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讲过这样一则故事:他正在校园里散步,看见一个小女孩在学校的花园里摘了一朵玫瑰花。苏霍姆林斯基根本没有批评她,而是蹲下身子,亲切地问道:“孩子,你摘下这朵花送给谁呀?能告诉我吗?”小女孩羞怯地说:“我奶奶病得很重,我每天都陪她说话,我告诉她校园里有一朵非常大的玫瑰花,奶奶就是不信。我现在摘下来送给她看看。”听了小女孩的回答,苏霍姆林斯基心里很感动。他牵着小女孩的手又回到花园里,摘下两朵大的玫瑰花,对她说:“一朵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有充满爱的心灵;另一朵是送给你奶奶的,感谢她养育了你这样的孩子。”
苏霍姆林斯基让我们看到,教育不仅是一系列技能技巧,更是一门“以爱育爱”的艺术。在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小学优秀教师的教育案例中,我们欣喜地看到了这门艺术的生动展现,同时看到了教师们心中蕴藏的对学生发自内心的真爱。
对特殊学生更需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当今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发展中的矛盾不断凸显,文化和理念冲突加剧,影响学生成长的外部环境因而变得前所未有的复杂。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依然依靠那些传统的、一般性的常规教育方法,肯定难以实现教育目标。教育者必须胸怀爱心,实践“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教育原则。
例如石家庄市深泽县白庄中学的刘亚敏老师,她教的班上曾转来一个叫小张的男生。时间不长,大家就发现了小张的很多坏毛病:说话带脏字,上课好起哄,作业完不成,从不做值日,还总想“找茬儿”跟人打架,周日下午不按时返校却去网吧玩,甚至整整一个晚上都在泡网吧……同学和老师们对他的意见很大,要求刘老师必须严肃“处理”他。可是,面对犯错误的孩子,严肃“处理”就算尽到教育者的责任了吗?刘老师思前想后,决定从深入了解这个孩子开始,设法改变他的习惯。通过家访,刘老师得知,这是一个父母离婚后随母亲改嫁来到这里的孩子,从小就缺少家庭的温暖和父母的教导,逐渐成了大人眼里的“坏孩子”,老师心中的“差学生”,同伴身边的“大坏蛋”。
刘老师开始在自己的工作日记中详细记录小张做过的事情:周一,因为别人不小心碰了他一下,他踢了人家一脚;周二,有人报告说他上课睡着了;周三,他又没有参加值日……一周以后,她把这些抄下来,夹在小张交的语文作业本里,并工工整整地写下一行大字:“孩子,老师相信你是一个好孩子。”这句话感动了小张,他说:“老师,您是第一个说我是好孩子的人。我知道错了,以后肯定改。”刘老师还是一天天记录着小张的表现,只不过毛病少了,优点多了:周一,升旗时他没有迟到;周二,默写单词时他只差了两个;周三,他帮数学老师补好了自行车胎……这个“成长录”每周与小张见一次面,架起了师生间沟通的一座桥梁。
为改变师生对小张的印象,刘老师利用班会时间专门举办了一场“个人风采展示”,第一项内容就是“小张讲坛”:他先谈台湾大选,再论“藏独”分裂,讲得头头是道,大家听得津津有味。第二项内容是“张氏拳法”,他步伐轻盈,身手敏捷,赢得了阵阵掌声。第三项是“快速补胎”,小小年纪就会补车胎,同学们佩服不已。那次活动之后,他成了一个同学佩服、老师喜欢、家长放心的孩子。
在强大合力的作用下,小张对周围人的认识也改变了,对学习开始感兴趣,学习成绩一步步赶了上来,不久又光荣地加入了共青团。
刘老师成功的秘诀在哪里?其实就是一句话,变反复失败为反复成功。这也是上海闸北八中20年进行成功教育探索、从一所“垃圾学校”变成全国名校的核心经验和根本方法。对于小张这样备受挫折的学生,一般性的说服教育是难以起作用的,因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他们需要春天般的温暖才会有安全感,他们需要夏天般的热情才能化解自卑,他们需要体验秋天收获累累硕果的喜悦才能燃起希望。拥有爱心与恒心的刘老师,把这一切都给了小张。所以,刘老师成功了。
类似的案例很多,如石家庄市二十七中学的魏玉忠老师,她班上新来的小泽同学不仅生活在一个再婚家庭,并且是一个残疾人家庭,小泽本身也有很多毛病。但是,魏老师把他带到班上介绍时只说:“我们班又来了一位新同学——小泽,学习不错,也很聪明,还是位体育健将。”当小泽进入网吧时,想不到魏老师也会悄然而至,坐在他的身边。小泽终于被魏老师的种种关爱感动了,他渐渐地变了,最终以优异成绩考取了中国民航学院,现已成为一位优秀的机长。
对青春期同伴关系的引导具有特别价值
10~20岁是国际上公认的青春期阶段,这是个体从儿童走向成人的重要转变期。青春期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与父母和老师的关系也面临着调整。
青春期同伴关系的重大变化就在于小团体或小帮派的出现。这些小团体通常由具有相似价值观和活动兴趣的学生组成,在青春早期多为同性别的学生,后来逐渐形成混合性别的小团体。青少年对于小团体的“决议”往往会“忠贞不渝”,处处与团体保持一致,力求获得团体的接纳与认可,并以这种接纳与认可为荣。
石家庄二十八中学的孙育红老师就深有体会。有一年,她半路接的班中有一个“疯”到一定程度的女孩儿,已染上了抽烟、喝酒等恶习。上课说闲话、下课与各班男生追逐打闹已成家常便饭,放学不愿回家。班集体中有一群该女生的“死党”,天天搅和在一起,他们的“同伴”影响大大强于师长的影响。
孙老师决定:利用同龄人的共振效应,努力创设积极向上的团体,在团体中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
于是,孙老师逐一与该女生所在小团体的成员交谈,进行家访,利用一切时机表扬她们每一点一滴的进步,引导她们在班集体中发挥积极作用。而且,孙老师还与那些来找她的外班学生交流,真诚地与她们交朋友。这样,她周围的环境都在慢慢产生积极影响。她和她的朋友们都说:“跟孙老师,我都不忍心撒谎了!”
孙老师的成功之处在于,她掌握了群体社会化的规律:青春期的学生,同伴群体的影响日益重要,因为同伴之间相互模仿、彼此渴求认同和接纳,所以同伴的影响力往往会超过父母和老师。因此,面对青春期学生的问题时,仅仅改变某一个学生是不够的,更为重要的是改变群体的价值选择、群体的舆论和群体的风气。同伴群体除了为青少年提供独特的、不同于成人的价值标准和行为参照系,它的主要职能还是一代一代地传递青少年不愿从父母和教师那里接受、却愿意从同龄人那里接受的社会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因此,班集体和各类社团的建设,对于青春期学生的引导具有特别的价值。
教师怎么样才能对青少年的同伴群体产生影响呢?如果稍加留意就会发现,青春期学生所喜欢的老师,大多经常和学生一起活动、一起玩,说学生的语言,听学生爱听的音乐……当这样的老师出现在学生中间时,学生实际上是把他当做自己群体的一个成员来看待的。如果教师具有高尚的人格,有对学生真诚的爱,就很容易在学生心目中形成威信,这种威信不仅来自他的教师身份,而且也来自他在学生群体中的“头儿”的角色。这样的教师对学生群体风气的影响将是非常巨大的。
没有尊重就没有青春期教育的成功
青春期学生最大的发展需求是获得成熟和健康的自主性,能够在没有他人帮助的情况下独立地作出选择和决定,掌控生活中的各种事务。这时,他们特别需要来自成年人的鼓励、支持、信任和尊重。所以,青春期教育的成功也绝对离不开理解和尊重。
石家庄市八中的王艳巧老师剑走偏锋的做法耐人寻味。她发现班上有个考试舞弊的学生,居然在教室“炫耀”自己的成绩,还时不时地向同学们介绍他的考场“经验”。怎么办呢?
学生考场作弊,其实是心理不健康的一种表现。叶澜教授曾说:“关怀学生心理健康,是一项直面生命价值的事业。”人之不同,就如其面,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面对特殊,我们给予的就是全面的平等的尊重和心灵的关怀。
一次中考模拟考试,王艳巧老师对同学们说:“你们学习目的很明确,是为了学到真正的知识,而不是为了考个高分,所以来不得半点虚假。从内心说,九年级的学生根本没有必要派人监考,是学校低估了同学们的自觉性……”结果这场考试的纪律特别好,那名过去经常考试舞弊的同学坐在他的座位上,一动也不动,好像在说:“老师,我没有作弊,我是一名好学生”。
在一次单元测试中,王老师大胆尝试,采用“无人监考”和“有人监考”并用的方法。她鼓励同学们自愿报名到“无人监考”的考场参加考试,进入该考场的同学必须保证严格遵守考场纪律,否则将取消其在“无人监考”考场考试的资格,改入普通考场考试。同学们争先恐后地报名,生怕落在他人之后,极个别同学碍于面子,也报名到“无人监考”考场去考试。于是王老师因势利导,带领同学们进行了考前宣誓,并让他们在学生诚信考试承诺书上签字。同学们的热情全被调动起来了,考场纪律良好,无一人作弊。
王老师的成功实践表明,被尊重的学生才会成为自律的学生,才会成为真正的主人。因此,教育的真正艺术在于唤醒学生心中沉睡的巨人,让他们发现积极向上的自己、能够把握命运的自己。无人监考,有利于学生自律意识的培养,有利于学生诚信意识的培养,有利于学生考试能力的培养,充分体现了教育者对学生的尊重。
教育是爱的艺术,没有爱就没有成功的教育。教师的爱体现在对学生的关怀、理解、宽容、帮助、信任、尊重……因此,优秀的教师不仅要心中有爱,更要懂得在理解和尊重的前提下表达爱、传递爱,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教师真挚的爱。
(责 编 若 洋)
苏霍姆林斯基让我们看到,教育不仅是一系列技能技巧,更是一门“以爱育爱”的艺术。在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小学优秀教师的教育案例中,我们欣喜地看到了这门艺术的生动展现,同时看到了教师们心中蕴藏的对学生发自内心的真爱。
对特殊学生更需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当今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发展中的矛盾不断凸显,文化和理念冲突加剧,影响学生成长的外部环境因而变得前所未有的复杂。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依然依靠那些传统的、一般性的常规教育方法,肯定难以实现教育目标。教育者必须胸怀爱心,实践“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教育原则。
例如石家庄市深泽县白庄中学的刘亚敏老师,她教的班上曾转来一个叫小张的男生。时间不长,大家就发现了小张的很多坏毛病:说话带脏字,上课好起哄,作业完不成,从不做值日,还总想“找茬儿”跟人打架,周日下午不按时返校却去网吧玩,甚至整整一个晚上都在泡网吧……同学和老师们对他的意见很大,要求刘老师必须严肃“处理”他。可是,面对犯错误的孩子,严肃“处理”就算尽到教育者的责任了吗?刘老师思前想后,决定从深入了解这个孩子开始,设法改变他的习惯。通过家访,刘老师得知,这是一个父母离婚后随母亲改嫁来到这里的孩子,从小就缺少家庭的温暖和父母的教导,逐渐成了大人眼里的“坏孩子”,老师心中的“差学生”,同伴身边的“大坏蛋”。
刘老师开始在自己的工作日记中详细记录小张做过的事情:周一,因为别人不小心碰了他一下,他踢了人家一脚;周二,有人报告说他上课睡着了;周三,他又没有参加值日……一周以后,她把这些抄下来,夹在小张交的语文作业本里,并工工整整地写下一行大字:“孩子,老师相信你是一个好孩子。”这句话感动了小张,他说:“老师,您是第一个说我是好孩子的人。我知道错了,以后肯定改。”刘老师还是一天天记录着小张的表现,只不过毛病少了,优点多了:周一,升旗时他没有迟到;周二,默写单词时他只差了两个;周三,他帮数学老师补好了自行车胎……这个“成长录”每周与小张见一次面,架起了师生间沟通的一座桥梁。
为改变师生对小张的印象,刘老师利用班会时间专门举办了一场“个人风采展示”,第一项内容就是“小张讲坛”:他先谈台湾大选,再论“藏独”分裂,讲得头头是道,大家听得津津有味。第二项内容是“张氏拳法”,他步伐轻盈,身手敏捷,赢得了阵阵掌声。第三项是“快速补胎”,小小年纪就会补车胎,同学们佩服不已。那次活动之后,他成了一个同学佩服、老师喜欢、家长放心的孩子。
在强大合力的作用下,小张对周围人的认识也改变了,对学习开始感兴趣,学习成绩一步步赶了上来,不久又光荣地加入了共青团。
刘老师成功的秘诀在哪里?其实就是一句话,变反复失败为反复成功。这也是上海闸北八中20年进行成功教育探索、从一所“垃圾学校”变成全国名校的核心经验和根本方法。对于小张这样备受挫折的学生,一般性的说服教育是难以起作用的,因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他们需要春天般的温暖才会有安全感,他们需要夏天般的热情才能化解自卑,他们需要体验秋天收获累累硕果的喜悦才能燃起希望。拥有爱心与恒心的刘老师,把这一切都给了小张。所以,刘老师成功了。
类似的案例很多,如石家庄市二十七中学的魏玉忠老师,她班上新来的小泽同学不仅生活在一个再婚家庭,并且是一个残疾人家庭,小泽本身也有很多毛病。但是,魏老师把他带到班上介绍时只说:“我们班又来了一位新同学——小泽,学习不错,也很聪明,还是位体育健将。”当小泽进入网吧时,想不到魏老师也会悄然而至,坐在他的身边。小泽终于被魏老师的种种关爱感动了,他渐渐地变了,最终以优异成绩考取了中国民航学院,现已成为一位优秀的机长。
对青春期同伴关系的引导具有特别价值
10~20岁是国际上公认的青春期阶段,这是个体从儿童走向成人的重要转变期。青春期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与父母和老师的关系也面临着调整。
青春期同伴关系的重大变化就在于小团体或小帮派的出现。这些小团体通常由具有相似价值观和活动兴趣的学生组成,在青春早期多为同性别的学生,后来逐渐形成混合性别的小团体。青少年对于小团体的“决议”往往会“忠贞不渝”,处处与团体保持一致,力求获得团体的接纳与认可,并以这种接纳与认可为荣。
石家庄二十八中学的孙育红老师就深有体会。有一年,她半路接的班中有一个“疯”到一定程度的女孩儿,已染上了抽烟、喝酒等恶习。上课说闲话、下课与各班男生追逐打闹已成家常便饭,放学不愿回家。班集体中有一群该女生的“死党”,天天搅和在一起,他们的“同伴”影响大大强于师长的影响。
孙老师决定:利用同龄人的共振效应,努力创设积极向上的团体,在团体中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
于是,孙老师逐一与该女生所在小团体的成员交谈,进行家访,利用一切时机表扬她们每一点一滴的进步,引导她们在班集体中发挥积极作用。而且,孙老师还与那些来找她的外班学生交流,真诚地与她们交朋友。这样,她周围的环境都在慢慢产生积极影响。她和她的朋友们都说:“跟孙老师,我都不忍心撒谎了!”
孙老师的成功之处在于,她掌握了群体社会化的规律:青春期的学生,同伴群体的影响日益重要,因为同伴之间相互模仿、彼此渴求认同和接纳,所以同伴的影响力往往会超过父母和老师。因此,面对青春期学生的问题时,仅仅改变某一个学生是不够的,更为重要的是改变群体的价值选择、群体的舆论和群体的风气。同伴群体除了为青少年提供独特的、不同于成人的价值标准和行为参照系,它的主要职能还是一代一代地传递青少年不愿从父母和教师那里接受、却愿意从同龄人那里接受的社会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因此,班集体和各类社团的建设,对于青春期学生的引导具有特别的价值。
教师怎么样才能对青少年的同伴群体产生影响呢?如果稍加留意就会发现,青春期学生所喜欢的老师,大多经常和学生一起活动、一起玩,说学生的语言,听学生爱听的音乐……当这样的老师出现在学生中间时,学生实际上是把他当做自己群体的一个成员来看待的。如果教师具有高尚的人格,有对学生真诚的爱,就很容易在学生心目中形成威信,这种威信不仅来自他的教师身份,而且也来自他在学生群体中的“头儿”的角色。这样的教师对学生群体风气的影响将是非常巨大的。
没有尊重就没有青春期教育的成功
青春期学生最大的发展需求是获得成熟和健康的自主性,能够在没有他人帮助的情况下独立地作出选择和决定,掌控生活中的各种事务。这时,他们特别需要来自成年人的鼓励、支持、信任和尊重。所以,青春期教育的成功也绝对离不开理解和尊重。
石家庄市八中的王艳巧老师剑走偏锋的做法耐人寻味。她发现班上有个考试舞弊的学生,居然在教室“炫耀”自己的成绩,还时不时地向同学们介绍他的考场“经验”。怎么办呢?
学生考场作弊,其实是心理不健康的一种表现。叶澜教授曾说:“关怀学生心理健康,是一项直面生命价值的事业。”人之不同,就如其面,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面对特殊,我们给予的就是全面的平等的尊重和心灵的关怀。
一次中考模拟考试,王艳巧老师对同学们说:“你们学习目的很明确,是为了学到真正的知识,而不是为了考个高分,所以来不得半点虚假。从内心说,九年级的学生根本没有必要派人监考,是学校低估了同学们的自觉性……”结果这场考试的纪律特别好,那名过去经常考试舞弊的同学坐在他的座位上,一动也不动,好像在说:“老师,我没有作弊,我是一名好学生”。
在一次单元测试中,王老师大胆尝试,采用“无人监考”和“有人监考”并用的方法。她鼓励同学们自愿报名到“无人监考”的考场参加考试,进入该考场的同学必须保证严格遵守考场纪律,否则将取消其在“无人监考”考场考试的资格,改入普通考场考试。同学们争先恐后地报名,生怕落在他人之后,极个别同学碍于面子,也报名到“无人监考”考场去考试。于是王老师因势利导,带领同学们进行了考前宣誓,并让他们在学生诚信考试承诺书上签字。同学们的热情全被调动起来了,考场纪律良好,无一人作弊。
王老师的成功实践表明,被尊重的学生才会成为自律的学生,才会成为真正的主人。因此,教育的真正艺术在于唤醒学生心中沉睡的巨人,让他们发现积极向上的自己、能够把握命运的自己。无人监考,有利于学生自律意识的培养,有利于学生诚信意识的培养,有利于学生考试能力的培养,充分体现了教育者对学生的尊重。
教育是爱的艺术,没有爱就没有成功的教育。教师的爱体现在对学生的关怀、理解、宽容、帮助、信任、尊重……因此,优秀的教师不仅要心中有爱,更要懂得在理解和尊重的前提下表达爱、传递爱,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教师真挚的爱。
(责 编 若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