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视网约如猛虎

来源 :发明与创新·大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lose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网约导游”成为新鲜热词,不少媒体平台纷纷讨论网约导游是否能破解旅游市场矛盾,并事先预测网约导游可能带来的种种可怕弊端,呼吁产业各方尽早理顺关系加强管控云云。联想到前段时间各大城市出台的“史上最严”网约车管理规定,大约城市和行业管理者们对“网约模式”已视若猛虎。然而笔者认为大可不必如此,网约模式作为一种新兴互联网经济形态,虽存在不少问题,但更需宽容的态度和一定的自由空间。
  网约模式是“互联网 ”的生动实践,不仅使传统行业供求双方取得效率和效益的更优匹配,也充分动员了社会闲置资源以共享的方式投入市场。我们必须注意到,目前中国服务类消费需求持续旺盛,而无论质量还是数量均缺乏供给能力,这是网约模式得以落地实施的根本原因。今天火热的网约车、网约导游、共享单车、网约家政、网约外卖等,都是信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
  诚然,网约模式在高速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比如网约车曾发生令人扼腕叹息的刑事案件,曾曝出注册司机良莠不齐,最近又出现以租代售等金融和劳务风险。虽然问题不少,但绝不能因为此类极端事件就抹杀网约模式本该起的作用和普遍贡献。比如网约车的确方便了人们出行,盘活了一批闲置资源,甚至养活了一批勤奋的劳动者。作为一个新兴模式,发现问题就解决问题,哪里不足就规范哪里,这才是助其发展的正确方式。大家不妨回顾一下,现在被大家认可的出租车行业,当初不也出现了高速发展、监管缺失的现象,甚至发生了极端刑事案件吗?
  最近还有研究者提出,网约车“背离了分享经济内涵”。原因是分享经济的内涵是指司机将多余的“空位”与他人分享,而中国的网约车居然出现了职业化的网约车司机,形成了非正规就业方式,因此已背离了分享经济内涵。最近各地出台的网约车新政正是将网约车尽量“打回”到上述分享经济内涵的范畴中去。其中涉及的劳动保障等政策和法律问题,如果网约车平台实在解决不了,这不正该是主管部门顺应经济发展形势,创新工作模式,研究调整政策以匹配生产力发展的分内工作吗?
  网约模式的问题多、矛盾多,对城市管理和经济发展带来的挑战也多,但网约模式是面向未来、匹配信息社会发展步伐的新型经济模式,需要以更加积极的心态面对,总体来讲既要以法律的准绳严格律之,也要给它空间,并加强服务和引导。反过来,倘若视其为猛虎,为了符合共享经济的内涵就对其勒紧缰绳,那真是现代信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画地为牢了。※
其他文献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更乐意接受赞扬,而对别人的诽谤往往很气愤,甚至暴跳如雷.其实大可不必.
在经历了H5N1、H7N9禽流感后,最近浙江、广东等地相继出现了H5N6禽流感病毒。相比H5N1、H7N9禽流感病毒,公众对H5N6还略感陌生。有专家解释说,H5N6是H5N1禽流感病毒与H6N6禽流感病毒重配后产生的一个“儿子”,它几乎继承了H5N1禽流感病毒的所有特点,只是散发的偶发病例,没有有效的人传人现象。  H5N6发病症状和其他流感雷同,伴有高热咳嗽等呼吸道感染症状,感染的潜伏期多为7
填不完的表格,写不完的论证,应付不完的评审,申报课题程序复杂且繁琐;为了报销科研经费,三天两头研究财务报表,科研人员生生被逼成了专业会计……这些科研项目资金管理中的怪
两会,关乎福祉关乎未来。2015年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于3月中旬划上圆满句号。期间,来自全国各地的政协委员、人大代表齐聚一堂,为我国的美丽富强建言献策。  与往年不同,今年被定位为“全面深化改革关键之年”、“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开局之年”、“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收官之年”等三个“之年”。在这特殊时刻,两会议案、提案更显得意义非凡。  环保、互联网 、中国制造2025、创客等
当了3年小学教师、5年镇中学教师的雷鸣,如今却为不知如何与儿子相处而深深地困惑。
对于体育教学来说,通常情况下都是体育教师给学生提出一定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被动的执行地位。也就是说,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在沟通中处于一定的弱势地位,因而教学中师生的有效沟通就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本文从师生有效沟通的角度对体育教学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分析。    一、体育教学中师生有效沟通概述    通常情况下,判断体育教学中师生之间的沟通是否有效的标准有三个:沟通的及时性、沟通的充分性
业内人士对教育(教学)环境多有论及,但对教育情境尚缺乏充分的探讨。在笔者看来,教育环境更多地指活动主体置身其间的物质的、外在的、客体的存在对象,而教育情境更多地指活动主
青少年学生会犯错误,这是难以避免的,也是成长必要的,因为他们只有知道什么是错误的,才能知道什么是正确的。犯错后,教师会经常运用惩罚去推动学生改过迁善。惩罚作为一种教育手段本身没有好坏,但由于一些教师对惩罚认识、运用不当,给学生造成了伤害,所以常遭非议。因此我们就很有必要先正确认识教育惩罚,然后再探析学生改过迁善的内在动机。    一、正确认识教育惩罚    《教育大辞典》对惩罚的解释是:惩罚一是“
采用三元电极对垃圾焚烧厂渗滤液的生化-混凝出水,进行了电解法处理COD反应动力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研究表明:电解反应的COD降解曲线符合拟三级反应动力学,t时间的COD出水浓度可表示为:ct=(2kt+c0-2)-0.5。通过对不同工艺条件下电解法对渗滤液的COD降解曲线的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以电流密度、pH值、进水COD浓度、极间距为影响因子的k值经验模型。并将动力学模拟的COD出水值与实际运行的
冬天的冷空气带来了寒冷干燥,同时还带来了一个“调皮鬼”——静电。晚上脱衣服睡觉时,黑暗中常听到“噼啪”的声响,且伴有蓝光;与人见面握手时,手指刚一接触到对方,就会感到指尖针刺般疼痛;早上梳头时,头发常会“飘”起来,而且越理越乱……这些“一闪而过”的静电看似平常,却在网上流行着一种说法:冬季约1/3的心血管疾病发病都与静电有关,其中心律失常占绝大多数。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医学博士夏珂告诉记者,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