流管一根,术后一周未引流及液体,遂予拔除腹腔引流管。两个月后拔除T管。随访三个月无不良反应。
1.3 例3 患者女性,48岁,因“反复右上腹疼痛10年余,再发1天”入院。经B超检查拟诊为“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胆囊结石”经术前准备急诊行LC术。术中因Calot三角解剖不清而将胆总管当作胆囊管误断,在进一步分离胆囊时发现误伤。遂中转开腹,探查发现胆囊管缺如,胆囊直接开口于胆总管。胆总管直径约5mm,已被横断且有缺损。切除胆囊,行胆总管十二指肠吻合:取胆总管和十二指肠纵行切口,长约0.8cm,以6-0可吸收线全层间断缝合;适当打开十二指肠外侧腹膜以确保吻合口无张力。吻合口部置腹腔引流管一根,术后未引流及液体遂于3天后予拔除。术后恢复满意。随访半年情况良好。
1.4 例4 患者女性,51岁,因“反复右上腹隐痛不适2年余”入院。B超示:胆囊积液肿大、胆囊结石;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缓。入院诊断: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 。术中镜下探查:胆囊约10cm×5cm×5cm大小,壁稍水肿,胆总管、肝总管及左右肝管如常;解剖胆囊三角区,距胆总管约1 cm处夹闭并切断“胆囊管”,夹闭并切断胆囊动脉,进一步游离胆囊时发现:“胆囊管”远端分2支:一支短直,汇入胆囊;另一支直径约3mm,向右汇入右肝;考虑副肝管损伤而中转进腹,经探查及胆道造影证实为胆囊管开口于副肝管。术后诊断: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副右肝管变异。行胆囊切除,副肝管胆总管端侧吻合T管留置。术后恢复满意。6个月后拔出T管,随访半年情况良好。
2 讨论
LC具有创伤小,痛苦少,恢复快的优点,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发展,已成为一项成熟的手术方式被广泛应用。但LC与传统手术相比有明显区别:(1)器官组织被放大,视野变小,易损伤视野外组织;(2)手眼分离;(3)显示屏的图像是二维图像,组织间的立体关系需要仔细辨认;(4)远距离操作,触觉与力度感大大降低甚至缺失。因此LC的并发症明显高于开腹胆囊切除术(OC)。BDI是LC术发生最多的并发症之一,也是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据国外统计结果表明,LC中的BDI发生率约是OC的两倍[1]。在近年大宗腹腔镜并发症报道中胆管损伤和胆漏的占1%[2],应引起高度重视。
2.1 LC中BDI的原因
2.1.1 正确把握适应征 LC手术不同于传统的手术模式,在开展LC早期要严格把握手术指征,随着操作技能的提高,再适当放宽手术指征。
2.1.2 缺乏操作经验是发生BDI的一大因素 LC术者除了具有相当的OC经验外,还应当经过严格的腹腔镜操作训练。初学者往往缺乏对图像的判断能力;对电凝钩的使用不够熟练;牵引不当亦可导致胆管撕裂。例2即是由于电钩使用不慎,灼伤肝总管致胆漏。
2.1.3 肝门区或胆囊三角粘连,慢性萎缩性胆囊炎,纤维结缔组织增生,胆囊坏疽,穿孔,颈部结石嵌顿等,致Calot三角解剖不清,操作困难,易发生BDI。
2.1.4 胆道解剖异常,术中对胆囊管或胆总管的变异缺乏警惕。胆囊管汇合位置过高或过低而与胆总管并行,难以辨认;有时存在右侧副肝管,这种变异也较常见。
2.1.5 盲目止血 分离Calot三角时如果没有妥善地处理血管,一旦出血术野模糊,如盲目施夹,易误伤胆管。
2.2 LC中BDI的处理 笔者认为术中发现解剖结构不清、出血、有手术损伤或有其他发现,根据术者操作的熟练程度和经验,适时中转开腹 不失为明智之举。中转开腹的因素多见为局部病变复杂如Calot三角解剖不清、Mirizzi综合症Ⅱ~Ⅲ型、胆肠内瘘等、术中疑发生镜下无法处理的并发症如胆管横断等[3]。LC术中发生BDI对初学者而言一般都要中转开腹,以达到满意的效果和良好的预后。随着经验的积累,术前对手术亦可渐作出充分的评估。应常规在文氏孔置腹腔引流管,以便术后观察有无出血或胆漏。
2.2.1 条件许可的胆总管横断伤可作端端吻合,T管留置6~12个月,短臂通过并支撑吻合口。
2.2.2 高位胆管损伤,胆管部分缺失,胆管较纤细,难以端端吻合者,可采用一期胆管十二指肠吻合或胆管空肠Roux-y吻合,吻合口要尽量大,而且不能有张力。
2.2.3 胆总管壁部分灼伤或较小的撕裂伤可试从胆汁渗漏处作一纵行切口,置入T管,两个月后拔除。例2幸运地在术中发现胆漏,采取了此法,避免了中转开腹,减少了痛苦,效果也很满意。对术中没有胆漏,术后热损伤区域组织坏死脱落引起胆漏患者,先行腹腔引流,待感染控制后数月行胆-肠吻合。
2.2.4 关于胆总管吻合是否需要放置T管,应视十二指肠乳头功能是否完好而定。如果,8号乳胶导尿管通过顺利,胆道镜探查乳头蠕动良好,笔者认为,可以一期吻合胆管而不必留置T管。近年来,胆肠吻合上升的例数逐渐减少,T管引流重新得到重视。对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胆道损伤,是否有更好的处理方法和技巧,尚待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 杨庭燕,陆林兴,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并发胆管损伤及处理.肝胆胰外科杂志,1999,11 (1):49.
[2] 黄志强,金锡御. 外科手术学.第3版.2005,3:1001.
[3] 宋广来,巢志复.腹腔镜手术学.2004,10: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