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地位最高、任务最重、难度最大,每位教育工作者都十分重视,不懈探索。我没有能力从理论上来系统地全面地阐述,只能就当前当地本人的工作实际,谈点个人的浅见和不成熟的做法。我认为,当前德育工作要抓住“两个根本”“一个关键”。“两个根本”是集体主义精神培养和真诚的品德修养;“一个关键”是思想品德教育;要力求做到有机渗透。
一、加强集体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集体、维护集体荣誉的思想感情,要塑造良好的集体形象。
热爱集体、维护集体荣誉,发扬集体主义精神。这个问题在教育实际中,常常容易被“淡化”“空化”“虚化…‘假化”“形式化”,但是一个集体如果缺乏这种感情和精神,那么这个集体肯定不是一个优良的集体;学生处于一个不好的班集体中。必然不利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从而又导致恶性循环,影响班风校风,不利于学生个体的健康成长。因此要培养学生的热爱集体的感情和精神,就要善于抓住契机,塑造良好的集体形象;而且始终将个体置于集体之中,引导学生时时意识到个体与集体的关系和个体对集体的影响。
集体主义教育,如果抓不准时机,很难取得良好的效果。我认为,一切的集体活动,如军训、运动会、早操、竞赛、纪律卫生评比等,都是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培养热爱集体的情感和精神的重要契机。班主任要善于捕捉时机,及时地激发科学地引导,要树立明确的管理目标——塑造良好班集体形象,以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然而塑造一个集体新形象,不是喊几句口号能一蹴而就的,还需要具体科学严明的制度来长期地规范,更须要班主任和老师们耐心细致的长期引导。于是我和班委会及学生代表研究制定了《班级管理细则规定》,印发学生人手一册,周会课带领学生逐条学习,让每个学生清楚意识到个人的学习、纪律、卫生等一切言行习惯都关涉到这个集体的形象和荣誉;个人的不良言行习惯,破坏的不仅仅是个人形象,更重要地是有损集体。使全班形成强大的“热爱集体、维护班级荣誉”的热情和良好的舆论督促机制。当个别学生出现问题时,要注重引导,不能简单地就事论事地批评了事;尤其要注重维护集体形象,不能轻易否认集体形象,以不断增强学生们对集体的信心。因为个别问题的出现容易引起全班同学既愤慨又失望的心理情绪。班主任应及时总结班级工作,在检讨自己的不足、指出班委会的工作缺点的同时,要讲明成长过程的曲折现象的正常性;尤其要用大量事实来肯定大多数同学是好样的,让同学们感到班集体的新形象正在人们心目中一步步地树立起来;个别问题虽损伤了集体,但没有破坏我们共同努力创造的形象。如果引导得当,就能使个别坏事变成教育全体学生的契机,既能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承受挫折能力,更能使学生普遍深切地认识到:个人的形象代表着集体的形象,集体的荣誉实际上也就等于个人的荣誉。从而增强了学生维护集体荣誉的自觉性。根据我校住宿生多的实际,我以寝室为基础划分为管理单位。每学期按《班级管理细则规定》的量化积分,评选出一个优秀单位,每个队员发给一件奖品;同时,每学期的优秀团员、三好生、优干、奖学金获得者等个人奖励,按《细则规定》不得在积分最低的单位产生。使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具体地体会到“个人、小单位和大集体”三者荣辱与共的直接而密切的关系。
经验告诉我,培养学生热爱集体的意识、感情和精神,是班级管理工作的精神和灵魂。如果不重视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学生就不可能健康成长;今后走上社会,不具备团结合作的集体主义精神,也很难立足社会,既捞不到个人名利,也不可能实现其应有的人生价值。因此,育人首先必须抓住集体主义教育这个根本。
二、重视人格教育。必须培养学生“求真求诚”的品格
教育的目标在于育人,育人的关键在于培养健全的人格,而健全人格魅力的根本则在“真诚”。儿童的心灵是无邪的,纯真的,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到初中高年级或高中低年级(十五六岁)时,他们往往很苦恼,常责问:人为什么要长大,为什么长大了就变得复杂,变得虚伪了。显然,他们看到了社会恶的阴暗面,这是成长必然。但是,如果不能及时地重视而予以引导,他们就很难形成正确的认识社会的思想,从而严重影响其健康成长。首先。教师必须是诚信的表率,自古即有“身教胜于言教”的训诫。“师道尊严”已不不复存在,当今的学生,你如果不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折服他们,他们是不会尊敬你听从你的。而且。教师不仅与学生相处要“真诚”,与他人、与社会相处更要真诚,因为学生看重的往往是老师的社会处事方式和态度。那种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对学生教育是一套,自己的行为又是一套的人,是最被学生鄙视的。
其次,要在日常学习、生活、工作中,时时注意引导学生“求真求诚”,以砥砺其品格。
1.教会班干“求真求诚”的班级管理作风。我班有班级日记“制度”,值周班干主笔。对老师的教学情况,对学生的学习生活等各方面情况如实记录;尤其是存在的问题绝不讳饰、隐瞒;而且日记在班上也不保密,学生也可以翻阅。教育有顾虑的班干认识到:真诚如实地反映问题有利于班集体,有利于老师及时有效地帮助有问题的学生,也有利于提高班干的管理力度和良好的品格修养。通过指导班干实事求是地写班级日记来营造“真诚”的班风。
2.引导学生待人接物“求真求诚”。教育学生,我一般不在班上公开直接点名批评,或间接的不点名影射。人都有自知之明。学生犯了错误,他很清楚老师一定知道,如果他认识了错误,已经开始改了,再找来谈话没有必要;如果他不能认识错误,而他又知道老师和同学们都认为他有问题,那他也不可能心安理得、处之泰然,他会急于找老师辩解,这样他就必须首先向老师陈述事实。因此,老师就应该从心里到口头肯定他是诚实的,然后再耐心地给以开导,诚恳地提出希望,学生自会心悦诚服地接受而无心理压力。如果他歪曲事实,那你就作两种情况分析:先使其认识“事实”情况下,他是错的;再认同“歪曲事实”下,他是正确的。这样,学生也自会认清错误,而进行自我否定;既使学生明了事理,又让他产生说谎的愧疚。这既是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也易于得到学生的信任。
3.教育学生真诚地面对现实,从实际出发,克服虚荣心和浮躁心,树立自信心。这一点主要是针对学习落后的学生的。每位学习差的学生都不甘落后,都想改变自己落后的现状,但是他们常常又不能面对自己较差的事实,不能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按部就班,有计划踏实地循序渐进。因此,常常浮躁不安,虚荣心极强,自尊心又极易被伤害。其实这正是对自已不够真诚。对这样的学生首先要引导他们敢于承认自己差,再耐心细致地帮助他们认清自己哪些方面差,差到什么程度,为什么这样差;进而指导他们制订切合自己实际的学习计划,鼓励其踏实勤奋地努力,激发其挑战困难的勇气和精神;并不时地对其勇气和精神进行表扬,对所取得的点滴进步给以肯定,渐渐地使其对自己产生信心,从而也能慢慢克服虚荣心和浮躁心。
我想:一个人如果能够真诚地对待他人和自己,那他一定能勇敢地面对一切困难,正确地面对名利。换言之,对自己都不真诚的人,还能对谁真诚呢?可以说,真诚是一个立身处世的又一根本,具有真诚品德的人格,才是有实力有魅力的人格。
三、要在教会学生学习中,教会学生做人,全方位地有机地进行德育渗透。
思想品德教育,不同于一般的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并不是给学生讲明白后,再加上强化训练就能达标的,而必须使其心感身受才能有效。因此,教师必须抓住“有机渗透”这个关键,切不可生拉硬塞。应该抓准切入点,在教会其学习的过程中,自然地教会其做人。
学生中,常有对感兴趣的学科,乐而不疲,而对不感兴趣的学科往往不能主动钻研。这与做人也一样。投缘的人事,情意绸缪;不合意的人,不爱听的话,无论其怎样,也不愿接受,轻则冷漠置之不理,重则横眉冷对。引导学生培养广泛的学习兴趣,开阔视野,丰富思想,实际上也就是培养其容纳不同人、不同意见的宽广胸怀,从而加深其性情涵养。又如,教会学生懂得距离美,可以使其领略“君子之交淡如水”的真谛;教导学生医治跛学科,全面发展,可以使其明白事业中单打独闯,劳而无功,团结合作,方见成效;指导学生重视基础知识和攻克难题,可以校正其轻视平凡人事和盲目自卑或盲目崇拜的错误心态。学习与做人,息息相通,丝丝相扣,其例不胜枚举。作为教育者,只有善于在教学中教做人,时时注重把德育有机地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才能育出德才兼备的人。
一、加强集体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集体、维护集体荣誉的思想感情,要塑造良好的集体形象。
热爱集体、维护集体荣誉,发扬集体主义精神。这个问题在教育实际中,常常容易被“淡化”“空化”“虚化…‘假化”“形式化”,但是一个集体如果缺乏这种感情和精神,那么这个集体肯定不是一个优良的集体;学生处于一个不好的班集体中。必然不利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从而又导致恶性循环,影响班风校风,不利于学生个体的健康成长。因此要培养学生的热爱集体的感情和精神,就要善于抓住契机,塑造良好的集体形象;而且始终将个体置于集体之中,引导学生时时意识到个体与集体的关系和个体对集体的影响。
集体主义教育,如果抓不准时机,很难取得良好的效果。我认为,一切的集体活动,如军训、运动会、早操、竞赛、纪律卫生评比等,都是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培养热爱集体的情感和精神的重要契机。班主任要善于捕捉时机,及时地激发科学地引导,要树立明确的管理目标——塑造良好班集体形象,以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然而塑造一个集体新形象,不是喊几句口号能一蹴而就的,还需要具体科学严明的制度来长期地规范,更须要班主任和老师们耐心细致的长期引导。于是我和班委会及学生代表研究制定了《班级管理细则规定》,印发学生人手一册,周会课带领学生逐条学习,让每个学生清楚意识到个人的学习、纪律、卫生等一切言行习惯都关涉到这个集体的形象和荣誉;个人的不良言行习惯,破坏的不仅仅是个人形象,更重要地是有损集体。使全班形成强大的“热爱集体、维护班级荣誉”的热情和良好的舆论督促机制。当个别学生出现问题时,要注重引导,不能简单地就事论事地批评了事;尤其要注重维护集体形象,不能轻易否认集体形象,以不断增强学生们对集体的信心。因为个别问题的出现容易引起全班同学既愤慨又失望的心理情绪。班主任应及时总结班级工作,在检讨自己的不足、指出班委会的工作缺点的同时,要讲明成长过程的曲折现象的正常性;尤其要用大量事实来肯定大多数同学是好样的,让同学们感到班集体的新形象正在人们心目中一步步地树立起来;个别问题虽损伤了集体,但没有破坏我们共同努力创造的形象。如果引导得当,就能使个别坏事变成教育全体学生的契机,既能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承受挫折能力,更能使学生普遍深切地认识到:个人的形象代表着集体的形象,集体的荣誉实际上也就等于个人的荣誉。从而增强了学生维护集体荣誉的自觉性。根据我校住宿生多的实际,我以寝室为基础划分为管理单位。每学期按《班级管理细则规定》的量化积分,评选出一个优秀单位,每个队员发给一件奖品;同时,每学期的优秀团员、三好生、优干、奖学金获得者等个人奖励,按《细则规定》不得在积分最低的单位产生。使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具体地体会到“个人、小单位和大集体”三者荣辱与共的直接而密切的关系。
经验告诉我,培养学生热爱集体的意识、感情和精神,是班级管理工作的精神和灵魂。如果不重视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学生就不可能健康成长;今后走上社会,不具备团结合作的集体主义精神,也很难立足社会,既捞不到个人名利,也不可能实现其应有的人生价值。因此,育人首先必须抓住集体主义教育这个根本。
二、重视人格教育。必须培养学生“求真求诚”的品格
教育的目标在于育人,育人的关键在于培养健全的人格,而健全人格魅力的根本则在“真诚”。儿童的心灵是无邪的,纯真的,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到初中高年级或高中低年级(十五六岁)时,他们往往很苦恼,常责问:人为什么要长大,为什么长大了就变得复杂,变得虚伪了。显然,他们看到了社会恶的阴暗面,这是成长必然。但是,如果不能及时地重视而予以引导,他们就很难形成正确的认识社会的思想,从而严重影响其健康成长。首先。教师必须是诚信的表率,自古即有“身教胜于言教”的训诫。“师道尊严”已不不复存在,当今的学生,你如果不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折服他们,他们是不会尊敬你听从你的。而且。教师不仅与学生相处要“真诚”,与他人、与社会相处更要真诚,因为学生看重的往往是老师的社会处事方式和态度。那种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对学生教育是一套,自己的行为又是一套的人,是最被学生鄙视的。
其次,要在日常学习、生活、工作中,时时注意引导学生“求真求诚”,以砥砺其品格。
1.教会班干“求真求诚”的班级管理作风。我班有班级日记“制度”,值周班干主笔。对老师的教学情况,对学生的学习生活等各方面情况如实记录;尤其是存在的问题绝不讳饰、隐瞒;而且日记在班上也不保密,学生也可以翻阅。教育有顾虑的班干认识到:真诚如实地反映问题有利于班集体,有利于老师及时有效地帮助有问题的学生,也有利于提高班干的管理力度和良好的品格修养。通过指导班干实事求是地写班级日记来营造“真诚”的班风。
2.引导学生待人接物“求真求诚”。教育学生,我一般不在班上公开直接点名批评,或间接的不点名影射。人都有自知之明。学生犯了错误,他很清楚老师一定知道,如果他认识了错误,已经开始改了,再找来谈话没有必要;如果他不能认识错误,而他又知道老师和同学们都认为他有问题,那他也不可能心安理得、处之泰然,他会急于找老师辩解,这样他就必须首先向老师陈述事实。因此,老师就应该从心里到口头肯定他是诚实的,然后再耐心地给以开导,诚恳地提出希望,学生自会心悦诚服地接受而无心理压力。如果他歪曲事实,那你就作两种情况分析:先使其认识“事实”情况下,他是错的;再认同“歪曲事实”下,他是正确的。这样,学生也自会认清错误,而进行自我否定;既使学生明了事理,又让他产生说谎的愧疚。这既是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也易于得到学生的信任。
3.教育学生真诚地面对现实,从实际出发,克服虚荣心和浮躁心,树立自信心。这一点主要是针对学习落后的学生的。每位学习差的学生都不甘落后,都想改变自己落后的现状,但是他们常常又不能面对自己较差的事实,不能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按部就班,有计划踏实地循序渐进。因此,常常浮躁不安,虚荣心极强,自尊心又极易被伤害。其实这正是对自已不够真诚。对这样的学生首先要引导他们敢于承认自己差,再耐心细致地帮助他们认清自己哪些方面差,差到什么程度,为什么这样差;进而指导他们制订切合自己实际的学习计划,鼓励其踏实勤奋地努力,激发其挑战困难的勇气和精神;并不时地对其勇气和精神进行表扬,对所取得的点滴进步给以肯定,渐渐地使其对自己产生信心,从而也能慢慢克服虚荣心和浮躁心。
我想:一个人如果能够真诚地对待他人和自己,那他一定能勇敢地面对一切困难,正确地面对名利。换言之,对自己都不真诚的人,还能对谁真诚呢?可以说,真诚是一个立身处世的又一根本,具有真诚品德的人格,才是有实力有魅力的人格。
三、要在教会学生学习中,教会学生做人,全方位地有机地进行德育渗透。
思想品德教育,不同于一般的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并不是给学生讲明白后,再加上强化训练就能达标的,而必须使其心感身受才能有效。因此,教师必须抓住“有机渗透”这个关键,切不可生拉硬塞。应该抓准切入点,在教会其学习的过程中,自然地教会其做人。
学生中,常有对感兴趣的学科,乐而不疲,而对不感兴趣的学科往往不能主动钻研。这与做人也一样。投缘的人事,情意绸缪;不合意的人,不爱听的话,无论其怎样,也不愿接受,轻则冷漠置之不理,重则横眉冷对。引导学生培养广泛的学习兴趣,开阔视野,丰富思想,实际上也就是培养其容纳不同人、不同意见的宽广胸怀,从而加深其性情涵养。又如,教会学生懂得距离美,可以使其领略“君子之交淡如水”的真谛;教导学生医治跛学科,全面发展,可以使其明白事业中单打独闯,劳而无功,团结合作,方见成效;指导学生重视基础知识和攻克难题,可以校正其轻视平凡人事和盲目自卑或盲目崇拜的错误心态。学习与做人,息息相通,丝丝相扣,其例不胜枚举。作为教育者,只有善于在教学中教做人,时时注重把德育有机地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才能育出德才兼备的人。