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背景下的阅读教学已拉近了文本与教师、学生间的距离,师生关系融洽了,学生动起来了,思维活跃了。但在活跃当中冷静地观察,不难发现存在着一些问题:对学生违背本文和常理的理解,缺少教师的正确指导;教师片面强调学科间的联系与整合,丢失了课文学科的本性;学生的自由学习,虽然热闹,但缺乏教师的引领。笔者在本文就针对以上问题进行剖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问题一:孤立文本,纵容个性
教师应该为学生个性化的阅读理解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千方百计激发阅读兴趣,让学生自主理解,自主体会,领会文本内涵,受到思想和情感的熏陶,这本应该是我们理想的追求。然而,在个性化阅读盛行的今天,有的教师为了片面实现个性化教育,一味地鼓励学生标新立异,一味地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导致学生的理解和体会偏离阅读的主题。
请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课堂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先默读课文,再用老师给的句式对课文中的人物进行评价,并说明理由。
句式是:我敬佩(憎恨、气愤、同情)……
生:我敬佩孙悟空,他与白骨精的斗争中,不怕困难,甚至遭到唐僧的指责和惩罚,都不气馁。
师:说得真棒!还有别的说法吗?
生:我同情孙悟空,他每次识破白骨精的诡计,却遭到唐僧的误解,还受到紧箍咒之苦,要是我肯定受不了。
师:你的理解真是善解人意,老师支持你。
生:我敬佩白骨精,她一次次的诡计都被孙悟空识破,还不灰心、不气馁,不断想办法,我在学习上要向她学习。
师:哦!你的观点别出心裁,能勇敢地表达自己的独特看法,真棒!
这位教师一味尊重学生的体验,来体现个性化阅读教学。不管学生如何回答,只要与众不同,敢于发表自己独特的观点,就一味叫好,随意表扬。本案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学生的“我敬佩白骨精……”的见解非常独特,但这一观点是与文本倡导的正确价值观相矛盾的。而这个时候,教师不但没有引导,反而肯定了学生错误的体验,导致了对学生的误导。
对策:尊重个性,正确引导
个性化阅读,应建立在正确的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当学生的理解与文本的价值观点吻合时,教师应尊重他们的感受和体会,重视他们的个性差异,并鼓励多角度、有创造性的阅读理解。当学生的理解背离本文和常理时,教师应作及时而巧妙的引导。
问题二:盲目整合,开放无度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学科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加强学科之间的纵横联系,注重学科间的整合。但有的老师片面强调“联系”与“整合”,丢失了语文学科的本性。
请看《太阳》教学过程:
一、学习课文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学习文中的生字新词。
2.认识太阳的特点——体形很大、温度很高、距离很远。
3.理解太阳与人类的关系——杀病菌、风云雨露形成等。
二、延伸课外
你们还知道太阳的其他知识吗?
1.太阳是一个大家族,还有水、木、金、火、土等行星。
2.大约要到50亿年以后,太阳可能会熄灭。
3.日食现象。
4.太阳的自转和公转。
三、布置作业
同学们课外去收集资料,制作有关太阳知识的报纸。
这是一节语文课吗?我看这像是一节常识课。教师没有带领学生学习课文的精彩语言,品味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学习怎样用语言说明自然现象的方法,这不正是“肥了他人田”而“荒了自家园”吗?所以这种盲目整合,内容无度开放,是舍本逐末,喧宾夺主的。
对策:夯实基础,适度拓展
语文教学必须体现语文学科的特性,在教师精心组织和指导下,让学生抓住典型的语言分析、玩味,不断内化,逐渐形成自己独立阅读和理解、独立写作的能力。所以,教师应从教材中精选出语文学科最有价值的部分,有目的、有计划地训练,同时应该指导学生更有效地进行课外阅读,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我们再来看另一位教师《太阳》的课堂教学片段:
细读1~3节,品味语言特点。
师:默读1~3节课文,哪些值得我们夸一夸?
生读课文。
师:孩子,你来说说看。
生:表面温度有6000度,中心温度估计是表面温度的3000倍,这是运用数字来说明的。
师:还有吗?
生:太阳离我们有1.5亿公里远,也是用了数字说明。
……
师:请你们自己读这三小节,注意读出特点来。
生读。
生:我感觉很热。
师:你还在读的当中注意大的特点了,很好。
……
拓展:
师出示艾青的《给太阳》,并引读。
教师抓住了说明文的特点,引领学生品味精彩语言,品味语言的准确性,并注重说明方法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其中的好处。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体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通过教师的引领,不仅让学生体会到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和说明方法,还把特点读出味道来,夯实了语文基础。同时教师适度引领学生课外阅读,多种途径学习言语,提高了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广度和深度。
问题三:自主学习,淡化主导
教學实践中,有的教师为了使自己的教学行为与时俱进,把自主学习片面理解为“自己学习”“自由学习”。教师充当了课堂学习的召集人、旁观者,整堂课都是学生自己在读书,唧唧喳喳地讨论。学生交流汇报时,教师也没有指导,导致学生的交流没有边际,认知肤浅之极。
请看一位教师执教《早操》的教学片段:
师:“苹果树”上有10个生字“苹果”,请摘下你认识的生字“苹果”,贴到黑板上。 学生纷纷争抢“苹果”。
师:老师帮助你们贴到黑板上。
生:“做操”贴到哪儿好呢?
师:大家一起看一看,贴到哪儿好?
生:贴在下边好!
生:贴在题目旁边。
生:……
师:请领着大家读一读自己摘的苹果上的字。
在情境中学习,在活动中学习,在游戏中学习,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适合低年级的课堂教学。但是从这个案例中不难发现,学生吵吵闹闹地叫,贴在哪里好,争来争去,其实是在浪费时间。没有看到学生静静地读课文,认真地思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听说读写没有得到有效地训练。所以没有教师的引导,学生的学习怎么学得深入?
对策:静读深思,适时引领
课堂教学中,应让学生有充分的時间读书,有足够的空间思考,有较多的机会实践。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和方式,进行有效的学习。学生的主体发展得如何,教师是关键。教师要密切注意学生表情的变化,捕捉其思想动态,或“旁敲侧击”或“指点迷津”,培养他们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请看《草船借箭》的教学片段:
师:默读课文,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把这些词句画出来,用心体会。
……
师:你还从哪些地方体会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生: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师:此时,诸葛亮在笑谁?笑什么?小声读书,好好揣摩。
生自由轻声读。
生:我觉得诸葛亮这时可能是在笑曹操,笑他生性多疑,反而害了自己。
师:诸葛亮笑曹操,因为他太了解曹操了,这里的“笑”有怎样的味道?
生:这是一种嘲笑。
师:对,是嘲笑,你读!(学生读)
师:不错!是在嘲笑曹操。诸葛亮可能还在笑谁?
生:我认为诸葛亮是在笑周瑜。
师:你怎么体会到的?
生:因为周瑜本想害诸葛亮,而现在诸葛亮将计就计,轻易就把十万支箭借回来了,他觉得周瑜肯定想不到这点。诸葛亮这时是一种得意的笑。
师:有道理,你看诸葛亮算得多准呀!他说曹操不敢派兵出来,曹操果然就不敢派兵出来;他说三天后取箭,果然第三天带着鲁肃来取箭了,你们说诸葛亮神不神?
生:神。
在教师的引领、点拨下,学生深入地学习,完全投入了情境,深刻地感受到“嘲笑”“得意的笑”“友善的笑”,又从“三笑”中体会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不仅如此,在整个过程中,学生还进行着高质量的听、说、读、写、分析、判断等综合能力的训练和情感的熏陶。
因此,笔者认为:教学中,尊重学生个性阅读,别忘了教师的正确引导;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同时别忘了教师的巧妙引领;强调学科间“联系”与“整合”,同时别忘了夯实语文基础,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评价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问题一:孤立文本,纵容个性
教师应该为学生个性化的阅读理解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千方百计激发阅读兴趣,让学生自主理解,自主体会,领会文本内涵,受到思想和情感的熏陶,这本应该是我们理想的追求。然而,在个性化阅读盛行的今天,有的教师为了片面实现个性化教育,一味地鼓励学生标新立异,一味地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导致学生的理解和体会偏离阅读的主题。
请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课堂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先默读课文,再用老师给的句式对课文中的人物进行评价,并说明理由。
句式是:我敬佩(憎恨、气愤、同情)……
生:我敬佩孙悟空,他与白骨精的斗争中,不怕困难,甚至遭到唐僧的指责和惩罚,都不气馁。
师:说得真棒!还有别的说法吗?
生:我同情孙悟空,他每次识破白骨精的诡计,却遭到唐僧的误解,还受到紧箍咒之苦,要是我肯定受不了。
师:你的理解真是善解人意,老师支持你。
生:我敬佩白骨精,她一次次的诡计都被孙悟空识破,还不灰心、不气馁,不断想办法,我在学习上要向她学习。
师:哦!你的观点别出心裁,能勇敢地表达自己的独特看法,真棒!
这位教师一味尊重学生的体验,来体现个性化阅读教学。不管学生如何回答,只要与众不同,敢于发表自己独特的观点,就一味叫好,随意表扬。本案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学生的“我敬佩白骨精……”的见解非常独特,但这一观点是与文本倡导的正确价值观相矛盾的。而这个时候,教师不但没有引导,反而肯定了学生错误的体验,导致了对学生的误导。
对策:尊重个性,正确引导
个性化阅读,应建立在正确的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当学生的理解与文本的价值观点吻合时,教师应尊重他们的感受和体会,重视他们的个性差异,并鼓励多角度、有创造性的阅读理解。当学生的理解背离本文和常理时,教师应作及时而巧妙的引导。
问题二:盲目整合,开放无度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学科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加强学科之间的纵横联系,注重学科间的整合。但有的老师片面强调“联系”与“整合”,丢失了语文学科的本性。
请看《太阳》教学过程:
一、学习课文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学习文中的生字新词。
2.认识太阳的特点——体形很大、温度很高、距离很远。
3.理解太阳与人类的关系——杀病菌、风云雨露形成等。
二、延伸课外
你们还知道太阳的其他知识吗?
1.太阳是一个大家族,还有水、木、金、火、土等行星。
2.大约要到50亿年以后,太阳可能会熄灭。
3.日食现象。
4.太阳的自转和公转。
三、布置作业
同学们课外去收集资料,制作有关太阳知识的报纸。
这是一节语文课吗?我看这像是一节常识课。教师没有带领学生学习课文的精彩语言,品味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学习怎样用语言说明自然现象的方法,这不正是“肥了他人田”而“荒了自家园”吗?所以这种盲目整合,内容无度开放,是舍本逐末,喧宾夺主的。
对策:夯实基础,适度拓展
语文教学必须体现语文学科的特性,在教师精心组织和指导下,让学生抓住典型的语言分析、玩味,不断内化,逐渐形成自己独立阅读和理解、独立写作的能力。所以,教师应从教材中精选出语文学科最有价值的部分,有目的、有计划地训练,同时应该指导学生更有效地进行课外阅读,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我们再来看另一位教师《太阳》的课堂教学片段:
细读1~3节,品味语言特点。
师:默读1~3节课文,哪些值得我们夸一夸?
生读课文。
师:孩子,你来说说看。
生:表面温度有6000度,中心温度估计是表面温度的3000倍,这是运用数字来说明的。
师:还有吗?
生:太阳离我们有1.5亿公里远,也是用了数字说明。
……
师:请你们自己读这三小节,注意读出特点来。
生读。
生:我感觉很热。
师:你还在读的当中注意大的特点了,很好。
……
拓展:
师出示艾青的《给太阳》,并引读。
教师抓住了说明文的特点,引领学生品味精彩语言,品味语言的准确性,并注重说明方法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其中的好处。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体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通过教师的引领,不仅让学生体会到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和说明方法,还把特点读出味道来,夯实了语文基础。同时教师适度引领学生课外阅读,多种途径学习言语,提高了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广度和深度。
问题三:自主学习,淡化主导
教學实践中,有的教师为了使自己的教学行为与时俱进,把自主学习片面理解为“自己学习”“自由学习”。教师充当了课堂学习的召集人、旁观者,整堂课都是学生自己在读书,唧唧喳喳地讨论。学生交流汇报时,教师也没有指导,导致学生的交流没有边际,认知肤浅之极。
请看一位教师执教《早操》的教学片段:
师:“苹果树”上有10个生字“苹果”,请摘下你认识的生字“苹果”,贴到黑板上。 学生纷纷争抢“苹果”。
师:老师帮助你们贴到黑板上。
生:“做操”贴到哪儿好呢?
师:大家一起看一看,贴到哪儿好?
生:贴在下边好!
生:贴在题目旁边。
生:……
师:请领着大家读一读自己摘的苹果上的字。
在情境中学习,在活动中学习,在游戏中学习,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适合低年级的课堂教学。但是从这个案例中不难发现,学生吵吵闹闹地叫,贴在哪里好,争来争去,其实是在浪费时间。没有看到学生静静地读课文,认真地思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听说读写没有得到有效地训练。所以没有教师的引导,学生的学习怎么学得深入?
对策:静读深思,适时引领
课堂教学中,应让学生有充分的時间读书,有足够的空间思考,有较多的机会实践。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和方式,进行有效的学习。学生的主体发展得如何,教师是关键。教师要密切注意学生表情的变化,捕捉其思想动态,或“旁敲侧击”或“指点迷津”,培养他们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请看《草船借箭》的教学片段:
师:默读课文,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把这些词句画出来,用心体会。
……
师:你还从哪些地方体会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生: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师:此时,诸葛亮在笑谁?笑什么?小声读书,好好揣摩。
生自由轻声读。
生:我觉得诸葛亮这时可能是在笑曹操,笑他生性多疑,反而害了自己。
师:诸葛亮笑曹操,因为他太了解曹操了,这里的“笑”有怎样的味道?
生:这是一种嘲笑。
师:对,是嘲笑,你读!(学生读)
师:不错!是在嘲笑曹操。诸葛亮可能还在笑谁?
生:我认为诸葛亮是在笑周瑜。
师:你怎么体会到的?
生:因为周瑜本想害诸葛亮,而现在诸葛亮将计就计,轻易就把十万支箭借回来了,他觉得周瑜肯定想不到这点。诸葛亮这时是一种得意的笑。
师:有道理,你看诸葛亮算得多准呀!他说曹操不敢派兵出来,曹操果然就不敢派兵出来;他说三天后取箭,果然第三天带着鲁肃来取箭了,你们说诸葛亮神不神?
生:神。
在教师的引领、点拨下,学生深入地学习,完全投入了情境,深刻地感受到“嘲笑”“得意的笑”“友善的笑”,又从“三笑”中体会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不仅如此,在整个过程中,学生还进行着高质量的听、说、读、写、分析、判断等综合能力的训练和情感的熏陶。
因此,笔者认为:教学中,尊重学生个性阅读,别忘了教师的正确引导;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同时别忘了教师的巧妙引领;强调学科间“联系”与“整合”,同时别忘了夯实语文基础,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评价和运用语言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