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尚旗袍的领军裁缝

来源 :莫愁·天下男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mi87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那个靠手艺维持生计的年代,褚宏生与大部分裁缝不同,他酷爱读书,涉猎广泛,最喜欢在一些旗袍的细节上做创新。
  有一次,褚宏生问师父:“做旗袍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师父意味深长地答道:“把旗袍做成女人的另一层肌肤,多一分则肥,少一分则窄,让旗袍在一个女人身上活起来,就是做旗袍的最高境界。”师父的话让褚宏生醍醐灌顶,从此,旗袍在褚宏生心中不再只是一件靠技术剪裁的衣裳,而是充满女性柔美、灵气与韵味的灵魂艺术品。
  老上海的裁缝店竞争激烈,每家都在细节上争奇斗艳。爱看流行杂志的褚宏生,再一次突破创新,将西式服饰的修身剪裁,融合到中国传统的旗袍缝制中,让东方女子被禁锢了几千年的身体骤然苏醒,褚宏生的名字在上海滩也越发响亮了。那时,刚刚获得黑白片影后的胡蝶,亲自邀请褚宏生到自己的府邸,为自己量身定制旗袍。第一次见到这么大牌的明星,褚宏生的心里忐忑不安,但一旦将皮尺握在手中,他就像突然变了个人似的,皮尺在胡蝶身上娴熟地上下翻飞,很快26个细节尺寸,被褚宏生一气呵成地记录在了本子上。
  “你能一口气记住所有尺寸,不会出错吗?”胡蝶满脸疑惑。
  “这是我们必须掌握的基本功,放心,肯定不会出错。”褚宏生回答。
  为了凸显胡蝶高贵优雅的气质,褚宏生再次大胆创新,选用那个时代最时尚的法国蕾丝做面料,采用镂空的裁剪样式,终于缝制出两套独一无二的白色镂空蕾丝旗袍。成品出来后,一向对旗袍的材质、样式和做工非常挑剔的胡蝶,对这两件旗袍爱不释手。当胡蝶身着这身中西结合的蕾丝旗袍亮相时,惊艳了整个上海滩,褚宏生也跟着爆红了。八十年后的2015年,这两件为胡蝶定制的白色蕾丝旗袍,成为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慈善舞会的重头戏,褚宏生当年精致的裁剪技术和精致蕾丝,在当代依然散发着一种动人心魄的优雅。好莱坞时尚大咖惊叹道:“为什么你们八十年以前就可以这么时尚?”
  上世纪90年代起,褚宏生第一个将露肩、露背、鱼尾等现代设计融入旗袍中,改良后的风格焕然一新,许多明星成了褚宏生定制旗袍的常客。
  张爱玲曾说:“对于不会说话的人,衣服是一种语言,随身带着的是袖珍戏剧。”褚宏生手工缝制的旗袍,无论穿在哪个女人身上,似乎都成了女主人的代言。褚宏生一辈子密密缝缝不下5000件旗袍,行云流水的线条,精致繁琐的手绣,扮靓几代女人,每件都堪称经典,成为中国旗袍时尚的领军裁缝。
  上海滩最后的老裁缝
  褚宏生的性格温和,说话时总是笑意盈盈地带着一口吴侬软语,还有一批忠实的高端老顾客,横跨影视界明星、名媛贵族、权贵政要,很多人劝褚宏生自立门户,自己当老板,但褚宏生总是这样婉拒:“我从来都不想当老板,我就是个做旗袍的裁缝,旗袍就是我的生命。”
  上世纪70年代开始,老上海的许多旗袍店铺,为了提高工作效率,纷纷摒弃传统的手工缝制,连最精髓的盘扣,也是用缝纫机制作的。褚宏生看了很痛心,要求自己的徒弟们坚持手工制作。
  褚宏生认真地对徒弟们说:“旗袍跟普通的衣服不一样,它的针针线线注入每个旗袍师父的情感和灵魂,机器缝制出来的东西硬邦邦的,冷冰冰的,还怎么体现出女性的柔美气质呢?”话虽如此,但手工缝制旗袍着实太累了,每个手工缝制旗袍的师傅,手上无不烙下无数针刺的瘢痕。褚宏生的手和茧早已融为一体,颈椎病和腰间盘突出,变成他一辈子习以为常的病痛。
  79岁那年,长期受身体病痛折磨的褚宏生,在医生的警告及家人央求下,不得不痛下决心,不再继续亲手缝制旗袍。第二年,80岁大寿一过,褚宏生不顾家人反对,毅然决定再次出山,到一家手工旗袍高级定制公司,亲手挑几个有着虔诚匠心的徒弟,决心把自己的手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希望这些年轻的一代,能继续把中国旗袍的真正精神代代相传下去。
  2012年12月,褚宏生所在的公司瀚艺,受外交部邀请,定制多款龙袍工艺手绣旗袍,以在英国女王登基六十周年及凯特王妃慈善义卖特别展览上展出。94岁高龄的褚宏生,每天亲自到店里指导徒弟们缝制。最后,这些代表中国精髓的工艺手绣旗袍,在英国惊艳亮相时,立马在英国王室及名流圈里刮起一阵中国旗袍风。2014年11月,由褚宏生指导的瀚艺戏剧龙袍,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现在,98岁的褚宏生每天坚持上班,虽不能亲自动手帮人做旗袍,但他每天乐此不疲地帮人量身,仍能利索地把皮尺从自己脖子里拽下来,在顾客脖子上轻轻一揽,接口处,深入食指留出些许空隙,又稍稍往外一滑,时光就这样在褚宏生的一揽一滑之间匆匆流逝。家人总担心褚宏生太过辛劳,影响身体,但乐观的褚宏生总是笑着安慰道:“我不辛苦,不忐忑,不亏欠我这与旗袍相伴的77年,这就是我最好的人生状态。”
  图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编辑 钟健 12497681@qq.com
其他文献
四川雅安市以北24公里处的上里镇,古时为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上的著名重镇,也是临邛古道进入雅安的驿站。上里镇居于两河相交的夹角内,民间传为财源汇聚的宝地。  在上里古镇,最有名气的是已有上百年历史的韩家大院,为清代道光年间韩氏盐商所建,也是川西南保存最完好的清代民居。  始建于清道光年间  明末清初,由于古镇人口不断增加,经济日益繁荣,当时,上里镇内主要以韩、杨、陈、张、许五大家族各自称霸一方,
期刊
在万里长江的入海口,有一座美丽的城市——江苏海门。这里生活着50多万女性,她们聪慧而又贤淑,平凡而又伟大,用一双双巧手描绘着绚丽的画卷,演绎着一个又一个感人的传奇。  近年来,海门市不断创优环境、做强服务、唱响品牌,帮助和引导广大城乡妇女就业有岗位、创业有平台、发展有动力,破解了女性创业就业的工作难题,他们是如何做到的?  送春风,感受“娘家”的温暖  海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妇女创业就业工作,将
期刊
讲述人:李丽梅,成都市成龙街道敬老院护理人员  半年前我们敬老院扩建后开辟了“喘息式服务专区”,服务项目刚开通就迅速“满员”。第一位入住的是75岁的张大爷,张大爷的女儿远在国外,此前一直与老伴一同生活,选择“喘息式服务”是希望能顺利度过术后过渡期。因为两个月前他因胆囊出现问题实施了手术,术后的特殊饮食要求让两位老人犯了难:“医院开出的饮食要求非常高,流质、半流质什么的,我们根本弄不好。”  住进我
期刊
“我所知的只是不久必将死去,我最不了解的便是无法避免的死亡”。法国思想家巴斯卡的这句名言为我们当下对死亡的认知状态做出了最好注解。作为命定的结局,死亡或许算不上悲剧,但被死亡剥夺人的尊严、以亲情之名绑架活着的亲人,却是一种沉重的悲剧,而这种悲剧时刻在上演着。  英国《经济学家》信息部曾推出“死亡质量报告”,对40个主要经济体关于死亡前看护质量做出评估并进行排名,中国位居倒数第四。  老龄化社会的快
期刊
讲述人:王详林,北京生前预嘱推广协会志愿者  关注生前预嘱推广协会,源于我和它的创办人罗点点女士相同的遭遇。罗点点女士曾经深陷违背患病亲人生前“不过度救助”的嘱咐而产生的无比纠结与愧疚中,而我,也在坚持让父亲放疗、化疗之后开始悔恨自己的固执与愚蠢——在某个难得的半清醒半糊涂时刻,父亲喃喃地说:“早知会有今天,我应该早立遗嘱的,这样我不痛苦,你们兄弟俩也不会因意见不同而争吵……”  这句话是父亲留给
期刊
在惊涛骇浪的孤岛,他埋下头,甘心做沉默的砥柱。他的人生,正像深海中的潜艇,无声,但有无穷的力量。他就是中国核潜艇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旭华。  艰难求学,立志造艇  天生聪慧的黄旭华4岁时就到当地的教会学校给长兄伴读。抗日战争爆发后,广东沿海的学校停办,14岁的黄旭华背着沉甸甸的书箱辞别双亲开始了艰难的求学之旅。  抗战进入白热化阶段,20岁的黄旭华随着逃难的人群向重庆转移。在经历了一次次飞机
期刊
当年,黄旭华接到北京秘密召集的任务时,妻子刚刚生完孩子三天。妻子拖着虚弱的身子把黄旭华送到门口,对他说:“祖国这个大家需要你,我们这个小家你就交给我吧。”黄旭华用力地拥抱了妻子,亲了亲妻子怀中熟睡的女儿,踏上了去北京的征程。  1962年,思念妻女心切的黄旭华干脆把家安在了荒岛上,但是忙于工作的黄旭华早出晚归,女儿很少能见到父亲。黄旭华有三十年从未回过老家,就连父亲和二哥去世,也没能回家奔丧。直到
期刊
亚当·史密斯曾是美国一家星级饭店的大厨,待遇优厚,生活舒适,是许多朋友羡慕的对象。然而一年前,史密斯竟然放弃了这份高薪稳定的工作,专门做起了和垃圾打交道的生意。  事情还得从两年前说起。当时,还在饭店当大厨的史密斯,经常看到那些刚过保质期但包装完好且还能食用的食品,被人毫不可惜地扔进垃圾桶里。有时,他们饭店一天要扔掉近百斤的食品,其中有的甚至是进口食材,价格昂贵,就这样被当作垃圾扔掉,显然非常可惜
期刊
在画中睡一晚?在像艺术大师作品一样的卧室里住上一天,能不能离艺术大师更近一些呢?  为了弘扬梵高的艺术精神,掀起研究、学习梵高绘画艺术的热潮。近日,芝加哥艺术馆准备举办一场画展,名字叫“梵高的卧室”。画展主要展出的是印象派大师梵高《阿尔勒的卧室》的三幅画作和其余36幅作品。对梵高而言,阿尔勒是一个重要的地方。1888年,梵高搬到了法国小城阿尔勒,被那和煦的阳光和田野所吸引,虽然只住了15个月,却创
期刊
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伊始,他用5000多件纯手工定制旗袍,扮靓了几代女人。如今,98岁高龄的他,依然将每个渗透着优雅的美丽故事缝进旗袍的针针线线中,任时光荏苒,岁月沧桑。他书写了百年上海的旗袍传奇,被誉为“最后的上海裁缝”,他就是海派旗袍大师褚宏生。  “不受待见”的小裁缝  上世纪30年代,褚宏生只身从苏州来到上海,进入当时很有名气的“朱顺兴裁缝店”学艺。因父母的朋友引荐,褚宏生有幸拜店里的招牌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