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看到一套上下两册的美国中学语文课本,出版者称,这是中国第一套系统引进的西方中学教材,课文适用于12~18岁的学生。翻开第一课《第一次美洲航海日志》,就强烈地感到这套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怀疑精神。
《第一次美洲航海日志》的作者是15世纪的航海家哥伦布,一般认为他是最早到达美洲的欧洲人,过去人们习惯用“发现新大陆”来表明他的功绩(由于这个说法被指是“欧洲中心主义”,目前已不再使用)。课文前面的“文学聚焦”简要地介绍了什么叫“日志”后,提醒学生:“日志虽然能使人们深入地了解它的作者,但并不一定是事实的可靠记录。作者本人的印象,特别是当他或她置身于事件之中时,会对事件的描述产生影响。如果作者写日志的目的是出版发行,而不是私人保存的话,这种日志就可能更不客观了。你在阅读哥伦布日志的过程中,试着寻找他在为某些读者写作的证据。”
这个“某些读者”是谁呢?是西班牙王后伊莎贝拉和他的丈夫费尔南德。他们是哥伦布这次航海的资助者。哥伦布的航海日志是要给国王、王后阅读的。当时欧洲人口急剧增加,对各种资源的需求增大,一些国家就酝酿向海外扩张、殖民。哥伦布要让国王和王后感到资助航海的决定是正确的,航海日志中就要有能够吸引资助者的内容;而在课文遍选者来看,这会影响航海日志的客观性,通过分析课文中的相关内容,可以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及质疑能力。除了“文学聚焦”,在课文的“背景知识”介绍和课文后面的思考题中,遍选者继续向学生提出“根据你的理解,哥伦布为什么经常在见到事物时想到它的金钱价值”等问题。
在《第一次美洲航海日志》之后的不少课文中,都有这类启发怀疑精神的提示性文字和思考题。所谓“怀疑精神”,是指独立思考精神,它要求人们对各种现存的观点、结论、判断等等,坚持这样一种态度:不盲从,不轻信,一切经过“我”的大脑;要“我”接受的东西,都要由“我”来审视、验证、质疑;即使是伟人、名人、历史人物,也不例外,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真理面前没有特权。
重视人格、思想的独立,是美国教育的基本精神。只有具备独立人格和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才会具有自主能力、负责任的能力。怀疑精神和质疑能力的培养,是通向独立人格的必经之路。
反观我们自己,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怀疑精神、独立人格,远远不是被普遍认可、大力提倡、占主流地位的教育命题,尤其是在中小学。虽然也有一些教育者意识到培养怀疑精神、独立人格的重要性,但是,反方向的行为和现象更多、更普遍,也更通行无阻,几乎遍及课堂内外。“标准答案”至高无上。当学生的行为被误解、冤枉时,也不能辩解。教育更多的是要求外部的、行为的服从。
这个区别,实质上是教育目的、教育原则的区别,是“培养什么人”这个问题的区别。“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在理论上,在相关文件里,似乎解决了,但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远远没有解决。三十几年前,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革命接班人”,现在不“革命”了,搞经济了,教育目的也随之变化,要培养“人才”了。无论是培养“革命接班人”,还是培养“人才”,都不是培养“人”,不是培养“公民”。虽然我们的宪法里也写着“公民”这两个大字,阐述了公民的权利、义务和责任,但是我们的教育似乎并没有贯彻宪法的义务——没有把培养公民,培养懂得维护自己的权利、能承担社会责任与义务的“人”,作为自己的任务。
一个公民最重要的能力是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和选择,没有这种能力,是无法对自己和社会负责任的。而没有责任能力,也不能算是一个公民。
如果教育的目的变成了制造工具,而不是培养“人”,自然就不需要培养怀疑精神、质疑能力。
《第一次美洲航海日志》的作者是15世纪的航海家哥伦布,一般认为他是最早到达美洲的欧洲人,过去人们习惯用“发现新大陆”来表明他的功绩(由于这个说法被指是“欧洲中心主义”,目前已不再使用)。课文前面的“文学聚焦”简要地介绍了什么叫“日志”后,提醒学生:“日志虽然能使人们深入地了解它的作者,但并不一定是事实的可靠记录。作者本人的印象,特别是当他或她置身于事件之中时,会对事件的描述产生影响。如果作者写日志的目的是出版发行,而不是私人保存的话,这种日志就可能更不客观了。你在阅读哥伦布日志的过程中,试着寻找他在为某些读者写作的证据。”
这个“某些读者”是谁呢?是西班牙王后伊莎贝拉和他的丈夫费尔南德。他们是哥伦布这次航海的资助者。哥伦布的航海日志是要给国王、王后阅读的。当时欧洲人口急剧增加,对各种资源的需求增大,一些国家就酝酿向海外扩张、殖民。哥伦布要让国王和王后感到资助航海的决定是正确的,航海日志中就要有能够吸引资助者的内容;而在课文遍选者来看,这会影响航海日志的客观性,通过分析课文中的相关内容,可以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及质疑能力。除了“文学聚焦”,在课文的“背景知识”介绍和课文后面的思考题中,遍选者继续向学生提出“根据你的理解,哥伦布为什么经常在见到事物时想到它的金钱价值”等问题。
在《第一次美洲航海日志》之后的不少课文中,都有这类启发怀疑精神的提示性文字和思考题。所谓“怀疑精神”,是指独立思考精神,它要求人们对各种现存的观点、结论、判断等等,坚持这样一种态度:不盲从,不轻信,一切经过“我”的大脑;要“我”接受的东西,都要由“我”来审视、验证、质疑;即使是伟人、名人、历史人物,也不例外,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真理面前没有特权。
重视人格、思想的独立,是美国教育的基本精神。只有具备独立人格和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才会具有自主能力、负责任的能力。怀疑精神和质疑能力的培养,是通向独立人格的必经之路。
反观我们自己,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怀疑精神、独立人格,远远不是被普遍认可、大力提倡、占主流地位的教育命题,尤其是在中小学。虽然也有一些教育者意识到培养怀疑精神、独立人格的重要性,但是,反方向的行为和现象更多、更普遍,也更通行无阻,几乎遍及课堂内外。“标准答案”至高无上。当学生的行为被误解、冤枉时,也不能辩解。教育更多的是要求外部的、行为的服从。
这个区别,实质上是教育目的、教育原则的区别,是“培养什么人”这个问题的区别。“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在理论上,在相关文件里,似乎解决了,但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远远没有解决。三十几年前,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革命接班人”,现在不“革命”了,搞经济了,教育目的也随之变化,要培养“人才”了。无论是培养“革命接班人”,还是培养“人才”,都不是培养“人”,不是培养“公民”。虽然我们的宪法里也写着“公民”这两个大字,阐述了公民的权利、义务和责任,但是我们的教育似乎并没有贯彻宪法的义务——没有把培养公民,培养懂得维护自己的权利、能承担社会责任与义务的“人”,作为自己的任务。
一个公民最重要的能力是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和选择,没有这种能力,是无法对自己和社会负责任的。而没有责任能力,也不能算是一个公民。
如果教育的目的变成了制造工具,而不是培养“人”,自然就不需要培养怀疑精神、质疑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