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前言
当体育课上让学生自由组合学练小组时,总有那么几个学生不被其他小组接纳,游离于班集体之外。而这几个学生往往也不会自觉地组织成自己的小组,只是远远地观望着其他小组的活动。有的还想尝试加入另外一个小组,当被拒绝后,只好又在旁边静静地观望。尽管作为老师的我能当一回“介绍人”,把这些学生以各种理由“塞”给各个小组,但“强扭的瓜不甜”,他们在各个小组中只是一种形式上的接受而已,真正能帮助他们、关爱他们的同学几乎没有。这些学生怎么了,为什么大家不能够接受他们呢?难道他们这么惹人讨厌吗?难道他们就没有亲密的朋友吗?为了解这些情况,我决定展开一些调查,以了解学生相互接受到什么程度。更重要的是,要研究这些学生不被大家接受的原因,积极引导其他学生正确地认识这些学生,使他们得到关心和帮助,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2 调查对象和方法
2.1 调查对象:本校六(1)班全体学生共47人,男生28人,女生19人。
2.2 调查方法:社会接受程度的测验。这种测验是为了调查社会性的最具体方面的社会接受(Social acceptance)程度,即把伙伴间相互接受到什么程度,用数量表示出来。测验采用[日本]松井三雄所著《体育心理等》中的“社会接受测验”。
3 评分方法
用上述方法进行测验时,每人所得到的序号数恰好与班级总人数相等,其中也包括自己在自己的姓名后所写的“3”这个序号。根据所写的序号评分,统计出每个人分别得到几个1、2、3、4、5分。然后,计算社会接受测验得分的平均数。计算平均数时,要用总分数减3(因为自己曾给自己打3分),用总次数减l(把自己减去)。根据这个成绩,大体可以看出一个人在集体的伙伴中以什么样的方式被接受。根据上述方法整理所得的结果,可以认为:得分少的人,社会接受充分;得分多的人,社会接受较差。
4 调查结果与分析
4.1 调查结果
六(1)班共47位学生,男生28人,女生19人,全班学生总平均得分为3.214分,男生总平均得分为3.227分,女生总平均得分为3.194分。
同性评价结果:男生评价男生的总平均得分为2.903分,女生评价女生的总平均得分为3.114分。
异性评价结果:男生评价女生的总平均得分为3.680分,女生评价男生的总平均得分为4.107分。
全班学生中较高的得分依次为:4.156分、3.978分、3.778分、3.711分、3.667分。全班学生中较低的得分依次为:2.667分、2.717分、2.733分、2.844分(3人)。
有9位学生被10位以上同学选为第5项(讨厌的人),他们第5项的得票数依次为20、18、13、12、12、1l、10、10、10。有5位学生在第1项(最亲密的朋友)的选择中,得票为0,即这5位学生没有最亲密的朋友。
4.2 分析
在同一个班级里,同学之间有亲有疏,有远有近。有人威信高,人缘好;有人威信低,被嫌弃。这种情况,大家凭直感都能发现,而且大家都已经对此习以为常。但是,当我们用数量化的方法,把每个人在班里的人际关系情况测量出来后,结果是令人堪忧的。
为此,我特意向六(1)班的班主任老师进行了详细的了解,从她的反馈中得知:得分较低的这几位学生(暂且定义为人缘型学生),他们在班里有威信,办事有伙伴协助,所以心情舒畅,情绪稳定,自信心强。他们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德、智、体几方面能够全面发展。而得分较高的这几位学生(暂且定义为嫌弃型学生),他们常常是品行和学习都较差的“双差生”。这类学生常常缺乏自知之明,意識不到班里有那么多人排斥自己。他们学习不努力,常常因为违犯纪律而影响大家;他们不乐于交往,不能和别人和睦相处,所以受到大家的鄙视和厌恶。而得分在总平均分左右的学生(暂且定义为孤立型学生,也可称为中间型学生)占大多数。他们一般在各方面表现都不突出,学习成绩平平,不爱抛头露面,参加集体活动不积极,只喜欢和一两个亲近的同学交往。他们有时会感到孤独,经常处于游离状态。
让我们来关注上述的嫌弃型学生,这些学生中被选为“讨厌的人”都达到了十几票,有一位学生居然被20人选为“讨厌的人”。一个班级中有这么多同学讨厌他们,可想而知,他们的童年如何快乐。况且,这些学生都没有最亲密的朋友,他们内心的烦恼向谁去倾诉,当他们有困难的时候,又有多少同学愿意真诚地去帮助他们。
再让我们看看上述调查结果中的同性评价和异性评价,它们之间的差异很大。男生同性评价和异性评价的差值是0.777,女生同性评价和异性评价的差值是0.993。可见男女生之间相互接受的程度较低。现实中的一些现象也说明了这个问题:下课时,女生只和女生一起玩,男生只和男生一起玩;学习上有了问题,女生不敢向男生请教,男生也不敢向男生请教;男生嫌女生小气、软弱,女生嫌男生野蛮、爱捣乱;如果发生什么争论,总是女生帮女生说话,男生帮男生说话……。出现上述调查结果和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小学高年级学生正在向青春期过渡,有的已经进入青春期,由于生理上的变化,引起了心理上的一些变化。他们对男女之间的差异似懂非懂,看得过于神秘,心理上过于敏感,好像男女同学一接触就是谁喜欢谁。这种误解造成男女同学不愿接触,从而缺少相互的沟通交流,导致学生对异性同学接受程度差。
5 建议
5.1 心理引导
小学生在班级中的地位往往早在低年级阶段就已形成,而且一旦形成便相当稳定。因此,教师应该在小学生入学初期就采取有效措施,力争使每一个小学生在班级中都得到和谐发展。教师要特别注意和关心那些不受欢迎的小学生,帮助他们改变处境。教师可通过心理训练提高他们的社交认识,纠正他们的自我评价,增进他们的社会交往兴趣,改善他们的社交技能。
5.2 模式训练
教师针对嫌弃型学生在交往活动中不规范的交往行为和错误观念,制订训练目标,并把这些目标告诉学生,向他们详细介绍在某一特定情境下应该怎么做,让他们按照教师提供的交往策略,练习新的行为模式。当学生不仅在特定情境中能使用新的行为模式,而且在其他情境中也能使用新的行为模式时,就表明训练取得了成功。
5.3 委以重任
针对那些中间型和嫌弃型学生,可针对性地挑选几位,分别由班集体任命他们担任班长、班委、课代表或小组长等职务。当这些学生的地位发生变化时,他们对自己的要求更严格,自信心也会增强,他们的学习、品德、同学关系都会有明显的进步。
5.4 强弱互补
前苏联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两个强气质的学生组成学习小组,两人常常因为对问题各持己见、争执不下而影响团结。两个弱气质的学生在一起,又常常缺乏主见,面面相觑,无可奈何。只有两个气质不同的学生组成的小组,团结搞得最好,学习效果也最显著。因为强气质者虽然敏捷、反应快,喜欢指挥别人,但他们常常粗心大意,缺乏耐性,也会出错误主意。而弱气质者由于细心谨慎,警惕性高,不出主意便罢,出了主意就往往是妥善可行的。
5.5 男女合作
在体育课或体育活动时,我们可以刻意地将男女生分在同一组,并且明确男女生在小组中所担负的不同任务。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可以挑选一些需要相互帮助的项目,如男生帮助女生纠正投掷动作、提高投掷远度,女生帮助男生学习韵律操或集体舞,提高动作的熟练程度等。在对学生考核时,采用小组捆绑式考核,只有在本组成员都能完成学习任务的前提下,自己的优势项目才能取得好成绩,这样就能有效地提高男女合作的学习效益,同时也发展了男女生之间的友谊。
当体育课上让学生自由组合学练小组时,总有那么几个学生不被其他小组接纳,游离于班集体之外。而这几个学生往往也不会自觉地组织成自己的小组,只是远远地观望着其他小组的活动。有的还想尝试加入另外一个小组,当被拒绝后,只好又在旁边静静地观望。尽管作为老师的我能当一回“介绍人”,把这些学生以各种理由“塞”给各个小组,但“强扭的瓜不甜”,他们在各个小组中只是一种形式上的接受而已,真正能帮助他们、关爱他们的同学几乎没有。这些学生怎么了,为什么大家不能够接受他们呢?难道他们这么惹人讨厌吗?难道他们就没有亲密的朋友吗?为了解这些情况,我决定展开一些调查,以了解学生相互接受到什么程度。更重要的是,要研究这些学生不被大家接受的原因,积极引导其他学生正确地认识这些学生,使他们得到关心和帮助,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2 调查对象和方法
2.1 调查对象:本校六(1)班全体学生共47人,男生28人,女生19人。
2.2 调查方法:社会接受程度的测验。这种测验是为了调查社会性的最具体方面的社会接受(Social acceptance)程度,即把伙伴间相互接受到什么程度,用数量表示出来。测验采用[日本]松井三雄所著《体育心理等》中的“社会接受测验”。
3 评分方法
用上述方法进行测验时,每人所得到的序号数恰好与班级总人数相等,其中也包括自己在自己的姓名后所写的“3”这个序号。根据所写的序号评分,统计出每个人分别得到几个1、2、3、4、5分。然后,计算社会接受测验得分的平均数。计算平均数时,要用总分数减3(因为自己曾给自己打3分),用总次数减l(把自己减去)。根据这个成绩,大体可以看出一个人在集体的伙伴中以什么样的方式被接受。根据上述方法整理所得的结果,可以认为:得分少的人,社会接受充分;得分多的人,社会接受较差。
4 调查结果与分析
4.1 调查结果
六(1)班共47位学生,男生28人,女生19人,全班学生总平均得分为3.214分,男生总平均得分为3.227分,女生总平均得分为3.194分。
同性评价结果:男生评价男生的总平均得分为2.903分,女生评价女生的总平均得分为3.114分。
异性评价结果:男生评价女生的总平均得分为3.680分,女生评价男生的总平均得分为4.107分。
全班学生中较高的得分依次为:4.156分、3.978分、3.778分、3.711分、3.667分。全班学生中较低的得分依次为:2.667分、2.717分、2.733分、2.844分(3人)。
有9位学生被10位以上同学选为第5项(讨厌的人),他们第5项的得票数依次为20、18、13、12、12、1l、10、10、10。有5位学生在第1项(最亲密的朋友)的选择中,得票为0,即这5位学生没有最亲密的朋友。
4.2 分析
在同一个班级里,同学之间有亲有疏,有远有近。有人威信高,人缘好;有人威信低,被嫌弃。这种情况,大家凭直感都能发现,而且大家都已经对此习以为常。但是,当我们用数量化的方法,把每个人在班里的人际关系情况测量出来后,结果是令人堪忧的。
为此,我特意向六(1)班的班主任老师进行了详细的了解,从她的反馈中得知:得分较低的这几位学生(暂且定义为人缘型学生),他们在班里有威信,办事有伙伴协助,所以心情舒畅,情绪稳定,自信心强。他们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德、智、体几方面能够全面发展。而得分较高的这几位学生(暂且定义为嫌弃型学生),他们常常是品行和学习都较差的“双差生”。这类学生常常缺乏自知之明,意識不到班里有那么多人排斥自己。他们学习不努力,常常因为违犯纪律而影响大家;他们不乐于交往,不能和别人和睦相处,所以受到大家的鄙视和厌恶。而得分在总平均分左右的学生(暂且定义为孤立型学生,也可称为中间型学生)占大多数。他们一般在各方面表现都不突出,学习成绩平平,不爱抛头露面,参加集体活动不积极,只喜欢和一两个亲近的同学交往。他们有时会感到孤独,经常处于游离状态。
让我们来关注上述的嫌弃型学生,这些学生中被选为“讨厌的人”都达到了十几票,有一位学生居然被20人选为“讨厌的人”。一个班级中有这么多同学讨厌他们,可想而知,他们的童年如何快乐。况且,这些学生都没有最亲密的朋友,他们内心的烦恼向谁去倾诉,当他们有困难的时候,又有多少同学愿意真诚地去帮助他们。
再让我们看看上述调查结果中的同性评价和异性评价,它们之间的差异很大。男生同性评价和异性评价的差值是0.777,女生同性评价和异性评价的差值是0.993。可见男女生之间相互接受的程度较低。现实中的一些现象也说明了这个问题:下课时,女生只和女生一起玩,男生只和男生一起玩;学习上有了问题,女生不敢向男生请教,男生也不敢向男生请教;男生嫌女生小气、软弱,女生嫌男生野蛮、爱捣乱;如果发生什么争论,总是女生帮女生说话,男生帮男生说话……。出现上述调查结果和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小学高年级学生正在向青春期过渡,有的已经进入青春期,由于生理上的变化,引起了心理上的一些变化。他们对男女之间的差异似懂非懂,看得过于神秘,心理上过于敏感,好像男女同学一接触就是谁喜欢谁。这种误解造成男女同学不愿接触,从而缺少相互的沟通交流,导致学生对异性同学接受程度差。
5 建议
5.1 心理引导
小学生在班级中的地位往往早在低年级阶段就已形成,而且一旦形成便相当稳定。因此,教师应该在小学生入学初期就采取有效措施,力争使每一个小学生在班级中都得到和谐发展。教师要特别注意和关心那些不受欢迎的小学生,帮助他们改变处境。教师可通过心理训练提高他们的社交认识,纠正他们的自我评价,增进他们的社会交往兴趣,改善他们的社交技能。
5.2 模式训练
教师针对嫌弃型学生在交往活动中不规范的交往行为和错误观念,制订训练目标,并把这些目标告诉学生,向他们详细介绍在某一特定情境下应该怎么做,让他们按照教师提供的交往策略,练习新的行为模式。当学生不仅在特定情境中能使用新的行为模式,而且在其他情境中也能使用新的行为模式时,就表明训练取得了成功。
5.3 委以重任
针对那些中间型和嫌弃型学生,可针对性地挑选几位,分别由班集体任命他们担任班长、班委、课代表或小组长等职务。当这些学生的地位发生变化时,他们对自己的要求更严格,自信心也会增强,他们的学习、品德、同学关系都会有明显的进步。
5.4 强弱互补
前苏联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两个强气质的学生组成学习小组,两人常常因为对问题各持己见、争执不下而影响团结。两个弱气质的学生在一起,又常常缺乏主见,面面相觑,无可奈何。只有两个气质不同的学生组成的小组,团结搞得最好,学习效果也最显著。因为强气质者虽然敏捷、反应快,喜欢指挥别人,但他们常常粗心大意,缺乏耐性,也会出错误主意。而弱气质者由于细心谨慎,警惕性高,不出主意便罢,出了主意就往往是妥善可行的。
5.5 男女合作
在体育课或体育活动时,我们可以刻意地将男女生分在同一组,并且明确男女生在小组中所担负的不同任务。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可以挑选一些需要相互帮助的项目,如男生帮助女生纠正投掷动作、提高投掷远度,女生帮助男生学习韵律操或集体舞,提高动作的熟练程度等。在对学生考核时,采用小组捆绑式考核,只有在本组成员都能完成学习任务的前提下,自己的优势项目才能取得好成绩,这样就能有效地提高男女合作的学习效益,同时也发展了男女生之间的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