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秦国崛起中精神力量的重要作用

来源 :世界家苑·学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hui123zjc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大国的崛起进程中,民族精神是其崛起的重要支柱,强国先强“魂”,只有民族精神的复兴和人民信仰的建立,才能激发全民族强烈的归属意识,才能凝聚起全民族磅礴力量,实现全民族的伟大梦想。
  關键词:民族精神;信仰;大国崛起
  1.引言
  秦从一个西部的边陲部落,不断发展壮大,经历了38代国君,到了秦始皇时代,一扫六国,建立了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国家——秦朝。在秦的发展中很少有人提及精神力量对秦国家崛起的重要作用,可没有民族精神的支撑,没有精神力量的支柱,恐怕要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并非易事。
  2.秦人的精神——秦国崛起
  秦人的性格中里有着一股坚韧不拔的族性。[1]从秦国发展的历程来看,虽然步履维艰,但从来不改初心,一直本着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精神。从秦的先祖在陕甘扎根之后,刚开始一直是一个称不上国的小部落,但他们的骨子里这一股坚韧不拔的性格,爆发出了惊人的生命力,从一个无人问津的小部落,逐渐发展到一个统一中国的大帝国。无论是一个边陲的部落还是列土分王的诸侯国,无论是替天子守门的边军还是带甲百万的虎狼之师,他们这一股子坚韧不拔的精神从来都没有改变。
  秦国在东出之前因在地理上与六国隔绝,且长期与其他西部部落进行战争,促成了秦人尚武的倾向。商鞅的改革中,就对秦人尚武的精神进行培育,建立军功等级制度,鼓励秦人战场杀敌获取军功。针对民间私斗成风,提出“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用法律对秦人的民间的私斗现象进行禁止和引导,将民间的尚武精神转化为战斗精神。秦人的尚武精神在出土的兵马俑中可见一般。兵马俑中的士兵大都只着简单的盔甲,不着头盔,有的甚至身上连一个甲片都没有,秦从蛮荒边疆发迹,一直就以勇武、坚忍与严谨著称,由弱至强[2],这种尚武的战斗精神对大秦帝国的大一统事业具有重要作用。
  在秦人的骨子里,有着一股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和不屈的信念。在电视剧《大秦帝国》中,经常会出现“赳赳老秦,共赴国难”这样的字眼,这是一种全民的宣言,时时激励着每一个秦人,每在国家生死存亡的危机时刻,总能迸发出无尽的力量。这是一种全民族人民共同的价值取向,这种公共价值取向支撑起了秦人的脊梁。这其中夹杂着秦人们质朴的信念、理想和热血。无论是在艰难困苦、大灾大难面前,还是在民族大义、国家生死存亡面前,他们都能够勇猛向前,没有哪个秦人会退缩,个个以马革裹尸还的精神悍不畏死,秦人们就是用这种简单的国家义利观在国家需要自己的时候,舍生忘死,视死如归,以此来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而秦的灭亡,正是因为强权导致民族精神的丧失。秦始皇之后,专制皇权大行其道,对人民进行奴化教育,他们的教育就是以愚民为目的,政治权力不允许民众树立信仰,失去精神支柱支撑的人们,从此成为了一盘散沙。
  3.结论
  “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对一个民族来说,培育民族精神在国家崛起的进程显得中尤为重要。它可以唤起民族成员强烈的归属意识、进取意识和奋斗意识,汇聚起全社会各方面力量,迸发出强大活力,从而形成社会进步的巨大动力[3],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都需要这样一种精神,这种精神是从上而下,深入人心的,这是一种全民族人民共同的价值取向,这种精神会给整个集体注入强大的无形力量。
  参考文献
  [1]林骄阳.商鞅法制改革评析.[D]山东:山东大学,2006
  [2]清秋子.大秦帝国究竟多彪悍.[M]辽宁:辽宁教育出版社,2010:1
  [3]刘涧楠、张瑞芳.论民族精神的经济价值[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作者单位:陆军装甲兵学院)
其他文献
摘 要:在动产的买卖中,经常会遇到占有改定的情况,在动产物权转让时,双方当事人约定由出让人继续占有该动产,此时,该动产的所有权已经发生转移。但在实际案例中往往由于一些特殊情形或者是由于当事人在签订合同时欠缺考虑,会导致出现类似于占有改定的情形,使当事人和法院对案件事实的认定产生不同意见。  关键词:动产物权;占有改定;所有权;交付  一、占有改定的成立条件  (一)标的物须为动产。  占有改定是指
期刊
摘 要:在农耕文明的基础上,起源于黄河流域的二十四节气,于2016末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收录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二十四节气”活动群落包括先民们丰富整理的四季农事活动,及依托在主要时令节点下的众多与祭祀、禁忌、养生等相关的民俗活动。本文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设计表现,以尊重自然时间为中心探究“二十四节气”中生活元素在家居设计领域的应用。  关键词:二十四节气;衍生品;家居没计  每一个国家都拥
期刊
中国白描是从单纯的线条勾勒作为造型手段,借线的粗细、长短、曲直方圆、轻重缓急、虚实疏密、刚柔顿挫、浓淡干湿在造型上生动运用和有机结合,表现形体的质量感、体积感、动态感和空间感,区别于西方以色彩、明暗来表现物体的方法。这种方法称之为“白描”。白描是支撑一幅工笔画的基础,是先以线造型勾勒,后而随类敷色,层层渲染,形成了工笔白描独特的艺术风格。  寻求美的必经途径  在原始社会是线条的萌芽阶段。随着书写
期刊
审美自由是庄子哲学美学中最核心的范畴,是庄子一生都在追求的最高审美境界。关于如何实现审美自由,庄子基于人性的异化、仁义礼教对人性的束缚等一系列的现实生存困境,提出了“心斋”、“坐忘”的体道之法。“心斋”、“坐忘”是庄子追求审美自由的必要心理过程,具有丰富的美学意味。  一、“心斋”论  “心斋”指的是排除一切外在的欲望以保持内心的虚静。《庄子·人间世》中讲到:“虚者,心斋也”。这表明,“心斋”的特
期刊
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这样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国家中我们有着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面临各种欺凌,使人们误以为要全面的摒弃中国传统文化而学习西方。随着新中国的建立,改革开放不断的深入,全球化脚步的不断加快,中国人民认识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威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迫在眉睫,文化是一种综合的创造物,一个国家和民族没有自己
期刊
摘 要:关于“美”,许多哲学家、艺术家有着各自独特的理解,例如:古希腊抒情诗人彼翁认为“美是善的另一种形式”;法国雕塑家罗丹认为“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俄国作家契诃夫认为“人应当一切都美。 包括容貌、服装、心灵和思想”;中国画家吴冠中认为“美比漂亮的价值高”;常言俗语中有“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关键词:美学;欣赏;哲学  朱先生在开篇就提出了审美理想,即“谈美”能“免俗”,
期刊
摘 要:本文主要研究神秀和慧能之间的因缘,虽然有些研究认为神秀和慧能之间是敌对的关系,但仔细考察历史相关记载,我们可以看出两人之间的殊胜因缘:神秀与慧能互为善缘的关系。通过两两关系的考察,尤其是对偈语以及相关的故事梳理后,发现渐悟和顿悟都是弘忍法脉传承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后来不同根性的修学佛法者更是指明了方向,即顿渐悟是通达佛果究竟解脱果位的不同方式。  关键词:神秀;慧能;因缘  引言  在
期刊
摘 要:汉代法律在我国法律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它将礼的文化传统和法的文化创造相融合,实现了“礼法并用”的汉律儒家化。由汉代法律的儒家化联系到当今社会的依法治国,德治同样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全面依法治国,既需要区分好法律与道德的界限,又需要德治与法治的融合,真正实现法律和道德的相辅相成。  关键词:汉律;儒家思想;依法治国  一、汉代法律的“儒家化”  (一)汉代法律儒家化概况  汉代法律的儒家化主
期刊
当林木葱茏的山体地貌、婉约内敛的海天风光和儒释道相融的宗教文化,完美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大乳山---一个美丽的地方!这里集山海滩湾岛湖于一地,流传千年的大乳山传说故事,让无数慕名而来的游人赞叹不已,流连忘返。这里每个季节都有着不同的美,春天百花盛开,满园芳锦;夏季湖水明净,绿树浓荫;秋时层林尽染,如诗如画;到了冬的岁末,瑞雪普降,增美山容。一年四季,诸般景色各各成致。久居此地,会使人生就武陵世外之想
期刊
摘 要:“散步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行动,它的弱点是没有计划,没有系统”,“散步的时候可以偶尔在路旁折到一枝鲜花,也可以在路上拾起别人弃之不顾而自己感兴趣的燕石。无论鲜花或燕石,不必珍视,也不必丢掉,放在桌上可以做散步后的回念”。阅读此书,扑面而来的是生命的气息,是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文的关怀。  关键词:山水之美;艺术之美;美学  宗白华先生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先行者和开拓者,被誉为“融贯中西艺术理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