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广州市番禺区中医院室内及景观设计围绕文化、风格、功能三条主线展开。室内设计深入挖掘中医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提出五行的设计理念,根据区域功能特点,设置多个中医文化展示区;尊重地方建筑文化特色,引入岭南建筑风格元素,室内和室外景观有机渗透,形成开放的园林式建筑空间;通过对中医文化以及传统岭南建筑神韵的提炼,将现代元素与传统元素相结合,并在满足现代医疗建筑功能的基础上,根据现代人的审美需求打造富有传统韵味的空间,体现了岭南地域特征以及博大精深的中医文化。
室内设计的主线紧紧围绕中国传统医学的内涵和文化传承展开,将医院建筑内部的各个功能区与中医文化和岭南地域特点结合,设计了一景、一廊、四园、六区共12处亮点。
植物功能景观——与五行对应
根据对植物阴阳五行属性的分类,在院区的规划中,将植物划分为金、木、水、火、土五组功能区。肺属金,对应区的保健植物是银杏、朴树、雪松等;肾属水,对应区种女贞、杜仲、桂花等;肝属木,对应区种杨树、棍子花等;心属火,对应区种柿、罗汉松、山茶等;脾属土,对应区种枣、火棘等。患者依据这种划分,可根据自身的需要在不同的功能区进行保健活动。另外,由于植物的特点不同,五个功能区在不同季节呈现不同的风景。
“岭南神韵”长廊——强调“神似而非形似”
岭南建筑经历了上千年的演变和发展,代表了地域的文化特征。在岭南风格的把握上,该方案的设计没有照搬照抄古典元素,而是强调“神似而非形似”。医疗街的设计通过室内和庭园景观的渗透,结合公共走道立面设计,体现岭南传统街巷的意象,通过现代化的设计手法,在空间中传达出独具特色的“岭南神韵”。
木棉树庭园——中医“历史”文化展示区
在该项目的规划中,医院不遗余力地保留了一棵百年木棉树。层层退台的空间设计,使木棉树最大限度地享受到自然采光,为其生长和养护提供了空间和条件,体现了医院对历史和文化的尊重。为了契合这个特点,木棉树庭园被定位为中医“历史”文化展示区。正对庭园入口,设置了一个“悬壶济世”的景观小品,展现典故的由来,各个历史时期的中医名家介绍以及代表性的著作等内容结合功能性景观小品穿插点缀其中。可见木棉树庭园的设计,在讲述中医历史的同时,展现了生态和天人合一的理念。
内部采光天井——“岭南人家”主题
在西侧内部的采光天井中,采用“岭南人家”为设计主题。通过岭南传统建筑中经典的形式和符号,以及岭南地区特有的蚝壳墙等物质载体,来营造“岭南人家”传统的生活场景,引起就医者的共鸣和回忆。
五行中草药园——组团种植
把中草药按五行属性分为五个组团进行种植,并从岭南建筑中抽取灰砖、花格窗、游廊、假山、奇石、流水、竹林、木作等古典元素,用现代的处理手法表现传统的元素和材料,显示了传统材料、理念、造型随时代的进步而升华。
二十四节气养生园——表达人文精神
二十楼屋顶花园以“二十四节气养生”为设计主题。设计中采用多种景观元素,结合场地设计、小品设置、植物配置,形成使用方便、环境优美的绿色空间。该项目在总体构思中就着意突出精致、高雅的中国传统文化品质这个特点,二十四节气养生的主题定位表达了园林化医疗建筑所特有的人文精神。
门诊大厅——中医“五行”文化展示区
门诊大厅以木、火、土、金、水为设计元素,启发人们对中医文化理论起源的了解。
凉茶铺——中医“饮”文化展示区
岭南人饮用凉茶的历史悠久,凉茶与粤剧、粤菜、粤语等一起体现出独具特色的岭南文化。
在该项目中,作为中医和岭南文化的载体,凉茶铺不仅仅是医院的服务设施,还是中医“饮”文化的具体代表,它采用了岭南传统凉茶铺使用的大铜壶,并用文字介绍了凉茶的历史以及与之有关的诸多典故。凉茶铺设置在木棉树庭园旁,室内空间和室外园林有机融合,格调高雅,韵味悠长。
治未病中心——中医“养”文化展示区
中医的特点与优势在于以“治未病”理念为核心。该案治未病中心的设计强调“阴阳平衡”概念的传达,通过太极意象和文化墙的宣导来告知患者需调理身体至平衡状态,才能达到“治未病”的目标。
药膳堂——中医“食”文化展示区
在药膳堂的收银接待区域设置药膳文化展示区,让就医者利用等待的时间了解中国人通过膳食养生的文化,收银台上方悬挂二十四节气牌,餐厅可提供二十四节气养生餐等特色服务。
名医堂——中医“医”文化展示区
名医堂的设计重点为展示中医“医”文化,把中医的“望、闻、问、切”这种独特诊断方法作为文化展示。除了在候诊区域展示外,还单独设计了展示区域,把中医诊断的传统器具,如银针、砭石等做实物展示,结合多媒体技术,展示中医诊病的“辨证施治”观。
领药等候区——中医“药”文化展示区
在领药等候区域,把中草药展示给大众,宣传和普及中医药文化。 (编辑 吕志新)
室内设计的主线紧紧围绕中国传统医学的内涵和文化传承展开,将医院建筑内部的各个功能区与中医文化和岭南地域特点结合,设计了一景、一廊、四园、六区共12处亮点。
植物功能景观——与五行对应
根据对植物阴阳五行属性的分类,在院区的规划中,将植物划分为金、木、水、火、土五组功能区。肺属金,对应区的保健植物是银杏、朴树、雪松等;肾属水,对应区种女贞、杜仲、桂花等;肝属木,对应区种杨树、棍子花等;心属火,对应区种柿、罗汉松、山茶等;脾属土,对应区种枣、火棘等。患者依据这种划分,可根据自身的需要在不同的功能区进行保健活动。另外,由于植物的特点不同,五个功能区在不同季节呈现不同的风景。
“岭南神韵”长廊——强调“神似而非形似”
岭南建筑经历了上千年的演变和发展,代表了地域的文化特征。在岭南风格的把握上,该方案的设计没有照搬照抄古典元素,而是强调“神似而非形似”。医疗街的设计通过室内和庭园景观的渗透,结合公共走道立面设计,体现岭南传统街巷的意象,通过现代化的设计手法,在空间中传达出独具特色的“岭南神韵”。
木棉树庭园——中医“历史”文化展示区
在该项目的规划中,医院不遗余力地保留了一棵百年木棉树。层层退台的空间设计,使木棉树最大限度地享受到自然采光,为其生长和养护提供了空间和条件,体现了医院对历史和文化的尊重。为了契合这个特点,木棉树庭园被定位为中医“历史”文化展示区。正对庭园入口,设置了一个“悬壶济世”的景观小品,展现典故的由来,各个历史时期的中医名家介绍以及代表性的著作等内容结合功能性景观小品穿插点缀其中。可见木棉树庭园的设计,在讲述中医历史的同时,展现了生态和天人合一的理念。
内部采光天井——“岭南人家”主题
在西侧内部的采光天井中,采用“岭南人家”为设计主题。通过岭南传统建筑中经典的形式和符号,以及岭南地区特有的蚝壳墙等物质载体,来营造“岭南人家”传统的生活场景,引起就医者的共鸣和回忆。
五行中草药园——组团种植
把中草药按五行属性分为五个组团进行种植,并从岭南建筑中抽取灰砖、花格窗、游廊、假山、奇石、流水、竹林、木作等古典元素,用现代的处理手法表现传统的元素和材料,显示了传统材料、理念、造型随时代的进步而升华。
二十四节气养生园——表达人文精神
二十楼屋顶花园以“二十四节气养生”为设计主题。设计中采用多种景观元素,结合场地设计、小品设置、植物配置,形成使用方便、环境优美的绿色空间。该项目在总体构思中就着意突出精致、高雅的中国传统文化品质这个特点,二十四节气养生的主题定位表达了园林化医疗建筑所特有的人文精神。
门诊大厅——中医“五行”文化展示区
门诊大厅以木、火、土、金、水为设计元素,启发人们对中医文化理论起源的了解。
凉茶铺——中医“饮”文化展示区
岭南人饮用凉茶的历史悠久,凉茶与粤剧、粤菜、粤语等一起体现出独具特色的岭南文化。
在该项目中,作为中医和岭南文化的载体,凉茶铺不仅仅是医院的服务设施,还是中医“饮”文化的具体代表,它采用了岭南传统凉茶铺使用的大铜壶,并用文字介绍了凉茶的历史以及与之有关的诸多典故。凉茶铺设置在木棉树庭园旁,室内空间和室外园林有机融合,格调高雅,韵味悠长。
治未病中心——中医“养”文化展示区
中医的特点与优势在于以“治未病”理念为核心。该案治未病中心的设计强调“阴阳平衡”概念的传达,通过太极意象和文化墙的宣导来告知患者需调理身体至平衡状态,才能达到“治未病”的目标。
药膳堂——中医“食”文化展示区
在药膳堂的收银接待区域设置药膳文化展示区,让就医者利用等待的时间了解中国人通过膳食养生的文化,收银台上方悬挂二十四节气牌,餐厅可提供二十四节气养生餐等特色服务。
名医堂——中医“医”文化展示区
名医堂的设计重点为展示中医“医”文化,把中医的“望、闻、问、切”这种独特诊断方法作为文化展示。除了在候诊区域展示外,还单独设计了展示区域,把中医诊断的传统器具,如银针、砭石等做实物展示,结合多媒体技术,展示中医诊病的“辨证施治”观。
领药等候区——中医“药”文化展示区
在领药等候区域,把中草药展示给大众,宣传和普及中医药文化。 (编辑 吕志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