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入刊理由:“县域强则云岭强”。强滇之基在于强县,富县之要在于跨越发展,稳民之源在于强县。陆良,位于云南省东南部,素有“滇东明珠”之称,云南第一大平坝,是云南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县和优质稻谷示范县,素有“滇东粮仓”的美誉,多次获得过“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的殊荣。2014年的初始,站在新起点上,实现新跨越,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中共陆良县委书记陈锐表示,陆良县将在云南省委、省政府和曲靖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陆良县的社会经济发展迈上新的征程,为陆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再谱新篇章。
陆良——爨文化的发祥地,此处的一草一木,静静地诉说着一千多年前“爨氏家族”的文化与辉煌。陆良在漫长的岁月里,人们称它为“爨地”或“爨乡”。 滇东高原既有盘江便利的水利,又有乌蒙丰盛的牧草,这就使陆良在文明发展史上,形成了独特的农、畜并存的地域文化特征。
陆良,一座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在不断地诉说着它古老回忆的同时,也迎接改革开放的春风,不断地朝着新的目标跨越 。
陆良,如雄鹰一样,已展开它腾飞的双翼,翱翔于滇东大地。
聚焦两会 蓄势待发
暮春之初,政通人和。碧叶蓝天,千里滇池,轻舟盈盈,白鹬齐飞,人们享受着自然亲近之美境。2014年伊始,云南省“两会”在昆明胜利召开。每年的“两会”都会吸引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本刊记者在“两会”期间为深入了解云南省的县域经济发展情况,专访到了云南省人大代表、中共陆良县委书记陈锐。
这次云南省“两会”的召开,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指明了新的出路,为县域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这次“人代会”,严格贯彻落实了中央和省委关于改进作风的有关规定,会风非常清爽,会议非常务实,过程简洁有序。
陈锐告诉记者,2014年1月20日上午他认真听取了中共云南省委副书记、省长李纪恒的政府工作报告后,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几个方面我印象非常深刻,一个是报告围绕经济社会各个方面提出了实实在在的目标和任务。第二个是推进的具体方式和推进路径的选择非常实在。报告的关注点和落脚点是民生问题,不论是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还是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生态文明建设都紧扣增进人民福祉来展开部署。
除此之外我认为报告当中有两个亮点,一个是对改革创新的关注,明确了我省推进改革创新发展的工作重点和目标任务。第二个是涉及到曲靖市,也跟陆良息息相关,就是报告提出高标准、高起点建设昆曲绿色经济示范带,这将给陆良农业升级转型带来相当好的发展机遇。总的来说,这次‘人代会’,犹如清风拂面,在推进云南全面深化改革、增强发展内生动力,促进云南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省人民等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上,给予了全省人民更大的信心,是凝聚全省智慧的一次很重要的会议。”
陆良乘着十八届三中全会改革的东风,在省委、省政府“三大发展、三大战役”的高度决策下,坚持贯彻实施云南省“两会”精神,抢抓桥头堡和滇中产业新区建设的历史发展机遇,大手笔绘制陆良县未来“县域航母”的蓝图。
陈锐向记者开门见山地谈到:我本人既是云南省人大代表,又是中共陆良县委书记,回去后会及时把这次省“人代会”精神传达下去,带领和号召全县人民以改革激活发展动力、推动产业转型突破、夯实基础积攒后劲、拓展县域经济空间。
陈锐继续向记者讲道,“县域经济的发展对于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现阶段,只有抓住发展县域经济这个中心,做好县域经济文章,才能夯实建设的物质基础。当前,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推进,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发展县域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以城镇化为支撑,找准定位,发挥优势,主要从以下几点着手:
以农业现代化为基础。用现代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发展农业,调整优化农业结构。调结构、转方式是经济发展的主线。必须立足本地实际,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把握调整方向,发展优势产业。提升调整层次,凸现质量效益。培育龙头企业、拉长产业链,为农村持续健康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以工业化为主导。农村经济发展滞后的根本原因在于工业化水平低。县域经济作为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交汇点,其发展程度直接关系到农村工业化的进程。一方面,发展县域经济有利于接受城市经济的扩散效应,带动农村经济的工业化。有利于促进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合理配置,推动城乡产业协调发展,带动农村的工业化。同时,也可以创造中心城市与周边地区协同发展效应,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另一方面,发展县域经济有利于发挥生产要素的聚集效应,促进农村经济的工业化。通过发展县域经济,加强县城和中心镇的建设,实现乡镇企业、专业市场、工业园区和城镇建设有机结合,可以更好地发挥聚集效应,全面提升农村工业化整体水平。
以城镇化为支撑。工业创造财富,城市增值财富。工业经济实力不断壮大,工业主体地位日趋凸显。陆良县坚定不移地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突出工业主导地位,千方百计调优结构、调强产业、调快增速,推动开发建设步入了良性循环新阶段。城镇化可以得到最佳的资源配置效益。对县域来说,城镇建设首先是县城建设。首先要抓改革,理顺规划、建设、管理的机构和体制,加强综合执法。推进城乡一体化,市场就业、城市公共资源居民共享等制度,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其次要做好规划。做好县城和重点中心镇的总体规划及修编,同时搞好村庄建设规划,做到城乡规划全覆盖。三是以民营经济为着眼点。发展民营经济,必须为民营企业发展创造更为宽松的环境。实施‘催生、助长、扶强’战略,废除一切限制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和规定,让更多的中小企业成长起来。”
乘风破浪 助推产业
陈锐信心百倍地告诉记者,产业板块基本形成,产业集群如雨后春笋。陆良县坚定不移地走产业集群化、新型工业化道路,多管齐下、多措并举,全力推进项目建设,加快主导产业聚集。实现跨越发展关键看产业,陆良县将更加牢固地树立“产业兴县、产业强县、产业富县”的理念,全力打造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县、全省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全市特色轻工业基地,进一步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推进三次产业总量提升、结构优化、效益显现。 突出特色提升一产。“民以食为天”,粮食是安天下、保民生的产业。陆良县委、县政府深悉此理,陆良县把农业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立足之本,只有保证农业的发展,才能促进其它产业的转型升级。陆良县抓实龙头企业培育、农民合作社发展、农村“三权三证”抵押融资等着力点,完善10个农业产业园区规划,围绕农副产品资源,以蚕桑、优质水稻、蔬菜、食用菌、生猪等特色农业基地为依托,陆良县积极争取国家、省、市各类项目,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夯实水、电、路等要素保障。陆良县还连续四年抓住中央财政扶持蔬菜产业发展资金的机遇支持,加大经作产业扶持力度,现已建成2.7万亩节水蔬菜大棚、2万亩水果滴喷灌设施。其中,大棚种植面积上万亩连片的基地1片、千亩连片的基地7片、百亩连片的基地36片。搞好基地与企业的连接,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扎实抓好蔬菜冷链物流交易中心建设,做大做强外向型蔬菜产业。通过多年的发展,2013年,陆良县种植蔬菜面积已达到26万亩,产量达5.13亿公斤,实现产值6.537亿元;种植食用菌220万平方米,产量达1.15亿公斤,产值达4.61亿元;种植水果5万亩,产量达4280万公斤,产值达2.8亿元;种植魔芋2.5万亩,产量2800万公斤,产值7200万元;种植花卉0.5万亩,产量700万公斤,产值630万元;种植中药材0.52万亩,产值960万元。加上其他经济作物,全县经作产业产值已突破15亿元关口。现如今已经打造了3个现代农业庄园。陆良县为加快县城、城市综合体和特色小城镇、美丽村庄建设,将逐步构建“以农促工、工农共生、城乡共兴、竞相发展”的格局,促进建设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的美好环境。
优化结构做强二产。产业的关键在于工业。陆良将进一步增强工业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为推动县域经济跨越发展提供强大“引擎”。改造提升造纸印刷、建材、化工等传统产业,发挥农产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果蔬食品加工业,加快发展丝制品、服装及家纺产业,推动轻工业提速增量。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培育装备制造业、新材料、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产业,着力培育新的支柱产业,促进工业优化结构、加快转型。
加快速度发展三产。主动融入滇中城市经济圈同城化发展,做强做大县城,使青山工业片区与县城新区实现产城融合发展,完善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加快物流园区建设进程,着力把陆良建成滇东区域性物流运输集散地。大力发展城乡交通运输、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流通经济。
陆良优化配套的县域经济形态展露“芳容”,行业领先的项目建设热火朝天,极具优势的企业不断涌现,独树一帜的科技精英汇聚一方,引领行业的龙头企业异军突起……陆良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发展历程,演绎着社会经济发展的轨迹。
争先进位 科学发展
千年珠江之水奔腾不息,百年跨越发展之梦从未停息。在爨文化的发祥地,这块承载几十万人生存发展的热土上,凭借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陆良顺应历史而生,经过数十载奋发图强,它正在以非凡的气势扎根于爨文化大地。陈锐向记者强调,强滇之基在于强县。陆良要实现争先进位,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是一个重要抓手。
2012年,云南省委、省政府推出县域经济“争先进位”新的考评办法,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加快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强省必须先强县,要实现云南省九届四次全会提出的“翻两番、增三倍、促跨越、奔小康”的奋斗目标,县域经济是加快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当记者谈到“争先进位”的县域经济考核方法时,陈锐深有感慨地说道,陆良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县,必须清楚的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不能盲目地去追求GDP的增长,而是应该立足于陆良的资源条件和区位优势,因地制宜发展工业和做大做强县域经济,走出一条适合于自身优势的跨越发展之路是很重要的。陆良县为了做强园区经济的发展,突出产业园区和城镇“两个极点”,以高原特色农业为基础,以工业园区为载体,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以城乡一体化为支撑,以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为抓手,努力提高产业支撑能力,全力推进县域经济发展。
陆良县基础配套日臻完善,梧桐花开筑巢引凤。陆良县坚定不移地把做优投资环境、打造宜居陆良作为推动发展的首要条件,项目搞拆迁,产业抓配套,城市打基础,产业集聚和新区建设实现了跨越提升。为非公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新的跨越。陆良要实现赶超发展,关键就在于进一步激发非公经济活力,走出一条挖掘民智、吸引民资、依靠民力、做活非公经济的发展之路。在发展非公经济上,我们始终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进一步优化环境,搭建平台,激励引导企业抱团互助、转型发展,积极进入实体经济和基础设施建设领域;认真落实鼓励支持非公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激发创业活力,大力扶持创新型、成长性好的非公企业、中小微企业发展,力争非公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48%以上。在即将深入推进的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建设中,非公企业更可以在农村新型经营方式方面发挥自己的优势。
园区经济 势如破竹
陆良县把园区建设作为工业跨越发展的主战场、民营经济发展的聚集地、县域经济发展的突破口,立足优势,突出特色,不断加快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近三年来,园区新增建设项目51个,预计达产后产值为148.9亿元,并先后被列为云南省级重点工业园区和新型工业化轻工业产业示范基地。2013年,园区内86户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56.7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70.8%,已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尤其是以新威电子、泽瑞光电产业园为主导的电子信息产业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云南新兴电子信息产业的空白。
陈锐告诉记者,“陆良县园区经济之所以能取得这样优异的成绩,主要是按照四个层面来部署工作。”
科学定位立园,提升园区聚集力规划是园区建设的灵魂。陆良县委、县政府按照“集中、集约、集群”的发展原则,结合陆良资源特点和产业基础,大力培育园区特色产业,实现错位发展和差异化发展。 一是注重规划,提升园区建设品位。陆良县按照“工业上山”的要求,科学编制了“一园三片”47.7平方公里的工业园区总体规划、区域环境影响评价规划和控制性规划,启动了茧丝绸产业发展等专项规划;对园区的功能分区、产业布局、设施配套等方面做出了详细规划,用规划引领和指导园区建设和产业发展。对每个入园企业的平面布置、规划设计、建筑特色等进行规划把关,做到既突出企业特色,又整体统筹协调。
二是立足特色,科学优化产业布局。陆良县根据“一园三片”的特点和优势,围绕主导产业,打造相互关链、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产业链条,形成优势互补、特色鲜明、错位发展的园区和产业布局。其中,青山轻工业片区(10平方公里)以茧丝绸、电子信息产品、包装印刷、食品加工为主;大莫古综合加工业片区(27.6平方公里)以新型建材、木本油料等生物资源加工为主;召夸重工业和物流业片区10.1平方公里以煤化工、硅化工等为主。形成了一片一主业,二产带一产,三产联二产,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产业布局。
三是以业兴城,全力推进产城融合。陆良县树立了“产城一体”的理念,通过产业园区建设加速城镇化进程,实现产业和城镇同步发展、互补发展。在青山园区坚持以轻工业为主,园区路网与城市道路相接,园区周围布局了综合服务区、各类专业市场、物流配送、客运枢纽、社会公共服务等生产生活服务性设施,推动园区向城市复合功能区转变,使园区既是城市新区,又是产业新城。
多措并举建园,提升园区承载力。陆良县为适应园区建设与发展的需要,围绕煤、电、油、运、地、资、水、气等生产要素,不断创新工作方式,努力破解园区发展进程中的瓶颈制约。
一是破解用地难题。陆良县实行土地预收储,并通过低丘缓坡用地认定、城镇批次、单独选址、城增村减、盘活工矿废弃地等方式解决用地指标,三年来累计收储土地6380亩。为确保被征地群众生产生活水平不降低,陆良县积极探索货币补偿与预留一定比例的集体发展用地相结合的征地补偿方式,在货币补偿的基础上,预留20%的集体发展用地,有效解决了被征地群众的后顾之忧。同时,在满足工业用地的情况下,合理规划布局经营性用地,通过依法出让,完善工业用地片区基础设施,促进园区实现良性循环发展。
二是破解融资难题。陆良县坚持“投资多元化”的原则,在积极争取上级资金补足的基础上,引进公司制开发模式,从开发、管理、运营均采用市场化手段运作,逐步将工业园区建设由政府行为转化为市场行为,走以地生财、以财建园、以园兴企、以企发展的路子。充分发挥土投、园区锦达投资开发公司的融资功能,该公司对园区收储范围内的土地享有一级开发权,以注册资本金和土地抵押贷款融资,完成土地收储和基础设施建设,待项目入驻后,依靠土地出让金收益实现供求平衡和保本经营;在严格资金管理上,对每笔资金由县审计部门进行延伸审计,确保了资金的规范使用。近年来累计融资5.3亿元,有效破解了融资难的瓶颈制约。
三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陆良县按照青山片区“先建后引”、大莫古片区“建引同步”、召夸片区“先引后建”的思路,举全县之力推进园区建设。累计投入8.9亿元,建成了道路、集中供热、供电、供水等基础设施。围绕企业生产和发展需求,加快标准厂房建设和生产生活服务配套设施建设。园区累计建成标准厂房38万平方米,建成全省首个热电联产集中供热项目,引入园区综合服务中心、公租房、廉租房建设等项目,园区配套功能不断完善,承载能力不断增强。
项目建设强园,提升园区竞争力。陆良县把项目建设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生命线,不断强化项目意识,健全完善项目引进机制,全力推进项目建设。
一是突出招商选资。陆良县立足陆良区位和资源特点,围绕轻工、化工、建材、生物资源加工四大特色产业,把培育扶持本地企业和引进外来企业有机结合起来,在延伸产业链和产业配套项目上加大招商力度。通过产业招商、以商招商、小分队招商、协会招商等方式,先后引进了新千佛茧丝绸、梅玲丝纺、东来丝绸、布斯伦制衣等项目,形成了“栽桑养蚕、蚕种制售、桑条造纸、蚕茧缫丝、蚕丝绸缎、家纺生产、服装制作、蚕沙提取叶绿素”等完整的产业链体系;依托蔬菜、生猪、木本油料等农特产品优势资源,引进了新希望雪兰、双胞胎饲料、晨光生物科技、冷链仓储等项目,纵深发展农业特色产业链;同时形成了以富强建材、远东水泥为龙头的建材产业集群,以和平化工、鸿泰博化工为龙头的化工产业集群。
二是扎实推进项目建设。陆良县按照“保护性开工,无障碍施工”的要求,“零距离”跟踪服务、“零滞留”办理审批、“零容忍”工作延误,强势推进项目建设。2013年,成功签约泽瑞光电产业园、成至纸制品包装、轻纺丝绸皮革城、大自然食品加工园等14个项目,其中10个项目已开工建设,尤其是米高烟用复混肥项目仅用169天就建成,实现了当年签约、当年竣工投产。
三是打造特色产业基地。陆良县统筹考虑陆良县产业、片区、资源等实际情况,按照“先建后引”建青山片区、“边引边建”建大莫古片区、“先引后建”建召夸片区的开发时序,既有所侧重,又横向连接,各产业片区间实现整体上配套发展、片区间错位推进,注重做强特色,将青山工业片区打造成为全市特色轻工产业基地。目前,青山工业片区相继建成电子、蚕丝绸、设备制造、包装印刷等26个项目;大莫古工业片区相继建成饲料等农副产品等20个项目,召夸工业片区相继建成14万吨活性石灰等5个项目。园区建设已初见成效,集聚效应初步显现。
优质服务兴园,提升园区保障力。陆良县委、县政府坚持把环境建设作为加快工业园区发展的切入点,把服务作为助推园区经济发展的加速器。
一是实行县级领导联系重点项目和企业。陆良县级领导深入联系项目和企业一线调研,牵头协调解决项目推进和企业生产经营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确保了项目顺利推进和企业正常生产经营。
二是实行领办、帮办、代办和跟章制。企业或项目入驻园区后,明确专门的领导和工作人员,全程帮助企业办理所有手续;对入驻园区的项目和企业需向县级以上报送项目审批、核准、备案等事项,由园区管委会讨论研究,加盖内设局室和园区管委会公章,县级有关职能部门不再进一步审核,只加盖行政公章或转换成本部门文件直接上报,简化了办事程序,提高了办事效率。 三是创新推行“进厂驻企”服务方式。根据企业需求,陆良县选派了13名既懂工业经济,协调服务能力又强的干部进驻12家企业进行帮扶,参与企业员工管理、安全生产、协调服务等工作,重点解决外来投资企业“水土不服”问题,助推企业健康发展。
四是加强环境建设。创新服务机制,陆良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定期到园区召开重大项目现场办公会,研究解决园区建设发展和企业项目推进中的困难和问题。对入园企业、在建项目建档立册,建立台账,全程跟踪,无缝对接,进一步完善制度建设、园区综合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提高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和信息化、数字化水平,实行并行并联审批。同时建立银政企洽谈制度,启动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为企业打造信用名片,创造贷款和融资机会;定期召开“优化环境投资征求意见和测评会”,加强政企沟通,全面提升工业园区的服务层次和水平。
陆良立足自身实际情况,创新开发机制,进一步夯实发展基础,完善服务功能,破解发展难题,把工业园区建设成为全省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全市特色轻工产业发展基地和电子、茧丝绸、轻纺服装加工出口基地,成为助推陆良县域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的主引擎、主阵地。
富民强县 稳步推进
最后,陈锐向记者阐述了陆良富民强县的具体措施。“陆良经济的发展将“以‘富民强县’为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陆良,最终实现陆良与全市同步率先在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图愿景。”这是陆良县委所描绘出的一幅“小康陆良”的完整蓝图。
建设富强陆良。我们坚持把发展高原特色农业作为建设富强陆良的基础,把工业跨越发展作为建设富强陆良的主要途径,把现代服务业作为建设富强陆良的主要加速器,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建设富强陆良的重要动力,把项目建设作为建设富强陆良的主要手段,把招商引资作为建设富强陆良的第一要务,把基础设施作为建设富强陆良的重要依托,把民营经济作为建设富强陆良的重要力量,千方百计推动全县跨越赶超,为建设小康陆良奠定坚实基础。
建设民主陆良。把民主法制建设作为实现小康陆良的必然路径,必须坚持依法治县,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良好局面,为民主陆良建设营造良好环境。
建设文明陆良。把文明作为实现小康的基石,健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充分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筑牢思想基础。
建设和谐陆良。把和谐稳定作为实现小康的重要保障。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推动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统筹社会事业发展,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
建设美丽陆良。把良好环境作为实现小康的重要支撑。下决心把生态环境建设好,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空气清新的美丽家园,为群众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在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陆良实现赶超进位、跨越发展,我们有信心和决心。做好2014年的工作,对陆良来说及其关键,我们将以开展“深化改革年”“产业提升年”“作风改进年”活动为载体,着力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上取得新成效,力争县内生产总值增12%以上,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15%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13%、14%以上。
以改革增添发展活力。按照中央省市部署,稳步推进各项改革,推动农村土地流转规范运行,探索被征地农民集体预留发展用地经营管理的有效途径,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探索农民增加财产性收入渠道。围绕“接、放、管”三个方面抓好职能转变,健全完善并行并联审批责任制,加快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探索实行城镇、乡村公办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度,鼓励优秀教师到山区任教,逐步解决群众在教育领域反映强烈的优质教育资源不足、大班额等突出问题。
以基础设施建设破解发展瓶颈。农业方面:改造中低产田地6.6万亩;推进大坝冲水库扩建、11件小(二)型水库除险加固、五小水利重点县建设、中原泽治理,新建“爱心水窖”7500件,解决4万人饮水安全。交通方面:加快推进西石一改高项目、建设客运枢纽站、搬迁陆良收费站、拆建6座危桥。能源方面:扎实做好中缅天然气管线陆良支线有关工作、开工建设110千伏变电站一座,促成火电厂与载能重点企业实现电力直供,改造西片区35千伏供电线路。城市建设方面:抓好4个片区、3个城市综合体、12条路网建设。
以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社会事业持续发展。从医疗、教育、到社保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面上更多的拓展、拓宽,让人民感受到更多的幸福,使老百姓更多享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加快新建1所中学、1所小学的前期工作,启动实施3所中心幼儿园建设。加快疾控中心、妇幼保健院、3个乡镇卫生院业务用房项目建设。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更加注重保护青山绿水,绝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短时的经济增长,坚决关停不达标企业,保护高原第一大坝。
以作风转变夯实发展后劲:认真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始终坚持以强化干部作风建设来改善党群干群关系、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形成风清气正、政通人和的良好发展格局。
陈锐对陆良发展的未来充满希望:新的征程已经开启,新的目标催人奋进,我们将在新一轮改革春风的沐浴下,在曲靖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牢记县域经济的发展使命,不负人民的重托,坚定发展的信心,砥砺奋进,为全力构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陆良而努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努力。
立足新起点,应对新挑战,推进新发展,实现新跨越,是所有陆良人民的共同期盼,也是陆良人民的光荣使命和神圣职责。风劲潮涌,陆良将扬帆前进;任重道远,陆良将乘风破浪。记者相信,在以年富力强的陈锐书记为班长的中共陆良县委、政府的领导下,在全县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一幅“打造陆良‘县域航母’特色,提振干事创业精气神,推动县域发展新跨越,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胜利,实现陆良人民幸福美满生活”的新蓝图将早日呈现在世人面前。
陆良——爨文化的发祥地,此处的一草一木,静静地诉说着一千多年前“爨氏家族”的文化与辉煌。陆良在漫长的岁月里,人们称它为“爨地”或“爨乡”。 滇东高原既有盘江便利的水利,又有乌蒙丰盛的牧草,这就使陆良在文明发展史上,形成了独特的农、畜并存的地域文化特征。
陆良,一座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在不断地诉说着它古老回忆的同时,也迎接改革开放的春风,不断地朝着新的目标跨越 。
陆良,如雄鹰一样,已展开它腾飞的双翼,翱翔于滇东大地。
聚焦两会 蓄势待发
暮春之初,政通人和。碧叶蓝天,千里滇池,轻舟盈盈,白鹬齐飞,人们享受着自然亲近之美境。2014年伊始,云南省“两会”在昆明胜利召开。每年的“两会”都会吸引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本刊记者在“两会”期间为深入了解云南省的县域经济发展情况,专访到了云南省人大代表、中共陆良县委书记陈锐。
这次云南省“两会”的召开,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指明了新的出路,为县域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这次“人代会”,严格贯彻落实了中央和省委关于改进作风的有关规定,会风非常清爽,会议非常务实,过程简洁有序。
陈锐告诉记者,2014年1月20日上午他认真听取了中共云南省委副书记、省长李纪恒的政府工作报告后,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几个方面我印象非常深刻,一个是报告围绕经济社会各个方面提出了实实在在的目标和任务。第二个是推进的具体方式和推进路径的选择非常实在。报告的关注点和落脚点是民生问题,不论是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还是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生态文明建设都紧扣增进人民福祉来展开部署。
除此之外我认为报告当中有两个亮点,一个是对改革创新的关注,明确了我省推进改革创新发展的工作重点和目标任务。第二个是涉及到曲靖市,也跟陆良息息相关,就是报告提出高标准、高起点建设昆曲绿色经济示范带,这将给陆良农业升级转型带来相当好的发展机遇。总的来说,这次‘人代会’,犹如清风拂面,在推进云南全面深化改革、增强发展内生动力,促进云南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省人民等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上,给予了全省人民更大的信心,是凝聚全省智慧的一次很重要的会议。”
陆良乘着十八届三中全会改革的东风,在省委、省政府“三大发展、三大战役”的高度决策下,坚持贯彻实施云南省“两会”精神,抢抓桥头堡和滇中产业新区建设的历史发展机遇,大手笔绘制陆良县未来“县域航母”的蓝图。
陈锐向记者开门见山地谈到:我本人既是云南省人大代表,又是中共陆良县委书记,回去后会及时把这次省“人代会”精神传达下去,带领和号召全县人民以改革激活发展动力、推动产业转型突破、夯实基础积攒后劲、拓展县域经济空间。
陈锐继续向记者讲道,“县域经济的发展对于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现阶段,只有抓住发展县域经济这个中心,做好县域经济文章,才能夯实建设的物质基础。当前,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推进,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发展县域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以城镇化为支撑,找准定位,发挥优势,主要从以下几点着手:
以农业现代化为基础。用现代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发展农业,调整优化农业结构。调结构、转方式是经济发展的主线。必须立足本地实际,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把握调整方向,发展优势产业。提升调整层次,凸现质量效益。培育龙头企业、拉长产业链,为农村持续健康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以工业化为主导。农村经济发展滞后的根本原因在于工业化水平低。县域经济作为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交汇点,其发展程度直接关系到农村工业化的进程。一方面,发展县域经济有利于接受城市经济的扩散效应,带动农村经济的工业化。有利于促进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合理配置,推动城乡产业协调发展,带动农村的工业化。同时,也可以创造中心城市与周边地区协同发展效应,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另一方面,发展县域经济有利于发挥生产要素的聚集效应,促进农村经济的工业化。通过发展县域经济,加强县城和中心镇的建设,实现乡镇企业、专业市场、工业园区和城镇建设有机结合,可以更好地发挥聚集效应,全面提升农村工业化整体水平。
以城镇化为支撑。工业创造财富,城市增值财富。工业经济实力不断壮大,工业主体地位日趋凸显。陆良县坚定不移地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突出工业主导地位,千方百计调优结构、调强产业、调快增速,推动开发建设步入了良性循环新阶段。城镇化可以得到最佳的资源配置效益。对县域来说,城镇建设首先是县城建设。首先要抓改革,理顺规划、建设、管理的机构和体制,加强综合执法。推进城乡一体化,市场就业、城市公共资源居民共享等制度,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其次要做好规划。做好县城和重点中心镇的总体规划及修编,同时搞好村庄建设规划,做到城乡规划全覆盖。三是以民营经济为着眼点。发展民营经济,必须为民营企业发展创造更为宽松的环境。实施‘催生、助长、扶强’战略,废除一切限制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和规定,让更多的中小企业成长起来。”
乘风破浪 助推产业
陈锐信心百倍地告诉记者,产业板块基本形成,产业集群如雨后春笋。陆良县坚定不移地走产业集群化、新型工业化道路,多管齐下、多措并举,全力推进项目建设,加快主导产业聚集。实现跨越发展关键看产业,陆良县将更加牢固地树立“产业兴县、产业强县、产业富县”的理念,全力打造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县、全省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全市特色轻工业基地,进一步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推进三次产业总量提升、结构优化、效益显现。 突出特色提升一产。“民以食为天”,粮食是安天下、保民生的产业。陆良县委、县政府深悉此理,陆良县把农业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立足之本,只有保证农业的发展,才能促进其它产业的转型升级。陆良县抓实龙头企业培育、农民合作社发展、农村“三权三证”抵押融资等着力点,完善10个农业产业园区规划,围绕农副产品资源,以蚕桑、优质水稻、蔬菜、食用菌、生猪等特色农业基地为依托,陆良县积极争取国家、省、市各类项目,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夯实水、电、路等要素保障。陆良县还连续四年抓住中央财政扶持蔬菜产业发展资金的机遇支持,加大经作产业扶持力度,现已建成2.7万亩节水蔬菜大棚、2万亩水果滴喷灌设施。其中,大棚种植面积上万亩连片的基地1片、千亩连片的基地7片、百亩连片的基地36片。搞好基地与企业的连接,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扎实抓好蔬菜冷链物流交易中心建设,做大做强外向型蔬菜产业。通过多年的发展,2013年,陆良县种植蔬菜面积已达到26万亩,产量达5.13亿公斤,实现产值6.537亿元;种植食用菌220万平方米,产量达1.15亿公斤,产值达4.61亿元;种植水果5万亩,产量达4280万公斤,产值达2.8亿元;种植魔芋2.5万亩,产量2800万公斤,产值7200万元;种植花卉0.5万亩,产量700万公斤,产值630万元;种植中药材0.52万亩,产值960万元。加上其他经济作物,全县经作产业产值已突破15亿元关口。现如今已经打造了3个现代农业庄园。陆良县为加快县城、城市综合体和特色小城镇、美丽村庄建设,将逐步构建“以农促工、工农共生、城乡共兴、竞相发展”的格局,促进建设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的美好环境。
优化结构做强二产。产业的关键在于工业。陆良将进一步增强工业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为推动县域经济跨越发展提供强大“引擎”。改造提升造纸印刷、建材、化工等传统产业,发挥农产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果蔬食品加工业,加快发展丝制品、服装及家纺产业,推动轻工业提速增量。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培育装备制造业、新材料、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产业,着力培育新的支柱产业,促进工业优化结构、加快转型。
加快速度发展三产。主动融入滇中城市经济圈同城化发展,做强做大县城,使青山工业片区与县城新区实现产城融合发展,完善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加快物流园区建设进程,着力把陆良建成滇东区域性物流运输集散地。大力发展城乡交通运输、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流通经济。
陆良优化配套的县域经济形态展露“芳容”,行业领先的项目建设热火朝天,极具优势的企业不断涌现,独树一帜的科技精英汇聚一方,引领行业的龙头企业异军突起……陆良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发展历程,演绎着社会经济发展的轨迹。
争先进位 科学发展
千年珠江之水奔腾不息,百年跨越发展之梦从未停息。在爨文化的发祥地,这块承载几十万人生存发展的热土上,凭借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陆良顺应历史而生,经过数十载奋发图强,它正在以非凡的气势扎根于爨文化大地。陈锐向记者强调,强滇之基在于强县。陆良要实现争先进位,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是一个重要抓手。
2012年,云南省委、省政府推出县域经济“争先进位”新的考评办法,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加快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强省必须先强县,要实现云南省九届四次全会提出的“翻两番、增三倍、促跨越、奔小康”的奋斗目标,县域经济是加快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当记者谈到“争先进位”的县域经济考核方法时,陈锐深有感慨地说道,陆良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县,必须清楚的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不能盲目地去追求GDP的增长,而是应该立足于陆良的资源条件和区位优势,因地制宜发展工业和做大做强县域经济,走出一条适合于自身优势的跨越发展之路是很重要的。陆良县为了做强园区经济的发展,突出产业园区和城镇“两个极点”,以高原特色农业为基础,以工业园区为载体,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以城乡一体化为支撑,以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为抓手,努力提高产业支撑能力,全力推进县域经济发展。
陆良县基础配套日臻完善,梧桐花开筑巢引凤。陆良县坚定不移地把做优投资环境、打造宜居陆良作为推动发展的首要条件,项目搞拆迁,产业抓配套,城市打基础,产业集聚和新区建设实现了跨越提升。为非公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新的跨越。陆良要实现赶超发展,关键就在于进一步激发非公经济活力,走出一条挖掘民智、吸引民资、依靠民力、做活非公经济的发展之路。在发展非公经济上,我们始终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进一步优化环境,搭建平台,激励引导企业抱团互助、转型发展,积极进入实体经济和基础设施建设领域;认真落实鼓励支持非公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激发创业活力,大力扶持创新型、成长性好的非公企业、中小微企业发展,力争非公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48%以上。在即将深入推进的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建设中,非公企业更可以在农村新型经营方式方面发挥自己的优势。
园区经济 势如破竹
陆良县把园区建设作为工业跨越发展的主战场、民营经济发展的聚集地、县域经济发展的突破口,立足优势,突出特色,不断加快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近三年来,园区新增建设项目51个,预计达产后产值为148.9亿元,并先后被列为云南省级重点工业园区和新型工业化轻工业产业示范基地。2013年,园区内86户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56.7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70.8%,已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尤其是以新威电子、泽瑞光电产业园为主导的电子信息产业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云南新兴电子信息产业的空白。
陈锐告诉记者,“陆良县园区经济之所以能取得这样优异的成绩,主要是按照四个层面来部署工作。”
科学定位立园,提升园区聚集力规划是园区建设的灵魂。陆良县委、县政府按照“集中、集约、集群”的发展原则,结合陆良资源特点和产业基础,大力培育园区特色产业,实现错位发展和差异化发展。 一是注重规划,提升园区建设品位。陆良县按照“工业上山”的要求,科学编制了“一园三片”47.7平方公里的工业园区总体规划、区域环境影响评价规划和控制性规划,启动了茧丝绸产业发展等专项规划;对园区的功能分区、产业布局、设施配套等方面做出了详细规划,用规划引领和指导园区建设和产业发展。对每个入园企业的平面布置、规划设计、建筑特色等进行规划把关,做到既突出企业特色,又整体统筹协调。
二是立足特色,科学优化产业布局。陆良县根据“一园三片”的特点和优势,围绕主导产业,打造相互关链、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产业链条,形成优势互补、特色鲜明、错位发展的园区和产业布局。其中,青山轻工业片区(10平方公里)以茧丝绸、电子信息产品、包装印刷、食品加工为主;大莫古综合加工业片区(27.6平方公里)以新型建材、木本油料等生物资源加工为主;召夸重工业和物流业片区10.1平方公里以煤化工、硅化工等为主。形成了一片一主业,二产带一产,三产联二产,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产业布局。
三是以业兴城,全力推进产城融合。陆良县树立了“产城一体”的理念,通过产业园区建设加速城镇化进程,实现产业和城镇同步发展、互补发展。在青山园区坚持以轻工业为主,园区路网与城市道路相接,园区周围布局了综合服务区、各类专业市场、物流配送、客运枢纽、社会公共服务等生产生活服务性设施,推动园区向城市复合功能区转变,使园区既是城市新区,又是产业新城。
多措并举建园,提升园区承载力。陆良县为适应园区建设与发展的需要,围绕煤、电、油、运、地、资、水、气等生产要素,不断创新工作方式,努力破解园区发展进程中的瓶颈制约。
一是破解用地难题。陆良县实行土地预收储,并通过低丘缓坡用地认定、城镇批次、单独选址、城增村减、盘活工矿废弃地等方式解决用地指标,三年来累计收储土地6380亩。为确保被征地群众生产生活水平不降低,陆良县积极探索货币补偿与预留一定比例的集体发展用地相结合的征地补偿方式,在货币补偿的基础上,预留20%的集体发展用地,有效解决了被征地群众的后顾之忧。同时,在满足工业用地的情况下,合理规划布局经营性用地,通过依法出让,完善工业用地片区基础设施,促进园区实现良性循环发展。
二是破解融资难题。陆良县坚持“投资多元化”的原则,在积极争取上级资金补足的基础上,引进公司制开发模式,从开发、管理、运营均采用市场化手段运作,逐步将工业园区建设由政府行为转化为市场行为,走以地生财、以财建园、以园兴企、以企发展的路子。充分发挥土投、园区锦达投资开发公司的融资功能,该公司对园区收储范围内的土地享有一级开发权,以注册资本金和土地抵押贷款融资,完成土地收储和基础设施建设,待项目入驻后,依靠土地出让金收益实现供求平衡和保本经营;在严格资金管理上,对每笔资金由县审计部门进行延伸审计,确保了资金的规范使用。近年来累计融资5.3亿元,有效破解了融资难的瓶颈制约。
三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陆良县按照青山片区“先建后引”、大莫古片区“建引同步”、召夸片区“先引后建”的思路,举全县之力推进园区建设。累计投入8.9亿元,建成了道路、集中供热、供电、供水等基础设施。围绕企业生产和发展需求,加快标准厂房建设和生产生活服务配套设施建设。园区累计建成标准厂房38万平方米,建成全省首个热电联产集中供热项目,引入园区综合服务中心、公租房、廉租房建设等项目,园区配套功能不断完善,承载能力不断增强。
项目建设强园,提升园区竞争力。陆良县把项目建设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生命线,不断强化项目意识,健全完善项目引进机制,全力推进项目建设。
一是突出招商选资。陆良县立足陆良区位和资源特点,围绕轻工、化工、建材、生物资源加工四大特色产业,把培育扶持本地企业和引进外来企业有机结合起来,在延伸产业链和产业配套项目上加大招商力度。通过产业招商、以商招商、小分队招商、协会招商等方式,先后引进了新千佛茧丝绸、梅玲丝纺、东来丝绸、布斯伦制衣等项目,形成了“栽桑养蚕、蚕种制售、桑条造纸、蚕茧缫丝、蚕丝绸缎、家纺生产、服装制作、蚕沙提取叶绿素”等完整的产业链体系;依托蔬菜、生猪、木本油料等农特产品优势资源,引进了新希望雪兰、双胞胎饲料、晨光生物科技、冷链仓储等项目,纵深发展农业特色产业链;同时形成了以富强建材、远东水泥为龙头的建材产业集群,以和平化工、鸿泰博化工为龙头的化工产业集群。
二是扎实推进项目建设。陆良县按照“保护性开工,无障碍施工”的要求,“零距离”跟踪服务、“零滞留”办理审批、“零容忍”工作延误,强势推进项目建设。2013年,成功签约泽瑞光电产业园、成至纸制品包装、轻纺丝绸皮革城、大自然食品加工园等14个项目,其中10个项目已开工建设,尤其是米高烟用复混肥项目仅用169天就建成,实现了当年签约、当年竣工投产。
三是打造特色产业基地。陆良县统筹考虑陆良县产业、片区、资源等实际情况,按照“先建后引”建青山片区、“边引边建”建大莫古片区、“先引后建”建召夸片区的开发时序,既有所侧重,又横向连接,各产业片区间实现整体上配套发展、片区间错位推进,注重做强特色,将青山工业片区打造成为全市特色轻工产业基地。目前,青山工业片区相继建成电子、蚕丝绸、设备制造、包装印刷等26个项目;大莫古工业片区相继建成饲料等农副产品等20个项目,召夸工业片区相继建成14万吨活性石灰等5个项目。园区建设已初见成效,集聚效应初步显现。
优质服务兴园,提升园区保障力。陆良县委、县政府坚持把环境建设作为加快工业园区发展的切入点,把服务作为助推园区经济发展的加速器。
一是实行县级领导联系重点项目和企业。陆良县级领导深入联系项目和企业一线调研,牵头协调解决项目推进和企业生产经营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确保了项目顺利推进和企业正常生产经营。
二是实行领办、帮办、代办和跟章制。企业或项目入驻园区后,明确专门的领导和工作人员,全程帮助企业办理所有手续;对入驻园区的项目和企业需向县级以上报送项目审批、核准、备案等事项,由园区管委会讨论研究,加盖内设局室和园区管委会公章,县级有关职能部门不再进一步审核,只加盖行政公章或转换成本部门文件直接上报,简化了办事程序,提高了办事效率。 三是创新推行“进厂驻企”服务方式。根据企业需求,陆良县选派了13名既懂工业经济,协调服务能力又强的干部进驻12家企业进行帮扶,参与企业员工管理、安全生产、协调服务等工作,重点解决外来投资企业“水土不服”问题,助推企业健康发展。
四是加强环境建设。创新服务机制,陆良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定期到园区召开重大项目现场办公会,研究解决园区建设发展和企业项目推进中的困难和问题。对入园企业、在建项目建档立册,建立台账,全程跟踪,无缝对接,进一步完善制度建设、园区综合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提高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和信息化、数字化水平,实行并行并联审批。同时建立银政企洽谈制度,启动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为企业打造信用名片,创造贷款和融资机会;定期召开“优化环境投资征求意见和测评会”,加强政企沟通,全面提升工业园区的服务层次和水平。
陆良立足自身实际情况,创新开发机制,进一步夯实发展基础,完善服务功能,破解发展难题,把工业园区建设成为全省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全市特色轻工产业发展基地和电子、茧丝绸、轻纺服装加工出口基地,成为助推陆良县域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的主引擎、主阵地。
富民强县 稳步推进
最后,陈锐向记者阐述了陆良富民强县的具体措施。“陆良经济的发展将“以‘富民强县’为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陆良,最终实现陆良与全市同步率先在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图愿景。”这是陆良县委所描绘出的一幅“小康陆良”的完整蓝图。
建设富强陆良。我们坚持把发展高原特色农业作为建设富强陆良的基础,把工业跨越发展作为建设富强陆良的主要途径,把现代服务业作为建设富强陆良的主要加速器,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建设富强陆良的重要动力,把项目建设作为建设富强陆良的主要手段,把招商引资作为建设富强陆良的第一要务,把基础设施作为建设富强陆良的重要依托,把民营经济作为建设富强陆良的重要力量,千方百计推动全县跨越赶超,为建设小康陆良奠定坚实基础。
建设民主陆良。把民主法制建设作为实现小康陆良的必然路径,必须坚持依法治县,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良好局面,为民主陆良建设营造良好环境。
建设文明陆良。把文明作为实现小康的基石,健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充分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筑牢思想基础。
建设和谐陆良。把和谐稳定作为实现小康的重要保障。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推动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统筹社会事业发展,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
建设美丽陆良。把良好环境作为实现小康的重要支撑。下决心把生态环境建设好,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空气清新的美丽家园,为群众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在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陆良实现赶超进位、跨越发展,我们有信心和决心。做好2014年的工作,对陆良来说及其关键,我们将以开展“深化改革年”“产业提升年”“作风改进年”活动为载体,着力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上取得新成效,力争县内生产总值增12%以上,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15%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13%、14%以上。
以改革增添发展活力。按照中央省市部署,稳步推进各项改革,推动农村土地流转规范运行,探索被征地农民集体预留发展用地经营管理的有效途径,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探索农民增加财产性收入渠道。围绕“接、放、管”三个方面抓好职能转变,健全完善并行并联审批责任制,加快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探索实行城镇、乡村公办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度,鼓励优秀教师到山区任教,逐步解决群众在教育领域反映强烈的优质教育资源不足、大班额等突出问题。
以基础设施建设破解发展瓶颈。农业方面:改造中低产田地6.6万亩;推进大坝冲水库扩建、11件小(二)型水库除险加固、五小水利重点县建设、中原泽治理,新建“爱心水窖”7500件,解决4万人饮水安全。交通方面:加快推进西石一改高项目、建设客运枢纽站、搬迁陆良收费站、拆建6座危桥。能源方面:扎实做好中缅天然气管线陆良支线有关工作、开工建设110千伏变电站一座,促成火电厂与载能重点企业实现电力直供,改造西片区35千伏供电线路。城市建设方面:抓好4个片区、3个城市综合体、12条路网建设。
以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社会事业持续发展。从医疗、教育、到社保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面上更多的拓展、拓宽,让人民感受到更多的幸福,使老百姓更多享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加快新建1所中学、1所小学的前期工作,启动实施3所中心幼儿园建设。加快疾控中心、妇幼保健院、3个乡镇卫生院业务用房项目建设。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更加注重保护青山绿水,绝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短时的经济增长,坚决关停不达标企业,保护高原第一大坝。
以作风转变夯实发展后劲:认真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始终坚持以强化干部作风建设来改善党群干群关系、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形成风清气正、政通人和的良好发展格局。
陈锐对陆良发展的未来充满希望:新的征程已经开启,新的目标催人奋进,我们将在新一轮改革春风的沐浴下,在曲靖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牢记县域经济的发展使命,不负人民的重托,坚定发展的信心,砥砺奋进,为全力构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陆良而努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努力。
立足新起点,应对新挑战,推进新发展,实现新跨越,是所有陆良人民的共同期盼,也是陆良人民的光荣使命和神圣职责。风劲潮涌,陆良将扬帆前进;任重道远,陆良将乘风破浪。记者相信,在以年富力强的陈锐书记为班长的中共陆良县委、政府的领导下,在全县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一幅“打造陆良‘县域航母’特色,提振干事创业精气神,推动县域发展新跨越,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胜利,实现陆良人民幸福美满生活”的新蓝图将早日呈现在世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