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提问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途径和师生直接进行信息和感情交流的重要环节在新课程背景下显得越发重要了,本文旨在结合笔者的教学实际谈谈课堂的问题预设。
关键词:新课程;美术鉴赏;问提预设
美术鉴赏是新课程背景下普通高中阶段美术科目的学习模块之一,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美术鉴赏是一种结合情感、态度、生活与知识、经验、技巧的复杂的、高级的思维活动。然而,当今大多数的高中学生在鉴赏作品时只会谈一些浅层感受,或是习惯于看一下课本上是怎么写的。当前新课程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中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那么美術鉴赏时教师如何进行有效的问题预设呢?笔者以为问题的预设应考虑以下一些方面:
一、问题难度要适中,有思考的空间
教师在备课时要精心设计,既不要太难,也不能太容易或过于空洞,问题设计要巧妙合理。构思巧妙的问题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去探索,去发现,从而获得知识;反之,则会使学生厌烦。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力求恰当,并有一定的思考价值,且便于思考。比如在湘版第二单元第二课《礼仪与教化》的第一部分中国古代青铜器的教学中,我就设计了下列这样一些问题:1.青铜器为何不直接叫铜器呢?2.青铜器给你的第一视觉感受是什么?3.青铜器为什么没像陶器一样成为普通器物呢?4.青铜器主要包含哪几大类?5.什么是青铜礼器?6.青铜器中的鼎包含了怎样的内涵?7.青铜器在不同时期其功用与其造型及纹饰有着怎样的联系?不同时期青铜器的整体风格有何不同?
二、问题要能引起学生兴趣
《美术课程标准》“欣赏·评述”学习领域提出:“‘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教学,应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努力激发学生的主体精神,克服以往以教师讲述为主的弊端,积极探索教学方式的多样化。”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我认为课上所提问题至关重要。
在湘版美术鉴赏第二单元第四课《人间生活》一课中,对《韩熙载夜宴图》这幅画的欣赏,我是这样设计的:“韩熙载在这幅画中共出现了几次?”“韩熙载在画中反复出现是否有单调雷同之感,为什么?”“你觉得韩熙载在整个晚宴中的心情怎样,你是如何看出的?”等等。这样的问题设计,肯定会比对着作品呆板、单调的陈述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也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自然也就理解了这幅画,对画中主人翁韩熙载装癫卖傻、疏狂自放的形象和强颜欢笑、有口难言的心理也就有了正确的认识,特别是对人物画“重神似”这一特色有了更深的领悟。
三、以问题来创设情境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第四部分“实施建议”明确提出:“美术教学应注重创设情境。在美术鉴赏教学中,可以针对美术作品、美术现象,用有关的音乐、故事、角色扮演等方式创设情境,加深对文化、历史以及美术的社会作用的认识。”
如湘版第三单元第一课《追寻美术家的视线》,文中列举了三幅以月亮为题材但表现形式各异的作品,其意思是说由于艺术家人生经历、生活环境以及个性等方面的差异,造成不同的表现结果。我没有直接展示作品,而是先让同学们听了一首《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然后我问到:“哪位同学知道这首歌叫什么?歌曲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接着同学们的回答,我再次问到:“同样是表现星空和月亮,那我们看看不同的美术家又是如何来表现的呢?这些作品有什么差别吗?是什么原因造成他们之间表现上的不同呢?”,通过这些问题营造出一种情境,进而学生相互之间再进行交流、讨论。
除了设置一些针对学生的问题,我们还可以为学生创造机会,如故意设置“引错”环节,使学生向老师“质疑”相关的问题,教师再给出相应的准确答案,这样可以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比如,在介绍西方现代绘画时,我们发现很多不同风格的现代派绘画与西方传统绘画重客观再现、写实的风格是完全不同的。我就会问学生“是否是画家的水平倒退了”,学生会针对这一问题积极展开讨论,发表各自的见解。进而,我再出示伦勃朗的自画像、梵高的《加歇医生像》、毕加索的《朵拉与小猫》和波洛克的行为艺术油画,并让学生猜一猜这些油画的拍卖价是多少?当学生知道各种名画均以天价卖出后,最终明白传统绘画与现代绘画并不存在谁高谁低的问题,只是风格不同而已。
在美術鉴赏教学中,怎样来设置问题,如何巧妙地设置问题,这就要求教师事先要有充分的设计,切不可过于随意。首先,问题要紧扣教材,针对教学内容的关键处,抓住疑难点、兴趣点、模糊点提问,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其次,问题要具有启发性和知识的引导性,问题之间要有梯度,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积极去思维去想象。
总之,教师在实践中,应该结合专业特点,优化提问内容,把握提问时机,讲究提问技巧,真正做到以促进学生的成长为目的。能够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问才是有效的提问。
关键词:新课程;美术鉴赏;问提预设
美术鉴赏是新课程背景下普通高中阶段美术科目的学习模块之一,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美术鉴赏是一种结合情感、态度、生活与知识、经验、技巧的复杂的、高级的思维活动。然而,当今大多数的高中学生在鉴赏作品时只会谈一些浅层感受,或是习惯于看一下课本上是怎么写的。当前新课程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中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那么美術鉴赏时教师如何进行有效的问题预设呢?笔者以为问题的预设应考虑以下一些方面:
一、问题难度要适中,有思考的空间
教师在备课时要精心设计,既不要太难,也不能太容易或过于空洞,问题设计要巧妙合理。构思巧妙的问题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去探索,去发现,从而获得知识;反之,则会使学生厌烦。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力求恰当,并有一定的思考价值,且便于思考。比如在湘版第二单元第二课《礼仪与教化》的第一部分中国古代青铜器的教学中,我就设计了下列这样一些问题:1.青铜器为何不直接叫铜器呢?2.青铜器给你的第一视觉感受是什么?3.青铜器为什么没像陶器一样成为普通器物呢?4.青铜器主要包含哪几大类?5.什么是青铜礼器?6.青铜器中的鼎包含了怎样的内涵?7.青铜器在不同时期其功用与其造型及纹饰有着怎样的联系?不同时期青铜器的整体风格有何不同?
二、问题要能引起学生兴趣
《美术课程标准》“欣赏·评述”学习领域提出:“‘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教学,应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努力激发学生的主体精神,克服以往以教师讲述为主的弊端,积极探索教学方式的多样化。”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我认为课上所提问题至关重要。
在湘版美术鉴赏第二单元第四课《人间生活》一课中,对《韩熙载夜宴图》这幅画的欣赏,我是这样设计的:“韩熙载在这幅画中共出现了几次?”“韩熙载在画中反复出现是否有单调雷同之感,为什么?”“你觉得韩熙载在整个晚宴中的心情怎样,你是如何看出的?”等等。这样的问题设计,肯定会比对着作品呆板、单调的陈述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也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自然也就理解了这幅画,对画中主人翁韩熙载装癫卖傻、疏狂自放的形象和强颜欢笑、有口难言的心理也就有了正确的认识,特别是对人物画“重神似”这一特色有了更深的领悟。
三、以问题来创设情境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第四部分“实施建议”明确提出:“美术教学应注重创设情境。在美术鉴赏教学中,可以针对美术作品、美术现象,用有关的音乐、故事、角色扮演等方式创设情境,加深对文化、历史以及美术的社会作用的认识。”
如湘版第三单元第一课《追寻美术家的视线》,文中列举了三幅以月亮为题材但表现形式各异的作品,其意思是说由于艺术家人生经历、生活环境以及个性等方面的差异,造成不同的表现结果。我没有直接展示作品,而是先让同学们听了一首《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然后我问到:“哪位同学知道这首歌叫什么?歌曲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接着同学们的回答,我再次问到:“同样是表现星空和月亮,那我们看看不同的美术家又是如何来表现的呢?这些作品有什么差别吗?是什么原因造成他们之间表现上的不同呢?”,通过这些问题营造出一种情境,进而学生相互之间再进行交流、讨论。
除了设置一些针对学生的问题,我们还可以为学生创造机会,如故意设置“引错”环节,使学生向老师“质疑”相关的问题,教师再给出相应的准确答案,这样可以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比如,在介绍西方现代绘画时,我们发现很多不同风格的现代派绘画与西方传统绘画重客观再现、写实的风格是完全不同的。我就会问学生“是否是画家的水平倒退了”,学生会针对这一问题积极展开讨论,发表各自的见解。进而,我再出示伦勃朗的自画像、梵高的《加歇医生像》、毕加索的《朵拉与小猫》和波洛克的行为艺术油画,并让学生猜一猜这些油画的拍卖价是多少?当学生知道各种名画均以天价卖出后,最终明白传统绘画与现代绘画并不存在谁高谁低的问题,只是风格不同而已。
在美術鉴赏教学中,怎样来设置问题,如何巧妙地设置问题,这就要求教师事先要有充分的设计,切不可过于随意。首先,问题要紧扣教材,针对教学内容的关键处,抓住疑难点、兴趣点、模糊点提问,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其次,问题要具有启发性和知识的引导性,问题之间要有梯度,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积极去思维去想象。
总之,教师在实践中,应该结合专业特点,优化提问内容,把握提问时机,讲究提问技巧,真正做到以促进学生的成长为目的。能够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问才是有效的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