弯针技术在内向开口圆孔穿刺射频治疗三叉神经痛中的应用

来源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wking4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弯针技术在内向开口圆孔穿刺射频治疗三叉神经第二支疼痛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2年11月至2018年5月嘉兴市第一医院疼痛医学科因原发性三叉神经第二支疼痛行圆孔穿刺射频治疗的263例患者。以CT鼻旁窦模式(层厚为3 mm)对翼颚窝进行半冠状位扫描,选取包含圆孔内、外口及圆孔管中点且无颧弓阻挡的CT图像进行穿刺路径设计:用CT自带软件工具尺由圆孔管外口紧贴上颌窦外侧壁向外拉直线到皮肤表面(穿刺点),测量该线段的长度(穿刺深度)及该直线与矢状面的夹角(穿刺角度),若该圆孔管为内向开口时,还需量取该直线与圆孔管走向的夹角(穿刺针需弯折的角度)。将射频针尖插入自制弯针器内5 mm,向针尖斜面对侧扳折出相应的弯折角度,制成个体化的射频穿刺弯针。随后在CT引导下按设计的穿刺路径穿刺,针尖达圆孔外口时弯针弧度转向前上方,越过外口后将弧度转向后下,送入圆孔即可进行神经电生理测试射频的治疗效果。

结果

263例患者中,71例(27.0%)患者的圆孔管为内向开口,需用弯针技术对射频针进行个体化塑形,平均弯折角度为(21.3±3.6)°。使用弯针后针尖均能穿刺到达靶点,神经电生理测试时0.1~0.5 mA电流即可诱发出第二支支配区明显的肌肉颤动或麻木感,射频热凝后疼痛完全消失,遗留该侧鼻翼、上唇、颧面部皮肤和同侧上腭黏膜麻木,无一例波及三叉神经第一支或第三支。共随访242例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3.2±0.6)年,其6个月内、1年、2年、3年、4年内的总复发率分别为2.5%(6/242)、7.9%(19/242)、16.1%(39/242)、24.4%(59/242)、33.9%(82/242)。

结论

CT引导下采用个体化塑形弯针技术可以使射频针尖绕过阻挡在圆孔外口的蝶骨而进入内向开口的圆孔内,从而提高射频的疗效、降低复发率。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目的探讨立体脑电图(SEEG)引导下的射频热凝毁损技术在治疗脑室旁结节状灰质异位相关癫痫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7年5月北京丰台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5例脑室旁结节状灰质异位相关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根据症状学、头皮脑电图表现及影像学检查结果设计SEEG电极的植入方案,并行视频脑电监测,根据SEEG发作间期和发作期放电情况明确致痫灶的分布,根据其结果采用SEEG电极行射频
目的分析起源于颞叶后外侧皮质癫痫的临床特征和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纳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2015年3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10例起源于颞叶后外侧皮质癫痫患者。所有患者均行致痫灶切除术,分析起源于该部位癫痫的临床特征,观察手术疗效。结果10例患者平均起病年龄为(14.0±7.6)岁,平均手术年龄为(18.8±6.0)岁,癫痫平均病程为(5.1±3.3)年。所有患者MRI检查病灶均
目的观察立体脑电图(SEEG)引导多电极立体交叉射频热凝(RFTC)治疗药物难治性癫痫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纳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2015年7月至2017年12月采用SEEG引导多电极立体交叉RFTC毁损治疗的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共48例。其中颞叶内侧癫痫(MTLE)22例,下丘脑错构瘤9例,额叶癫痫5例,岛叶癫痫4例,脑室旁结节1例,结节性硬化1例,多脑叶癫痫6例。术后临床疗效评
目的探讨妊娠期合并颅内肿瘤患者的围手术期管理。方法回顾性纳入2012年12月至2017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收治的妊娠期合并颅内肿瘤患者,共19例。其中孕早期(≤12周)1例,孕中期(13~28周)9例,孕晚期(>28周)9例。由神经内科、神经外科、产科、麻醉科及儿科共同制定手术、麻醉及新生儿管理方案。共12例患者行神经外科手术治疗,6例先行剖宫产术后行颅内肿瘤切除术或第三脑室底造瘘
期刊
目的探讨扣带回癫痫患者的临床特点、手术预后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6年10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进行切除性手术治疗37例扣带回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不同类型扣带回癫痫的临床特点、手术方法及疗效,分析其症状学、脑电图等特点及术后癫痫无发作的影响因素。结果扣带回癫痫发作症状复杂,过度运动和恐惧症状在前扣带回癫痫多见;不对称强直多见于中、后扣带回癫痫;而视觉、
目的探讨幕上脑膜瘤继发癫痫的危险因素以及手术对继发癫痫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267例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手术切除肿瘤,术后对癫痫预后进行电话或门诊随访。应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探讨影响幕上脑膜瘤继发癫痫发作的因素。结果本组患者脑膜瘤继发癫痫的发生率为17.2%(46/267)。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脑膜
目的探讨颅内脑室外室管膜瘤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和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纳入2010年3月至2016年6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7例颅内脑室外室管膜瘤患者。术前均行影像学检查,17例患者的肿瘤均为单发,均位于幕上,其中5例位于枕叶、2例位于枕顶叶、3例位于颞叶、4例位于额叶、3例位于顶叶;7例呈实性、10例呈囊性。所有患者均行手术切除治疗,术后行门诊及电话随访。结果17例患者中,15例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