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声、雨声、学生心声,声声入耳;大事、小事、突发之事,用心处理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anjav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5年9月,在全国四个省的普通高中率先进行新课改实验的基础上,江苏省所有高中起始年级全面进行新课改实验。新课程提出了“以人为本,反对权威主义和精英主义,着眼于所有学生能获得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这种新课程的价值取向,不仅使学校的课程目标发生深刻的变革,而且也给班主任的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如何经营好这个有五十多人的大集体呢,如何使所有学生全面发展,如何既能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又能发展个性、提高能力呢,这是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风声、雨声、学生心声,声声入耳
  古有赵构听信秦桧谗言杀精忠报国的岳飞,今有医生误听病理报告错给病人截肢,可见,生活中“听”十分重要。同样,在班主任的管理工作中,“听”处于十分重要地位,能否正确处理突发事件,甚至能否赢得人心,都要看你怎么听,听什么。
  1.风声、雨声、学生心声,声声入耳,是在全面了解的基础上有选择地、思辨地听。当突发事件产生后,班主任应冷静地仔细思量,听清众人的讲法,全面了解情况再做决定。比如,一个学生下午突然失踪了,直到晚上才出现,哭泣地述说中午上学的路上被人用蒙汗药迷倒带走刚才才醒来的经过,还举着双手给我看她手上被针穿的几个小洞。初看那可怜之态,让人有几分相信,因为报纸上不止一次登载过这类事件。但经过详细调查,事实并并非如此。只有弄清真相,才能对学生进行恰当有效的教育。
  2.风声、雨声、学生心声,声声入耳,需要的是倾听众多学生的心声,对症下药。一项班集体基本准则的出台,不能仅凭班主任的想当然,觉得对学生有好处就硬性地实施,必须多听学生意见,在得到大家认同的基础上再出台。比如,学生刚从高一升入高二,最初大家不认识,班内纪律还好。可不久逐渐熟悉后,教室里的悄悄话多了,甚至有人在面前堆起一排书墙,躲在墙后聊天睡觉。看到这种情况,班主任就要求学生把书墙都撤掉,桌上只能摆放与本节课有关的书籍,可学生认为多有不便。于是班主任在班会课宣布废除这条方案,并连续开了几次座谈会与学生谈高二学习的重要,还找了几个纪律差的学生谈心,班上终于渐渐稳定下来了。
  二、大事、小事、突发之事,妥善处理
  班主任经营班集体的过程中,常会有突发事件发生。如,学生不请假离校出走,学生寝室贵重物品丢失,学生打架,等等。突发事件一旦产生,就会在班集体、其他学生和突发事件当事者心中造成影响,必须妥善处理,否则轻则引来当事者的记恨,重则导致全班学生对班主任有不好的看法,使班集体走下坡路。但突发事件往往也是教育的良好时机,可以促使师生间矛盾、父母与子女的矛盾、学生间的矛盾得到缓解。
  为了应对突发事件,班主任必须做好预防工作:如,和家长建立联系档案,在平常就对学生强调安全意识,教给学生一些安全、自我保护的常识。而面对突发事件,班主任一定要冷静、沉着,不断观察、分析事态的发展变化,做出妥善的处理。
  1.“冷”处理。这是众多班主任使用过的一招,即面对突发事件,不急着解决,而是先让它冷却,再慢慢想法调解。
  2.“热”处理。学生打架、斗殴事件属于突发事件,后果不堪设想。如果此事件正在进行或即将发生,班主任应立即用威严的言行加以阻止,以控制事态的进一步扩大,再在了解事情发生的基础上,进行善意的劝说和说服教育。如果已经发生了才得知,则可对双方进行调查了解,再根据情况确定应对措施和必要的思想教育方式。
  3.“大”处理。有的事件在班上可能没发生或刚露苗头,但危害性较大,这时班主任可以抓住一个小小的契机进行扩大处理,以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
  4.“小”处理。有的事情需要把它影响力扩大,可有的事情却要把它缩小甚至让它消失至无,这主要是为了保护学生。班主任不能一锤子把一个人定死,而应该更多地考虑到每个学生将来的发展。每个学生本性都是善良的,即使有的学生行为习惯较差,其实他的内心也是渴望向上的。所以,如果有的事情不触及大的影响,学生也是无心之过时,班主任适当教育即可,没必要在班上大肆批评,这反而会导致这名学生的抵触情绪,甚至使他厌恶班主任最终导致厌学。
其他文献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教育也得到了明显的发展,传统形式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有效满足教育快速发展的需求,更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当前社会发展更需要能够自主学习、主动获取知识、综合素质好的高质量人才。而自主学习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策略,它与传统教学策略有所不同,它的主要目的就是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探索、实践、构想等方法来完成相关的学习任务。将自主学习策略有效地应用到高中语文教学中去,不仅可以调动学
期刊
一、研究的缘起  长期以来学生作文水平低下,提笔忘字,错字连篇,词汇贫乏,语言呆扳,言不及义,思想混乱,文理不通。学生对作文没有兴趣,没有自信心,教师怕教作文,学生怕写作文。张志公先生说:“语文教学在普通教育工作中恐怕算得上一个‘老大难’。为什么这么难呢?我想,这也许跟对待作文这件事有些不对头的看法有关系。不大对头的看法必将导致教学中不合适的做法。看法不对头,教学的做法不大合适,训练效果自然就不会
期刊
影响记叙文优劣好差的因素固然很多,其中对材料的安排、情节的处理却是写好记叙文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要想写好记叙文就不能不考虑情节这个要素。“情节”是事情的变化和经过,在记叙文里是由记叙的材料组合构建而成,所以在谈材料的安排、情节的处理之前,必须保证所用的材料都是经过精心筛选和提炼过的,全都是能够服从于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的。在这个条件得到满足的前提下,高中学生在写作记叙文的时候,更要注重对这些材料进
期刊
班主任是一所学校里全面负责一个班的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等工作的教师,是一个班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也是一个班中全体任课教师教学、教育工作的协调者,班主任是凝聚一个班学风、教风、班风的指向标和可靠力量。有人说:班主任是世界上最小的主任;也有人说:班主任是学校里最苦的岗位,起得最早,睡得最晚,每天都有处理不完的杂事,尤其是身处乡村的班主任工作更是困难重重,而且充满着挑战性。  一、学生上网玩游戏
期刊
作文是语文学习的一块重要内容,它在高考语文150分试卷中占有40%的分值——60分。写作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语文成绩。然而在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很多学生对写作兴趣不浓厚甚至反感,很多学生都被同样一个问题所困扰——无话可说。在批改学生作文时,很多教师会写上这样的评语“论据不足”、“论证无力”、甚至是“字数不足”等。  常言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然而高中学生的时间早就被各科的试卷、练习侵
期刊
作文,是把自己的见闻、情感、想法等转变为书面语言的心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思维和表达是最重要的两大因素。当然,写作心理转化理论认为,在这一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个极为重要而又容易被人们忽视的因素——转换。怎样才能顺利实现这些转化呢?“活动——交流”的作文课堂教学模式是比较有效而且学生喜欢的。  活动是有明确目的、受动机支配的一系列动作构成的学习系统。学生的心理、意识是在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学生在作
期刊
语文课堂的板书,能直观性地呈现文本精髓,是具有示范性的视觉艺术,更是教师教学智慧的集中体现。令人遗憾的是,在当今语文课堂上,板书设计的作用日渐被忽视。  在语文教学课堂上,板书彰显出工整规范的书写、结构清晰的布局、核心关键的要点。这种颇具传统意味的辅助教学方式,历来被教师和学生所重视和使用。但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现代教育技术设备在语文课堂上得到广泛的普及和运用,声像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教育手段被
期刊
作为中国现代诗歌最重要的代表作品之一,戴望舒的《雨巷》在新诗史上的典范价值毋庸置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雨巷》一诗更有着诗歌文本解读的示范意义。  这一点,仅从本诗入选全国现行多个版本的高中语文教材就可见一斑。《雨巷》一诗编排在苏教版必修一“向青春举杯”专题“光阴的故事”版块,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中。足见编者们对该诗在高中起始年级的诗歌文本解读的示范意义的认同。  下面结合笔者的一次课堂实践加以说
期刊
其一,故事发生的特定背景。  蔺相如完璧归赵发生于公元前283年,属于战国后期。当时“七雄”并峙,彼此攻城略地,弱肉强食,战祸频繁,民不聊生。“七雄”中秦国最强,强秦力图兼并六国,六国则与强秦抗衡,故又有“连横”“合纵”之举。但同时我们应该看到的是,秦国此时并不会轻易发动对赵的战争。  再观之荆轲刺秦时的六国局势。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前六年的战国后期。经过长
期刊
写作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是一项核心内容,一直以来都备受教育界人士的关注,那么,目前我们该采取何种措施提高语文写作效率以及学生的写作水平呢?笔者认为,应以学生日常生活体验与传统文化作为基础内容,以此将自主学习策略落实到语文写作教学中去。  一、现阶段高中语文写作教学存在的不足  1、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由于高中奋战的最终目标是高考,所以很多教师在教学中急功近利,按照高考的要求进行教学,在写作教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