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虚亦实品《雨巷》,似幻似真悟诗情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nl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中国现代诗歌最重要的代表作品之一,戴望舒的《雨巷》在新诗史上的典范价值毋庸置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雨巷》一诗更有着诗歌文本解读的示范意义。
  这一点,仅从本诗入选全国现行多个版本的高中语文教材就可见一斑。《雨巷》一诗编排在苏教版必修一“向青春举杯”专题“光阴的故事”版块,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中。足见编者们对该诗在高中起始年级的诗歌文本解读的示范意义的认同。
  下面结合笔者的一次课堂实践加以说明:
  一、美读课文,借助虚、实声,力争“声与情谐”
  《雨巷》一诗,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诵读《雨巷》,如果要做到声韵与感情的和谐一致,那么这种充满迷惘、惆怅又夹杂着朦胧的希望的情绪,单从朗读的技巧来讲,适合用虚实结合的声音变化来表现,其中特别要注重虚声的运用。
  为什么呢?虚声是有声语言运用的一种形式,张颂在他的《朗读学》中是这样阐述的:“虚声是指声轻气多的声音,而不是指完全的气音。”虚声是和实在响亮的“实声”相对而言的,有声语言的表达讲究虚实结合,即以实声为主兼用虚声,当然,虚声的运用是有讲究的,不可随意使用。
  首先,在使用实声的同时恰当地运用虚声,可以更加生动地表达诸如叹息、沉思、梦幻、陶醉、喃喃细语、耳语、内心独白、悄悄话等情状。
  比如第4节:她/静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太息”,读时带着叹气的语调;两个“像梦一般地”,后面一个读的比前一个轻,像似喃喃细语;“凄婉迷茫”气声拉长,犹如悲叹。
  其次,虚声可以表现出那种朦胧飘渺的的感觉,在给人新的感受的同时,也增强了与实声的对比效果,使整体表达显得更加丰富多样。
  比如第5节: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地,我身旁/飘过/这女郎;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
  本节前3句由远而近,声音变大变高,从虚到实;后3句由近及远,声音变小,变低,从实到虚,从而表现出空间的纵深感。
  最需要频繁转换虚声、实声的,是第6节: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
  本节是全诗感情最消沉的一节。读时,应气息下沉,虚声、实声之间转换自如,读出凄婉、哀怨的语气。
  老师范读后,请几位同学试着朗读诗歌,每人只读自己最喜爱的一节,同学评议,教师点拨,重在结合情感基调来读出虚实,不在理论上做文章。
  然后小结:诗人借助音节的魅力,透过我们的朗读,成功地营造了凄美、感伤的情感氛围。
  事实证明,现代诗歌——尤其是抒情诗歌的教学,师生有感情的吟诵是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教师的配乐朗读,能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优美的诵读,能抓住学生的心,吸引他们沉浸到诗歌的意境中去。而学生的反复诵读,对诗歌理解更为深刻,感受更加丰富。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所以,在整体感知环节,大概耗费整个课时的三分之一强,用以美读,还是值得的。
  二、悟读课文,明晰意境虚、实,力争“境与情谐”
  “雨巷”在文中与其说是意象,还不如说是一种意境。
  它是一种基础,为诗人的想象、抒情提供了一种环境。
  《雨巷》创设了这样一个富于浓重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既是古典的,也是具有象征意味的。“雨巷”,雨和巷,这两个意象给你什么样的感受?雨:迷茫、潮湿、冷;巷:阴暗、狭窄、悠长等。
  在这里,诗人把当时的黑暗而沉闷的社会现实暗喻为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这里没有声音,没有欢乐,没有阳光。
  我采用辨析同类、同质意境的异同之处的方式,让学生明晰,过程如下:
  问:为什么要让“我”与“姑娘”在“雨巷”邂逅?
  (讨论:意境与情感抒发的密切关系)为了加强感性认识,举例如下:
  (1)“雨巷”(改成车水马龙的大街如常武大道或乐购超市如何?)
  (2)苏轼写作《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改成电声乐队伴奏如何?)
  (3)柳永离开京城回故乡写出“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对比《回娘家》歌曲背景)
  小结:“雨巷”意境的虚虚实实,既有表层意又有比喻义,这种迷蒙、不确定的意境有利于作者的抒情,所谓“境与情谐”。
  三、研读课文,探究意象虚、实,力争“象与情谐”
  意象是构成诗歌艺术的基本部件,诗人余光中说。
  但是,在意象上,《雨巷》为什么选择“丁香”与“姑娘”两个概念?她到底有什么特点?
  如何让高一学生理解这个意象呢?
  我考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尽量巧妙地切入文本,教在点子上。
  基于此,同样采用辨析同类、同质意象的异同之处的方式,来进行意象的推敲,让学生心领神会,知道非此(“丁香般的姑娘”)不可表情达意的魅力,从而明确《雨巷》“象与情谐”的特色。
  以下是具体过程:
  问:在描写姑娘这一意象时,诗人为什么把她比喻为丁香般的姑娘?你了解丁香在古诗词中的象征含义吗?
  (讨论后幻灯提示:介绍丁香及其在古诗词中的寓意。)
  问:
  (1)用其他的花作比喻可不可以?比如用荷花等意象?(没有愁怨)
  (2)可不可以用梧桐、芭蕉这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凄凉悲伤的意象?(缺少高洁、美丽)
  (3)流水、朝雾、闪电也是易逝的,可以替换吗?(缺少与人的类比性)
  完成以上几个环节,还是不够的。“丁香般的姑娘”意象与情感的表达到底具有怎样密切的关系?这更是一个重头戏。
  换言之,还需探究:诗中的“姑娘”,究竟是虚是实,是真是幻?
  戴望舒的早期诗歌创作在艺术上保留着中国古典诗歌传统及欧洲浪漫主义诗歌的痕迹,并明显具有法国象征派诗人魏尔伦等的影响。
  《雨巷》作为此时期的代表作,“丁香般的姑娘”形象的塑造就不是偶然的了。
  前文说过,用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来象征人们的愁心,是中国古代诗词中一个传统的表现方法。
  但《雨巷》想象了一个如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有丁香瞬忽即失的形象,与古典诗词中套用陈词旧典不同,也与诗人早期写的其他充满旧诗词调子的作品迥异,表现了更多的新时代气息。“丁香空结雨中愁”没有“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更能唤起人们希望和幻灭的情绪,在表现时代忧愁的领域里,这个形象是一个难得的创造。
  同时,在古代诗词里,雨中丁香结是以真实的生活景物来寄托诗人的感情的。诗人依据生活的经验而又加上了自己想象的创造。它是比生活更美的艺术想象的产物。
  所以说,这个形象是实实在在的,又是若即若离、虚无缥缈的,所谓似幻似真。
  这个形象也符合法国象征派的特色。象征主义不满足于描绘事物的明确的线条和固定的轮廓,它所追求的艺术效果,并不是要使读者理解诗人究竟要说什么,而是要使读者似懂非懂,恍惚若有所悟;使读者体会到此中有深意。象征主义不追求单纯的明朗,也不故意追求晦涩;它所追求的是半明半暗,明暗配合,扑朔迷离。
  《雨巷》采用了象征派重暗示、重象征的手法,所以诗中的“丁香般的姑娘”也并不一定是对生活的具体写照,而是充满了象征意味的抒情形象。
  结合当时的背景,以及诗人的遭遇和心路历程,我们可以认为姑娘是实指,是诗人心中期待已久的美丽、高洁而忧郁的姑娘。但我们也可以把这位“姑娘”当作诗人心中朦胧的理想和追求,代表了诗人陷入人生苦闷时,对未来渺茫的憧憬。
  这些,完全可以放开给学生探索,在真幻虚实间获得启迪,从而领悟到诗歌无达诂的艺术魅力。
其他文献
健康人格是指各种良好人格特征在个体身上的集中体现,是人在社会生活的多方面所表现的作为人的较理想的状态。拥有健康人格的人能客观地认识自己和评价自己,能使自己亦能使他人与现实相适应并不断发展。在遇到挫折、威胁、冲突时,拥有健康人格的人能正确处理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他们怀有远大的、现实的奋斗目标,酷爱学习,追求知识,并在学习和工作中积极向上,奋发进取,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竭尽全力获取最大的成就。培
期刊
信息时代呼唤着语文教学方式的革新,多媒体技术无疑是信息时代的重要标志。时下,多媒体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成为优化课堂的重要途径。语文教学中,恰当的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具体、生动、有趣,使学生更多、更好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主要起到了: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直观导向,突破重点;视听并茂,趣化教学氛围;优化信息,省时高效的积极作用。现用三个“巧用”总结如下:一巧
期刊
看过很多山水游记,泰山的雄伟,黄山的绝色,峨嵋的妩媚,西湖的温柔,字里行间无不流淌出作者发于内心深处最炽热的情感。可是,文字的激荡总是不及切身体会更为深刻,而这种感觉在我亲自去过东石笋以后,尤为铭心。站在山涧,站在尚不丰沛的溪水旁,听着似远又近的风声,间而一响的鸟鸣,瞥见山上林间那偶尔一现的身影,连思维都変缓了,此时此刻我只能臣服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下。  时值初夏,天气渐渐炎热,在这里却是丝毫没
期刊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教育也得到了明显的发展,传统形式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有效满足教育快速发展的需求,更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当前社会发展更需要能够自主学习、主动获取知识、综合素质好的高质量人才。而自主学习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策略,它与传统教学策略有所不同,它的主要目的就是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探索、实践、构想等方法来完成相关的学习任务。将自主学习策略有效地应用到高中语文教学中去,不仅可以调动学
期刊
一、研究的缘起  长期以来学生作文水平低下,提笔忘字,错字连篇,词汇贫乏,语言呆扳,言不及义,思想混乱,文理不通。学生对作文没有兴趣,没有自信心,教师怕教作文,学生怕写作文。张志公先生说:“语文教学在普通教育工作中恐怕算得上一个‘老大难’。为什么这么难呢?我想,这也许跟对待作文这件事有些不对头的看法有关系。不大对头的看法必将导致教学中不合适的做法。看法不对头,教学的做法不大合适,训练效果自然就不会
期刊
影响记叙文优劣好差的因素固然很多,其中对材料的安排、情节的处理却是写好记叙文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要想写好记叙文就不能不考虑情节这个要素。“情节”是事情的变化和经过,在记叙文里是由记叙的材料组合构建而成,所以在谈材料的安排、情节的处理之前,必须保证所用的材料都是经过精心筛选和提炼过的,全都是能够服从于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的。在这个条件得到满足的前提下,高中学生在写作记叙文的时候,更要注重对这些材料进
期刊
班主任是一所学校里全面负责一个班的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等工作的教师,是一个班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也是一个班中全体任课教师教学、教育工作的协调者,班主任是凝聚一个班学风、教风、班风的指向标和可靠力量。有人说:班主任是世界上最小的主任;也有人说:班主任是学校里最苦的岗位,起得最早,睡得最晚,每天都有处理不完的杂事,尤其是身处乡村的班主任工作更是困难重重,而且充满着挑战性。  一、学生上网玩游戏
期刊
作文是语文学习的一块重要内容,它在高考语文150分试卷中占有40%的分值——60分。写作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语文成绩。然而在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很多学生对写作兴趣不浓厚甚至反感,很多学生都被同样一个问题所困扰——无话可说。在批改学生作文时,很多教师会写上这样的评语“论据不足”、“论证无力”、甚至是“字数不足”等。  常言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然而高中学生的时间早就被各科的试卷、练习侵
期刊
作文,是把自己的见闻、情感、想法等转变为书面语言的心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思维和表达是最重要的两大因素。当然,写作心理转化理论认为,在这一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个极为重要而又容易被人们忽视的因素——转换。怎样才能顺利实现这些转化呢?“活动——交流”的作文课堂教学模式是比较有效而且学生喜欢的。  活动是有明确目的、受动机支配的一系列动作构成的学习系统。学生的心理、意识是在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学生在作
期刊
语文课堂的板书,能直观性地呈现文本精髓,是具有示范性的视觉艺术,更是教师教学智慧的集中体现。令人遗憾的是,在当今语文课堂上,板书设计的作用日渐被忽视。  在语文教学课堂上,板书彰显出工整规范的书写、结构清晰的布局、核心关键的要点。这种颇具传统意味的辅助教学方式,历来被教师和学生所重视和使用。但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现代教育技术设备在语文课堂上得到广泛的普及和运用,声像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教育手段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