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以初等数论课程教学活动的开展为研究对象,着眼于对类比法教学方式的应用,结合初等数论教学案例,分析了类比法这一教学手段在教学实践中的开展情况及其特殊优势,旨在为类比法进一步应用于初等数论教学过程,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帮助。
关键词:初等数论 教学 类比法 应用 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c)-0094-01
类比法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其最为突出的优势在于,能够引导学生将不同的对象联系起来,从而达到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点认知与理解程度的目的。将其应用于初等数论教学中,不但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同时还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本文试结合教学实践案例,对其做详细分析。
1 类比法应用于最大公因数教学
教师首先需要针对此项教学内容的课时进行细致安排,确保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有关“最大公因数”知识点的基本内容。在此基础之上,从基本概念、性质、计算方式以及特征等多个方面入手,以类比法为主要手段,引导学生自主认识到有关“最小公倍数”知识点的基本内容。教师应用类比法分析“最大公因数”知识点的过程中,可按照如下方式实施:
第一步:分析“最大公因数”基本定义:即对于整数a1,a2,…,an而言,与之相对应的公共因数可以定义为a1,a2,…,an的公因数。与此同时,对于不全为零的整数b1,b2,…,bn而言,其所有公因数当中,数值最大的公因数可定义为整数中的最大公因数。其具体的表达方式应当为:(b1,b2,…,bn)。同时,对于非零整数而言,与之相对应的因数个数是有限集。因此可以证实:最大公因数(b1,b2,…,bn)是实际存在,且为正整数。
第二步:研究“最大公因数”基本定理:即对于任何整数集a1,a2,…,an而言,满足如下等式:(1):(a1,a2,…,an)=(|a1|,|a2|,…,|an|);同时也满足(2):(a,1)=1;(a,0)=(a,a)=|a|。同时,(a,b)=(b,a)。在此基础之上,若定义x,y,z当中,x为整数,y为素数,那么对于(y,x)而言,合理的取值结果可以分为两种情况:(1)是(y,x)=1;(2)是(y,x)=y|x。在此基础之上,若进一步应用类比法,定义a取值为(by+z),那么可以推断得出:(a,b)=(b,z)。
第三步:引导学生自主展开对“最大公因数”相关数值的求解:教师需要在教导学生认识如何应用类比法推断公式的基础之上,引导学生自主展开对相关知识点的求解。例如,在上一步骤教师所进行的教学过程当中,已得出了两个有关“最大公因数”的基本定义:(1)(a,1)=1;(a,0)=(a,a)=|a|;(2)定义a取值为(by+z),则有(a,b)=(b,z)。在上述两项“最大公因数”基本性质定理的基础之上,学生可以利用辗转相除法计算得出,在任意n个非零整数中的最大公因数数值。基于上述分析不难看出:在初等数论的教学过程当中,整数的整除理论可以说是教学的基础与根本所在。以类比法为手段,组织有关最大公因数的教学内容,能够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加深学生的理解。
2 类比法应用于同余式教学
在有关同余式性质以及等式基本性质知识点的研究过程当中,同样可借助于对类比法的合理应用,加深学生对于此项知识点的认知。在此过程当中,教师应用类比法方式展开教学的最主要目的:在于既体现同余式性质与等式基本性质联系的同时,比较上述两者之间存在的异同点。具体而言,可按照如下方式实施:
第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到固定模所对应同余式与常规等式之间的相同点。具体来说,对于固定模a而言,a自身所对应的同余式在如下几个方面与等式有着多处相同点。具体如下所示:
(1)首先,xy(mod a)所需要满足的最基本的充要条件为:x=y+at(且t∈Z)换句话来说,该充要条件还可进一步拓展成为:a|x-y;其次,对于存在同余关系的等式而言,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算律是必须遵循的:同余关系从本质上来说属于一种特殊的等价关系。
(2)在对同余式进行加/减操作的过程当中,若定义xy(mod a),且满足zu(mod a)。联立上述同余式,则可以推断得出存在于x、y、z、u之间的对应关系:如x±zy±u(mod a);在对同余式进行相乘操作的过程当中,若同样定义xy(mod a),且满足zu(mod a)。联立上述同余式,则可以推断得出存在于x、y、z、u之间的对应关系:如xzyu(mod a)。
第二步:教师可以在得出上述基本算律的基础之上,就上述有关同余式进行加/减操作以及乘法操作过程当中所表现出的基本特点,建立相应的运算公式。但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同余式而言,消去律在常规意义上来说是不成立的。这也就是说:在基于xzyz(mod a)的基础之上,并无法准确的推断得出:xy(mod a)。教师需要在引导学生认识到上述问题的基础之上,采取类比方式,引导学生推断得出以下结果:即对于同余式“xzyz(mod a)”而言,可以判定的是:
xy(mod a/(a,z))
换句话来说,若在该同余式当中的(z,a)取值为1,那么上述等式可以直接简化成为“xy(mod a)”。这一过程当中所涉及到的基本定理就在于:当出现同余式两边公因数z与模a存在互素关系的情况下,则可以在该同余式两边直接约去公因数“z”,达到简化同余式的目的。基于上述分析不难发现:在将类比法应用于该知识点教学的过程当中,能够尽量避免同余式运算过程的抽象性,提高学生对于整个计算过程中以及数论知识的理解程度,同时加深记忆。
3 结语
类比法最为突出的优势在于,能够引导学生将不同的对象联系起来,达到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点认知与理解。这与初等数论教学的目的相吻合。本文结合相关教学案例,研究类比法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1] 原新生.突出师范特色改革初等数论教学[J].教育与职业,2006(8):99-100.
[2] 蒋亦华.“初等数论”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训练与能力建构[J].大学数学,2006,22(3):32-34.
[3] 吉智深.例谈如何在初等数论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12):110-111.
[4] 杨仕椿.大数运算实验在《初等数论》教学中的应用[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7(1):124-126.
关键词:初等数论 教学 类比法 应用 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c)-0094-01
类比法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其最为突出的优势在于,能够引导学生将不同的对象联系起来,从而达到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点认知与理解程度的目的。将其应用于初等数论教学中,不但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同时还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本文试结合教学实践案例,对其做详细分析。
1 类比法应用于最大公因数教学
教师首先需要针对此项教学内容的课时进行细致安排,确保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有关“最大公因数”知识点的基本内容。在此基础之上,从基本概念、性质、计算方式以及特征等多个方面入手,以类比法为主要手段,引导学生自主认识到有关“最小公倍数”知识点的基本内容。教师应用类比法分析“最大公因数”知识点的过程中,可按照如下方式实施:
第一步:分析“最大公因数”基本定义:即对于整数a1,a2,…,an而言,与之相对应的公共因数可以定义为a1,a2,…,an的公因数。与此同时,对于不全为零的整数b1,b2,…,bn而言,其所有公因数当中,数值最大的公因数可定义为整数中的最大公因数。其具体的表达方式应当为:(b1,b2,…,bn)。同时,对于非零整数而言,与之相对应的因数个数是有限集。因此可以证实:最大公因数(b1,b2,…,bn)是实际存在,且为正整数。
第二步:研究“最大公因数”基本定理:即对于任何整数集a1,a2,…,an而言,满足如下等式:(1):(a1,a2,…,an)=(|a1|,|a2|,…,|an|);同时也满足(2):(a,1)=1;(a,0)=(a,a)=|a|。同时,(a,b)=(b,a)。在此基础之上,若定义x,y,z当中,x为整数,y为素数,那么对于(y,x)而言,合理的取值结果可以分为两种情况:(1)是(y,x)=1;(2)是(y,x)=y|x。在此基础之上,若进一步应用类比法,定义a取值为(by+z),那么可以推断得出:(a,b)=(b,z)。
第三步:引导学生自主展开对“最大公因数”相关数值的求解:教师需要在教导学生认识如何应用类比法推断公式的基础之上,引导学生自主展开对相关知识点的求解。例如,在上一步骤教师所进行的教学过程当中,已得出了两个有关“最大公因数”的基本定义:(1)(a,1)=1;(a,0)=(a,a)=|a|;(2)定义a取值为(by+z),则有(a,b)=(b,z)。在上述两项“最大公因数”基本性质定理的基础之上,学生可以利用辗转相除法计算得出,在任意n个非零整数中的最大公因数数值。基于上述分析不难看出:在初等数论的教学过程当中,整数的整除理论可以说是教学的基础与根本所在。以类比法为手段,组织有关最大公因数的教学内容,能够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加深学生的理解。
2 类比法应用于同余式教学
在有关同余式性质以及等式基本性质知识点的研究过程当中,同样可借助于对类比法的合理应用,加深学生对于此项知识点的认知。在此过程当中,教师应用类比法方式展开教学的最主要目的:在于既体现同余式性质与等式基本性质联系的同时,比较上述两者之间存在的异同点。具体而言,可按照如下方式实施:
第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到固定模所对应同余式与常规等式之间的相同点。具体来说,对于固定模a而言,a自身所对应的同余式在如下几个方面与等式有着多处相同点。具体如下所示:
(1)首先,xy(mod a)所需要满足的最基本的充要条件为:x=y+at(且t∈Z)换句话来说,该充要条件还可进一步拓展成为:a|x-y;其次,对于存在同余关系的等式而言,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算律是必须遵循的:同余关系从本质上来说属于一种特殊的等价关系。
(2)在对同余式进行加/减操作的过程当中,若定义xy(mod a),且满足zu(mod a)。联立上述同余式,则可以推断得出存在于x、y、z、u之间的对应关系:如x±zy±u(mod a);在对同余式进行相乘操作的过程当中,若同样定义xy(mod a),且满足zu(mod a)。联立上述同余式,则可以推断得出存在于x、y、z、u之间的对应关系:如xzyu(mod a)。
第二步:教师可以在得出上述基本算律的基础之上,就上述有关同余式进行加/减操作以及乘法操作过程当中所表现出的基本特点,建立相应的运算公式。但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同余式而言,消去律在常规意义上来说是不成立的。这也就是说:在基于xzyz(mod a)的基础之上,并无法准确的推断得出:xy(mod a)。教师需要在引导学生认识到上述问题的基础之上,采取类比方式,引导学生推断得出以下结果:即对于同余式“xzyz(mod a)”而言,可以判定的是:
xy(mod a/(a,z))
换句话来说,若在该同余式当中的(z,a)取值为1,那么上述等式可以直接简化成为“xy(mod a)”。这一过程当中所涉及到的基本定理就在于:当出现同余式两边公因数z与模a存在互素关系的情况下,则可以在该同余式两边直接约去公因数“z”,达到简化同余式的目的。基于上述分析不难发现:在将类比法应用于该知识点教学的过程当中,能够尽量避免同余式运算过程的抽象性,提高学生对于整个计算过程中以及数论知识的理解程度,同时加深记忆。
3 结语
类比法最为突出的优势在于,能够引导学生将不同的对象联系起来,达到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点认知与理解。这与初等数论教学的目的相吻合。本文结合相关教学案例,研究类比法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1] 原新生.突出师范特色改革初等数论教学[J].教育与职业,2006(8):99-100.
[2] 蒋亦华.“初等数论”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训练与能力建构[J].大学数学,2006,22(3):32-34.
[3] 吉智深.例谈如何在初等数论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12):110-111.
[4] 杨仕椿.大数运算实验在《初等数论》教学中的应用[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7(1):124-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