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剧不同,似曾燕归来

来源 :歌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red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些年来,海外原版引进的音乐剧越来越多,演出票房和场次屡创新高。与之相埘的,原创华语音乐剧则普遍遭遇票房冷淡、经营不良。面对这样两个差异巨大的景象,作为中国剧场人,不免有一种奇怪的错位感。老百姓是喜欢音乐剧的,可“国货”难卖,确是实情。我们发展太快了,市场又太大,在“国货”尚未建立起市场口碑之前,世界“名牌”已经树立起了高端的形象与标准。就如同很多国人对海外名牌趋之若鹜,而国货哪怕价恪一降再降,依然无人问津。有人会提到剧目品质问题,这当然是不可回避的,但问题似乎又没那么简单。
  作为以音乐剧为主要演出内容的剧场,上海文化广场支持原创华语音乐剧应是责无旁贷的。可作为以票房收入为主要资金来源的剧场,支持原创似乎又是注定“赔小”的。的确,文化是不能简单从盈亏来看待。一时“赔”,不要紧,能“赔”出美好的未来,也是好的。何况对于“原创”这样给中国文化提气儿的事,总是需要培育和“试错”空间的。很多人说,百老汇和两区是商业运作的,日进斗金如何如何,似乎中国的音乐剧就应该按纯商业化运作才是对的。但他们是甭想过,我们有和英美接近的音乐剧产业基础和市场环境吗?我们有足够大的中产阶级和消费习惯吗?简单把两方的模式搬到中国,能行吗?对这些问题,我们都无法只用“商业运作”来做回答。
  令人欣慰的是,在过去策划运营展演的五年中,我们见证了原创华语音乐剧的快速发展和进步。这个行业近年来不仅剧目数量增长,品类上也更多样化。题材上,有古典的,有古戏今说的,有当代的,也有未来科幻的;音乐风格有摇滚的,电子音乐的,传统乐器的,还有将戏曲风格结合流行音乐语汇的;导演风格有写意的,有写实的——剧目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偌大的中田,歌舞人才又何其多也,似只等有识之上来开发与整合。这些年来,与其说会做音乐剧的多了,不如说想做音乐剧的人多了。特别是“国八条”之后,明显一个变化就是歌舞晚会大大缩水。可是歌舞团还在,于是音乐剧作为歌、舞、戏的综合体,一时成了香饽饽,似乎谁都能玩转。看看这两年全国各地的歌舞团,都扎堆地在策划音乐剧制作,还不包括隶属各大军队的文艺团体。于是也不奇怪,在近年涌起的诸多音乐剧中,滥竽充数的低劣之作的确不少。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2016年的原创音乐剧展演至少没往年那么难做了。每当想到今年参演的6部原创华语音乐剧,是从12部中挑选而来的,就感到不可思议。五年前可不是这样。第一年策划展演的时候,可供选择的戏真少。仅有的几部,不是制作规模与我们的舞台不匹配,就是演出日程碰不拢。而演出方也认为来上海会越演越亏,没有信心。回忆第一届展演,仅有两部音乐剧参演。首届展演当然要热闹一些,在文化广场大掌巨大的新闻发布会背景板上,《断桥》和《天龙八部》各居一端,如此一南一北气质迥异的两部作品,倒也相映成趣。可没有想到的是,发布会后没几天,就有消息说《天龙八部》资金链断裂,我们还小明消息的真假,《天龙八部》剧组就来沪考察了。来自香港的导演热情似火,他用特有的港式普通话信誓旦旦地要求我们即刻开票,不必担心。怎么办呢?就两部戏,难道还得取消一部吗?那还算什么展演呢?于是我们按原定计划开票。可是开票不久,就得到消息说《天龙八部》的北京合作方,因为资金问题扣留了剧组的道具。眼看演出就要泡汤,文化广场几位同事前往北京协调,希望各方能暂时搁置争议,保证上海的演出。在几个不眠之夜后,依旧无功而返,这才发现这浑水不是我们能蹚的。用句小说里的话,真是江湖险恶啊!最后,2011年第一届原创华语音乐剧展演其实只有《断桥》一部戏,这大概是最落寞的展演了吧。
  之后的几年,经验在增长,筹备时间更充裕,展演也办得像起了样子。从2012年的三部戏——《断桥》《昆仑神话》《纳斯尔丁·阿凡提》;到2013年《断桥》《国之当歌》《二泉吟》;到2014年《简爱》《纳斯尔丁·阿凡提》《搭错车》《昆仑神话》;再到2015年《又见桃花红》《锦绣过云楼》《尼尔斯骑鹅历险记》《十年》,年年剧有不同,场次也不断增加。为了挑选合适的剧目,同事们前往外地城市观摩和了解则是常有的,谁叫咱们上海的原创音乐剧反而少呢?
  这些年来,一个最明显的感受是,从最初“请人来,别人不来”,到如今“别人想来,我们还要委婉拒绝”。这个变化当然是因为剧目多了,有得选;而另一方面对于很多来自二三线城市的音乐剧,能来大上海在文化广场演出也是一种鼓舞。简单说,我们的展演是一个平台,不是考场,我们提供的是“小荷才露尖尖角”的契机,未来的路,还得靠自己去走。因为展演带来的契机,许多来自外地的原创音乐剧已形成了“上海首演,全国巡演”的操作模式,既节约了成本,也为整个全国巡演打响了头炮。
  今年2016原创华语音乐剧展演,在数量和整体品质上均优于往年。中国儿童艺术剧院的《岳云》,是我看过的最好看的儿童音乐剧,大人观看也毫无倦意。我依然记得三年前,前往北京观看我人生中第一次在早晨观赏的音乐剧。一大清早,十几辆大巴士带着组织而来的中小学生们来到北京中国儿艺剧场。我素来对组织看戏也没什么好感,加上孩子们熙熙攘攘叽叽喳喳,让我一个成年人身在其中很不自在。可没想到开演不一会儿,人声鼎沸的学生们就安静了下来。这在中国的剧场还很少见。《岳云》故事跌宕起伏,不拖泥带水,音乐既有节奏动感,也颇有悲壮豪迈之气,歌词又极其吻合。舞美与剧情可谓一气呵成,不禁让人莫名升起一股子家国情怀来。戏中,岳家军与金兵开战,旋转的舞台上岳云将金兵从高台上打入乐池,真是惊险带劲儿。演出结束,我到后台去见了导演兼主演赵宇。赵宇曾在日本四季剧团工作表演了近十年后回国,也算是老演员了。他告诉我,为了这戏,他筹备三年,找来了我也认识的好友、同样留学日本四季的王翔浅老师担任编剧和作词。我想呢,怪不得这部戏很精彩,原来主创都是身经百战懂戏的人。我当即和赵宇说,欢迎这部戏来上海演出。两年后在伦敦我又见到了该剧作曲程进老师,人在他乡,交谈也格外亲切。这是多么奇妙的巧合。因为国有院团的相关规定,这个项目前前后后谈了三年,如今才水到渠成,想到此不禁异常欣慰。   台湾音乐剧是今年展演的重头戏,因为不来则已,一来来俩。台湾人力飞行剧团的《向左走,向右走》,改编自畿米的同名漫画,该漫画还被拍成过电影,知名度可算是很高了。音乐剧版则聚集了多位台湾的大咖,黎焕雄执导,陈建骐与苏打绿作曲,由魏如萱、王大文、王若琳主演,他们都是台湾一线主创与唱将。美妙的音乐,配合畿米漫画美好的视觉,透过多媒体设计,放大了绘本中的视觉元素,是一次绝妙的视听之旅。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向左右,向右走》上海开票一周,就卖出了近千张票,票房飘红大概是肯定的了。另一部台湾音乐剧《天天想你》,来自台湾广艺基金会。此剧有别于传统音乐剧的创作方式,将台湾著名唱作人张雨生生前23首经典歌曲串烧而成。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该剧还邀请到了张雨生音乐路上的重要创作伙伴樱井弘二(Koji Sakurai)担任音乐总监和编曲,忠实延续小宝哥的精神,同时赋予歌曲以新生。《天天想你》于2014年台湾首演时,获得了热烈回响和好评,场场一票难求。今年恰逢张雨生冥诞50周年,无论你是否了解张雨生,《天天想你》都将以全新的姿态感动你,带你感受小宝哥音乐的创作力和独特魅力。
  而《摇滚西厢》是一部古代题材但又颠覆古代的新作。怎么说呢,它借《西厢记》的故事,加入了新的血肉之躯,让经典重生于当下。顾名思义,摇滚乐成为了叙事的载体。半年前,我在北京北展剧场观看了首演,现场摇滚音乐的颠覆感与传统的故事之间形成了强烈反差,暗自吻合着故事的当代性和叛逆精神。我很少看一部音乐剧看到心怦怦跳,此为其一,都是被摇滚乐震的。《摇滚西厢》还邀请了谭维维来录制拍摄歌曲《一生一世心上一个人》的MV,梦幻感扑面而来,音乐好听极了。这戏有一句广告语:“有钱有房有车有权,算什么?有种,你爱我!”,颇吻合这部戏的当代调调。想一想这话是由西厢里的崔莺莺说出,味道你能感受到几分?
  还有一部音乐剧《梦@时代》,来自梅州汉剧传承研究院。无论梅州还是梅州汉剧,很多人不了解,看不懂这算哪一出。传统戏曲在如今这个时代,面临着诸多挑战,这部音乐剧就是取材于梅州汉剧团的真实的故事。一位被师父辛苦栽培的90后戏曲天才,被当下娱乐圈选秀节目感染,想去更大的舞台追求自己的明星梦,并且在选秀中一路过关斩将。就在剧院将她作为主角量身定制经典戏曲的同时,她收到了电视台的晋级通知,却遭到了师父和剧院的强烈反对……这恐怕是这个时代都会面临的状况。我的良师益友,武汉的沈承宙老师向我推荐了这部作品。他专程跑去梅州,看了不下五遍。在发布会上,我见到了90后主演管乐莹,这故事就是根据她的真实经历改编而来。演唱呈示部时,我还没有感觉出戏曲的影子,但一到高潮汉剧唱腔加入之后,顿时充满了奇妙的味道。中国很多人在寻找一种方法,将民族音乐与流行语汇相融合,产生一种独属于中国式审美的音乐。我想无论是戏剧叙事还是音乐风格,《梦@时代》会让你对此类创作拍手称快。
  就如同到了春天,我们都不应辜负春光一样,六台音乐剧,好戏连台,布满了春天三月的每一个双休日。戏好,价还不贵,原创音乐剧展演的平均票价低于180元。有外地的业内朋友已经打算整个三月待上海了,一部都不想错过。支持原创就是支持未来,年年剧不同,似曾燕归来。
其他文献
何城市,每当演出瓦格纳的《尼伯龙根的指环》,都往往会成为大事:一是因为全套《指环》由四部乐剧组成,每部演出时间需要两三个小时甚至四五个小时不等;同时,瓦格纳的歌剧和乐剧都要求歌唱家拥有强大的歌唱能量,能胜任的歌唱家在全球范围来说都不多;加上整套《指环》的内容颇为复杂,有很深层的哲理性,这也让不少观众望而却步。  在这种情况下,要将《指环》搬上舞台,投入资金会非常可观,但观赏的观众却不一定足够。为此
期刊
“郑和七下西洋”早己成为世界航海史上的千古传奇,“一律平等友善”更是中国和平外交史上的开篇宣言。应大明成祖诏令,郑和统领船队于1405年7月从江苏太仓刘家港启航。600多年之后,江苏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抓住时机因地制宜,乘着原创歌剧《运之河》荣获国家六项大奖、远渡重洋载誉归来的东风,再度力邀“金三角”鼎力合作——唐建平作曲、黄维若编剧、邢时苗导演——原班主创人马重又集结联袂。大型史诗歌剧《郑和》2
期刊
曾经以“西天云彩还复来”为题,我将国内首部小剧场歌剧《再别康桥》首演实况化作文字记录在案。2001年12月的冬夜,还恍然如昨记忆犹新。2016年1月28日,导演陈蔚(即该剧编剧水儿)带着她的荣誉战队,以“小剧场歌剧《再别康桥》十五周年纪念特别音乐会”,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风光再现,令人耳目一新。已经十五周年了?真快!这部戏,奖杯口碑兼而得之,社会影响广泛深远,权威专家赞赏有加。  舞台上,一座拱桥,
期刊
歌剧这门外来文化艺术,进入中国进行的本土化,不仅在于创作本土歌剧,同时也要在演绎西方经典歌剧时表达中国人的审美。3月18至20日,上海歌剧院全新制作的威尔第歌剧《茶花女》在上海大剧院上演,张国勇指挥,易立明导演。这个“上海版”让《茶花女》新老观众充满了强烈的审美期待。如何在制作中体现中国人对经典的独到理解与解读?唯有把握到歌剧艺术的门脉,注入中国人的智慧。上海版将原文本中的19世纪中叶的巴黎和乡间
期刊
编者按:除了《卡门》《图兰朵》之外,歌剧《茶花女》大概是国人最熟悉的歌剧了。2015-2016演出季,上海歌剧院将于3月18日-20日推出新版《茶花女》。这个由著名导演易立明执导,发生在1920年代“白色茶花号”邮轮上的爱情故事究竟如何?让我们拭目以待!  3月1日下午,明媚的阳光洒进上海歌剧院西排练厅。此时,这里正在举行上海歌剧院新版《茶花女》新闻发布会。3月18日20日,上海歌剧院制作的全新“
期刊
由阎肃根据小说《红岩》改编创作的民族歌剧《江姐》,从1962年开始创作至今,已走过了50余载时光。抚今追昔,我们愿通过这篇文字搭建起过往同现实的勾连,检视历史更激励当下,为促进歌剧艺术的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历史样本,鼓舞更多的人向阎肃、羊鸣等老一辈艺术家学习,创作出更多像《江姐》这样感悟历史、观照现实的经典之作。  歌剧《江姐》历经半个世纪的时间之流变、人事之更迭,为何仍有如此众多的观众对这一红色经
期刊
孔子,作为儒家思想的开创者,去世之后,被奉为圣人。生前的孔子,只是一个在那个年代有着独特政治抱负和治国理念,生命之路异常坎坷的一介文人。作为一部舞台音乐艺术作品,民族管弦乐音诗《孔子》,力求以历史和客观的视角,用音乐咏唱来重现两千多年前春秋时期的孔子,以常人的情感体会孔子的情感,以常人的理解诠释孔子的思想。用作者的话讲,就是让孔子回归大地,走下圣坛。  民族管弦乐音诗《孔子》,由莫凡担任作曲、文本
期刊
编者按:3月18日,上海歌剧院新版《茶花女》在上海大剧院首演。这个上海版在上演之前即受到热烈的关注。首演当日,在场所有观众跟随“白色茶花号”,完成了一次时空穿越。  在威尔第四大名作中,《茶花女》独具一格,从问世以来其上演频率居高不下。“因长久保存对文学原著的敬意,歌剧音乐和人物情节早已烂熟于心。”这是本人现场聆赏次数最多的经典之一,所以多听一场少看一遍无所谓。  再次被《茶花女》撩拨得心思萌动,
期刊
《红色娘子军》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它表现的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活跃在海南琼崖地区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二独立师娘子军连,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英勇抗击国民党第二次反共“围剿”,消灭恶霸南霸天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吴琼花、洪常青等一系列人物鲜活挺拔、栩栩如生,他们的革命精神和战斗意志,至今仍被人们所深深铭记。  唯一的民族歌剧版本  自上世纪50年代著名作家梁信创作了电影文学剧本后,《红色娘子军》先被
期刊
【歌剧内容】奥赛罗赢得战争归来,受到褒奖。他与苔丝德蒙娜相爱,但威尼斯绅士罗德里戈也爱上了苔丝德蒙娜,并得到了苔丝德蒙娜父亲的支持。一直对奥赛罗怀恨在心的伊阿古趁机挑拨。苔丝德蒙娜左右为难,她既爱奥赛罗,又恐惧违抗父命。恼怒之下的奥赛罗失去理智,在卧室杀死了苔丝德蒙娜。而此时罗德里戈和苔丝德蒙娜的父亲已经幡然醒悟,决定成全奥赛罗与苔丝德蒙娜的爱情,但一切为时已晚。奥赛罗在得知真相后后悔不已,自杀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