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86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3)11-000-03
摘 要 跆拳道运动项目是按体重级别进行比赛的,控制体重对于运动能力发挥到最佳程度起重要的作用。赛前体重控制是跆拳道运动员为选择参赛的体重级别而必须考虑的一种方法,它是运动员取胜的一个重要环节,如何科学、 合理地降体重,是体育科学研究和运动训练实践中要解决的一个难题。结合跆拳道运动项目能量代谢特点和控制体重的生理学依据及基本原理进行分析,提出跆拳道运动员赛前体重控制的方法。
关键词 跆拳道 体重 措施
跆拳道运动项目是按体重级别进行的比赛的,运动员为了参加低于其本人正常体重的级别,以利于优异成绩的获得,常采取饥饿、脱水等措施减轻体重,以取得比赛资格。一般情况下,减体重主要是减少多余的脂肪,使身体达到适当的脂肪含量和理想体重,取得更好的运动成绩。减体重对机体代谢产生不同的影响,不科学减体重反而危害了运动员的身体健康和运动能力,进一步影响了比赛成绩。鉴此,本文就跆拳道运动员减体重加以综述,旨在促进运动员和教练员对减体重的进一步的认识,为运动员合理减体重提供参考。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宁波市二少体跆拳道队学生共28人,分别为男子15人,女子13人,运动等级为二级运动员25人,一级3人。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文献资料、网络等查阅有关跆拳道降体重的文献资料为本调查提供参考依据。
2.逻辑分析法
逻辑分析法是把分析客体的发展进程在思维中以逻辑的形式表现出来,从而制不定期研究方案的方法。笔者将结合此领域前人的研究成果,结合参考的文献资料,用逻辑思维来推理研究,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提高研究的科学理论水平。
3.访谈法
访谈法是通过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直接接触、直接交谈的方式来收集资料的研究方法。访谈法有较广泛的适应范围,几乎对每一项教育研究访谈都有其自身的价值。
4.数据统计法
本文的数据采用了excel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对以往运动员的运动成绩以及体重控制数据,利用excel进行统计。
5.实验法
(1)测试指标
运动能力监控指标:握力、背力。
(2)测试方法
在比赛前两周的星期一早上对运动员进行握力和背力的测试。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在运动训练中,一般将按体重级别参赛项目赛前减体重训练期分为慢速减体重期和快速减体重期,即以减脂肪为主的赛前慢速减体重和临赛前的快速减体重期。两个时的侧重点不同。
(一)慢速减体重
慢速减体重是指通过热能摄入与热能消耗呈较长时间负平衡而实现的体重减少,其丢失的主要成分为脂肪。
1.限制饮食
所谓限制饮食就是指限制摄入脂肪和过量的糖类物质,其实质是限制热能的摄取量,从而造成热能负平衡,达到消耗体脂、减轻体重的目的。通常限制饮食时的能量摄入18~31kcal/kg体重/天,使每日热能亏空量在1000~1500kcal。
表2 赛前跆拳道运动员对于饮食控制的比例
主动控制饮食者 被动控制饮食者
N 男生:10人 女生:6人 男生:5人 女生:7人
% 57.14% 42.86%
2.增加运动
热能的负平衡除了减少热能摄取外,增加机体的热能消耗是另一途径。
3.限制饮食结合增加运动
由表3看出,控制体重从第1周与控制体重前相比,运动员体重下降,体脂百分比显著下降;比赛后体脂下降,体重下降。控制体重后,体重的平均降幅约为控重前的4.58%,部分运动员体重降幅较大。在半个月的慢速降体重后,运动员的体重基本接近比赛级别的要求,平均降体重 3.6kg。体脂百分率下降至17.9% ,降低幅度虽然较大,但由于时间较长,因此属于慢速降体重的过程。运动员握力和背力无明显下降。对所有最佳的慢速减体重计划而言,应该是选择性的消耗体脂,同时维持去脂体重不变。
表3 赛前两周和比赛前后体脂百分率和体重的变化
时期 比赛前两周 比赛前一周 比赛后
体脂百分率(%) 20.4±3.51 17.4±2.91 17.9±4.91
体重(kg) 70.4±3.23 69.1±3.91 69.9±3.02
背力(kg) 925.25±203.44 916.25±292.03 917.05±250.44
握力(kg) 294.34±52.44 295.80±42.75 297.77±44.10
(二)快速减体重
快速减体重主要是在大量的减少水、 食物摄入的同时,配合运动、 高温发汗失水而实现的快速降低体重的过程,其丢失的主要成分为水。
1.发汗失水
水在人体中占相当大的比重,发汗以排泄体内水分,能够快速达到减体重的目的。运动员的发汗方式主要有两种:穿用橡胶或塑料制作的不透气衣服即减重服进行大运动量训练以跑步等体能训练为主发汗;高温室、桑拿浴、蒸汽浴发汗。这两种发汗方式都有一定的快速减体重效果,对赛前体重略高于规定体重级别的运动员,不失为一种补救方法。
表4 失水对机能的影响
失水程度(%体重) 机能影响
2% 强烈口渴,不适感,食欲下降,尿少
4% 不适感加重,运动能力下降20%至30%
6% 全身乏力,无尿
8% 烦躁、体温和脉搏增高,血压下降,循环衰竭至死 2.急剧限制饮食、饮水
急剧限制饮食,饮水能够快速降体重,一个人一天内完全禁食可减体重1.5kg,其中水占1kg。通常运动员在赛前减重期热能摄入量仅占平时热能摄入量的10%~15%,连基础代谢所需要的热能都不能满足。尽管一些研究显示,急剧限制饮食、饮水并不总是导致运动员运动能力下降,但与慢速减体重时限制饮食相比,运动员使用急剧的限制饮食和饮水快速减体重会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去脂体重下降、激素紊乱、运动能力下降等。并且会伴有易怒烦躁,对训练产生恐惧从而形成逆反心里等负面影响。
(三)降体重对运动员生理机能的影响
过渡的降体重会对运动员造成影响。按体重级别参赛项目运动员在赛前常快速减体重,需经常使用限制饮水,发汗失水等措施。这些措施如果使用不当,可能会造成机体内环境稳定性的破坏。
1997年11月7日-12月9日,来自美国不同州的3名健康大学跆拳道运动员在各自进行快速降体重以获得参赛资格时死亡。在称重之前,他们都进行了相同的快速降体重,即在热环境中在棉保暖服内穿不透气的衣服剧烈运动以最大限度地发汗失水,结果导致了内环境极高热而死亡。此外,脱水会使处于工作中的骨骼肌水分减少,导致营养物质交换缓慢、代谢废物排除、减少工作效率下降。
表5 宁波市二少体跆拳道运动员降体重前体重、成绩对比表
姓名 性别 降体重后比赛级别 降体重前比赛级别 相差值 比赛成绩 最好成绩对照
俞XX
邱XX
严XX
蒋XX
陈XX
徐XX
王XX
陈XX
黄XX
郭XX
曹XX
杨XX 女
女
女
女
女
女
男
男
男
男
男
男 47
55
47
72
55
49
54
78
72
80
68
62 48.5
57.4
51.2
72.8
61.1
50
58.1
83.9
74.8
85.1
70.6
62.4 1.5
2.4
4.2
0.8
6.1
1
4.1
5.9
2.8
5.1
2.6
0.4 第二
第一
第二
第一
第八
第一
第三
第八
第二
第八
第一
第二 第一
第一
第一
第一
第二
第三
第二
第一
第一
第二
第一
第一
由表5可以看出过渡的降体重会对运动员的比赛成绩造成影响。
三、合理减体重的原则、措施
(一)坚持减体重与正常训练计划相结合的原则。在赛前一段时间内采用合理限制饮食和增加运动相结合的减体重方法。
(二)减体重期间营养支持以供给低热能、营养均衡膳食为原则,必要时可补充运动营养补剂。
(三)在称重后至比赛前的间隔期通过营养补充尽力恢复体重和体力。跆拳道运动员减体重应坚持个体化原则。减体重应遵循适度、循序渐进的原则。对减体重过程实施有效监控的原则 。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慢性控制体重过程对跆拳道运动员的运动能力影响不大,运动员握力和背力无明显下降。
2.赛前通过慢性控体重,加大运动量、适度控制饮食、做好充分的整理活动;给运动员口服中草药的方法减去一定的水分,并补充口服溶液、维生素、蛋白粉的方法是有效的降体重方法。
3.过渡降体重不仅对运动员的运动成绩有影响,还会对运动员的生理造成伤害,所以赛前要根据运动员的个体特征制订减重计划,在慢性控制体重的基础上可以有效地控制运动员的体重和体脂百分比,而瘦体重的变化不大,力量素质整体不会有很大的改变。
4.相对于快速减体重对于运动员身体的影响,慢性减体重对于运动员的伤害更小,对于运动能力的影响也更小,更适合运动员在训练期间执行。
(二)建议
1.日常要重视运动员饮食及营养的搭配。
2.控体重较多的运动员,在称量体重后应立即补充水分、蛋白、氨基酸补液。方法最好采用输液法与口服法相结合。在补充体液时优先考虑体内最需要的物质,但不要过多的补充,以免影响比赛的发挥。
3.加强对控体重较多的运动员的医务监督。
五、小结
跆拳道运动员减体重时应在队医和教练的指导下进行。应正确看待理想体重,并且要使队员在所参加比赛的级别中将其运动能力发挥到最佳程度。根据跆拳道运动项目的特点和要求及队员自身的情况来确定其是否需要减体重,并选取适当的减体重方法,进行有计划的减重。使其体重和运动能力都能达到最佳状态,从而取得优异的成绩。
参考文献:
[1] 陈立人,刘卫军.现代跆拳道训练方法[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34-45.
[2] 岳维传.中国跆拳道[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87-96.
[3] 刘卫军.跆拳道[]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2-13.
[4] [美]甘藤.里克.现代跆拳道[M].现代出版社.2004:56-70.
[5] 冯炜权.运动训练生物化学[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119-124.
[6] 王步标.运动解剖生理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1995:70-90.
[7] 肖国强.运动与能量代谢[M].人民体育出版社.1998:50-70.
[8] 姚鑫.体脂控制与运动处方的研究[M].2003.2.
摘 要 跆拳道运动项目是按体重级别进行比赛的,控制体重对于运动能力发挥到最佳程度起重要的作用。赛前体重控制是跆拳道运动员为选择参赛的体重级别而必须考虑的一种方法,它是运动员取胜的一个重要环节,如何科学、 合理地降体重,是体育科学研究和运动训练实践中要解决的一个难题。结合跆拳道运动项目能量代谢特点和控制体重的生理学依据及基本原理进行分析,提出跆拳道运动员赛前体重控制的方法。
关键词 跆拳道 体重 措施
跆拳道运动项目是按体重级别进行的比赛的,运动员为了参加低于其本人正常体重的级别,以利于优异成绩的获得,常采取饥饿、脱水等措施减轻体重,以取得比赛资格。一般情况下,减体重主要是减少多余的脂肪,使身体达到适当的脂肪含量和理想体重,取得更好的运动成绩。减体重对机体代谢产生不同的影响,不科学减体重反而危害了运动员的身体健康和运动能力,进一步影响了比赛成绩。鉴此,本文就跆拳道运动员减体重加以综述,旨在促进运动员和教练员对减体重的进一步的认识,为运动员合理减体重提供参考。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宁波市二少体跆拳道队学生共28人,分别为男子15人,女子13人,运动等级为二级运动员25人,一级3人。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文献资料、网络等查阅有关跆拳道降体重的文献资料为本调查提供参考依据。
2.逻辑分析法
逻辑分析法是把分析客体的发展进程在思维中以逻辑的形式表现出来,从而制不定期研究方案的方法。笔者将结合此领域前人的研究成果,结合参考的文献资料,用逻辑思维来推理研究,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提高研究的科学理论水平。
3.访谈法
访谈法是通过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直接接触、直接交谈的方式来收集资料的研究方法。访谈法有较广泛的适应范围,几乎对每一项教育研究访谈都有其自身的价值。
4.数据统计法
本文的数据采用了excel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对以往运动员的运动成绩以及体重控制数据,利用excel进行统计。
5.实验法
(1)测试指标
运动能力监控指标:握力、背力。
(2)测试方法
在比赛前两周的星期一早上对运动员进行握力和背力的测试。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在运动训练中,一般将按体重级别参赛项目赛前减体重训练期分为慢速减体重期和快速减体重期,即以减脂肪为主的赛前慢速减体重和临赛前的快速减体重期。两个时的侧重点不同。
(一)慢速减体重
慢速减体重是指通过热能摄入与热能消耗呈较长时间负平衡而实现的体重减少,其丢失的主要成分为脂肪。
1.限制饮食
所谓限制饮食就是指限制摄入脂肪和过量的糖类物质,其实质是限制热能的摄取量,从而造成热能负平衡,达到消耗体脂、减轻体重的目的。通常限制饮食时的能量摄入18~31kcal/kg体重/天,使每日热能亏空量在1000~1500kcal。
表2 赛前跆拳道运动员对于饮食控制的比例
主动控制饮食者 被动控制饮食者
N 男生:10人 女生:6人 男生:5人 女生:7人
% 57.14% 42.86%
2.增加运动
热能的负平衡除了减少热能摄取外,增加机体的热能消耗是另一途径。
3.限制饮食结合增加运动
由表3看出,控制体重从第1周与控制体重前相比,运动员体重下降,体脂百分比显著下降;比赛后体脂下降,体重下降。控制体重后,体重的平均降幅约为控重前的4.58%,部分运动员体重降幅较大。在半个月的慢速降体重后,运动员的体重基本接近比赛级别的要求,平均降体重 3.6kg。体脂百分率下降至17.9% ,降低幅度虽然较大,但由于时间较长,因此属于慢速降体重的过程。运动员握力和背力无明显下降。对所有最佳的慢速减体重计划而言,应该是选择性的消耗体脂,同时维持去脂体重不变。
表3 赛前两周和比赛前后体脂百分率和体重的变化
时期 比赛前两周 比赛前一周 比赛后
体脂百分率(%) 20.4±3.51 17.4±2.91 17.9±4.91
体重(kg) 70.4±3.23 69.1±3.91 69.9±3.02
背力(kg) 925.25±203.44 916.25±292.03 917.05±250.44
握力(kg) 294.34±52.44 295.80±42.75 297.77±44.10
(二)快速减体重
快速减体重主要是在大量的减少水、 食物摄入的同时,配合运动、 高温发汗失水而实现的快速降低体重的过程,其丢失的主要成分为水。
1.发汗失水
水在人体中占相当大的比重,发汗以排泄体内水分,能够快速达到减体重的目的。运动员的发汗方式主要有两种:穿用橡胶或塑料制作的不透气衣服即减重服进行大运动量训练以跑步等体能训练为主发汗;高温室、桑拿浴、蒸汽浴发汗。这两种发汗方式都有一定的快速减体重效果,对赛前体重略高于规定体重级别的运动员,不失为一种补救方法。
表4 失水对机能的影响
失水程度(%体重) 机能影响
2% 强烈口渴,不适感,食欲下降,尿少
4% 不适感加重,运动能力下降20%至30%
6% 全身乏力,无尿
8% 烦躁、体温和脉搏增高,血压下降,循环衰竭至死 2.急剧限制饮食、饮水
急剧限制饮食,饮水能够快速降体重,一个人一天内完全禁食可减体重1.5kg,其中水占1kg。通常运动员在赛前减重期热能摄入量仅占平时热能摄入量的10%~15%,连基础代谢所需要的热能都不能满足。尽管一些研究显示,急剧限制饮食、饮水并不总是导致运动员运动能力下降,但与慢速减体重时限制饮食相比,运动员使用急剧的限制饮食和饮水快速减体重会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去脂体重下降、激素紊乱、运动能力下降等。并且会伴有易怒烦躁,对训练产生恐惧从而形成逆反心里等负面影响。
(三)降体重对运动员生理机能的影响
过渡的降体重会对运动员造成影响。按体重级别参赛项目运动员在赛前常快速减体重,需经常使用限制饮水,发汗失水等措施。这些措施如果使用不当,可能会造成机体内环境稳定性的破坏。
1997年11月7日-12月9日,来自美国不同州的3名健康大学跆拳道运动员在各自进行快速降体重以获得参赛资格时死亡。在称重之前,他们都进行了相同的快速降体重,即在热环境中在棉保暖服内穿不透气的衣服剧烈运动以最大限度地发汗失水,结果导致了内环境极高热而死亡。此外,脱水会使处于工作中的骨骼肌水分减少,导致营养物质交换缓慢、代谢废物排除、减少工作效率下降。
表5 宁波市二少体跆拳道运动员降体重前体重、成绩对比表
姓名 性别 降体重后比赛级别 降体重前比赛级别 相差值 比赛成绩 最好成绩对照
俞XX
邱XX
严XX
蒋XX
陈XX
徐XX
王XX
陈XX
黄XX
郭XX
曹XX
杨XX 女
女
女
女
女
女
男
男
男
男
男
男 47
55
47
72
55
49
54
78
72
80
68
62 48.5
57.4
51.2
72.8
61.1
50
58.1
83.9
74.8
85.1
70.6
62.4 1.5
2.4
4.2
0.8
6.1
1
4.1
5.9
2.8
5.1
2.6
0.4 第二
第一
第二
第一
第八
第一
第三
第八
第二
第八
第一
第二 第一
第一
第一
第一
第二
第三
第二
第一
第一
第二
第一
第一
由表5可以看出过渡的降体重会对运动员的比赛成绩造成影响。
三、合理减体重的原则、措施
(一)坚持减体重与正常训练计划相结合的原则。在赛前一段时间内采用合理限制饮食和增加运动相结合的减体重方法。
(二)减体重期间营养支持以供给低热能、营养均衡膳食为原则,必要时可补充运动营养补剂。
(三)在称重后至比赛前的间隔期通过营养补充尽力恢复体重和体力。跆拳道运动员减体重应坚持个体化原则。减体重应遵循适度、循序渐进的原则。对减体重过程实施有效监控的原则 。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慢性控制体重过程对跆拳道运动员的运动能力影响不大,运动员握力和背力无明显下降。
2.赛前通过慢性控体重,加大运动量、适度控制饮食、做好充分的整理活动;给运动员口服中草药的方法减去一定的水分,并补充口服溶液、维生素、蛋白粉的方法是有效的降体重方法。
3.过渡降体重不仅对运动员的运动成绩有影响,还会对运动员的生理造成伤害,所以赛前要根据运动员的个体特征制订减重计划,在慢性控制体重的基础上可以有效地控制运动员的体重和体脂百分比,而瘦体重的变化不大,力量素质整体不会有很大的改变。
4.相对于快速减体重对于运动员身体的影响,慢性减体重对于运动员的伤害更小,对于运动能力的影响也更小,更适合运动员在训练期间执行。
(二)建议
1.日常要重视运动员饮食及营养的搭配。
2.控体重较多的运动员,在称量体重后应立即补充水分、蛋白、氨基酸补液。方法最好采用输液法与口服法相结合。在补充体液时优先考虑体内最需要的物质,但不要过多的补充,以免影响比赛的发挥。
3.加强对控体重较多的运动员的医务监督。
五、小结
跆拳道运动员减体重时应在队医和教练的指导下进行。应正确看待理想体重,并且要使队员在所参加比赛的级别中将其运动能力发挥到最佳程度。根据跆拳道运动项目的特点和要求及队员自身的情况来确定其是否需要减体重,并选取适当的减体重方法,进行有计划的减重。使其体重和运动能力都能达到最佳状态,从而取得优异的成绩。
参考文献:
[1] 陈立人,刘卫军.现代跆拳道训练方法[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34-45.
[2] 岳维传.中国跆拳道[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87-96.
[3] 刘卫军.跆拳道[]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2-13.
[4] [美]甘藤.里克.现代跆拳道[M].现代出版社.2004:56-70.
[5] 冯炜权.运动训练生物化学[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119-124.
[6] 王步标.运动解剖生理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1995:70-90.
[7] 肖国强.运动与能量代谢[M].人民体育出版社.1998:50-70.
[8] 姚鑫.体脂控制与运动处方的研究[M].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