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淮河生态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思考

来源 :经济研究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happ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淮河流域地处我国东中部南北气候过渡带,土地肥沃,雨量充沛,是传统农业生产基地;矿产资源储量丰富,人口密度大,市场潜力大,发展现代产业条件得天独厚;文化传承悠久,历史人文荟萃,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基于此,对淮河生態经济带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全面系统调查与分析沿淮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困境,并为淮河经济带建设,为推进淮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培育我国经济发展新支撑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淮河生态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1)26-0038-03
  淮河流域地处我国东中部南北气候过渡带,土地肥沃,雨量充沛,是传统农业生产基地。矿产资源储量丰富,人口密度大,市场潜力大。发展现代产业条件得天独厚,文化传承悠久历史人文荟萃,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也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转型发展的战略腹地,中西部地区重要的出海大通道,面向日韩和太平洋开放合作的前沿地带。设立淮河生态经济带,有利于建设淮河生态文明示范带,有利于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先行带,有利于形成内河经济协调发展试验带,有利于打造东中部互动合作发展带。
  一、淮河生态经济带的发展基础分析
  (一)区位条件优越
  淮河生态经济带介于长江与黄河之间,濒临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是我国沟通南北、连接东西的重要区域,是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发格局中的重要战略要地。该区域内陆路交通发达,京沪、京九、京广、陇海等国家骨干铁路、公路通道穿越而过,是国家重要的交通走廊;水系密布、纵横交错,其中京杭大运河、淮河干流及主要支流是国家重要的水上运输通道。淮河生态经济带承东启西、接南济北、通江达海,区位条件极为优越。
  (二)自然资源优良
  淮河生态经济带内平原面积广阔,气候、土地、水资源等条件较为优越,适宜发展农业生产,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也是棉花、油料、水果、蔬菜的重要产区之一,关乎我国的粮食安全战略。该区域内湖泊众多、水面广阔,为发展水产养殖业提供了理想条件;生物资源丰富,发展畜牧业潜力巨大;矿产资源丰富、品种繁多,其中分布广泛、储量丰富、开采利用价值高的矿产资源有煤、铁、钼、岩盐、天然碱、石英石、凹凸棒石黏土、石灰岩、大理石、石膏等。
  (三)发展潜能巨大
  淮河两岸是我国典型的传统农区和华夏文明积淀深厚的地区,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淮河生态经济带具备吸引产业转移的优越条件,经济发展的资源约束相对较小,对人口和产业承载能力强,发展空间巨大。该区域内产业门类较为齐全,煤炭、电力、汽车、化工、建材、食品、轻纺等产业基础较好,IT、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现代装备制造等一批新兴产业迅速崛起。近年来,淮河生态经济带积极抢抓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战略机遇,加快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吸引大批投资项目落户,经济增速明显加快,经济总量成倍增长,工业增加值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二、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环境污染依然形势严峻,生态保护亟待加强
  淮河生态经济带内水环境污染严重,水土流失严重,地质灾害频发,湖泊、湿地生态功能退化。该区域内水生生物多样性指数持续下降,多种珍稀物种濒临灭绝。河湖径流季节性变化大,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高,生态用水被挤占,有水无流或河湖干涸萎缩的现象突出,水生态系统破坏严重。工业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问题较为突出,部分地区重金属污染较重,给淮河生态经济带环境治理带来严重压力。生态环境保护与监控体系尚不完备,生态监控能力与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二)淮河防洪能力相对不足,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
  由于淮河生态经济带独特的自然条件,局部水旱灾害屡见不鲜,“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现象时有发生。该区域内水资源总量少,人均水资源量不足,70%左右的径流集中在汛期6—9月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和变化剧烈。该区域水资源短缺的问题突出,多年平均缺水量达51亿立方米,缺水率达8.6%,特别是皖北地区,缺水状况尤为严重。淮河防洪能力相对不足,淮河上游拦蓄能力不足,防洪设施仅达十年一遇标准;中游行洪不畅,行蓄洪区安全问题尤为突出,特别是遇中小洪水行洪能力不足,汛期高水位持续时间长,防汛压力大,同时行蓄洪区人口多,区内群众安全居住问题尚未得到解决,难以及时启用应急预案;下游出路不畅,洪泽湖防洪标准尚达不到《防洪标准》确定的300年一遇标准,影响中游洪水下泄。
  (三)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增长方式比较粗放
  淮河生态经济带经济总体发展水平较低,除淮安、盐城、徐州、扬州、泰州等中等城市之外,其他地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特别是阜阳、六安、亳州、宿州、周口地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以下。该区域内现代产业体系不健全,现有产业大多处于价值链中低端,尚处于以要素和投资驱动力为主的阶段,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较少,综合竞争能力不强。劳动力、土地、能源等要素供给趋紧,生态环境约束不断强化,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面临新的挑战和压力。
  (四)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城镇化水平普遍低下
  淮河生态经济带所含区域远离各省发展重点,基础设施建设总体投入不足,历史欠账较多,致使其发展相对滞后。沿淮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尚不健全,缺乏东西向的高速铁路、城际轨道交通、高速公路连接上中下游。淮河黄金水道存在瓶颈制约,海河联运尚没有形成;中游航道含沙量较大,易出现航道梗阻现象;上游干线和支流航道等级偏低,不能适应流域经济和水运发展的需要。沿淮港口建设基础薄弱,缺乏直接出海港口,现代化航运服务能力不强,多式联运发展滞后。淮河生态经济带城镇化发展水平总体相对薄弱,淮南、淮安、盐城、徐州、扬州、泰州等地区城镇化率略高于全国水平,但驻马店、宿州、周口、阜阳、亳州等地区城镇化水平较低,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五)治理理念和管理水平落后,区域合作机制尚不健全
  长期以来,淮河的治理是以防御水患为主,没有能够形成以开发利用促进淮河治理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淮河生态经济带水量分配和水量调度工作相对滞后,水资源争夺矛盾突出。上中下游地区资源、生态利益协调机制尚未建立,联防联控大气污染难度大。上中下游跨区域合作机制尚不健全,缺乏整体性、专业性和协调性的大区域合作。“行政区经济”人为割裂了经济带内部之间的联系,淮河生态经济带一体化的市场体系尚未形成,依然存在阻碍要素合理流动的各种壁垒,产业分工协作体系不健全,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较为严重。淮河生态经济带内人口流动频繁,人口跨区域合理流动的相关配套政策尚不完善。
  (六)对外开放水平低下,淮河品牌形象亟待提高
  淮河生态经济带由于没有自己的出海港口,沿淮城市的内陆货物无法直接出海,大宗货物无法直接进出。该区域内经济发展是单纯的内部循环,外向型经济比重较小,传统优势产业开放能力不足,整体对外开放层次低。淮河水道纽带联结作用尚未充分发挥,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没有形成协调发展的格局。淮河两岸历史文化资源没有充分利用,自然旅游资源没有有效利用,以淮河为主题的旅游资源没有进行整体开发,建设淮河生态经济带文化长廊,重塑淮河品牌形象极为迫切。
  三、发展淮河生态经济带的机遇挑战
  (一)重大机遇
  推动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李克强总理的重要批示为推动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指明了方向。目前淮河生态经济带已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我国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为推进淮河生态经济带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打造“美丽淮河”提出了新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为利用淮河生态经济带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确保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提供了新契机。一带一路战略深入实施,为淮河生态经济带东西双向开发,进一步扩大开放合作,加快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实现上中下游经济协调发展提供了新机遇。
  (二)主要挑战
  淮河生态经济带“水多、水少、水脏”三大矛盾突出,“九旱一涝”的问题一直未得到根本缓解,资源环境约束加剧。随着淮河中上游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原已存在的水资源供需矛盾更加突出,将对淮河中上游地区的产业布局和发展、生产生活用水产生重大影响,同时对水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提出新的严峻挑战。此外,以淮河为主轴的东西向综合交通走廊尚未形成,水运优势未能充分显现。豫南、皖北、苏北是三省的经济洼地,产业层次总体偏低,产业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创新能力不足;全方位开放还不够充分,外向型经济总体规模仍然偏小;比较优势未能充分发挥,上中下游尚未完全形成协同发展的格局。
  四、发展淮河生态经济带的重要意义
  在新发展理念引领下加快淮河生态经济带开放发展,有利于加强全流域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推动流域可持续发展。探索跨省区流域生态建设新模式有利于统筹水利设施建设,使千年水患得以根治,把淮河打造成我国新的出海黄金水道,为豫南、皖北、苏北开辟一个便捷出海通道;有利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区域发展整体布局,快速带动全流域经济发展,彻底改变两岸落后面貌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加快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有利于建设沿淮现代农业示范区,保障国家粮食战略安全;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和城镇化布局,构建我国东中部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培育我国经济新的增长极;有利于发挥面向日韩、连接太平洋的区位优势,扩大中部地区对外开放,促进东中部地区互动、优势互补;有利于促进淮河特色地域文化建设,促进淮河旅游大发展,使淮河生态经济带重现往昔繁荣。
  五、发展淮河生态经济带的几点建议
  (一)打造国家生态走廊
  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明确生态功能分区,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施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严格保护一河清水,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协同治理。积极推进江淮生态走廊建设,努力建成上中下游相互协调、人与自然和谐的绿色生态走廊,构建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带东部的国家生态屏障。
  (二)积极打造内外资投资平台
  重点支持淮安打造台资集聚高地,支持信阳建设台商产业园,支持苏滁现代产业园等跨区域合作共建园区建设,支持符合条件的省级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支持具备条件的地区申报建设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建设盐城滨海保税港区、淮安一类水运、航空口岸、信阳陆路口岸、蚌埠长淮卫临港产业园、蚌埠综合保税区、信阳综合保税区、滁州综合保税区以及淮安、蚌埠、信阳临空经济区等开放型载体,带动流域融入全球航运体系与产业链。充分利用盐城683万亩沿海滩涂后备资源和230平方公里低产盐田资源,建设滩涂综合开发试验区,重点推进黄海经济区开发,打造淮河出海门户现代临港产业集聚区,为外来投资提供优质的投资平台和渠道。
  (三)优化区域投资发展环境
  进一步开放市场投资领域,降低乃至取消行业准入门槛,全面推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推动贸易便利化、投资自由化,开辟重大招商项目绿色通道。加快电子口岸建设,构建大通关“一站式”服务体制。推动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减少审批事项、下放审批权限,进一步改善投资、政务、服务环境,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
  (四)区域内外联动开放
  充分利用国外、国内、沿淮三个市場、三种资源,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积极创新体制机制,加快形成与国际惯例接轨的管理和服务体系,营造沿淮流域开发的良好环境。推进沿淮港口、产业、城镇互动,实施农业区与滞洪区、沿淮与内陆、区内与区外、城市与农村联动,提高开发的整体效率。
  (五)优化流域内分工合作
  完善产业分工协作体系,打造区域优势产业链,实现产业对接、错位发展。探索跨行政区域产业合作发展新模式,推动共建产业园区。远期要打破行政界限和市场分割,建立统一的商品市场、产权交易市场、人力资源市场,加强科技资源、信用体系、市场准入、质量互认等对接。推动基础设施一体化,协同建设跨省铁路、高速公路等重大基础设施,加强能源开发、信息网络、生态保护等产业合作共建。
  (六)做强水文化品牌
  民俗中的水崇拜是淮河水文化的灵魂,水利文化是淮河生态经济带水文化的主体和核心。要整合水文化,加强水文化景观建设与保护,积极谋划和建设淮河水文化主题公园,推进安徽省淮南市焦岗湖、茨淮新河、蚌埠市龙子湖、盱眙天泉湖、淮安市清晏园等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建设,做强水文化品牌,构建人水和谐的生产、生活方式。打造运河文化品牌。以淮安、扬州、淮北等城市为核心,保护、整合、开发多措并举,以理水、营城、聚人、兴文为策略,通过城市建设、公园建设、景观建设再现和发扬光大千年运河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重点打造运河文化长廊,建成集文化创意、生态旅游、康体养生、商务休闲以及特色主题乐园多功能为一体的运河文化国际交流经典空间,打造淮安“运河之都”品牌。
  参考文献:
  [1]   刘玉年.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淮河生态经济带高质量发展[J].治淮,2019,(12):4-6.
  [2]   史修松.索建立淮河生态经济带协调发展新机制[J].群众,2019,(2):33-34.
  [3]   张爱如.“五优联动”,推进淮河生态经济带粮食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N].粮油市场报,2020-01-21(B03).
   [责任编辑   柯   黎]
  收稿日期:2021-01-22
  基金项目:2020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淮河生态经济带对苏北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2020SJA1799)
  作者简介:时正杰(1983-),男,硕士,讲师,从事区域经济、教育管理研究。
其他文献
基于2011-2017年我国地市级数据,利用门限模型探讨城投债务规模与城市科技创新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城投债务规模与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存在倒U形关系,与政府推动科技创新能力和基础设施环境创新能力存在正U形关系;城投债务规模促进城市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阈值为0.2%~2.9%;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城投债务规模与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政府推动科技创新能力和基础设施环境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存在异质性.因此,地方政府需根据自身发展合理发行城投债,提升城市科技创新能力,防控城投债风险.
以沪深A股2004-2018年自然人控制的民营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检验实际控制入境外居留权对过度投资的影响.研究表明:境外居留权加剧了企业的过度投资行为,自由现金流是境外居留权影响过度投资的中介路径.调节效应检验表明,两权分离诱发并强化了实际控制人的“掏空”动机,较高的两权分离度加剧境外居留权对过度投资的影响,但支付较高的现金股利能够减少企业用于过度投资的自由现金流,较高现金股利政策缓解了境外居留权对过度投资的影响.
以2009-2019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研究实体企业金融资产配置是否以及如何影响审计师选择.研究发现:(1)实体企业金融资产配置影响审计师选择.机制分析表明,企业持有金融资产增加了代理成本,董事会倾向于选择高质量的“十大”事务所予以监督.(2)金融资产配置影响审计师选择并受管理层权力配置的调节.在管理层主导的公司,董事会聘请高质量审计师予以监督的能力被削弱.管理层权力的调节效应表现出较大的截面差异,当公司主业盈利能力不强、所处市场化程度低以及面临分析师关注度不高时,管理层权力的削弱效应明显.研究
基于2007-2017年中国省级绿色技术进步水平,使用改进的索洛模型分析金融结构对绿色技术进步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金融结构优化能够直接促进绿色技术进步,环境规制与绿色技术进步之间存在显著的U形关系;金融结构通过提升创新投入和拓展技术市场促进绿色技术进步水平的提升;城镇化率和经济外向性在一定程度上会抑制绿色技术进步水平的提升.本研究对于发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推动作用,制定最优金融结构政策具有借鉴价值.
2019年1月,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正式提出广西要构建“南向、北联、东融、西合”的开放发展新格局.广西毗邻广东,遥望港澳,区位优势明显,东融成为广西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开放合作的重要战略方向.课题组从税收视角获取广西东融重点区域的发展情况,分析广西在东融过程中面临招商引资质效、产业行业发展、营商环境管理等方面的挑战,并结合广东省经验做法,提出强化招商引资力度,加大产业承接转移力度,持续全面优化营商环境,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的人才交流与合作,积极开拓粤港澳大湾区市场,加快推动广
利用2016年流动人口监测调查数据,结合新一代农民工流动特征,系统考察了住房公积金缴存情况和租房保障享有情况对新一代农民工留城意愿的影响.研究表明,缴存住房公积金、享有租房保障均能显著提升新一代农民工的留城意愿,且享有租房保障对其留城意愿的边际影响更大.分样本的扩展分析及倾向得分匹配法的结果都支持上述结论.分样本的研究结果表明,租房保障对独自流动和没有孩子的农民工的留城意愿的影响更为明显.政府应增加公租房和廉租房的供给,并调整其申请规则以促进农民工留城.
养老保险降费政策是我国近年来减税降费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2016年的阶段性降低养老保险费率政策构建双重差分模型,分析了养老保险降费政策对企业投资的影响及相关机制.研究发现:养老保险降费政策降低了企业的缴费负担,抑制了企业的投资规模和过度投资行为.养老保险降费政策对企业投资的影响在平均工资水平低和非国有企业的子样本中更为显著.此外,养老保险降费政策使员工工资增加的同时,也引致企业以劳动力替代资本,从而有利于稳就业.本文的研究为政府部门进一步深化养老保险降费改革提供理论支撑.
摘 要:《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论述了异化劳动及早期对共产主义的理解,揭示了劳动异化及其前进方向,即劳动异化的扬弃。通过对“劳动异化”四个规定的理论再现,解读工人与劳动产品、自己劳动、类本质及本身的异化理论,剖析当下“劳动异化”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的最新表现,寻找“劳动异化”在未来终极扬弃的方法,即对私有财产的扬弃、对对象世界的感知复位、人与自然矛盾的解决、人对人本质的本身占有等。  关键词:劳动
摘 要:市场经济有效性的基础是按贡献分配。按贡献分配持续演化会产生:(1)资源持有两极分化;(2)资本外流;(3)社会不安定因素增加;(4)社会合作机制崩溃。要建立市场经济制衡机制以促进社会合作良性运作。从合作博弈来看,制衡市场经济主要体现为参与者博弈起点的公平、分配过程的公平、对重要的特定行业重构分配模式。具体措施:(1)保证教育的公平性;(2)对个体非劳动所得生产要素梯度征税;(3)营造保护
基于城步苗族自治县的实践,就贫困山区县农业产业推进战略路线图的规划和产业利益联结机制的具体构建进行讨论与分析.以资源、市场、政策、对接为基本依据,突出关键节点,进行目标设定,配套支撑措施,提出通用性较强的贫困山区县农业产业推进战略路线图规划;以切实可行的具体方案为基本要求,突出针对性,分门别类,精准构建农户与工商企业、农业与科技服务业及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的利益联结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