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中文教育视域下的留学生茶文化教学思考

来源 :文学教育·中旬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dea03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国际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来华留学生茶文化教学包括汉语课中的茶文化教学和文化课中的茶文化教学。前者以《HSK标准教程》中的茶文化为指导,在教学中应强化教学内容的交际性,注重教学的科学性与层次性;后者以《中国概况》中的茶文化为指导,教学上应凸显茶文化的审美功能,强调双向交流与茶文化互动,实现“理解中国”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国际中文教育 茶文化 汉语教学 文化教学 文化交流
  2019年12月,连续举办13年的全球孔子学院大会首次更名为“国际中文教育大会”,标志着“国际汉语教学”时代向“国际中文教学”时代的转型。大会开幕式上,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强调要“深化国际中文教育,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构建更加开放包容、规范的现代国际中文教育体系”[1]。同时,全国27家高校、企业及社会组织联合发起成立中国国际中文教育基金会[2],全面负责运行孔子学院品牌,旨在通过支持中文教育项目,促进人文交流,增进国际理解。国际中文教育界“交流”、“对话”、“理解”等关键词的频繁出现,表明我国国际中文教育事业的重点已从2005年以来的“汉语国际推广”转向“服务世界语言文化多样性发展需求,增进国际理解”的功能,充分投射出“国际理解教育”的理念。因此,将国际理解教育理念贯穿于国际中文教育,尤其是来华留学生的国际中文教育,深化留学生对中国、中国人,以及中国文化的理解成为国际中文教育界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茶文化教学的必要性
  (一)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
  茶文化是以饮茶活动为中心的综合性文化,较好地保留了中华文化的基本人文要素,是一种雅俗共赏的单项文化。从文化学角度出发,茶文化可分为物质文化(茶叶、茶具、茶室等)、制度文化(茶马交易、榷茶制等)、行为文化(婚丧嫁娶中的茶俗、礼仪等)、精神文化(饮茶中的审美取向和价值追求等)。可见,茶文化虽然是中国文化体系中的一种单项文化,却并非单一文化。它由表及里,从物质到精神都体现了中国文化丰富多彩的内涵,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是中华文化的缩影。2014年中华文化促进会名誉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提出了著名的“一体两翼”[3]观点,认为中华文化走出去要以中华文化的理念为体,以“中医”和“茶文化”为翼。他认为“茶”对于中华文化理念的彰显是全息式的,从表层到深层,由身至心,较为完整。新时期国际中文教育背景下,以文化教学中的茶文化教学为载体,进行文化的国际理解教育,是促进中外语言文化交流、对话、互鉴,使世界深入理解真实立体、全面中国的重要途径。
  (二)茶文化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
  1.茶文化是我国对外彰显“和平”、“友好”形象的媒介
  “以茶侍使臣”、“以茶赠使者”向来是我国睦邻友好的外交传统,而这种传统在当代持续焕发着新的生机。新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奉行的“茶叙外交”使中国茶文化以更加鲜明的色彩频频亮相于国际舞台,进一步成为中外交往的“润滑剂”和情感的“加湿器”。2017年11月举行的“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通过“共饮一泓水”与“美美与共,和而不同”的茶文化海报,形象地传达了大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建设美好世界:政党的责任”的主题[4]。2019年11月,中国倡导设立“国际茶日”的提案经第74届联合国大会顺利通过。2020年5月21日,首个国际茶日迎来世界各国的“大联欢”、“云庆祝”,茶进一步成为世界文化交流的桥梁和纽带。
  2.茶文化是国际广泛认可的中国文化符号
  2015年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研究工程院对美、英、法、日、韩、澳六国的普通民众进行了中国文化的认知程度调查。结果显示,在设定的18个文化符号中,“绿茶”的认知程度排名第二,在五点量表中平均得分3.14,仅次于“熊猫”[5],可见茶文化已发展为世界公认的典型的中国文化符号。
  二.国际中文教育中的茶文化教学现状
  (一)汉语课中的茶文化教学
  1.茶文化广泛出现于汉语教材中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共有57本对外汉语教材涉及到茶,其中有12本教材将茶文化融入课文标题。如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HSK标准教程》第四册第13课《喝着茶看京剧》、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新概念汉语高级课本》第4课《品茶》等,茶文化已渗透于汉语语言教学的各个方面。统计结果显示,无论对于综合课教材还是以强化单项技能为主的教材、初级教材还是中高级教材、普通教材还是华文教材,茶文化都是不可或缺的教学内容之一。并且,进入课文标题的茶文化内容与其它中华文化形成了良好的结合,如茶文化与戏曲、历史、乡愁、地域文化等,充分展现了茶文化的综合性和立体性,在文化导入中发挥着独特作用。
  2.《HSK标准教程》中的茶文化
  据《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2018),以外语为专业教学语言的来华留学本科生毕业时汉语须达到HSK四级水平,研究生毕业时须达到HSK三级水平,因此以《HSK标准教程》(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姜丽萍主编)为例,分析汉语综合课中的茶文化教学编排,发现茶文化是《HSK标准教程》中贯穿始终的重要文化内容。
  在形式上,《HSK标准教程》中的茶文化主要以课文对话、文化点、课后俗语、课文短文、课后练习、拓展词汇等方式呈现,与全书的各个教学板块得到了较好融和。教材编写以交际法和任务型语言教学为核心理念,在保证词语和语法点不超纲的前提下,采取变换情境的方式让学习者体会不同情境下语言的真实运用[6]。在情境上,教材创设了餐饮、休闲、茶馆、馈赠礼品等茶文化情境,凸显了茶文化的交际功能。
  (二)文化课中的茶文化教学
  国际汉语教学界对文化教学内容的界定至今仍见仁见智。本文借鉴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院院长许嘉璐对国际汉语教学中文化内容的分类,即表层文化(蕴含在衣食住行中的文化)、中层文化(风俗习惯、制度礼仪、法律宗教等)和深层文化(贯穿和渗透在表层、中层中的世界观、价值观、伦理观、审美观等),这与美国《21世纪外语学习标准》(1999,以下简称“《标准》”)中对目的语文化的分类不谋而合。《标准》将其分为文化观念(perspectives,包括含义、态度、价值观等)、文化活动(practices,包括社会交往方式)与文化产品(products,包括书籍、食品、工具、法律)。   2017年教育部出台的《学校招收和培养国际学生管理办法》明确要求《中国概况》课程应作为高等学历教育的必修课,因此《中国概况》课程无疑成为了茶文化教学的主要阵地。本文以目前最具代表性的两本《中国概况》教材为例,对教材涉及的茶文化内容进行分析。两本教材一是宁继鸣主编、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概况A Survey of China》(以下简称“北语版”),该教材同时也是中国政府奖学金生专用教材;二是王顺洪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概况 China: Country Profile》(以下简称“北大版”),目前已更新至第四版,属于博雅对外汉语精品教材。本文以《标准》为分类依据,综合许嘉璐对文化分类的解读,对两本《中国概况》教材中茶文化内容进行梳理。
  1.“北语版”中的茶文化
  北语版《中国概况》共分为十五章,分别介绍了中国的国旗·国徽·国歌,行政区划,地理与资源,人口、民族与汉字,历史,政治制度,经济,外交,科技,教育,传统思想,文学,艺术,习俗和体育健身。其中,茶文化作为《中国习俗》一章中第二节“饮食文化”中的第二项内容出现。教材以400字左右的短文形式对中国茶文化进行了大致的介绍,涉及的内容以茶文化中所投射的文化观念和文化产品为主。在文化观念方面,该教材强调了中国茶文化悠久的历史、茶在中国国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与中国人喝茶讲究礼节的传统;在文化产品方面,教材简要介绍了陆羽《茶经》、中国名茶、紫砂壶等茶文化遗产;在文化活动方面,教材文本中仅提到以茶待客的习俗,而对中国传统婚丧嫁娶、祭祀中的茶俗则只字未提,缺乏对茶文化活动的介绍,这与其所在章节的主要方向“习俗”存在一定出入。课文中还提到“茶文化的内涵非常丰富,不仅有茶艺、茶道、茶传说,还包含了诸多人生修养和民俗风情”,该文本指向了茶文化与“雅”的艺术及中国人精神世界与人格追求的互通性,但并未展开叙述。
  2.“北大版”中的茶文化
  北大版《中国概况》共分为14章,分别介绍了中国的国土、历史、人口、民族、政治制度、经济、科技、教育、传统思想、文学、艺术、习俗、旅游和国际交往。“茶”与“酒”在同一篇文章中共同以中国习俗的身份出现,茶文化部分约600字。虽然篇幅较北语版《中国概况》有所增加,但却完全舍弃了对于文化活动的介绍,强调了“中国是茶的故乡”、“茶叶可作为礼品馈赠”、“中国人喝热茶,不喝凉茶”等观念。文化产品主要着眼于经典茶文化著作《茶经》、中国十大名茶与特色茶具(景德镇瓷器与宜兴紫砂壶)等。
  3.存在的问题
  对以上两本经典《中国概况》教材中茶文化教学内容进行梳理,文化课中的茶文化教学暴露出以下几个问题:第一,茶文化是中华文化中雅俗共赏的文化形态,而《中国概况》仅强调了茶作为日常饮品的民俗文化而忽略了茶文化中“雅”的部分,且篇幅极少,这主要是受到该课程“中国习俗”章节归类的导向作用;第二,茶文化教学材料强调传递文化观念与文化产品,缺乏对茶艺、茶会、茶俗等茶文化活动的介绍与体验,而茶文化活动是加强茶文化教学双向交流、互动,促进文化国际理解的重要纽带;第三,茶文化揭示不足,浮于表面。在文化观念的传递中尚未体现出中国文化的世界观、审美观、价值观,使留学生对于中国茶文化的理解无法达到“知其所以然”的程度。
  三.茶文化教学建议
  (一)汉语课中的茶文化教学建议
  1.强化教学内容的交际性
  汉语课中的茶文化教学应以实用为主,对留学生在中国日常交际活动的顺利进行有所帮助。因此建议将教学重点落在中国人的饮茶习惯、以茶待客中的礼仪、馈赠茶叶的讲究等内容中,对《HSK标准教程》中的茶文化内容进行适当补充。
  2.注重教学的科学性与层次性
  茶文化教學应严格按照各汉语水平层次阶段的教学目标进行,切忌喧宾夺主。各阶段的茶文化教学应当遵循对文化认识的客观规律,从表层的物质文化到中层的行为文化再到精神文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二)文化课中的茶文化教学建议
  1.教学内容上凸显茶文化的审美功能
  茶文化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同样也是中国人精致生活的代表。以审美为主要功能的茗饮艺术历来与琴棋书画等各类中国传统艺术相结合,象征着中国人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彰显了中国人优雅的体态与风度。茶文化教学不可仅停留在民俗文化层面,汉语教师要为留学生呈现出完整的、雅俗共赏的中国茶文化。并且,结合教材中对中国传统思想的教学,对茶文化所展现出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精神追求进行合理、适度的揭示。
  2.教学理念上强调教学的双向交流
  国际理解教育理念下的茶文化教学,不是单方面的茶文化揭示,而是要与留学生一道,将中国茶文化放置于世界茶文化的语境中去看待,此时带有深刻中华文化烙印的茶文化才更容易被感知与理解。这要求汉语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对于中外茶文化的异同进行充分掌握,并针对中外茶文化之间“异”的部分与留学生进行讨论与交流,在倾听他们对本国茶文化的认知的基础上深化其对中国茶文化的理解。
  3.教学形式上注重茶文化活动的开展
  茶文化本质上是饮茶文化,留学生只有多喝茶、经常参与茶事活动才能真正理解中国茶文化,茶文化的交流才得以实现,因此仅进行茶文化的理论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汉语教师可以充分发挥社团、协会等组织的力量,面向学习者开展丰富的茶事活动,如国际茶会、茶文化节、茶席设计大赛等,创造更强烈的茶文化体验。位于茶区的高校有必要充分利用茶园、茶厂、茶馆、茶旅、博物馆等茶文化资源,开展以茶为中心的各类实践活动。
  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茶作为一种和平之饮也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容易被接受的显性文化符号。在教育对外开放如火如荼的当代中国,国际中文教育视域下的茶文化教学不但能够增进来华留学生对于中国文化的理解,而且有助于推动中国民俗经济的发展,为茶文化旅游业、茶叶市场的进一步繁荣助力。
  参考文献
  [1]新华网.孙春兰出席国际中文教育大会时强调 深化国际中文教育 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EB/OL].[2021-07-09]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 2019-12/09/c_1125326832.htm
  [2]新华网.适应国际中文教育事业发展:教育部设立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EB/OL].[2021-07-09].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71380247713958459&wf r=spider&for=pc
  [3]许嘉璐,冯俊.唤醒和培育13亿人心里的中华文化基因[N].文汇报,2014-05-19(009).
  [4]央视网.中国共产党邀请全球政党开大会 共同建设美好世界[EB/OL].[2021-07-09].http://news.cctv.com/2017/ 11/30/ARTIMuFA6XwCRdvVQy4i8rzI171130.shtml
  [5]于丹,杨越明.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核心命题“供给”与“需求”双轮驱动——基于六国民众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度调查[J].人民论坛,2015,(24):72-75.
  [6]姜丽萍主编;王芳,王枫,刘丽萍编者.HSK标准教程 1[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4.
  (作者单位:江苏大学文学院)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对高职学生来说,提升文学素养、树立良好核心价值观念与学习专业技能知识占有同样重要的地位。而在目前高职校园中,大部分教师只对学生进行了专业技能知识传授或者单一的文学素养培养,对文学素养与核心价值观同构意识不足,不利于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培养。本文从多方角度对高职学生文学素养与核心价值观同构策略进行探讨研究,希望对高职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高职学生 文学素养 核心价值观
期刊
内容摘要:对分课堂是近几年新出现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自2014年出现后受到教学一线教师推崇和好评。这种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融合了讲授式课堂与讨论式课堂的优点,既强调教师不可或缺的指导作用,保证知识体系传递的效率,也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符合当今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等主流教育理念。   关键词:对分课堂 教学论 传统教法  “对分课堂”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复旦大学心理学教授张学新基于亲身教学实
期刊
内容摘要:隐喻是一个同时具有语义和语用性质且常见的语言现象,必须在一定的语境中才能实现其价值和意义。本文从语言语境、情景语境、文化语境三个方面探讨了语境对隐喻表达与理解的重要作用,从而得出结论:语境是隐喻生成的基础,它包含了隐喻合理理解所需的必要因素。   关键词:隐喻 语境 隐喻理解  隐喻性语言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现象,在人类的认知以及日常生活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Lakoff(1980)指出 “
期刊
内容摘要:语文教师要有文体意识和正确的教学理念,即:当在教童话时,要把握童话区别于其他文体的关键特征,用童话的方式教童话。当今,仍有不少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不当的教学理念,这样的现状直接导致教师对学生的误导、误教,笔者结合《皇帝的新装》经典课例,阐述如何把童话真正当成童话来教。   关键词:童话教学 问题 教学策略 《皇帝的新装》  童话在语文教学中是一个独特的体裁,它没有小说那样跌宕起伏的
期刊
内容摘要:隐喻的汉译一直是翻译界的难题,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译者很难在目的语中找到符合通俗易懂又达意的词句,这给新闻文本的翻译带来了巨大的困难。本文以新闻解说节目的隐喻为研究对象,选取《每日秀》中的语料素材,简要概括了隐喻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对等和转换两大翻译对策。   关键词:隐喻 对等 转换  新闻节目的字幕翻译不同于一般的字幕翻译,以其通俗化,要求严谨为特点,有时还需要符合本国的背景和文
期刊
内容摘要:在舞台表演中如何走进饰演的角色的心灵,可以说需要去琢磨的太多太多了,如同不可能踏进同一条河流一样,人都是有认知差的,戏曲表演有着不可复制性的规律。演员的每一次演出都不会完全一样,一定会有一些即兴的创造。观众也会有新的感觉和新的艺术享受,这种鲜活的舞台呈现让观众感受到戏曲灵动的斑澜色彩和美学价值。   关键词:戏曲表演 舞台艺术 秦雪梅 荆州花鼓戏  作为一名花旦演员,当我拿到《秦雪梅》的
期刊
内容摘要:赵彦春教授于2019年出版的《庄子》英译本(Sir Lush)是该书21世纪第一个英语全译本,从本体论的角度再现了《庄子》的语言色彩和艺术色彩。本文以赵彦春的《庄子》英译本为语料,依据乔治·斯坦纳的阐释理论,就其翻译立场、翻译策略进行多维度考察,并尝试探讨国学经典译作中文本选择和语言形式的当代特征,以期促进国学典籍外译研究的学术价值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庄子》 阐释 国学经典 翻译
期刊
内容摘要:语言不仅是一种交际工具,还承载了源远厚重的文化底蕴,同时具有丰富的艺术魅力,能根据不同的身份、情景和场合,表现出其特定的语言特色。自中共十八大以来,国家领导人在重要外交场合中以高度凝练的话语和富有中国特色的语言风格发表致辞,不仅有力地传播中国声音,也提升了我国的外交形象。本文以2020年中展现中国话语特点的10篇外交演讲词作为语料,从词汇、辞格的角度出发,对中国外交演讲词特点进行浅析。 
期刊
内容摘要:本文从顺应理论视角探讨了红色旅游资料的汉英翻译问题,认为译者在红色旅游资料汉英翻译中必须准确、充分理解原文,在此基础之上对涉及的语境关系、语言结构、顺应动态性与顺应过程进行动态顺应,由此决定对原文内容进行取舍并确定翻译策略,从而产生高质量的译文。   关键词:顺应论 红色旅游 动态顺应 翻译策略  比利时国际语用学学会秘书长耶夫·维索尔伦(Jef.Verschueren)基于关联理论于1
期刊
内容摘要:黄永玉艺术博物馆收藏画家创作的部分美术作品,通过对这些绘画作品的审视和探究,可以发现其中赋予的多元文化内涵。其画作注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遵循自然规律,强调“天人合一”思想。突显浪漫气象,浪漫气氛中流露出艺术家的真情,表现画家的奇思幻想与浪漫情愫。彰显现实情怀,以点代面,常常从一个小局部落笔来引出现实问题。凸出民族气质,将民族元素引入画作之中,显现艺术家的民族气质与民族情怀。   关键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