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49年前后,随着解放战争的顺利进展,革命老区的民歌,也被解放大军的各级文工团和各地的战士传唱全国,尤其是陕北一带的道情民歌。这中间就有一首《蓝花花》。
我第一次听到《蓝花花》是在1950年。解放不久的家乡,出了许多新鲜事,这年夏秋间,街口的大树上突然出现了家乡父老从来没见过的高音喇叭。一到傍晚,男女老少带上小板凳或就地蹲在街道两旁听广播,我等小朋友则兴致勃勃地穿梭于人群中。高音喇叭播出的第一首歌便是《蓝花花》。于是干部、学生和许多群众都学会了哼唱,《蓝花花》高亢而优美的旋律,时时回荡于耳际。
半个世纪过去,这首民歌并没有销声匿迹,在一些民歌演唱家的磁带和光盘专辑中,还有它的位置。给《蓝花花》冠以道情类民歌的经典之作,应该是无愧的。追溯这首民歌产生的年代,恐怕更会让人吃惊。
《蓝花花》是一首具有500年传唱史的陕北民歌,与蓝花花为抗婚而私奔的民间故事一道流传。对此可以从歌词本身找到证据。
《蓝花花》歌词中,有这样的句子:“五谷地里的田苗子,惟有高梁高。一十三省的女儿呀,惟有(那个)蓝花花好。”正是这个“一十三省”,储存了这首民歌产生的时代信息。
明朝建立伊始,便“尽革行中书省”,于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在元朝行中书省建置内,相继设置承宣布政使司,从而形成十三布政使司,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又把北京与南京直隶于中央。从此,明朝两京十三布政使司的基本行政建置便稳定了270多年,直到明王朝覆灭(见《明史·地理志》)。“十三布政使司”在群众中一直被称为“十三省”。有明一代,十三省便成为“天下”或“全国”的代称。在明朝,今天的陕北地带,辖属于陕西布政使司的延安府。可见,《蓝花花》这首陕北民歌是从明朝开始传唱的,其上限不会早于洪武二年(1369),下限不会晚于崇祯十七年(1644),断定其产生于500年前,应该是合理的。
我的家乡是“花儿”故土,是洮岷“花儿”的流唱中心,对于这种传统民歌产生的确切年代,至今已没有人能探究清楚,但是和陕北民歌《蓝花花》属于同一时代的歌词仍然在民间流传。在洮岷南路“花儿”中,有这样一首:“柏木做下两只桶,尕妹担水走得稳,人品压了十三省。”这首“花儿”简直是《蓝花花》的姊妹篇,传达了同样一个时代信息,而且有互证作用。
《走西口》是陕北一带的又一类道情民歌,曲调大同小异,歌词丰富多彩,在传统歌词中有这样一句:“哥哥你走西口,妹妹给你来梳头。”试想,辛亥革命以来,农民兄弟一律光头,哪有头发让“妹妹”来梳?清朝时男人雉发留辫子,清以前男性也是束发为髻的,男孩成童还要行束发礼。可见,这首《走西口》也是明清以来传唱的民歌。
在流行歌曲充斥社会的今天,尽管歌星们如痴如醉地使尽浑身解数,但好多流行歌曲都随着岁月的河流一一远去,逐渐消失,能有10年、20年的传唱期就算不错,与传统民歌及诸多经典歌曲相比,简直不可同日而语。短命的必然短命,不朽的终归不朽,似乎不以人为的炒作为转移。艺术生命力的奥妙究竟何在,应该引起人们的深思。
我第一次听到《蓝花花》是在1950年。解放不久的家乡,出了许多新鲜事,这年夏秋间,街口的大树上突然出现了家乡父老从来没见过的高音喇叭。一到傍晚,男女老少带上小板凳或就地蹲在街道两旁听广播,我等小朋友则兴致勃勃地穿梭于人群中。高音喇叭播出的第一首歌便是《蓝花花》。于是干部、学生和许多群众都学会了哼唱,《蓝花花》高亢而优美的旋律,时时回荡于耳际。
半个世纪过去,这首民歌并没有销声匿迹,在一些民歌演唱家的磁带和光盘专辑中,还有它的位置。给《蓝花花》冠以道情类民歌的经典之作,应该是无愧的。追溯这首民歌产生的年代,恐怕更会让人吃惊。
《蓝花花》是一首具有500年传唱史的陕北民歌,与蓝花花为抗婚而私奔的民间故事一道流传。对此可以从歌词本身找到证据。
《蓝花花》歌词中,有这样的句子:“五谷地里的田苗子,惟有高梁高。一十三省的女儿呀,惟有(那个)蓝花花好。”正是这个“一十三省”,储存了这首民歌产生的时代信息。
明朝建立伊始,便“尽革行中书省”,于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在元朝行中书省建置内,相继设置承宣布政使司,从而形成十三布政使司,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又把北京与南京直隶于中央。从此,明朝两京十三布政使司的基本行政建置便稳定了270多年,直到明王朝覆灭(见《明史·地理志》)。“十三布政使司”在群众中一直被称为“十三省”。有明一代,十三省便成为“天下”或“全国”的代称。在明朝,今天的陕北地带,辖属于陕西布政使司的延安府。可见,《蓝花花》这首陕北民歌是从明朝开始传唱的,其上限不会早于洪武二年(1369),下限不会晚于崇祯十七年(1644),断定其产生于500年前,应该是合理的。
我的家乡是“花儿”故土,是洮岷“花儿”的流唱中心,对于这种传统民歌产生的确切年代,至今已没有人能探究清楚,但是和陕北民歌《蓝花花》属于同一时代的歌词仍然在民间流传。在洮岷南路“花儿”中,有这样一首:“柏木做下两只桶,尕妹担水走得稳,人品压了十三省。”这首“花儿”简直是《蓝花花》的姊妹篇,传达了同样一个时代信息,而且有互证作用。
《走西口》是陕北一带的又一类道情民歌,曲调大同小异,歌词丰富多彩,在传统歌词中有这样一句:“哥哥你走西口,妹妹给你来梳头。”试想,辛亥革命以来,农民兄弟一律光头,哪有头发让“妹妹”来梳?清朝时男人雉发留辫子,清以前男性也是束发为髻的,男孩成童还要行束发礼。可见,这首《走西口》也是明清以来传唱的民歌。
在流行歌曲充斥社会的今天,尽管歌星们如痴如醉地使尽浑身解数,但好多流行歌曲都随着岁月的河流一一远去,逐渐消失,能有10年、20年的传唱期就算不错,与传统民歌及诸多经典歌曲相比,简直不可同日而语。短命的必然短命,不朽的终归不朽,似乎不以人为的炒作为转移。艺术生命力的奥妙究竟何在,应该引起人们的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